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合集下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首唐诗,全诗共四句,读起来极其流畅和自然,给人
以悠远、神秘、清幽之感。

此诗描写的是夜晚里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花草树木,沁润万物,而这一切却是无声的。

通过这种表现手法,诗人深刻地描绘了夜风的徐徐细语和自然界的安宁,展现了诗人对大
自然的敬仰和畏惧之情。

首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语言简洁,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和沉寂。


们感受不到风的温度和力度,只能看到花草树木微微晃动,静静地享受这份优美。

夜风轻
轻地吹过,沁润着天地间的万物,渐渐地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深情。

次句:“撼草枝见月,何言更切近。

”夜晚里的月光看起来非常柔和美丽,可温柔的
月光也不知道吹起风来是何种感受。

月光下的草木随着微风的吹拂而摇曳生姿,像是在跳
着一种古老而文雅的舞蹈。

这种表现方式非常深刻,传达出夜风的动态感和自然之美。

第三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我们生命中所有的一切
都将逝去,而时间却永恒不变,已有古今。

人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而时间一直在流逝,
人们只是它的过客。

最后一句:“江山留胜迹,我们去作流芳。

”这里指的江山是中华大地,留下的胜迹
就是灿烂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我们只是它的一部分,后人将继续承载这份历史文化遗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简洁、雅致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同时,它也是一种人生感悟,教人们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身边的一切,铭记历史,传承文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

这句诗意蕴深远,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热爱。

随着这句诗的传颂,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对大自然沉思、感悟的一个伟大密码。

这句诗所谓的“夜”、“风”、“润”、“物”等词汇,都是通过抽象的描写手法暗喻着人们对自然界种种美好的感受。

那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内涵?它又对当代生活产生着怎样的启示呢?“随风潜入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夜晚里,我们随着微风的轻拂,悄悄潜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中。

夜晚是大自然的归隐时刻,它没有了白天的繁忙与喧嚣,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宁静与神秘。

在夜里,微风轻吹,星辰闪烁,大自然的景色呈现出一种迷人的美丽。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随风潜入夜”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

在人们进入了夜晚的怀抱之后,便会感受到大自然在夜晚的别样风采。

李商隐说:“润物细无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自然在夜晚里以一种细腻、温润的方式滋润着万物。

夜晚的湿气,尤其是在夏夜里,会给植物、花草带来滋润,让它们在夜晚得到充分的生长和发育。

而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细微、那样的无声,人们往往要仔细观察才能够感觉到。

这表明大自然并不只是在白天里活跃,它在夜晚也是十分活跃的,只是人们通常看不清。

在夜晚里,大自然所营造的这种美妙的景象,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到大自然的神秘,更让人们体味到大自然对生命的滋养。

这也是李商隐在这句诗中所想要表达的一种美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在表达对大自然珍贵滋养之美的赞美,也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热爱。

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无声的力量所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在这个喧闹的时代,人们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所干扰,很难做到静心感知大自然的美好。

当我们陷入这种嘈杂中时,也更应该让心灵得到一种“随风潜入夜”的沉静,倾听大自然以及内心的声音。

正是因为大自然的无声,才显得它那样的深邃、那样的神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

诗人在春夜发现“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

[注释] ①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这两句说,春雨及时而来,好象雨也晓得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

②潜:悄悄地。

润物:指滋润土地草木。

这两句说,好雨不声不响地趁夜来了。

语气中好象嗔怪它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它暗中做好事不求人知,字里行间含着惊喜欢迎的意思。

③这两句写雨中的夜景。

杜甫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灯火独明。

④锦官城:即成都。

成都旧有大城、少城。

少城古为管织锦的官员所住的地方,因称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出自《诗经》中的一句诗句,意指随着风悄悄潜入夜晚,细微而无声地滋润万物。

这句诗中的“随风潜入夜”描绘了风悄然而至的情景。

夜晚的风并不会像白天的风那样刺骨寒冷,而是带有些许温暖,轻轻地从树梢穿过,悄无声息地透过门窗间隙,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

