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4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件 (新版)沪教版

第三十八页,共49页。
有害的一面(yī miàn)
在下列场所----加油站、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等 处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爆炸(bàozhà)事故的发生?
加强(jiāqiáng)通风、严禁烟火等
第三十九页,共49页。
你认识(rèn shi)吗?
第四十页,共49页。
知识点一、燃烧(ránshāo)及其条件
第四十七页,共49页。
燃
可燃物
清除 (qīngchú)
灭
烧
可燃物
火
的
氧气
隔绝(géjué)
的
条
(yǎngqì)
氧气
原
件
降低可燃物
理
着火点
温度到着火
点以下
第四十八页,共49页。
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dìwèi)来衡量, 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 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 布克·华盛顿
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
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cáinéng)燃烧起来的
实验事实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B D ③④
第四十五页,共49页。
3.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放出(fànɡ chū)热量 chénɡ)CO等有毒气体,污染大气
多
完全燃烧能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第二十八页,共49页。
【总结(zǒngjié)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使燃料(ránliào)完全燃烧的具体做法有哪 些呢?
1.提供充足的氧气(yǎngqì)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yǎngqì)的接触面积
【教学设计】《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上教)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上教)♦教材分析J《燃烧与灭火》是上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时,学生对燃烧及条件有了进一步的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化学的角度对燃烧及条件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火灾自救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较好渗透了生命观教育,让学生体验从生活走向化学,又从化学走向生活。
【知识与能力目标】1. 通过探究学习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
2. 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3. 认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4. 能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燃烧失控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从而辨证地认识燃烧,初步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2、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课前准备----- ----------------预习课本「♦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奥运火炬,日常生活中火的应用【教师讲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燃烧与灭火的有关知识。
【导入】同学们知道哪些燃烧事例及其现象?燃烧具有什么特征?【教师讲解】请同学们思考并填写课本88页表格,交流讨论【导入】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教师讲解】必须是可燃物;必须有氧气;必须温度很高;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导入】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利用给你提供的实验用品的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九年级上册 化学 4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 通过以上交流,大家可以说一说燃烧需要 的条件吗?
• 总结: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助燃剂)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 思考:物质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或两个可以 燃烧吗?
达标检测
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B.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它的着火点 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 氧气 D.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自主学习
• 完成下表
事例 镁条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蜡烛燃烧 燃烧的特征可归纳为
观察到的现象
• 总结: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思考: 发光发问题: 1.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吗? 2.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3.说一说钻木取火的原理。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四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课件(第2课时)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第2课时)
观察与思考:蜡烛的燃烧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 2、用一空烧杯罩住 火焰的上方 3、将燃烧的蜡烛伸入 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黄白色火焰,放热黑烟 较少 火焰渐小,黑烟增多
发出明亮的白光,无黑 烟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O2不足 慢 少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3)四者的关系如下: 剧烈氧化 (发光)
平静燃烧
无限空间 急速燃烧 热量积蓄
氧化反应 (放热)
有限空间爆炸
自燃(发光)
缓慢氧化
达到着火点
拓展:火场自救法
(一、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 物上沿另一端爬下。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 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拓展:火场自救法
(六、被单拧结法: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按绳 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
七、跳楼求生法:火场切勿轻易跳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住在低 楼层的居民可采取跳楼的方法进行逃生。但要选择较低的地面作为落脚 点,并将席梦思床垫、沙发垫、厚棉被等抛下做缓冲物。 八、管线下滑法:当建筑物外墙或阳台边上有落水管、电线杆、避雷 针引线等竖直管线时,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时应注意一次下滑时人 数不宜过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线损坏而致人坠落。 九、竹竿插地法:将结实的晾衣杆直接从阳台或窗台斜插到室外地面 或下一层平台,两头固定好以后顺杆滑下。 十、攀爬避火法:通过攀爬阳台、窗口的外沿及建筑周围的脚手架、 雨棚等突出物以躲避火势。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教案10(化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3.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4.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2.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的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和爆炸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难点:1.学生探究实验;2.燃烧的条件的归纳和实践【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酒精、水、棉花球、蜡烛、木条、煤酒精灯、玻璃杯、烧杯、红磷、白磷、双氧水、二氧化锰、铁片、长颈漏斗、锥形瓶、导管。
