春秋战国时期语言风格比较
张扬·困境·语言的理性与美——《战国策》语言艺术风格别解

《战国策》语言艺术风格别解《战国策》语言表现出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战国策》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辞令引人注目,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用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不愧前人所概括的“辩丽横肆”。
下面来浅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方面的显著风格:一、《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邯郸,赵国危急,形势严峻。
鲁仲连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同魏国派来劝降的辛垣衍作面对面的斗争。
他用层层削笋的办法,首先晓以大义,继而动以利害,中间有许多地方竟是短兵相接。
如辛垣衍把尊秦为帝的媚敌行为比作仆人对主人不得已的服从,鲁仲连立即逼他承认“梁之比秦若仆耶?”紧接着单刀直入,“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使对方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鲁仲连接着论证,历史上殷纣王曾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说明暴君对臣下极其残忍。
再举过去鲁国和邹国都坚决不承认齐王自称天子,齐王终不能使之屈服。
今天三晋之大臣,难道还不如邹鲁之仆妾吗?最后指出,如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将失去现有的地位。
在大量的道理面前,辛垣衍只好认输。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仲连高明的见识,无畏的气概和无私的品质。
二、《战国策》辞令在语言上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铺陈扬厉”、“纵横捭阖”、“辩丽恣肆”;铺陈夸张等修辞在《战国策》中几乎成为一种经常而普遍的修辞了,书中著名的辩士如苏秦、张仪、陈轸等的游说之辞,述其地理,涉及东西南北山河湖海;追溯历史则必谈三王五霸,贯及古今;说政治,定是君臣内外,法术权势;论军事,又攻守进退,固险扼赛等等,不一而足,真的把各种形势强调到了极致。
春秋战国散文文学特色

春秋战国散文文学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散文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散文文学的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多样的题材春秋战国散文文学在题材上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它涵盖了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内容广泛而深入。
例如《左传》、《战国策》等作品,通过记录和评述政治斗争、战争策略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复杂。
二、直观生动的描写春秋战国散文文学在描写上注重细节和形象的表达。
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所描写的事物。
例如《乐府诗集》中的《孔雀东南飞》描绘了孔雀展翅飞翔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孔雀翩翩起舞的场景。
三、言简意赅的语言春秋战国散文文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著称。
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往往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准确地传递信息。
同时,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楚辞》中的《离骚》一诗,以简短有力的词句表达作者的愤慨和抒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哲理思考的表达春秋战国散文文学常常借助对人生、道德等问题的思考,表达出深邃的哲理。
作者通过对人性、社会、命运等方面的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深化作品的内涵。
例如《庄子》中的《齐物论》深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启发人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五、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春秋战国散文文学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为素材,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
这种真实而直接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引发读者的共鸣。
例如《楚辞》的《卜居》一诗中,作者抒发了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思乡之情,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总之,春秋战国散文文学以其多样的题材、直观生动的描写、言简意赅的语言、哲理思考的表达以及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等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特色使得春秋战国散文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语言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语言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语言文字也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
在春秋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开始呈现出了一定的规模和特征。
当时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和指事文字,这些文字用来表达物体的形状、方位、性质等信息。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云雨”、“日月”、“人”等字。
这些字的形状比较简单,但是它们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到了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当时的文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结构,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
