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过时了吗-

合集下载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经贸合作的日益频繁,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经济学界备受瞩目。

简单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指,在不同国家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相同商品的价格应该在不同国家之间趋于一致,即购买力平价成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汇率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如果两个国家的货币币值变化距离越来越大,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同样的商品,在两个国家的价格会非常不同,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交易会非常不方便。

此时,就需要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进行调整,通过将商品价格进行调整,使得同样的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差异尽可能小,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的便捷性和公平性。

但是,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性到底有多高呢?在国际贸易领域,实践证明,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理论框架,但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

一、国际贸易的商品和服务多元化首先,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性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商品和服务多元化。

商品和服务的种类繁多,价格也随之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通常是通过对几种商品进行价格比较,来判断汇率是否合理。

但是,现实情况下,难以用同样的方式对所有商品和服务进行比较,因此需要采用其他的比较方法来确保汇率的合理性。

二、汇率波动的影响其次,在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时,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汇率波动的坑跌。

当汇率波动偏离长期平均值时,购买力平价理论往往不适用。

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商品在不同地方的价格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使得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变得困难。

三、市场条件的不同最后,购买力平价理论还需要考虑到市场条件的不同。

不同国家之间的市场条件有很大差异,包括供给和需求的不同、贸易障碍、政策的不同、文化、语言等等。

因此,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结合具体的市场情况来进行调整,以确保购买力平价理论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购买力平价理论虽然在经济学界备受关注,但是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市场情况和汇率波动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编辑本段]一、概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瑞典学者较早就研究了购买力平价方面的问题。

瑞典于1745--1777年曾脱离铸币平价而实行过浮动汇率,此后汇率剧烈波动。

政府企图通过干预保持汇率的稳定,但屡遭失败。

另外,由于瑞典参加了长达7年的英法战争,使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 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编辑本段]二、具体内容1、绝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

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试图解释不同国家之间汇率的形成和货币的价值变动。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个国家的货币汇率应该使得两国商品在各国市场上的购买力相等,进而实现国际商品价格的平衡。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价格应该是基本相同的,无论商品是在哪个国家生产的。

这是因为当汇率调整到适当水平时,消费者可以选择在一个国家购买商品然后转移到另一个国家销售,从而获利。

这种购销行为会推动两个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趋于平衡。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购买力平价很难完全实现。

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通过相对购买力差异来测量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水平。

相对购买力差异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物价比率。

比如,在国家A,一件商品的价格为P_A,而在国家B,同一件商品的价格为P_B。

那么,两国货币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可以计算为:P_A / P_B = 货币A对于货币B的汇率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国际货币政策和贸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帮助政府和央行确定货币政策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政府可以判断自己国家货币的实际价值,并根据市场情况对货币进行调整。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国际贸易也具有启示作用。

如果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实际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汇率,那么该国的出口商品将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实际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汇率,那么该国的进口商品将更具竞争力,从而减少对外国商品的需求。

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理论上是有道理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挑战和限制。

首先,商品价格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生产成本、税收、关税等,这些因素使得商品价格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其次,购买力平价理论没有考虑到货币供应和需求的变动,而这些因素在实际汇率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不同国家之间货币汇率的形成和变化。

购买力平价理论过时了吗-

购买力平价理论过时了吗-

购买力平价理论过时了吗?摘要: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由此我们开始怀疑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在中国是否适用。

通过对国内外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中国汇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的现象非但不能证明购买力评价理论过时了,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购买力评价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汇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了全球国家与国家市场的对接。

通过对国内商品价格和利率的影响,汇率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对接的主要工具,同时汇率政策也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商品市场的对接的本质就是各国市场商品价格的对接,因此汇率政策在国内外商品市场对接中的作用就变成了汇率政策对国内外商品市场价格对接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众所周知汇率政策与国内外商品价格对接分析的理论基础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由此也引起很多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汇率传递并没有像购买力平价理论所描述的是完全传递,而是同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存在不完全汇率传递,甚至有些得出的结果是汇率变动与国内物价无关,或者正相关。

由此我们开始怀疑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在中国是否适用。

1. 购买力平价理论桑顿(h. thomotn,1802)最早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萌芽思想;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 cassel,1914)系统的提出了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卡塞尔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货币需求源于其本身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是由两国货币在个国内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包括两种形式,即绝对(absolute)购买力平价和相对(relative)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一、开放经济下的一价定律
• 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首先分析某一商品在一国内 部不同地区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 我们的分析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首先,位于不同 地区的该商品是同质的,也就是不存在任何的商 品质量及其他方面的差别。其次,该商品的价格 能灵活地进行调整,不存在任何价格上的粘性。 • 我们假定该商品是某种品牌的电视机。如果这种 电视机在甲地的价格是3000元,而在乙地的价格是 2500,则这一地区间的差价必然会带来地区间的商 品套利活动。
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它 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对之进行系统阐述则 是瑞典学者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完成的。购 买力平价的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 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 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 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对汇率与价格水平之间 关系的分析从某一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的价格之间存 在的联系开始。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
• • • • 国际间的贸易必须完全自由 所有的商品价格均呈同幅度的变动 物价为影响汇率的唯一因素 影响购买力的因素只有货币数量
二、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形式
•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 形式,但主要是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 1.绝对购买力平价 1. • 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包括:第一,对于任何一种可 贸易商品,一价定律都成立。第二,在两国物价指数 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这样, 两国由可贸易商品构成的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下 列关系: ∑aipi=e∑ai * pi*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的流量分析法之二:购买力平价理论1922年,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r 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理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卡塞尔以“如何决定正常的汇率”作为中心课题,对“人们为什么需要外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对内价值的变动如何影响对这种货币的需求”这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要获得这种货币在外国所具有的对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

