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风格比较

合集下载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摘要: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其在进行中外文学的翻译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翻译者都会受到译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限制。

文学翻译主要受本土文化传统、语言系统和思想方式的影响,本文针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及在中外文学翻译中所体现的语言风格,对如何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中外文学翻译语言风格差异比较我们一般将翻译定义为一种高级的人类语言系统,它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

翻译的基础是两种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存在着区别,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翻译人员应该减少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作为一个成功的翻译人员,应该对中外的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这样,词语才在文化内体现其真正的内涵。

如果不了解中西的文化,就会在翻译中出现误译,影响其原有的文学意蕴。

1.中外文化理念不同。

即使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由于中西文化的理念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感想。

这也是由于生活条件及对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所致。

例如:在对待龙这种动物的时候,中国人就把它作为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文学中常使用龙。

但是外国人翻译的时候,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就会出现误译,只是赋予龙一个普通的意思,只是看成一只动物。

2.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的价值观念是不相同的,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文化,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克制个人欲望,个人应该为祖国及集体服务,能够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

然而西方的文化更为注重的是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为中心,重视个人自由,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且自我意识比较严重。

所以在文学的翻译中会出现这方面的倾向。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永远的尹卓燕》时,“lyceum”在外国中的本意是希腊人观看歌舞及开展艺术交流的地方,为了迎合中国的价值观,将其翻译成:兰心剧院。

这主要是因为兰花在中国的思想中是高洁的代表、君子的象征,但是在外国只是一种花。

04.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_讲义

04.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_讲义

04.英汉语⾔对⽐与翻译_讲义第四章英汉语⾔对⽐与翻译Fiona Ma April, 201221. 英汉语⾔特点2. 英汉语⾔特点对翻译的启⽰3. 课堂互动及课后练习英汉语⾔对⽐与翻译1.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2.英语偏静态,汉语偏动态3.英语重抽象,汉语重具体4.英语重物称,汉语重⼈称5.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6.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7.英语重后饰,汉语重前饰8.英语重聚焦,汉语重流散9.英语重时体,汉语轻时体1. 英汉语⾔特点返回章重点 4例1: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译⽂】⼉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作伙伴⼉不是⼯具,⼈们将在⽓味电视前休闲,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例2: 早知今⽇,何必当初?【译⽂】If I had known it would have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1.1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1. 英汉语⾔特点返回章重点 5例3: As we lived near the road, we often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to taste our gooseberry wine, for which we had great reputation, and I confess, with the veracity of an historian that I never knew one of them to find fault with it.【译⽂】我们就住在路边。

英汉句子对比

英汉句子对比
【译文】她踢脱鞋子,踏进一双拖鞋。可对她那双 纤纤细脚来说,拖鞋显得太大了。换鞋之后, 她便失了几分风度,也失了几分高度。
• That region was the most identifiable trouble spot.
• 2.The station chief would have to be close to the director, a member of the inner circle.
A. 英语简单句可转换成汉语复合句
B. 英语并列句、复合句可转换成汉语简单句
A. 英语简单句可转换成汉语复合句
例1:His superior grades at high school enabled him to enroll at the tuition-free Beijing University.
B. 英语并列句、复合句可转换成汉语简单句 例1:He doesn’t know what life means to him.
【译文】他不知道人生的意义。
例2:What troubles me is that I don’t have much experience in this kind of work.
按照逻辑顺序译译文如果一位读者读过18世纪作家的作品体会到其刻意追求典雅的语言风格又读过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在演讲大厅上所作的庄严的发言他定能更深刻地理解很多现代散文作品那种结构松散口语色彩浓好用俚语不拘形式的语言风格
• 句法的理解与翻译
• Syntactic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译文】遗传和行为的继承一直是支配环境的惟一方 式, 当这种继承第一次被有意识的选择打破时, 人类历史便开始了。