同时,战国时期的语言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和方言。
这些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文字发展。
战国时期的文字特点之一就是“小篆”。
小篆是一种相对规范化的文字,它在当时的官方用途非常广泛。
小篆的字形比较规整,结构也比较简单,这使得它成为了一种比较方便、高效的书写工具。
同时,小篆还为后来的汉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小篆之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文字形式,比如草书、隶书等。
这些书体在当时主要用于书法艺术和竹简、木简等小型文献的书写,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风尚。
战国时期的古代语言文字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样性和变化性。
在当时的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方言和语言,这些方言和语言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字表达。
比如鲁国和卫国就是两个在语言和文字方面有所差异的国家。
这种多样性和变化性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也为后来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借鉴。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字发展得越来越规范和成熟,同时当时各地的方言和语言也对文字表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汉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借鉴。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

春秋左转国语战国策叙事艺术比较一、引言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部重要的史书,它们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本文将对春秋左转国语和战国策的叙事艺术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表达上的异同点。
二、春秋左转国语的叙事艺术1. 史实与虚构的结合春秋左转国语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叙述。
其中,既包含真实的历史事实,也穿插了一些虚构的情节和对话,以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齐桓公称霸的故事时,通过对话展现了齐桓公的智慧和谋略,以及他与晋国的较量。
2. 多角度的叙述春秋左转国语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和观察,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多面性。
不同人物的立场和观点被充分呈现,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思考性。
3. 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春秋左转国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简短的对话和描写,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和情感。
作者运用了很多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时,用“齐桓公如同一匹烈马,管仲则是能驾驭这匹烈马的马夫”来形容两人的关系。
4. 故事的主题和寓意春秋左转国语的叙事艺术注重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作者传达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例如,左丘明在叙述吕尚和齐宣公的故事时,通过对吕尚的赞美和对齐宣公的批评,表达了对贤能的崇尚和对昏庸无道的批判。
三、战国策的叙事艺术1. 国家政治的叙述战国策以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关系为主要叙事内容。
它通过对各国国君、大臣和将领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描写,展示了战国时期国家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例如,战国策中描写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和赵国的外交策略,以及魏国和楚国的争霸之战。
2. 策略与智谋的展示战国策注重展示各国政治家和将领的智谋和策略。
通过对话和描写,展示了他们在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中的智慧和谋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思想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思想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还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文化成果,其中包括语言思想。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思想研究,从历史、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一时期语言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史上有172年之久。
在这个时期内,中原地区出现了多个小国,其中包括齐、楚、鲁、燕、赵、韩、魏、秦等。
这些小国之间不断的战争,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也促进了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思想和文化发生了很大变革,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时期的语言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官方语言逐渐从雅雅小雅转变成了尚书、礼记等书面语言。
第二,百姓之间的口语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方言逐渐成为主流。
这种变化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和本土化,影响并推动了后来汉语的形成。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学和文化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语言思想也不例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的形象化表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呈现出一种形象化表达的特点。
