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9-2020学年度初中语文升学考试模拟试题(一)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异脏、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 (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襁褓(qiǎng) 枭鸟(xiāo)一代天娇(jiāo)B.萌庇(yìn)虬枝(qiú)引颈受戳(lù)C.沉湎(miǎn)臆测(yì)相濡以沫(rú)D.希冀(jì)倒坍(tā)一泄千里(xiè)2. (3 分)对下面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欢乐颂》讲述了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女孩们共同成长。
在句末加上“的故事”。
B.他能评上三好学生的原因是因为他努力学习,热心为集体服务。
去掉“的原因”。
C.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他们能否形成良好人生观的问题。
将“问题”改成“关键”。
D.教育系统要深入实施“奋进之笔”,为教育新发展新跨越起好步、开好局、奠好基。
将“开好局”与“奠好基”互换位置。
3. (3分) 《水浒传》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松 - 景阳冈打虎B.杨志 - 汴京城卖刀C.鲁智深 - 沂岭杀四虎D.林冲 - 误入白虎堂4. (3分)对下面这首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020-2021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份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中讲到孙悟空的故事实际上暗含了佛教“放心”“定心”与“修心”的全过程,来宣扬一种佛家的摆脱迷惑找回本心不得迷失的精神境界。
文学首先是人学。
所谓文学的人民性,概括地说,是指文学具有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思想感情以及同情或歌颂人民的社会属性。
《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人,而且是个慢慢神化了的凡人之外,其余全是怪,但书中尽是“精怪魑魅俱通人情”“神仙鬼怪皆晓人性”,所以虽然表象是“怪”“神”,实质仍是“人”。
我们熟悉的孙悟空,就是一位由石猴幻化而成的精怪,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非人类的精怪却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性。
这也是《西游记》得以流传不朽而“孙悟空”家喻户晓的重要原因。
首先,早在东晋王嘉《拾遗记》卷八“周群”条中就描写了一只传授周群历算的白猿,它有变幻莫测能知过去未来的神通,它可与天齐寿,这些全都具有后来孙悟空的特点;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里描写的那只“遍体皆如铁”“虽百夫操兵不能制、知死生之数”的白猿,不更有孙悟空的影子?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中,往西天取经的唐三藏法师座下的护法猴行者,应该就是孙悟空的前身。
以上种种显示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为,而是历代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土壤中的。
其次,作者有意让孙悟空处在一个世俗态层面,是要借宗教徒们宣扬的“虔诚信教、苦修苦炼、成仙成佛的母题”来阐发世俗社会一个生活哲理:要获得成功需走正道,历经磨难,而且要有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斗志。
孙悟空如此历炼艰苦,也正因此孙悟空并没有远离尘世,脱离人民,而是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阐述了群众集体意识中的人生哲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作业与测评:1.2.1 诗两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11.读准字音①彷徨()②篱墙()③榆阴()④颓圮() ⑤漫溯() ⑥长篙()⑦青荇() ⑧斑斓() ⑨笙箫()答案①pánɡ huánɡ②lí③yīn④tuí pǐ⑤sù⑥ɡāo⑦xìnɡ⑧bān lán⑨shēnɡ2.词语辨用(1)寂寥·寂寞老人独自生活在这座巨大而的空房子里,内心无比。
(2)彷徨·徜徉书籍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挚友,而且是我无助时的灯塔,它让我在知识的大道上。
(3)沉淀·积淀就像在杯子里只有下茶叶才能使茶水有滋味一样,你只有经验,充实人生,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
(4)斑斓·灿烂徐志摩为中国现代新诗留下了的一页,如同的玛瑙,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答案(1)寂寥寂寞(2)彷徨徜徉(3)沉淀积淀(4)灿烂斑斓解析(1)“寂寥”和“寂寞”的适用对象不同。
寂寥:寂静空旷,没有声音;多指周围环境。
寂寞:冷清孤单,清静;又形容孤独无助。
多指人心里感觉。
(2)“彷徨”和“徜徉”都有“走”的意思,不同的是走的心态不同。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3)“沉淀”和“积淀”都有“沉下来,积聚”的意思,但二者的意义和适用范围不同。
沉淀:①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②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③比喻凝聚,积累。
“沉淀”可用于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具体事物。
积淀:①积累沉淀;②所积累下来的事物。
“积淀”多形容文化、知识、经验、素质等抽象事物。
(4)二者都有“非常好看”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斑斓”指灿烂多彩,专指色彩。
“灿烂”指明亮华丽的样子,也形容文辞华美或事业辉煌、美好。
3.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纵观TPP成员国,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都与中国有着数额巨大的国际贸易,TPP有可能使中国原本富有竞争力的外贸产品黯然神伤。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黑龙江省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线上(期末)语文试题

哈师大附中2020级高三上学期1月份线上测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研究村落里的艺术,我们首先要知道村落里有哪些可以称为艺术的东西,人们把村落誉为文化的宝库,也是乡村艺术的宝库。
如村落景观,那是由特色民居、村落形态、田园风光、山水林田路等共同构成的诗意乡村。
还有生产场景,从牛耕田到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从脱粒打场到晾晒贮存,从对农产品的粗加工到美食制作,再到乡村手艺,都充满着丰富的艺术内涵,给人们美的享受。
理解乡村艺术要注意其中的三个特点:第一,乡村艺术的乡土性。
乡土性首先指乡村艺术内容是乡土的,因为它直接来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牛耕田景观、花海景观,园艺、农艺、手艺等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内容。
乡土性同时也指艺术的形式也是乡土的,最接近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习惯,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像年画、剪纸、绿化美化,还有唢呐、快板、评书、对歌等都是来源于生活。
第二,乡村艺术制作材料的自然性。
自然性是指乡村艺术具有天人合一理念,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乡村生产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就地取材的民居建设,黄土高原的窑洞、夯土墙,太行山区的石头墙、石板房,海南的竹楼,等等。