学生准备:1、布置学生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事例,初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2、调查途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或者向长辈询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活动二:资料分析:燃烧的条件三、分组实验探究。
、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五、信息汇总,形成结论:讲解: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介绍通常:请同学们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先小组讨论,然后回【本课总结】:反思与评价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1)与氧气接触;(2)达到燃烧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3)物质具有可燃烧性。
3燃烧现象的剧烈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氧气的浓度,可燃物的颗粒大小,以及接触面积等。
附表一:附表二:。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教学案-江苏省句容市2021届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第四章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时:第二课时班级:姓名:教学要求:1.认识燃烧、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2.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教学重点: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教学难点:爆炸原理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任何、,与空气接触充分,与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2.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A B C DA. B. C D.3.在氧气充足时,碳燃烧生成;在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4、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是:吸入体内的CO跟血液里的,使,会导致人体缺氧。
二、教学过程(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主要到家里的燃气灶使用时,有时火是淡蓝色的,有时的火苗发红,而且有大量黑烟冒出,为什么会这样呢?(阅读课本P94-95)碳在氧气充足时,发生,表达式碳在氧气不足时,发生,表达式平时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引起的。
【归纳总结】1.完全燃烧的特点:不完全燃烧特点:2.一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用途:1)2)CO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3.含碳、氢元素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等物质。
(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实验讨论】粉尘爆炸的实验(思考交流):(1)吹入空气的目的是(2)该实验如果不用盖子盖住,会不会爆炸?为什么?(思考讨论):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爆炸是不是都是化学变化呢?请你举例说明(讨论):是不是在有限空间内点燃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就一定会发生爆炸?请你观察下面一组数据及试验现象:(交流归纳):混合气体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引燃才能发生爆炸。
这个范围称之为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
【教师总结】:在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以免。
(教师介绍):易燃物的保存。
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九年级化学全册 4.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

课题:4.3化学方程式(第2课时)班级姓名备课组长【学习目标】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熟练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3.注意格式的规范化,正确使用计算时的量和单位。
【重点、难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课前预习】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水通电【学习过程】一、为什么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回忆】在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有些同学未能收集到规定量的二氧化碳,其原因可能是:【小结】计算的意义二、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1.讨论:(1)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书P106)(2)你会求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吗?写出知识准备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2.自学:实验室制备8.8克二氧化碳,至少需要碳酸钙多少克?(书P107)3.复制:计算的规范格式4.【小结】计算的步骤:(1)(2)(3)(4)(5)(6)【当堂训练】列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完整计算过程:1.某化工厂需要10t氧气作原料,这些氧气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得,问需要消耗多少吨水?同时还能产生多少吨氢气?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克氢气,理论上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是多少?3.有一种含水的过氧化氢样品100克,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完全分解得到3.2g氧气,试求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友情提醒】1.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很重要。
若化学式写错,或方程式没有配平,则计算就完全错误了。
2.要注意格式规范与完整【课后提升】一、选择题1.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因为()A.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B.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C.化学方程式不但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还表示了它们之间的质量比D.化学方程式以客观事实为依据2.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则参加反应的碳和生成物的质量比为()A.1∶1 B.1∶2 C.3∶8 D.3∶11*3.H2、O2和N2组成的混合气体20g,经点燃充分反应后生成18g水,则剩余的气体不可能是()A.N2和H2 B.N2和O2 C.N2、H2和O2 D.只有2gN24.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四种物质,高温下让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质A B C D反应前质量(g)8 10 1 25反应后质量(g)未测24 2 16分析反应后容器内残留A物质的质量为()A、8gB、4gC、6gD、2g*5.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二、填空题6.在反应A+B=C+D中,反应物的质量比为A﹕B=5﹕2若完全反应生成C和D的总质量共为2.1 g则消耗反应物A为_____g,B为_____g。
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件(共23张PPT)

问题Ⅳ: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生1活)中可煤燃炉物生的火性,一质般用纸片或小木
片引燃煤球,这是为什么呢?