风的来临似乎是一种无声的呼唤,“夜”这个词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大自然在沉默之中隐秘的能量。

接下来的“润物细无声”描述了夜晚风的作用。

风是自然界的一种力量,它可以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它从空气中携带着水汽,像薄雾一般洒落在花草树木上。

这种“细无声”的滋润作用,让植物得以成长,使人类和动物们获得水分滋润,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虽然它是细小而微弱的,但却是不断发生的,影响着整个大自然。

这句诗所表达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大自然中的风的描绘,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力量。

风的无声润物,是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正是这些力量的累积,构成了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也正因为这些微小的力量的存在,大自然才能实现自我修复与自我再生。

这句诗歌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和赞美。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随风潜入夜”这句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大自然力量的赞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识。

如今,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自然正在遭受破坏和污染。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侵占,正在破坏着这种平衡与和谐。

正是这种力量的累积,构成了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只有我们重新意识到自然的伟大和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古老的诗句,教会我们去感悟大自然的伟大与力量,也激励我们去保护和爱护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及寓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李清照的名句,寓意深远。

它表达的是一种默默无闻的伟大,在静静地为他人做好事、付出爱,让自己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抹温暖。

这种伟大并不为名,不求回报,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周围的人,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温馨。

这句话更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追求大富大贵,只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内敛的力量,无声胜有声,低调做事方显大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赏析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

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

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

宋代着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自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

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

[说明] 这首诗是杜甫居住成都时所作。

诗人在春夜发现“好雨”降临,想到它的“润物”作用,满心喜悦,这种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来。

[注释] ①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这两句说,春————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雨及时而来,好象雨也晓得大地上什么时候需要它似的。

②潜:悄悄地。

润物:指滋润土地草木。

这两句说,好雨不声不响地趁夜来了。

语气中好象嗔怪它不让人早些发觉;又好象赞美它暗中做好事不求人知,字里行间含着惊喜欢迎的意思。

③这两句写雨中的夜景。

杜甫的居处临江,从户内向外看去,见天上地下一片漆黑,而江船灯火独明。

④锦官城:即成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全文、翻译及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作者:佚名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1.知: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10.重:读作zhòng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参考资料: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58-1592、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80-181作者:佚名译文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赏析《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

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的与要求(1)鉴赏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断,学习生动的人物描写。

(2)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训练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描写的热情,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为文章主题服务。

2.教学重点抓住特征,凸显个性的人物描写3.教学难点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凸显人物个性,表现文章主题。

二、教学创意首先通过名画导入,让学生由视觉直接感受以形传神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然后紧扣文本获取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其他方法,激励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主动思考;再以实践的形式,分别感受、训练人物描写的方法。

本课的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整堂课学生活动充分,师生互助探究学习,依照习作生成的思维规律,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程序(一)名画导入人物描写导入语:同学们看到的是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出示课件1],从这幅肖像画中,大家读出了什么?小总语:沟壑纵横的瘦削的脸上,眼窝深陷,容颜苍老,刻着岁月的沧桑和苦难的经历;捧着粗糙瓷碗的双手,瘦骨嶙峋,骨节粗大,手背如同老树皮一般,还龟裂着一道道血口。

通过画面我们甚至还感受到他勤劳、质朴、坚韧……这幅画如此震撼地感动着我们,是源于作者高超的技法,是作者抓住了父亲的个性特征,以形传神的塑造形象的技艺。

画家可以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文字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艺术的技巧其实是相通的。

(二)介绍人物描写的方法过渡语: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人物形象,他们都鲜活清晰地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只需只言片语,我们就能立刻说出他的名字。

看看这几个句子[出示课件2],你能说出这几个句子分别出自哪篇课文,所写的人物姓名吗?例1.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选自《云南的歌会》云南年轻女人。

外貌描写。

例2.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选自《春酒》。

母亲。

神态描写。

例3.只见他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边叫道:“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