手工艺也是这样,竹编、柳编、草编、荆条编,制茶、酿酒、做粉条,等等,都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条件,取之于自然回归于自然。
第三,乡村艺术资源利用的综合性。
一方面乡村艺术体现的是乡村整体,包括乡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农田、作物、村落建筑、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习俗与娱乐等,以及农业劳作和生活方式本身都是乡村艺术的重要资源和构成要素,乡村艺术就蕴含在这些要素之中。
另一方面,很多乡村艺术品的制作使用农产品的副产品作为材料,如利用麦秆制作出的草帽,用玉米皮编制的生活用品、工艺品等,体现废物利用和综合利用理念。
乡村艺术还表现为融合特征,一是生产与生活的融合。
文学类文本《这是你的战争》阅读练习及答案(黑龙江哈尔滨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题。
这是你的战争宗璞①昆明下着雪。
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
②“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这条标语最是触目惊心。
是的,战争已经不是报纸上、广播里的消息,也不是头顶上的轰炸。
它已经近在咫尺,就在你身边、在你床侧。
敌人,荷枪实弹的敌人正在向你瞄准。
③“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标语下面有一张漫画,画中有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人正在查看手中的枪。
④几个同学在漫画前站了一会儿。
有人很兴奋,有人在沉思。
他们走开了,在雪地上留下杂乱的脚印。
又有几个人走过来了,大声议论着滇西战场的情况。
一个说:“那是什么战场,根本没有场,全是原始森林。
”另一个说:“不但要打日本鬼子,还要打毒蛇猛兽。
”⑤大路两旁的吃食摊子仍然飘散着米粥、面饼、醪糟的香味,可是却没有了平常的热闹气氛。
人们匆忙地来去,显得有些紧张。
⑥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
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⑦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
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
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
”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
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
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弗之沿着红土道往北门走,回腊梅林去。
他回头看了一眼那醒目的标语,“This is your war!”转身拉一拉挎包,这挎包似乎比平日沉重得多。
⑧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
弗之不认得。
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课内文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项是( )A.偭规矩而改错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山川相繆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长乐王回深父或悟言一室之内C.府吏见丁宁举匏尊以相属匪来贸丝,来即我谋D.臣愿得谒之芳菲菲其弥章杯盘狼籍2.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泼洒)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B.举匏尊以相属(劝酒)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给予) C.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肥沃的样子)秦王必说见臣(高兴) D.信誓旦旦(明亮的样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会)3.下列句子加粗词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B.哀吾生之须臾(片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比喻高尚德行)C.多谢后世人(感谢)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兴致)D.烛之武退秦师(击退)世之奇伟、瑰怪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要遥远之地)4.下列各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仲卿母所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客有吹洞箫者固一世之雄也C.而今安在哉?引以为流觞曲水有碑仆道D.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徘徊于斗牛之间5.下列各项中,不都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可怜体无比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凌万顷之茫然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列坐其次C.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淇水汤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D.叶叶相交通亦将有感于斯文宁溘死以流亡兮6.下列加粗字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足以荣汝身沛公旦日从百余骑项伯杀人,臣活之B.伏清白以死直兮侣鱼虾而友麋鹿素善留侯张良C.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卿当日胜贵方其下江陵,顺流而东也D.齐彭殇为妄作始舍于其址二三其德7.下列关于“期”字解释错误的一项的是( )A.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待)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约定的日期)8.下列“以”字和“为”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竞周容以为度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①阿母为汝求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A.“以”字①②③都相同,“为”字①②③都相同B.以”字①②③都不同,“为”字①②③都不同C.“以”字①②③不都相同,“为”字①②③都相同D.“以”字①②③都相同,“为”字①②③不都相同9.下列句子中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C. 引以(酒杯)为流觞曲水D. 有志矣,不随(他人)以止也10.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的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师大附中2016~2017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3.选择题(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黑色笔工整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
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
诗文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
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
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
