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3(1)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第2讲燃烧和灭火实验 【核心重点】 一、燃烧的条件(同时符合)二、灭火的原理(符合其一)(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隔绝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反应装置: ①③/③④对比 说明可燃物燃烧 必须与氧气接触; ①②对比说明 可燃物燃烧必须 达到着火点; 【实验改进】 通常状况下, 白磷的着火点 为40℃,红磷 的着火点为 240℃。某化学 兴趣小组的同 学按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的实验事实如下: ①实验Ⅰ、Ⅲ中,放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常温时1、2号试管内的白磷、红磷不燃烧; ③热水中的1号试管内白磷燃烧,2号试管内红磷不燃烧; ④实验Ⅲ中,玻璃管上的气球变鼓; ⑤实验Ⅳ中,倒扣在热水中的3号试管内的白磷燃烧。 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的相关事实是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①和⑤

【答案】B 【考查难点】 【实例训练】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固定装置已略去)探究燃烧等相关实验。已知,白磷(过量)的着火点40℃;该装置气密性良好,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 ,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 ,且生石灰适量。 实验步骤及部分现象记录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步骤Ⅰ中,导致小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⑵ 步骤Ⅱ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⑶ 在步骤Ⅲ中,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具体操作是: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后,_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1)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 (2)先变鼓,后变瘪;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着火点,并与O 2接触;4P+5O 2点燃 2P 2O 5 (3)打开弹簧夹;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出来,还剩下约4mL 时停止下流。 实验现象 原因 Ⅰ 高蜡烛先熄灭 生成CO 2受热上升,隔绝O 2 Ⅱ 矮蜡烛先熄灭 CO 2密度大于空气,隔绝O 2 实验步骤 操作 现象 步骤Ⅰ 点燃燃烧匙中的小蜡烛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燃着的小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步骤Ⅱ 打开弹簧夹,由注射器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夹紧弹簧夹。 白磷燃烧。 步骤Ⅲ … …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测试)(解析版)

专题 16 燃烧与灭火(测试) 1、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 .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 .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 .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 D 【解析】 A 、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 、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 说法 正确; C 、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 、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 接触 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 2、2019 年 3 月 30 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员展开扑救工作。扑 灭 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 是( ) A .隔绝空气或氧气 B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答案】 D 解析】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 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故选: D 。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 C .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答案】 D 解析】 A .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属于燃烧,故错误; B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人为不能降低,故错误; C .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需要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故错误; D .煤加工成粉末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炭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 D 。 4、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 .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 分

科普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燃烧和灭火》[段伟萍]【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问题,掌握基本的逃生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对比、控制变量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全体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情感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 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在认识燃烧与灭火这对矛盾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人类就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条件,使化学反应为人类所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不是难点,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验证燃烧的条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 2022年的冬奥会将由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每一届的冬奥会前都会进行火 炬传递。在上一届索契冬奥会的火炬传递过程中出现了非常震撼的一幕。

(视频)索契冬奥会火炬水下传递 现在我们将画面定格在“水下生火”的瞬间,如果我们要在今天的课堂上重现 “水下生火”的瞬间,大家觉得能实现吗? (引入课题) 活动2【讲授】提出问题 1、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2、这个温度是燃烧所要达到的最高温度还是最低温度?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并进行辨析) 3、燃烧的三个条件是需要满足一个、两个还是同时满足? 4、如何证明呢? 活动3【活动】学生分组实验 请你利用老师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条件 (展示:药品和仪器) (点拨) 1、为什么这样设计? 2、你的设计中,满足了什么条件,不同的是什么? 3、你的设计运用的什么方法?体现了什么思想? 活动4【活动】教师演示实验 大家用3个实验分别验证了3个条件,我们还可以在一个实验中来完成燃烧条 件的验证 【演示实验】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知道常见灭火方法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水、酒精、小木条、小纸片、棉花球、蜡烛、烧杯、镊子、火柴 沙土、剪刀、抹布、碳酸钠溶液、盐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利用 燃烧的反应已有几十万年了。你知 道燃烧的条件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通过实验研究燃烧条件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 烧需要氧气 学生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 教师板书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也叫着火点)。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播放课件: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让学生猜测书中124页的实验中的现象 让学生回忆烧不坏手帕的实验并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来解释手帕不坏的原因。 燃烧的现象有利有弊,当我们方法不当时就会造成火灾。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了灭火。哪些方法可以灭火呢?现在我们在做个实验。将你们实验桌的蜡烛点燃,想一想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熄灭呢。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倾听 倾听观看屏幕 思考回答 思考后回答 学生动手实验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 力 锻炼学生实验操作和设 计实验的能力

