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燃烧的三个条件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优课件

2.隔绝空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以下。
【小组比赛】
请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正在燃烧 的蜡烛。(利用桌面上的物品完成)
【讨论结果】
灭火方法:嘴吹、水浇、扣烧杯、沙 扑、盖灭、掐灯芯等。
实践探究:
烧杯内两支蜡烛哪支先灭?为什么?
这个实验给你什么提示? 如果遇到火灾,你如何逃离现场?
待手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绩 ,
joy!
八 分
方
法
。
愿
全
天
下
所
有
父
母
我们,还在路上……
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缺一不可)
灭火的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至着火点下
(其中之一)
c 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 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 D.纸比煤的密度小
2.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
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
可燃物
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氧气
着火点
问题与交流:
1、探究一中实验2,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 时间过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怎样看 这一问题?
2、如果把实验室4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 片换成木屑和煤粉实验,会有什么现象 发生?(提示: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 着火点低 )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
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向曹军的连环木船上,
“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讲义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考点1 燃烧及燃烧的条件★⒈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考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⒈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都破坏)⑴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⑵隔绝氧气(或空气)⑶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⒉★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⑴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⑵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⑶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考点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⒉★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露,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⒊★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参看课本P133)考点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有些反应是放热的,如物质的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等,这称为★放热现象;有些反应是吸热的,如CO2在高温条件下与炭反应等,这称为★吸热现象。
人类生活对能量的利用:⒈生活燃料的利用:如做饭、取暖等;⒉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如发电、冶金、发射火箭等;⒊爆炸产生的能量:如开山炸石等;⒋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维持体温供给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考点5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⒈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⑴煤是一种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⑵煤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是碳元素和氧元素反应放出的。
⑶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发生★化学变化,可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①焦炭:冶金、炼铁等②煤焦油:提炼化工原料③煤气:气体燃料。
初三化学《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ppt课件

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 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是指能够与氧气 反应产生燃烧的物质,如 木材、石油等。
2 氧气
氧气在燃烧中起着促进、 维持和燃料与氧气反应的 作用。
3 足够的温度
足够的温度是指能够使燃 烧反应发生的最低温度, 也称为着火温度。
热传导的作用
1 传导热量
2 扩大燃烧范围
燃烧物质释放的热量通过 传导方式传递给周围物质, 引起燃烧物质周围的物体 升温。
初三化学《燃烧条件与灭 火原理》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燃烧的定义和条件,包括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以及热传导和氧 气在燃烧中的作用。还将探讨灭火的基本原理,不同灭火器材的种类和使用 方法,以及常见灭火器材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燃烧的定义和条件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一种现象。燃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质、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传导热量可以使燃烧物质 的温度升高,进而扩大燃 烧范围。
3 促进燃烧反应
传导热量可以增加燃烧反 应的速率,使燃烧更加剧 烈。
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氧气是燃烧反应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它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分子参与反应,促进燃烧的进行。
灭火的基本原理
灭火的基本原理包括截断火源、隔离氧气、降低温度和抑制链式反应。
• 适用范围:办公室、车 辆、家庭等。
二氧化碳灭火器
• 优点:不留残留物,对 电子设备无损害。
• 缺点:只能用于电气设 备火灾。
• 适用范围:计算机房、 电气设备室等。
泡沫灭火器
• 优点:喷射Biblioteka 泡沫可以 隔绝空气,有效扑灭可 燃液体火灾。
• 缺点:只适用于可燃液 体火灾。
• 适用范围:厨房、化工 厂等。
灭火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科学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题型2 燃烧条件的应用
知1-练
例2 [模拟·赤峰]“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作容器
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
解释合理的是( D )
A. 汤料使“纸火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B. “纸火锅”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C. 汤料隔绝了氧气,使“纸火锅”不能燃烧
D. 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火锅”的着火点
感悟新知
规律总结
知1-练
燃烧的条件有三个,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进行。
1. 可燃物。像木炭、纸等是可燃物;石头、玻璃等不是
可燃物,不能燃烧。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一般的可燃物隔绝氧气( 如
在沸水中) 条件下不能燃烧。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
点时不能燃烧。
感悟新知
课堂小结
缓慢氧化 自燃
燃烧
控制变量法 燃烧的条件
灭火原理
爆炸
防爆安全
感悟新知
知2-讲
燃烧
缓慢氧化
自燃
现象 发光、发热 发热、不发光 发光、发热
镁带燃烧,蜡 食物腐败,铁 白磷自燃
举例
烛燃烧
生锈
联系 自燃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 缓慢氧化不一定都会引起自燃
感悟新知
知2-讲
特别提醒 燃烧一定发光、发热,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
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并未发生燃烧; 氧化反应也不一定是燃烧,如缓慢氧化。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2 课时流程