在语言方面,这种形象化表达表现为对万物的精确描绘,对情感的抒发和人物塑造的描写等。
例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诗通过蒲草的形象来抒发爱情之情,描绘了寂寞、孤独和依恋之感,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情感丰富性和人文精神。
2. 语言的多样化和地方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和语言有一定的分化和差异化。
这种差异化表现为语言多样性和地方语言的发展。
即使是在同一个方言中,不同的地区之间也有自己特定的语言表达和习惯用语。
例如《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第一)。
这句话表现出了地方方言的特点,表达了不同地区语言文化的区别。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共同点:1.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由于都属于古代文献,这两部著作都受到了古代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使用了古代汉字的表达方法和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古朴、典雅。
2.原始性的叙述风格:这两部著作都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
它们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原始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差异:1.文风差异:《左传》的文风相对庄重、严肃,注重客观描述和政治思考,语言简练而直接。
而《战国策》的文风更加活泼、生动,用词更灵活且富有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左传》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而《战国策》则更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叙述更鲜活生动。
3.叙述的侧重点:《左传》主要关注政治斗争和君臣关系,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因此,其语言更多地用于论述和陈述,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评价。
而《战国策》侧重于战争和政治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更富有战略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虽然《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历史著作,但在语言艺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左传》注重客观性和政治思考,采用简洁、直接的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
而《战国策》更注重活泼、生动的描写,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些差异使得两部著作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先秦时期文献遗产的多样性。
春秋辞令与战国策士辞令的差异性探究

春秋辞令与战国策士辞令的差异性探究作者:徐昕伟来源:《大众科学·下旬》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将通过陈说两者的辞令对《诗》、《书》的态度分歧,论说方法,语言风格及陈说态度表达等四个方面对春秋辞令与战国策士辞令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借鉴文献资料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可以从春秋辭令与战国策士辞令的语言运用特点上得到启发,而提升我们继续学习和运用汉语言的能力与核心素养。
关键词:春秋辞令;战国策士辞令;《左传》;《战国策》一、春秋辞令与战国策士辞令对《诗》、《书》态度的差异。
春秋时代诸侯及其卿大夫朝聘会盟燕享之时、赋诗引诗之声不绝于耳,诸侯卿大夫以赋诗歌诗为无尚高雅之事,视不知《诗》、《书》者为无知无识,特别是外交盟会之中,行人不知《诗)、《书》不仅有损个人形象,更是其所代表国家的耻辱,因此,春秋时代不懂《诗》、《书》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战国时代宴会赋诗已经不复存在,对《诗》、《书》的重视已经被对地位权势的看重所代替。
春秋时代那么优雅的宴会赋诗、典礼用诗、外交赋诗在战国时代衰减为简单的辞令引《诗》,把《诗》作为经典话语加以引用,战国策土们看重的是《诗》的意义,春秋时代非常重视的《诗》的典礼意义和音乐性已经被忽视了。
春秋辞令与战国策士辞令最明显的区别是在数量上春秋辞令用《诗》引《书》远远超过战国策士辞令,这是春秋时代对《诗》《书》的高度重视和战国时代对《诗》、《书》的重视程度降低的一种客观反映。
这种看似简单的现象实质是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巨大的思想背景差异在辞令上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对礼乐文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从而显现出春秋和战国两种不同的时代精神。
春秋是一个用诗的时代,赋(诗》、引《诗》歌《诗》、引《书》是礼乐文化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呈现,称引《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展示,独立的《诗》《书》在春秋文化精神中是不完备的,是残缺的,它们必须与礼、乐结合在一起,以礼乐精神为指导、为归依,共同构成春秋礼乐文明体系[1]。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及其发展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及其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而且语言文字也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这对今天的中文语言文字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来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及其发展趋势。
一、春秋战国时期语言的变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的不断战争和政治斗争,导致国家的分裂,语言表达也受到了影响。
尤其是在鲁国,由于鲁国的经济、文化相对较为发达,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文化中心和言文之乡。
对于语言发展来讲,在春秋时期,“江淮之间”,也就是鲁国和宋国一带,影响最大。
鲁国一带的方言多用“以”、“思”、“况”、“可”等词表示疑问,而其他地区则多使用“何”、“安”等词。