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选自《大众日报》)1.下列对于文中“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集中地表现了李白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的追求。
B.“清”的含义极其丰赡,它主要指自然之清,也可指人物、事物之清,而且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表现了自然之清,即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
D.“清”表现出李白对于“美”的开掘,对“清”的执着追求也能表现李白具有“品格之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指出了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坚决否定“绮丽”风习。
B.建安以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所以李白才倡导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
C.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不同于六朝所染的“风习”,所以,李白的批判并不是针对“诗风的美丽”。
D.李白所强调的“清真”,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积极地影响了韩愈的古文运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白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某种程度上既表现了“潇洒、自由”的人物风神,又表现了艺术作品“淳真、精妙”的特点。
B.李白对“清真”的理解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他用自己一生的大量创作来践行对于“清真”的追求。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诗人应将自然美不加雕饰地呈现出来,如此才会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的审美感受。
D.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4~6题。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爱玲传》序言四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女才子,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当时文坛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随着她堪称“奇迹”的作品《传奇》、《流言》的问世,关于这位天才女作家的传说便从此在海内外广为传颂,“流言”至今。
一位才华横溢的台湾作家因崇拜她曾专程去美国加州拜访她,却“云深不知处”般地三访始得其召见。
一位在她成名时的女友曾撰文写她奇装异服,以至到印刷厂去校稿样,使整个印刷厂的工人停了工。
海外诸多的华人作家都提过自己是“张迷”,其创作及其人已成为几代人推崇的偶像,时间愈久,魅力愈强,影响至当代不减。
由于她晚年独居美国加州柏克莱城,闭门谢客,深锁玉宫,被人们流传成为身穿纸做的衣服,因为害怕空气过敏,如同一个生活在真空中的神女,成为新的“传奇”……知道她的,凡她的便称为好,好得无法用语辞来形容,只能用叹词和摇头表示其好:不知道她的,一点不知,她的名字听起来普通到俗,不是笔名也不是雅名,使未闻其名其人者不由会反问,她是谁?她的名字叫张爱玲,英文名字的中译,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张爱玲,这个被当时文坛称为奇迹的女作家,被如今文坛视为神秘的女性,就连注意到她的作品的人,也未必知晓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
出身官宦世家,却擅写平民甚至小市民的苦乐。
而生活与其处世之道却又全然不同,其生命与生涯,又何尝不是一部真实的“传奇”。
这样的一部“传奇”,其实早已在张爱玲女士自己的文章里被点点滴滴精制而成。
细心的“张迷”读者,会从这些文章里心造一个超凡脱俗的奇女子形象。
将这样的奇女、才女用秃笔画就,就不如还原一个中国奇女子的生活原景,让她自己活动其间,舒展生命,徐徐然让我们读清,读懂,一次生命之旅,一场历史话剧,从中领悟出最悲怆的人生之谜。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
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
比如,她注重介绍的是女性的角色。
介绍了带有“原罪意识”的女性们是如何因袭了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识”中挣扎,堕落,沾沾自喜和陈陈相袭。
她是在现代的屏幕上活现了一群女奴的群像。
张爱玲女士清醒而又冷静,真实富有历史感地为我们解读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剧。
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
”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
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
所以,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这是她用灵魂去读灵魂的所得。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张爱玲之所以成为“传奇”,不只是因为她有着堪称“奇迹”的作品,更主要的是她有着生命与生涯的“传奇”,是中国的奇女子。
B.相较于张爱玲的文章,张爱玲作为一个奇女子更能够吸引读者,而读者也可以借助她的文章读出这个奇女子的生活原景。
C.张爱玲才华横溢,她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像导演那样引领我们去解读那一幕幕人生悲喜剧。
D.张爱玲在作品中关注女性的自由与解放的问题,塑造了带有“原罪意识”的女奴群像,她渴望女性能挣脱桎梏,优美地生存。
5.下列对传记中“张爱玲的名字”的相关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张爱玲人好得无法用语辞来形容,而她的名字听起来普通到俗,这既不是笔名也不是雅名,和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和地位有些不相称。
B.张爱玲的名字本是个英文名字,后来才译作了中文,这是她的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并没有什么深意,是个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名字。
C.张爱玲在文坛上是一个“传奇”,但她却如同一个生活在真空中的神女,所以陌生人也对她的名字很感兴趣,往往会问,她是谁?D.文章用很多笔墨写张爱玲姓名的寻常、普通,是为突出其家室的显赫,并衬出其在文学上的贡献、影响、成就之大。
6.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这句话的内涵?(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散文,完成7~9题。
子夜昙花张错恩师过世。
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
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
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
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
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
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
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
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
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
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
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
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
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