同样,人们将本国货币提供给外国人,也就是将本币所代表的对本国一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力转移给了外国人。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实质上就是对本国财富的购买力与对外国财富的购买力相交换。

以本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值,完全决定于这两种货币相对的购买力,即所谓的购买力平价。

可见,依照卡塞尔的观点,购买力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最基本依据。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具体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两部分内容。

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汇率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用于说明某一时点上两种货币的汇率是怎样形成的,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两种货币各自在其国内的购买力。

由于购买力相当于一般物价水平(所有产品和劳务的平均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绝对购买力平价可表示为:s=Pa/Pb式中s表示汇率,指一单位的B国(外国)货币以A国(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Pa为A国的一般物价水平;Pb为B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实质上就是一价定律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所谓一价定律,亦即假若忽略交易费用等因素,则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一种货币所表示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

例如,假若某种商品在美国卖20美元,在英国卖10英镑,则英镑兑美元的绝对购买力平价就是20/10=2,即1英镑兑2美元。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

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在经济学领域,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不同国家间货币的相对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保持一致。

本文将详细探讨购买力平价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场景以及其对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购买力平价的定义购买力平价是一种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经济数据的方法,尤其是涉及到货币和价格水平时。

其核心思想是:在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及商品市场完全竞争的理想情况下,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应该通过汇率调整后保持一致。

PPP的主要表达方式有两种: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侧重于某一特定商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一致性,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强调随着时间推移,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的价格变化。

二、购买力平价的历史背景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20世纪初提出。

当时,他试图通过将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商品价格差异归于汇率波动来解释各国经济的不均衡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购买力平价不仅可以用于解释国际贸易现象,还可以作为全球经济比较的重要工具。

启动PPP理论的关键事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该体系促进了货币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贸易日益增多,调查和理解不同国家间价格水平差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基于单一商品和基于一揽子商品。

基于单一商品的方法通常使用“汉堡指数”,即通过比较汉堡包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来估算其PPP。

而基于一揽子商品的方法,则旨在通过比较多个代表性商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的价格来得出更加全面的PPP指标。

1. 汉堡指数汉堡指数是最为著名的单一商品比较法,它来源于《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研究。

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

一、概述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关于汇率决定的一种理论。

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桑顿在1802年提出,其后成为李嘉图的古典经济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Cassel , 1866~1945)加以发展和充实,并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 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作了详细论述。

它已成为当今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以克里斯蒂尔尼为代表的非官方经济学家提出了汇率贬值是因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的观点。

这是购买力平价的早期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中,以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汇率如何决定的购买力平价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汇率的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变化引起的。

这一理论被称为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其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其国内的商品和劳务。

因此,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

所以,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也就是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

由于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因此两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这就是购买力平价说。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购买力平价说有两种定义,即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 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 PP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核心观点本国人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或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是因为这两种货币在各发行国均具有对商品的购买力;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就是决定汇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据”;汇率的变化也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的变化而决定的,即汇率的涨落是货币购买力变化的结果。

这个理论又分两部分: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购买力平价理论过时了吗?
摘要: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由此我们开始怀疑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在中国是否适用。

通过对国内外购买力平价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关文献的综述,发现中国汇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的现象非但不能证明购买力评价理论过时了,反而进一步证明了购买力评价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通货膨胀,汇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了全球国家与国家市场的对接。

通过对国内商品价格和利率的影响,汇率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对接的主要工具,同时汇率政策也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商品市场的对接的本质就是各国市场商品价格的对接,因此汇率政策在国内外商品市场对接中的作用就变成了汇率政策对国内外商品市场价格对接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众所周知汇率政策与国内外商品价格对接分析的理论基础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的双重打击,由此也引起很多学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研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汇率传递并没有像购买力平价理论所描述的是完全传递,而是同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存在不完全汇率传递,甚至有些得出的结果是汇率变动与国内物价无关,或者正相关。

由此我们开始怀疑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在中国是否适用。

一、有关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理论研究
1. 购买力平价理论
桑顿(H. Thomotn,1802)最早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萌芽思想;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 Cassel,1914)系统的提出了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卡塞尔认为在一个充分完全开放、充分自由贸易和充分有效市场的世界经济环境中货币需求源于其本身的购买力,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是由两国货币在个国内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包括两种形式,即绝对(Absolute)购买力平价和相对(Relative)购买力平价。

前者指两国间的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它说明汇率的决定;后者指当两种货币都发生通货膨胀时,它们的汇率等于旧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比,它说明汇率的变动。