同时,有兴趣的人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在表达中往往使用多音字、多义词、熟语,并不像后来的文言文一样注重规范和统一。
二、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变化同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在战国时期,商代、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逐渐演变为了难以书写的篆书。
篆书是比较规范和统一的,但是由于书写难度大,同时还用了海量词汇,因此篆书没有普及到百姓之间,而是成为了士大夫、文人、官吏之间的专门书写方式。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频繁,各种地方方言的混合,也催生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小篆。
小篆是篆书的一种简化和规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规范的文字。
它逐渐代替了篆书,成为日常书写的主要方式。
三、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文字的发展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语言发展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先秦时期的基础,后来的文言文也继续保留了春秋时期的语法句式和词汇。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方言、俗语等,也加入了后来的中文中,成为了丰富多彩的中文熟语和口语表达。
而从文字发展来说,小篆的出现标志着文字规范化的开始,小篆在秦汉时期成为了官方文书及碑刻上的主流书体,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 使 秦 国 的 罪 行 由浅 到 深 , 层 层 递 进 的 联 系在 一 起 了 , 看 起 来
王命 、 讲 王 权 。 所 以在 这一 时 期 行 人 演 说 时 需 要 达 到 的 目的 往
往 与实 际的演说 内容存在 些许矛盾 , 主要表 现在他们 需要将 自
己 的诉 求 以合 平 礼 法 的 形式 表 现 出来 , 即使 这 并 不 是他 们 内 心的
用各种修 辞手法 , 尤其是 善用排 比句 。用排比句可 以将 很多相
委婉 曲折 , 不像 《 战园策》 语 言那么渲 染夸张 。在《 吕相绝秦》 可
以看 出 , 开头一句“ 夏 四 月戊 午 , 晋侯 使 吕 相绝 秦 ” 这 一 句 话 就 交 代 了事 件 发 生 的具 体 时 间 , 人 物 以 及 事件 。开 门见 山 , 直 入 主 题
的 力量 虽 然逐 渐 强 大 , 也 出 现 了春 秋 五 霸 。 但 表 面 上 , 人 们 依 然
例上 , 由于《 左传》 是按 时间描写单独的事件 , 所 以不能将 同一人
物 不 同 时 期 发 生 的 事 情 联 系起 来 看 , 所 以 人 物 的 性 格 特 点 在 单
独 的故 事中都不那 么清晰 , 略显单薄。但是 《 战 国策》 就 可以将
人 物 的生 平 顺 序 叙 述 下 来 , 更 易 了解 人 物 在 不 同 时 期 的经 历 心 理变化等 , 人 物 的形 象 也 必 然 更 加 丰 满。 《 左 传》 的文章从语 言上最重要 的特点就是精妙 简练 , 表 意
创,
,
、
文 / 童 宛 村
另外 , 在 人 物的塑造 上 , 两 个 时 期 的 风 格 也 很 不 同 。 由 于
《 左传 》 是一部编年史 , 而《 战 国策》 是一部 国别史 , 所 以首先在体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是 我 国 从 奴 隶 制 社 会 转 向 封 建 社 会 的 转 型 时 期, 古 代历史上最 为动荡 的一段时期 , 新 旧阶级 , 各 阶 层 之 间 的 斗争 复杂而激烈 , 与此同时 , 文 学 作 品也 随着 社 会 的 不 同形 态 发
依从 周礼。 在公开场 合尤其是 外交场合 , 人 们 在 表 达 上 依 然 遵
而无废话 。 《 左传》 重在叙事 , 所 以文 中语言大多 以描述一个事件
或观点 , 所 以语 言 就 比较 严 谨 平 实 、 条理清晰 , 而 没 有 太 多 华 丽
与 虚 浮 的 辞 藻 。 但 是 左 传 在 严 谨 与调 理 清 晰 的 同 时 , 也 善 于 运
真 实想法。遵从周礼这一点可 以从《 左传》 中看 出。宣公三年 , 楚
庄 王 陈兵 于 洛 水 , 向 周王 朝 示威 。 周 派 使 者 慰 劳 , “ 楚子( 楚 庄 王) 问鼎之大小轻重 ” , 意 思 是 说 楚 庄 王 有夺 取 周 朝 天 下 的 意 思 。 从 这可 以看 出春 秋 时 期 因 为 遵 守 礼 法 而 在表 达 上 显得 委 婉 曲折 。 然而 到了战国时期 , 由于 诸 侯 国 势 力 的 进 一 步 增 强 , 周 王 室
展 呈现 出不 同的语言 风格 和色彩 。 《 左传》 和《 战 国策》 这两本史
书是这个时 期的典型 代表 , 最 大 程 度 反 映 了春 秋 与 战 国 时 期 迥
异 的 文学 语 言 风 格 。 如 果 从 时 代 背 景 上 看 的话 , 春秋处在一个周王室衰落 , 礼 崩 乐坏 的 年 代 。 但 其 在 形 式 上 还 维 系着 周 王 室 的统 治 。 各 诸 侯 国
游 说 秦 王 实 行 连 横 之 术 。 不被 秦 王 采纳 于 是 发 遂 , 黄 帝 伐 涿 鹿 而 禽蚩 尤 , 尧伐 骥 兜 , 舜 伐 三苗 , 禹伐 共 工 , 汤伐 有夏 , 文王伐 崇, 武王伐纣 , 齐 桓 任 战 而 伯
扬、 气势磅礴 , 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 其 中 对偶 、 排 比运 用 得 很 有
束缚 , 用 自 己 I E 3 I E 3 不 绝 的 口才 , 以 自 己 的三 寸 不烂 之 舌 在 各 诸 侯 国 间 游 说 奔 走 。 所 谓 的君 臣之 义 , 朋 友 之 信 在 实 用 主 义 面 前 都 被 放 在 次 要 的位 置 , 在《 战国策 ・ 苏秦 始将连横 》 中, 苏 秦 本 来 是
于 受 到 社 会 影 响 。 已经 不 再 遵 从 礼 法 , 在 追 求 实 用 的 时代 背 景 下, 战国的策士应运而生 , 他 们 不 再 受到 奴 隶 制礼 法信 义 的 思 想
齐, 结 构上也严 谨不 脱漏。 而《 战 国策 》 的语言 , 则 显得华 丽夸
张, 极 尽 渲 染铺 陈 之 事 。 在 苏 秦 游 说 秦 王一 段 , 苏 秦为证明 “ 霸 道” 胜于 “ 王道 ” “ 文治 ” 不如“ 武治 ” , 字字珠玑、 句句 精 华 、 文 采 飞
有 条不紊 , 并 且 在 另 一 方面 , 这 样 的排 比也 使 句 式 看 起 来 很 整
力量 进 ~ 步 衰 退 , 社 会开 始 了 重 大 的 变 革 。 富 国 强 兵 , 通 过 战 争 保 存 自 己或 者 称 霸 成 了 各 国 的 主 要 诉 求 。 这 一 时 期 的 文 学 , 由
天下。由此观之 , 恶 有 不 战 者乎 ? ” 列 举 了 大量 的典 故 , 更 加 具 有
说服力。并 且在语言 的表意上 , 《 左传 》 显 得 委婉 曲 折 , 而《 战 国 策》 就更加直言不讳。 春秋 与 战 国 时 期 的 语 言 风 格 虽 然 大 有 不 同 , 但 总体 上 , 两 个 时期都着 重描写行人 与策士的辞令 之美 , 也 都 擅 于 表 达 各 国 之 间 的 明 争 暗 斗 以及 外 交 上 的 联 合 与 斗 争 。 至 于 不 同 的 语 言 风 格, 大部 分是 由于 处在 不 同 的社 会 阶段 , 受 到 不 同 的 社 会 环境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