【全文】英汉语言对比_3

【全文】英汉语言对比_3
7 返回章重点 退出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交际过程中,难 免会出现差异,探索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并分 析其原因,有利于避免产生失误,提高翻译质 量。我们知道,英语重客体,重形式上的逻辑 关系;汉语重关系,重意合,重主体。汉语重 人际关系;英语重客观事实。汉语重含蓄;英 语重精确。这便是英汉两种语言在风格上和文 化上的差异,正是这种文化差异造成了翻译中 的障碍和难题。
19 返回章重点 退出
例3:He tried to seem angry, but his smile betrayed him.
A. 他装出生气的样子,可是笑容暴露了他的真实情 感。
B. 他试图看上去是生气的样子,但是他的笑容背叛 了他。
C. 他试图生气忍住不笑。 D. 他心里很生气,却笑不出来。
3. 1. 1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是指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 的逻辑关系;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 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文字的图 形表示其意义,并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发展形象思维;英 语是拼音文字,字母是基本的文字表达符号,词的拼写与 发音按一定的发音规则形成逻辑关系,而字母对意义而言 只是意义的替代符号,语言信息的表达依靠符号按一定的 语法逻辑关系排列组合,所以说英语是一种重形式逻辑的 语言。
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仅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与思维及逻辑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思维 及逻辑方式的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表现既存在 于语篇的思路和结构上,也存在于句子水平上。
9 返回章重点 退出
3. 1英汉语言特征对比
Comparis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Features

英汉语言对比

英汉语言对比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第二部分Part TwoProcedures of today:●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yntax●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rhetoric●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Exercises in class●Assignments of today●“…so far a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concerned,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linguistically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E. A. Nida●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ax:●形合与意合(hypotaxis and parataxis): 英汉两种语言最本质的区别●Hypotaxis: 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e.g.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形合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Parataxis: The juxtaposition of clauses or phrases without the use of coordinating or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 e.g.The rain fell; the river flooded; the houses were washed away.●意合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英汉构词法对比语言学.

英汉构词法对比语言学.

三、转化法
转化词即一个词由某一种词性转化为另一种词性,从而形成新词。 在英语中,基本词形保持不变,在不增加其他任何成分把一个单词 由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的方法叫做转化法。英语和汉语中词 类转化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
1. 英语中的名词转化为动词: water(水)— to water(浇水) plan(计划)—to plan(做准备) knife(刀,餐刀)—knife(用刀切) smile(微笑)—smile(露出笑容) 在汉语中也有名词动用的例子,比如: (1)王明的言辞激烈。 (2)小丽总是喜欢猫在家里。 (3)这场球赛由他裁判。
(二)英汉构词法的不同之处
一.英语中特有的构词法
1. 拼缀法
拼缀法是对两个词进行剪裁,将保留下的首部或者尾部 重新合成一个新的词汇。所产生的新词语原词的词类和 词义保持一致,但在运用中可能会引起语用风格上的变 异。比如:
Botel(汽艇游客旅馆)= boat(船)+hotel(旅馆)
Sitcome(情景喜剧)=situation(情景)+comedy(喜剧)
词能够直接做句子的谓语。比如: (1)张伟很聪明。 (2)火车真快。 (3)她脸色铁青。 (4)李娟真苗条。
当然,在汉语中也有一部分形容词不能做谓语,我们称之为非谓语 形容词。比如:主要、共同、多项、巨额、大型等。
三、转化法
3. 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比如: (1) This is a school for the deaf and the blind. (2) If a free society cannot help the many who are poor, it cannot save the few who are rich. (3) The poor were oppressed by the rich during preliberation days.