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选自《好嘴杨巴》。

杨巴。

语言描写。

例4.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

选自《泥人张》。

泥人张。

动作描写。

例5.“算灵挂!”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选自《吆喝》。

“我”——萧乾心理描写。

提问语:那么,作者分别是用什么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人物个性的呢?小总语:首先是选取体现人物个性的生活片段,然后再通过个性化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使其个性凸显出来。

过渡语:明确了记叙文中人物描写的四种基本方法,我们来分别深入学习吧。

1.外貌神态以形传神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仪表、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

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

正如果戈理所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老舍也认为“人物的外表要处,足以烘托出一个单独的人格。

”例如《泥人张》中对海张五的描写:“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了了数笔勾勒,一个脑满肠肥、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暴发户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可见,外貌描写并不要求写全貌,而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

而例句1则是用细腻的工笔描绘,以写实为主,写出人物面目神态,作者的情感态度也隐含在字里行间了。

提问语:那么,请你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处能以“形”传“神”的外貌描写吧。

完成后交流评点。

小总语:肖像描写方法有多种多样。

它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生理特征等等。

它可以一次基本完成,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分多次逐步展开。

作者既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在反复中进行强调,也可以在同一场合描写一个人物在肖像上的多方面特点,或者不同人物肖像的不同特征,以形成对比,加强效果。

可以作静态的摹写,也可以作动态的描绘。

可以采用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也可以采用简笔勾勒的白描。

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性的描摹。

肖像描写中的动态的描绘,也可视为神态描写。

如例句2。

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神情态度的描写,就是通过突出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来刻画人物的描写。

神态描写能够更有效地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从而立体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充实。

2.只言片语袒露内心语言描写是指记叙文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

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提问语:了解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我们也来一试身手吧。

假设周末你和同学打球晚归,或外出游玩超过了和家长约定的的回家时间,当你带着娱乐后的轻松、兴奋和迟归的忐忑回到家里,你会说什么?爸爸、妈妈会怎么说?请描绘当时的情景对话。

注意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

完成后交流评点。

小结语: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第一,选取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的个性语言;第二,选取特定场合下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场合语言;第三,选取描摹语态,表现个性特征的性格语言;另外,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

3.举手投足展示性情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动作、行为、活动的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

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所以对于人物动作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

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一段动作描写:“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一系列动词,完整地描绘了动作的前因后果,动作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把唱赢了的年轻妇女的快乐、轻松、自豪,在举手投足间表露无余,使年轻妇女形象更加丰满、完整、立体化。

使我们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例句4把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行动,置于海张五“找乐”侮辱泥人张,众食客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的特定场景中,泥人张一边悠然饮酒,一边用从鞋底抠下的泥巴飞快地捏出海张五,充分表现了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

提问语:你也来试试!请仿照下面例子写一段话,注意动词的运用。

例引题: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很是高兴却又有些不自在。

描写:父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很是高兴却又有些不自在。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引题: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大红喜报,我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

描写:用颤抖的双手接过大红喜报,我高兴得有些不知所措。

完成后交流评点。

(三)作业布置过渡语: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只要细致观察,他们一句平常的话语,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许正显露了独特的个性,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或真诚守信,或勇敢正直,或自强不息……也许曾无数次触动你敏感的心灵,拿起手中的笔,让那个给你留下至深印象的人在你笔下鲜活起来吧![出示课件4]题目:没想到我如此________________(幸福、幸运、坚强、虚荣、狭隘、浮躁等)训练目标:学会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写作目的:认识自我,是成长的重要课题。

认识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我,“吾日三省吾身”是自省,是自律,更是自我完善。

一次次回眸中,我们感恩家人,师长、朋友,我们善待善意、挑剔、弱小,我们明辨崇高与卑微,我们直面懦弱与不幸……人生便在这回首一瞥中升华。

写作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作需求,填写作文题目,使之完整;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③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④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