【重点梳理】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

作业帮一课初中独家资料之【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の重点梳理 一、基础知识梳理 核心知识点一:燃烧及其探究 (1)燃烧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特征 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3)探究燃烧的条件 现象: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结论: ① 通过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可燃物与氧 气(空气)接触; ② 通过铜片上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点。 小结: 物质燃烧条件:物质为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核心知识点二:灭火原理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灭火时,只能降低 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核心知识点三:消防常识 (1)常见灭火器 灭火物质或器材灭火原理适用范围 高压水枪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移除或隔离可燃物 一般木材 泡沫灭火器隔绝空气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隔绝空气一般火灾,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 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隔绝空气 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引 起的火灾 (2)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①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②消防安全有关的图标。 (3)火灾自救措施 a.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火扑灭。 b.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二、知识体系梳理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一、教学目的要求 基本知识和技能: 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和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和逃生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1) 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 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

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好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 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 生:氧气 师:对,燃烧就象你们所说,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是氧化反应。 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 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 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 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 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 探究一: 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物质的着火点。 同学们实验探究,然后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板书: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既可呢?事例分析证明。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学方案 永川区青峰初中蔡友超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 教学内容: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的探究、火灾自救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防火安全,珍爱生命,报效祖国。(放在首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②能解释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 (3)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培养防火和自救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二、我的教学准备 红磷、白磷、薄铜板、烧杯、开水、细沙、水、酒精、剪刀、坩埚钳、蜡烛、打火机、稀盐酸、碳酸钠、小木条、螺旋状粗铜丝等;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我的教学实践 课前:学生进教室的同时,播放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点火仪式。 开篇:创设情景,激情引入。展示图片引入: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但使用不当,火,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了解火,用好火重于泰山,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这堂课我们将开展“消防之星”小组评选活动,并有丰厚的奖品哦,同学们有信心吗? 活动一:消防员知识培训——燃烧条件的探究 环节1:复习旧知,解释燃烧。各组分别指一名同学上台写出硫、磷、镁、铁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并说说此燃烧的现象,然后总结得出燃烧的共同特征。通过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魔术激趣,条件探究。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导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先请前三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看三个分组对比实验:①木条与玻璃棒点燃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②蜡烛燃烧与被烧杯罩住的燃烧对比,得出燃烧要与氧气接触;③木条与煤块点燃对比实验,得出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接着,教师演示实验7-1,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对比,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再请第四组的同学总结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在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中指出这三个条件。 环节3:出示教具,强化条件。教师通过对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教具的拼合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为后面的灭火原理作好铺垫。 环节4:新闻回放,激励灭火。让学生观看身边火灾的录像和一些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学生自然想到,应该如何来灭火?引出活动二。 活动二:消防员技能培训——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的探究 环节1:教师引导,模拟灭火。教师出示4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火灾场面,并给出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唐官屯镇中学马悦 2017年11月7日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教材分析: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火的发现与利用引入,了解燃烧带给我们的利益和危害,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材采用从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通过探究,亲身体验和思考来掌握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设置分组讨论实验有助于他们的直观性学习。并且在之前第六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知识,因此在这里可以理解应用。可能遇到的学习问题有: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的学生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说成是降低着火点。2.探究活动的动手能力和规范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体验探究成 功的喜悦。 ②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 证的观点看问题。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教学用品: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具、三只蜡烛、两个烧杯,火柴、酒精灯、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等。给学生的 实验用具准备了五组,每组有一个水槽、两支蜡烛、一 个烧杯、火柴等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实验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图片,将火的由来火的应用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展示出来,让学生们体会在生活中火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接下来观看一些森林火灾、楼房起火和人们被火烧伤的图片使学生们体会火有时候也是无情的。因此我们不仅要懂得利用火是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要懂得如何防火和灭火,由此引入课题的学习《燃烧和灭火》 二.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探究燃烧的条件 1.观看视频完成 要求了解实验用具、过程与说明的原理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①铜片上只有白磷和红磷时,哪个会燃烧?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哪个会燃烧?③要想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应该怎样做? 2、交流与讨论 分小组讨论:①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②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⑴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 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doc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一)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