英汉语言对比(精编课件).ppt

英汉语言对比(精编课件).ppt
例子: (1)A: I’ll have a cup of black coffee with sugar, please.
B: Give me the same, please.(语法功能性名词替代) 译文: A:劳驾,我要一杯加糖的清咖啡。 B:请给我也来一杯。(词汇衔接中的重复)
(2)A:Do you think he was too serious? B: Yes, I think so.(替代一个完整的陈述分句)
精品课件
重分析
她们或许是我们的奶奶,满头银丝,满脸皱纹,世人多用“慈 祥”去形容她们,但很少有人能品味皱纹背后那岁月与历史 浮过的幽香。她们无须再用铅华刻意雕饰,我却分明看见她 和她的老伴共同演出那首动人的歌—《牵手》。 眼泪是上苍对一切感情动物的馈赠,爱为心之声,泪因爱而凝, 留泪是女人爱的宣泄,情的倾诉,女人流泪时最美。 (“女人什么时候最美”《英语沙龙》1999/8,19)
together , 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 • 分析: • 交替性同构只在第1、2句,第3句主要靠词汇重复和指称实现衔接。而they have no
water to drink一句虽仍与前两句同构,但其衔接作用已大大降低了。
精品课件
2. 词汇连接的差异
•词汇连接指的是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 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据此, 应明确把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种种关系统称为语义 的重复同现,并把各种指称关系(属于语义上的同一性的前 后照应和上下指等)归入词汇连接。在此基础上,下面就从 语义的重复同现(词汇语义的重复、组合搭配和相似、分类 等)和指称照应两方面来探讨英汉语篇词汇连接的差异。
语言的连贯与其语言特色往往是同一语言的两面。

英汉语言风格差异--以《老人与海》和《边城》为例

英汉语言风格差异--以《老人与海》和《边城》为例
o f wo me n, n or o f gr e a t o c c ur r e n c e s,n or of gr e a t f i s h, n o r f i g ht s,n or c o nt e s t s o f s t r e n gt h s,n or o f h i s
[ 关键词] 《 老 人 与海 》 ; 《 边城 》 ; 词义差 异; 语法差异 ; 句法差异
[ 中图分类号] I 3 1 [ 文 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7 0 7 0 ( 2 0 1 5 ) 0 1 ~0 0 9 , 1 —0 4
引 言
英语 ( E n g l i s h ) 是 最 多 国 家使 用 的 官 方 语 言 , 也
耳 曼语族 下 的两 日耳 曼语支 , 由古 代从 欧洲 大 陆移 民 大 不列颠 岛的盎格 鲁 、 撒克 逊和朱 特部 落 的 日耳 曼人 所 说的语 言 演变而 来 , 并 通过 英 国的殖 民活 动传 播到 世 界各地 。由于在 历史 上 曾和多种 民族 元 , 语法 从 “ 多 屈折 ” 变为“ 少 屈 折” , 语 音 也 发 生 了 规 律 性 的 变 化 。 随 着 全 球 化 的 进
陈 亚 助
( 桂林 理 T 大学 外 围语 学 院 。 广阿 桂林 5 , 1 l 0 0 6 )
[ 摘 要 ] 英 语 和 汉 语 是 隶 属 于 两 个 不 同语 系的 “ 非 亲 属” 语 言 。学 习英 汉两 种 语 言 需要 对 这 两种 语 言 的特 性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从 而分 析 出 它们 的差 异 。 文章 以 海 明威 的《 老 人 与海 》 和 沈 从 文 的《 边城》 为倒 , 分别从语 义、 词 法和 句法 这 三个 层 面 来 分 析 英 汉语 言 的 差 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风霁月与雾里瞧花——英汉语言风格比较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田卫平由于语言类型不同,英汉语言在风格上呈现着一些各异其趣得风貌:英语显得较为精准、周严、直露,汉语则显得较为模糊、简约、含蓄;比较起来,一个语言表达如光风霁月,一个语言表达似雾里瞧花;一个呈现着语言得澄明之美,一个呈现着语言得朦胧之美。

一、精准与模糊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精准与模糊得差异。

季羡林指出:“汉语得历史演变中有一个很有趣得现象:代表古代语言得文言文,越古越简单,单音词越多。

由于没有形态变化,一句之中,字与字得关系有时难以确定,可以有多种解释,灵活圆通,模糊性强。

学习与理解这种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得悟性。

可就是语感这玩意儿恍兮惚兮,不易得到,非长期诵读,难以得其门径。

根据我们每个人自己得经验,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古代皓首穷经得儒者都难免有误读之处,遑论我们现代人,遑论外国得汉学家!到了后来,用在不同程度上接近人民口语得文体写得东西逐渐多了。