(铁2丝)在氧空气气的中浓加热度不易燃烧和在氧气中
燃烧的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木3棍)和可刨燃花物燃与烧氧的气对比的实接验触,面说积明了
什么呢?
问题Ⅴ :条件都具备,就一定可以燃烧?
混合液( 含酒精95%和水按2:1体积比混合)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火”
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火”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 燃烧
第1课时
知识回顾
燃烧事例
镁条的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内壁有水雾生
成,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
问题Ⅰ :物质燃烧的条件?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 学反应。
燃 (1)物质具有可燃性; 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条 件
问题Ⅱ :纸杯为何烧不坏?
纸杯能烧坏吗?
知识储备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物质固有属性,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40 ℃液态二Biblioteka 化碳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
灭火器
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拓展视野:常温声波灭火
如何燃烧“学习的青春之火”?
能学习、会学习
《青春之歌》
青春如歌,青春似火 燃烧吧,青春 只有到生活的大熔炉中历炼自己 才能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展现才华 相信自己,奋斗吧 真金不怕火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2课时)
班级 姓名 备课组长
【学习目标】
1、区分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概念,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认识日常生活中某些爆炸现象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课前预习】
1、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生成_________;可燃物(含碳、氢元素)在氧气不充足时发生 燃烧,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毒的气体和__ 等物质。
2、CO 是 色 味的 气体,能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之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3、 发生在 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热, 迅速膨胀就会引起 。
如果氧气的 太高,或可燃物与氧气
的 ,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学习过程】
【观察与思考】你知道液化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吗?你会调节空气进口大小吗?小吃店的煤炉为什么要用鼓风机鼓风?机动车排气管为何常冒黑烟?
【活动与探究】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
现象 ;证明石蜡中含有 元素 。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阅读课本P94-95,交流与讨论:
1、文字表达式:碳的完全燃烧:
碳的不完全燃烧:
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所以燃料完全燃烧对 、 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措施
①增大氧气的 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
4、一氧化碳
⑴物理性质: 色 味 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
①
② 性:吸入人体内的CO 跟血液里的________结合
⑶用途
5、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当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应如何处理?
四、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讨论】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爆炸现象?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
【交流与讨论】爆炸是怎样引起的?
【小结】
1、燃烧引起的爆炸发生的原因
1)
2)
【交流与讨论】面粉厂、加油站、煤矿坑道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阅读思考】课本P96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p97最后一段—98
【小结】1、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质疑】
【当堂训练】
A.二氧化碳 B.天然气 C.氢气 D.煤气
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一、选择题
1.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有道是:水火无情。
一旦你被困在火灾区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求生措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
A.拨打火警电话并到窗口呼救
B.用湿毛巾或口罩等捂住口鼻
C.直立身子朝有火光的方向观看
D.蹲下或匍匐前进逃生
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
B.火药爆炸
C. 蒸汽锅炉爆炸
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4. (2012.孝感市)下列有关标志中,与燃烧或爆炸无关的是()
A.B.C.D.
5.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一氧化碳和空气
B.氢气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
D.氖气和氧气
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水
7. (2014•临沂)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
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8.近年来,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原因是燃烧烟花爆竹时:①产生有毒气体②产生噪音③产生粉尘④易引发火灾及人身伤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燃烧
B.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
C.在有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严禁化纤服装
D.煤矿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措施
二、填空题
10. 小木条比小煤块容易被点燃,说明可燃物燃烧与_______________有关,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的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刨花比木块容易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还与氧气的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11.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矿井内,都备有防爆器材,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
,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的危险。
*1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
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12装置进行实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装置比较,优点是。
(2)
图1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1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
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
”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中考链接】
*1.(2015•潍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燃烧更充分
B.室内着火需要自救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
C.面粉、煤粉等粉尘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2.(2014•龙岩)Mg(OH)2分解需吸收热量,生成耐高温的MgO和水蒸气。
利用这一性质,可将Mg(OH)2添加到易燃性材料中做阻燃剂。
关于Mg(OH)2能起阻燃作用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Mg(OH)2分解要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能够降温,使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C.Mg(OH)2分解生成的MgO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了空气
D.Mg(OH)2分解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