初三化学燃料及其应用燃烧和灭火练习题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同步练习1 1)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而将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氧气的集气瓶中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 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 ④农村中,稻草堆起火 3)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这是为什么? 4)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5)将一根火柴划燃后,若将其火柴头朝下放,则能正常燃烧直至燃尽;而将燃着的火柴竖直起来,则会发现火焰慢慢消失,直至熄灭,试根据燃烧的条件来解释其原因。 6)用铜丝编制成一个铜网,将铜网放在蜡烛火焰的上半部位置,烛焰被切断,铜网上方火焰熄灭,下方继续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855年,瑞典人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现在用的火柴盒外侧一般涂上红磷和玻璃粉,火柴梗的头上由氯酸钾、二氧化锰和三硫化二锑组成的引火药。划火柴时,火柴头蹭一下盒外侧,由于摩擦生热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产生的火星引燃三硫化二锑,使氯酸钾受热放出氧气,帮助火柴梗燃烧的更旺。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红磷、氯酸钾、三硫化二锑都是可燃物 B.划火柴时的摩擦生热使三硫化二锑达到着火点 C.火柴梗的着火点高于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D.三氧化二锑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2)试写出火柴、点燃过程中发生的任何3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下册燃烧和灭火 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上大附中何小龙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在一块交流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 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一)》一节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五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实践”。 三、我的教学实践 环节1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

初三化学--- 燃烧与灭火(测试)(解析版)

专题16 燃烧与灭火(测试) 1、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D 【解析】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当地政府迅速组织人员展开扑救工作。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或氧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答案】D 【解析】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故选:D。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D.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答案】D 【解析】A.缓慢氧化也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但不属于燃烧,故错误;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人为不能降低,故错误; C.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不一定发生爆炸,需要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才会发生爆炸,故错误;D.煤加工成粉末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炭充分燃烧,故正确。 故选:D。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考试要求:认识燃烧、缓慢氧化、爆炸的条件及其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二、爆炸(考点二) 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 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 着火点以下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 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 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 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 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 二、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这次活动还在我省电视台新闻中报道,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三、教法 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https://www.360docs.net/doc/4c2061225.html,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

2019学度度初三化学上《燃烧和灭火》知识点归纳及典例导析

2019学度度初三化学上《燃烧和灭火》知识点归纳及典例导 析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2)完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 实验1 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 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 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 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 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 可燃性 实验2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 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 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 灭 烧杯中氧气含量不断变小,最 后氧气被完全消耗 实验3 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 同一酒精灯上加热 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 煤球很难燃烧起来 使小木条发生燃烧需要的温度 较低,而使小煤块燃烧需要的 温度比较高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小、表面积越

人教版新标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标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题燃烧和灭火教学过程 课型综合课教具多媒体红磷白磷烧杯镊子剪刀铜片纸圈等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通过探究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一、回顾学习目标 二、新课学习 (一)燃烧的条件 借助教材实验进行观察分析 利用课前设计分组实验探究 小结: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小组讨论:熄灭烛火的方法有那些? 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三、消化检测 1.燃烧条件(实验题)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填空题) 3.火灾中生存的经验(简答题) 四、总结收获 出示学习目标 演示实验 引导分析 巡视指导 关注实验完成 情况 出示问题 引导 点拨 随堂给出问题 引导 点拨 点评 思考回答 观察描述、 展示分析 对比AB、AC、 CD,得出结论 合作实验 合作交流不 同方法 归纳出原理 分析 回答 交流 课后完成 明确学习任务 使学生认识燃 烧要满足的条 件,学习分析事 实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获得 方法,在分析的 基础上认识原 理 消化巩固所学 知识,获得生存 经验;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能力 总结知识、反思 成败 过程 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 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什么是燃烧三、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燃烧的条件原理 1. 2. 方法 1: 3. 2: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 A B C 60℃ D 60℃

教 五、明确作业布置作业学习延伸学 后 记

2018度初三化学上燃烧和灭火知识点归纳及典例导析 word

燃烧和灭火 【学习目标】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条件的探究: (1)如下图所示,观察并分析热水中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不同现象。 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即达到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热水的温度大于40℃,而达不到240℃,因此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思考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铜片上的白磷和空气(氧气)接触,而热水中的白磷不跟空气(氧气)接触,因此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思考3:为什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或氧气)后却燃烧起来? 在热水中温度虽然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没有氧气,白磷不能燃烧;当通入空气(或氧气)后,白磷跟氧气接触就燃烧起来。 (2)完成下表中的三个小实验。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 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蘸酒精的棉花立即烧起来,酒精具有可燃性,而水不具有1 实验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而蘸水的小棉花球不会燃烧可燃性 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小蜡烛火焰逐渐变暗,最后熄烧杯中氧气含量不断变小,最2 实验蜡烛,观察小蜡烛燃烧情况灭后氧气被完全消耗 使小木条发生燃烧需要的温度将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置于小木条很容易烧起来,而小实验3 较低,而使小煤块燃烧需要的同一酒精灯上加热煤球很难燃烧起来温度比较高 (3)由上述实验得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它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它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燃烧。【要点诠释】 1.着火点是可燃物固有的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每种物质具有对应的着火点。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着火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对于固体物质,颗粒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