物质燃烧的条件 燃烧、缓慢氧化与自燃 灭火原理 爆炸与防爆安全
逐点 导讲练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

燃烧的条件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物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概念,认识燃烧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燃烧的概念及燃烧过程。
2. 燃烧的三个条件。
教学难点:1. 燃烧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蜡烛、铁丝、氧气瓶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点燃酒精灯,引导学生关注燃烧现象。
2. 学生分享对燃烧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概念。
二、探究燃烧过程1. 教师展示燃烧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阶段:预热、着火、燃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燃烧的三个阶段。
三、学习燃烧条件1. 教师提出问题:“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四、实验验证1. 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燃烧的概念、燃烧过程和燃烧条件。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操作1. 教师布置课后实验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三、课堂交流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课后实验的观察结果。
2.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燃烧?”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影响燃烧的因素:燃料的种类、氧气的浓度、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2024秋季新教材)化学科粤版(2024)九年级上册3 物质燃烧的条件课件

九年级上册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1课时 物质燃烧的条件
新课导入
消毒酒精喷雾 遇到明火为什 么可能会引发 火灾甚至产生 爆炸?
小面积的 失火为什 么可以用 湿布盖灭?
酒精可以燃烧,前面我们也进行过木炭、硫、铁丝 等物质的燃烧实验。那么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新知探究
讨论与交流>>>
(1)说说你在[实验3-6]中选择用品的理由。 (2)实验结论中的条件是否要同时具备才会产生燃烧?如 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会怎样?请尝试用上面的实验现象证 明你的观点。
(3)影响燃烧的条件有多个,在设计实验探究其中一 个时,其他几个条件需要怎样设计?
(3)其他几个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结论:物质燃烧需要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3)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三个火柴头,火柴头
物质燃烧 需要_到__达__ 一__定__温__度__;_ _物__质__燃__烧__ _需__要__接__触__ _空__气__(__或__ __氧__气__)___
A放在实验台的陶土网 上,火柴头B和C放在 三脚架的陶土网上,且 火柴头C用细沙覆盖。 用酒精灯加热B与C的 中间位置,视察现象
小知识
常见可燃物的着火点(通常状况下)
可燃物
白磷
红磷
硫
木材
木炭
着火点/℃ 40
240
260 250~330 320~370
无烟煤 700~750
着火点:可燃物燃烧必须到达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
等因素有关。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7.1燃烧和灭火知识点及随堂检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前预习知识点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的反应叫燃烧。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2);(3)。
知识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2);(3)。
3.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1)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2)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3)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答案 1.氧气发光、放热剧烈氧化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2.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 水基型干粉二氧化碳重难点解析1. 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灭火时可以降低温度到物质的着火点以下,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燃烧的特点是发光、发热、剧烈。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灭火只需要破坏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
易错易混点剖析1.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等。
2.爆炸分为两种:物理性爆炸(如车胎的爆炸)和化学性爆炸(如CO不纯,遇明火后发生的爆炸),化学性爆炸也是燃烧的一种形式。
典例精讲【例1】(2011·南昌)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有答案,含解析)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知识点的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的条件如图所示:;一共有三个:(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创设相关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阅读、分析、推断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自燃与爆炸”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中考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有时还会根据所给的有关的表达,进行科学地评价、判断正误等.特别是,对“燃烧的概念、现象和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考查,以及对有关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并且还是中考考查这块知识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燃烧的概念,一定要明确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因此,在书写有关物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时,不能把反应条件写出燃烧,而应该是点燃.2.对于燃烧的条件,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应该是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些物质(如细铁丝等)燃烧时要求的氧气浓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是达不到的;因此,这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剧烈燃烧.还有,就是物质的着火点是经常考查到,一定切记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一、选择题(共18小题)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弄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主要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A、氧气B、可燃物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闪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4.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C、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5.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6.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常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气体、沉淀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C、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D、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8.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1所示.