在随后的研究中,可以将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三种:价格水平决定汇率、汇率决定价格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一般视讨论目的、研究角度等具体的因素决定两者之间的着重点。

爱因齐格(P. Einzig,1935)认为,汇率变动会连动影响价格水平。

雅格尔(Yegaer)等人从维护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出发,认为虽然汇率影响价格,但其程度远不如价格对汇率的影响,这种观点更强调价格对汇率的影响,同时明确承认了汇率对价格影响的存在。

克鲁格曼Krugmna)认为汇率的大幅度的波动会导致贬值国家通货膨胀,升值国家的通货紧缩。

二、有关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研究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货币的升值将导致本国的货币紧缩,而货币贬值则会导致该国价格以相同比例上升。

这就是汇率的完全传递,汇率传导系数等于1。

但是在实践中,学者们发现物价上涨幅度与汇率贬值程度并不一致,即使考虑到滞后影响,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涨幅度也往往小于汇率贬值幅度,即相对于波动剧烈的汇率,物价水平则要平稳得多。

Goldberg和Knetter(1997)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元升值(贬值)10%,美国进口品价格平均下降(上升)6%,即价格变动仅是汇率变动的60%。

汇率变动并没有一对一地及时反映到一国的进出口价格和国内物价水平之中的现象人们称之为不完全汇率传递。

不完全汇率传递已经成为各国研究者的共识,但是他们对于不完全传递的效果仍存在分歧,就对中国的研究而言,根据他们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1.有针对性的研究了汇率对国内价格的影响,认为汇率对国内价格有显著影响。

例如:吕剑(2007)[4]基于1994~2005 年的月度数据,引入了国际石油价格作为代理变量表示国外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冲击,结果表明,长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显著地影响了国内物价水平,其中消费物价指数(CPI) 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大于零售物价指数(RPI),RPI 的弹性大于生产物价指数(PPI)。

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CPI 和RPI 是持续增加的传递效应,而对PPI 是先增后减的传递效应。

2.研究汇率和国内价格的替代性,结果发现汇率对国内商品价格的影响存在单项联系,即汇率对国内商品价格有影响,但是国内价格的变动对汇率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肯定了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

例如:张帅、赵昕、王茂林(2008)[8]根据中国1990-2006年的人民币有效汇率和通货膨胀率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结果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国内物价水平的波动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影响却很小,可以忽略从而近似认为二者之间仅有单向联系。

3.认为汇率对国内商品价格影响不明显,有的认为货币供应量对国内价格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汇率的影响,有的则认为通货膨胀率对汇率传递效果影响较大,通货膨胀率低的国家和地区传递效应较小。

例如:王晋斌、李南(2009)[7]的计量结果表明,2001 年1 月至2008 年3 月期间,总体上进口价格指数的汇率传递系数较高,但由于多种原因,进口品价格到国内CPI 的传递效应较低。

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汇率的短期和长期传递效应明显增加。

4.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完全相悖:认为汇率对国内商品价格在短期内不存在联系,而长期则呈现正相关。

如:张纯威(2008)[10]实证研究发现,短期内,人民币汇率与通胀之间既不存在直接关系,也不存在间接关系,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无法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

从长期角度看汇率对通胀的负向影响成立,但从短期静态角度看,汇率与通胀呈正向关系,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不是抑制而是加剧通胀。

5.有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发现汇率传递效果在下降,他们认为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中国长期稳定的货币政策也是导致汇率传递效果低的原因。

例如:倪克勤、曹伟(2009)[6]的考察了自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国内物价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率及真实GDP 都显著地影响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其中,通货膨胀率与汇率传递效应存在正向关系且对汇率传递效应的影响最大、为主导因素。

三、总结
中国采取小步跑的方式来实现人民币升值,以希望实现软着陆,但是结果呢,刚好验证了人们对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显然这种调整幅度还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

这种调整的结果是什么呢?达到国内外货币价值的均衡。

但是在没有达到均衡前,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汇率和国内商品价格就会继续以这样的方式调整--汇率继续上升,国内物价继续上涨。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民币升值不能缓解通货膨胀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世界各国在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后,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而中国在2005年汇率改革后,也还一直被贴着固定汇率制的标签。

为了达到不同的目标,各国采取不同的措施人为干预汇率走势,使货币的内外价值相偏离。

当存在汇率低估时,汇率和国内物价会通过自发的调整——汇率上升,国内物价上涨——来实现货币内外价值的统一,这种局面将一直持续到货币的内外价值相同为止,在这期间任何的人为调整行动,将只能延缓或加速这种局面,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当货币的内外价值平衡时,人为的干预将导致汇率和国内物价按照购买力评价理论所描述的一样,呈反方向运动,即:提高/降低汇率,国内价格下降/上升。

当汇率高估时,汇率和国内物价的变动会同低估时相反,即汇率降低,价格降低。

因此对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应用,我们需要进行前提划分,即在汇率低估、汇率高估、汇率均衡三种情况下提高或降低汇率会有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汇率传递效果在下降的原因。

显然我们在应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时候并没有区分这三种情况,检验结果当然不可能与理论推论相符。

我们只有在模型中加入了对这个前提条件的量化变量后,才可能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