五四以后,白话文成了写文章得正统。

一方面,由于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得制约;另一方面,由于欧风东渐译书渐多得影响。

虽然汉字仍然没有形态变化,白话文中字与字之间得关系逐渐清楚起来,理解得灵活圆通性逐渐减少了。

理解起来,靠语感得成分渐减,靠分析得成分渐增。

对外国人来说,学习白话文,比起学习中国古典来,就容易得多了。

说一口流利汉语得外国汉学家越来越多了。

但就是,不管怎么说,汉语毕竟还就是汉语,它依然没有语法形态变化,它得综合性依然存在,因而模糊性也就依然存在,多义性也依然存在。

”(1)汉语“模糊性强”,就是汉语语义型特征决定得;相比之下,英语精准性强,这又就是英语语法型特征决定得;这两点反映到风格上,形成精准与模糊得不同修辞特点与语言美感。

例如:曹禺《日出》有一段描写:“……外面打地基得小工们早聚集在一起,迎着晨光由远处‘哼哼唷,哼哼唷’地以整齐严肃得步伐迈到楼前。

”(2)翻译成英语就是这样得:“……and outside the window 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 have already assembled and now, with the sun on their faces, they are ing closer and closer with grave, rhythmical tread,their ‘hung-hung-yow,hung-hung-yow’sounding in the distance、”(3) “打地基得小工们”用英语表达为“the labourers working on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ew building”,多出得“the new building”使语意较汉语更为精准。

汉语“地基”单瞧确实比英语模糊,但在上下文语境中意思就是清晰得:结尾处得“楼前”与“地基”呼应,使“地基”语意表述得简约而清晰,由此更能瞧出汉语得表达与理解要依靠更大得语境。

“谁”“迎着晨光”,“谁”“哼哼唷,哼哼唷”,在汉语里无须出现;而被译为英语后,“their ”就是不能缺少得。

精准与模糊得差异在诗歌语言里更为突出。

“玉容寂寞泪阑干,一枝梨花春带雨”。

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比喻还就是象征,汉语无须指明,而英语若就是比喻必有“like”一类喻词。

如: 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Robert Burns《my luve is like a red,red rose》(4)如没有使用“like”一类喻词,就会被视为一种新得修辞手法。

如: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Ezra Pound《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这就是西方现代诗歌意象派得一首名作,作者就是意象派大师庞德。

庞德创作得灵感来自中国古典诗歌,“这首诗得两行之间没有联系词,所以其间关系如何全靠读者得想象。

这种结构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常有得,这也就是庞德诗受到东方影响得一个例子。

”(5)faces与Petals之间没有“like”一类喻词,就绝不能认为就是比喻,而被认为就是使用了“意象迭加”得创作手法,把两个意象不加评说地并列在一起,给人无尽遐想,而“意象迭加”则成为意象派写作得重要技法。

二、周严与简约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周严与简约得差异。

启功曾风趣地说:“再后教起古代文章与诗词作品,问题就来了。

句式真就是五花八门,没有主语得,没有谓语得,没有宾语得,可谓触目惊心。

我回忆小时学英语语法有一条:一个句子如在主语、谓语、宾语三项中缺少任何一项时,这就不算一个完成得句子。

我国古代作者怎么作了这么多未完成得句子呢真不减于小孩唱得一首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脑袋。

真奇怪,真奇怪。

我努力翻检一些有关讲古代汉语语法修辞得书,得知没有得部分叫作“省略”,但使我困惑不解得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省略之后得那些老虎,还那么欢蹦乱跳地活着”(6)启功得例子生动表明了英语表述周严、汉语表述简约得特点。

再以毛著英译为例:毛著《别了,司徒雷登》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

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得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英译What matter if we have to face some difficulties Let them blockade us!Let them blockade us for eight or ten years!By that time all of China's problems will have been solved.第一句谁有“困难”,汉语可以不说,英语一定得交代就是“we”。