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燃烧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9.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10.如图是初中化学中几个重要实验,有关该几个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1中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和提供热量B、实验2可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实验3中左边试管中铁钉生锈而右边试管中铁钉不生锈,可证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水接触D、实验4中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12.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A、B、C、D、13.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白磷在冷水中,通入空气后也能燃烧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14.下列实验结论错误的是()选项 A B C D实验实验现象热水中未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中复燃紫色石蕊试液在通入二氧化碳后变红燃烧的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使石蕊变红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A、AB、BC、CD、D1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16.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17.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A、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B、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18.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A B改进后实验燃烧条件CO还原氧化剂目的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防止尾气对大气的污染C D改进后实验测定氧气含量检验气密性目的不用酒精灯点燃,使测定结果更精确现象更明显A、AB、BC、CD、D二、填空题(共5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9.某居民早起忘记关闭电褥子的电源就去上班,下班后发现卧室门缝冒出黑烟,他立即打开门窗,原来只冒黑烟的卧室瞬间燃气火来.(1)引起火势变大的原因是.火势无法控制,他立即拨打了火警电话,火警电话是.消防队员赶到后,首先切断电源,然后用高压水枪灭火,水能灭火的原因是.(3)若你在火灾现场,应怎样从现场逃离?.20.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3)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4)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21.2013年12月11日深圳光明批发市场发生重大火灾.原因是电焊工违规操作,电火花引燃了市场内的纺织品、塑料制品酿成火灾.(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来年地,市场内的纺织品、塑料制品属于.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水灭火的原理是.(3)如果你遇到类似的火情,应一边自救,一边拨打火警电话.正确的自救方法是,火警电话是(均填序号).A、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B、120C、站原地等待消防队员营救D、119.22.(1)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40℃.某学习小组按照图所示装置去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通过多次实验,他们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始终未能探究全面,你认为他们不能探究到的燃烧条件是.“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它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23.李琳与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愉快的野炊,她写的日记题目是“野炊中的化学问题”.请你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她的问题.(1)“灶”上悬挂铁锅,废纸引燃枯枝,我们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浓烟.说明物质充分燃烧需要与充分接触.看看石桌上的美味佳肴:白馒头、花生米、鲫鱼汤、腌黄瓜,其中富含糖类物质的是.(3)我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老师说过蚊虫分泌的蚊酸呈酸性而有毒,我们随身带了下列物品,应该涂抹的是(填序号).A.食醋B.食盐水C.肥皂水D.矿泉水.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24.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 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25.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浸入酒精中约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浸入水中约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的关系.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g固体碘,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水,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0mL 酒精,振荡,观察现象.据此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有关.(3)用图A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pH变化曲线如图B所示.曲线上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26.控制变量法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回答有关问题.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考点训练】燃烧与燃烧的条件-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弄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主要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科学探究.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B.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故选项正确.C.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D.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些,可使火焰更旺,是利用了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的原理,而不是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A、氧气B、可燃物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解答:解: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常用的灭火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灯帽能使酒精和氧气隔绝,从而使酒精熄灭.所以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氧气.故选:A.点评: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而只要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要注意区分.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将大块煤粉碎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迟煤燃烧的时间B、如图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C、由图b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闪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实验性简答题.分析:A、根据物质充分燃烧时需要足够的氧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达到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等因素来分析燃烧是否充分;B、燃烧的条件是: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C、根据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分析回答.D、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解答:解:A、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在燃烧,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料的燃烧,而不是为了延迟煤燃烧的时间,故A错误;B、火柴梗竖直向上时,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B错误;C、由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C正确;D、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发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而不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来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燃烧及灭火的现象,明确常见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充分燃烧,并注意在生活中做到燃烧充分及合理利用能源.4.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C、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有些物质和氧气反应却没发光放热,如铁生锈等;B、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C、氧气可以促进燃烧;D、物质着火点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解答:解:A、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燃烧,像物质的缓慢氧化:食物腐烂、铁生锈等就没出现燃烧,故A不正确;B、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不正确;C、氧气支持燃烧,所以把木柴架空,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氧气而燃烧得更旺,故C正确;D、物质着火点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周围的温度,故D 不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的定义,化学变化时能量的变化及促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方法,题型简单,基础性强,适合学生巩固训练.5.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A、火上浇油﹣隔绝空气B、风助火威﹣为燃料提供足够的氧气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添加可燃物,添加可燃物能够帮助燃烧,不是隔绝空气,解释不合理.B、风助火威的化学意思是增加空气的流动性,流动的空气能够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解释合理.C、釜底抽薪的化学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也说明了燃烧需要可燃物,解释合理.D、钻木取火的化学意思是摩擦可以生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解释合理.故选:A.点评: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灭火的方法中,只要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6.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说法中合理的是()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解答:解: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合理.B、氧气的密度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C、清除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火上浇油”的说法相反.不合理.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故选:A.点评:“火上浇油”的含义很丰富,本题要求用化学知识解释,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了.7.“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通常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气体、沉淀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C、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D、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A、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B、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要求必须含有沉淀,或者是气体,或者是水解答;C、据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的能量解答;D、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但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解答.解答:解:A、通常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故A正确;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气体、沉淀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故B正确;C.绝大部分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但有些原子没有中子,如故C错误;D、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故D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8.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如图1所示.图2所示的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的是()实验①实验②实验③实验④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白磷燃烧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根据各个实验条件分析: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解答:解:要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温度有关,必须保证其他变量相同,如可燃物相同,都与氧气接触.A、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A正确;B、②中的白磷在冷水中,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C、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③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C错误;D、①中白磷在冷水中,不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④中的白磷在热水中与氧气接触,燃烧,不能说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故D错误.故选A.点评:化学的学习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中总结归纳可燃性的一些物质,以便保存,使用和运输等.9.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B、锅里的油着火时可以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C、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更充足的氧气D、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判断;B、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C、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D、根据泡沫对档案资料造成污染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概念: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三个条件:
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对燃烧概念的理解:
通常所说的燃烧是一种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但实际上燃烧并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可称之为“燃烧”。
如2Mg+CO22MgO+C;2Na+Cl22NaCl
燃烧与发光,放热,火焰之间的关系:
(1)燃烧与发光,放热的关系
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因而不一定是燃烧,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2)燃烧与火焰的关系
火焰是气体物质燃烧所特有的现象、液体物质的燃烧主要是其蒸气的燃烧,因而产生火馅。
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高.燃烧时无蒸气逸出,则无火焰,如铁勺燃烧: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低,燃烧时有蒸气逸出,就有火馅,如钠、硫的燃烧。
(3)发光与放热的关系
化学反应瞬间放出热量较多时.就以光的形式出现,反之则不发光,因此,发光一定收热,放热不一定发光。
燃烧反应是既发光又放热的反应,单一的发光或放热反应不一定是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