第二句“封锁吧”,谁封锁谁,汉语可以不说,英语必须得说明就是“them”封锁“us”。

汉语“解决了”,一个动词“解决’带一个语尾兼语助词“了”,英译用will have been solved四个字组成得一个动词。

“解决了”大致相当于have与solved加在一起,表示未来得will,表示被动得been,汉语里都就是不言而喻得。

(7)汉语成语、俗语一般十分简略,而用英语表述就必须变得周严起来才行。

如:汉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英语: How can one tiger’cubs without entering tiger’lair汉语: 无官一身轻。

英语: One who has no official duties has a light heart、(8)英语周严、汉语简约得原因,根据王力得观点就是“法治”语言与“人治”语言得差异:“西洋得语法通则就是需求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主语得,没有主语就就是例外,就是省略。

中国得语法通则就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就就是却就是常例,就是隐去,不就是省略”。

(9)从徐通锵得视角来瞧,归根结底还就是语法语言与语义语言得差异。

语法语言得句法结构就是主谓结构框架,一个句子必须有一个主语、一个谓语,不能省略;而语义语言得句法结构就是话题——说明框架,只要有语境得补充与提示,话题就可以省略。

然而,无论就是“主语”还就是“话题”得省略,都会影响句子得语言风格,使其或周严,或简约,由此构成不同得审美意趣。

(10)三、直露与含蓄在语言风格上,英语与汉语呈现出直露与含蓄得差异。

精准与模糊、周严与简约等英汉语言得不同特点,分别影响着直露与含蓄得语言风格得形成。

汉语句式得意合法使中国诗歌艺术更具含蓄得特点。

袁行霈指出:“中国诗歌艺术得另一个奥妙在于意象组合得灵活性。

在这方面,汉语语法得特点给诗人以极大得方便。

汉语句子得组织常常靠意合而不就是形合,中国诗歌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连词、介词往往省略。

词与词,句与句,几乎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组合在一起。

这不仅增加了意象得密度,而且增强了多义得效果,使诗更含蓄,更有跳跃性,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进行再创造得余地。

没有严格意义得形态变化,不受时、数、性、格得限制,也就是汉语得一个特点。

诗人可以灵活地处理与表现意象得时空关系、主宾关系,不粘不滞,自由笔墨,使诗歌得含义带有更大得弹性。

”(11) 丰华瞻也持类似瞧法:“西洋语言比起汉语来,显得罗嗦,用字多。

英语比汉语明确,但铺开。

其它语言更复杂。

法语非但代词要表明性别,而且形容词也要标明性别。

俄语除代词、形容词表示性别外,动词过去式也要标明性别。

就做诗而论,都不如汉语简练、含蓄。

”(12)以李白《玉阶怨》为例,丰华瞻对汉英语言风格做了如下比较: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这首诗得确写得很妙。

总共只用了二十个字,但表达得意思很多。

由于汉语语法得特点,主语可以省略;主人公就是谁,让读者根据‘玉阶’与‘罗袜’去体会。

情节也不说出,让读者根据‘怨’与‘夜久’去体会出:她在等待她丈夫,等了很久她还不来,因此怨恨。

这样简练而含蓄得诗,恐怕就是世界文学中少见得。

”(13)我们再以一则汉诗英译为例,比较英汉语言直露与含蓄得差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李白)The autumn moon is half round above Omei Mountain,Is pale light falls in and flows with the water of the Plngchang River.In night I 1eave Chingchi of the limpid stream for the Three CanyonsAnd glides down past Yuchow,thinking of you whom I can not see、(14)“思君不见下渝州”用英语表述,思念者“I”与被思念者“you”都要出现,精准而直露,改变了汉语语言模糊而含蓄得特点;再加之“above 、in、of、for”等介词得使用,更变模糊含蓄而为精准直露,使语言得美感由朦胧转变为澄明。

注释(1)季羡林《汉语与外语》45-47页,语文出版社,2000。

(2)《曹禺选集》第2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肖君石《汉英、英汉翻译初探》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82。

(4)王佐良《英国诗文选译集》第34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5)参见《周珏良文集》第246-248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启功《汉语现象论丛》第2页,中华书局,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