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3单元千克和克4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的认识》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4课时)【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通过观察、操作、推算等活动,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2.结合实际问题,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知道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初步形成估计能力,发展估计的意识;3.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前后知识联系:【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探索并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合理估计物体的轻重。
第一课时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8~30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的1-4题和你知道吗?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秤,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千克”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体会认识千克是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在感受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常见的1千克实物有多少,感受1千克的轻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千克”的概念。
3.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千克,建立质量单位千克的概念。
教学难点:了解1千克是多重和估测物体重多少千克。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

苏教版千克和克教案【篇一: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案(序号 25)1日2【篇二:《千克和克》教学设计】《千克和克》教学设计教学说明:《千克和克》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重组教材,合理选用课本上的内容;2.把《教师用书》建议的两课时揉合成一课时;3.一改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清晰地感知辨析“千克”和“克”这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使课堂教学省时、高效。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9--35页教学目标: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在感知1千克和1克的基础上,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台称、大米、苹果、沙子、铁块、棉花、袋装盐等各种各样物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播放视频:汪老师和本班杨乐同学在压跷跷板)师:大家看!这是谁?(汪老师)没错,这是汪老师带着杨乐在压跷跷板呢!(画面定格杨乐被挑得高高的)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生1:杨乐要吓哭了。
生2:我想告诉老师往中间坐坐,杨乐就不会被压得高高的了。
生3:大人和小孩玩总会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4:老师太重,杨乐太轻??师:对,老师太重,杨乐太轻。
这说明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带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利用孩子熟知的人和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数学第四讲千克和克

三年级上册第四讲千克和克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是奖给对科学事业以及和平事业有重大贡献的人。
这项奖是伟大的化学家诺贝尔用他的财产设立的。
诺贝尔非常喜爱儿童,他和邻居一个叫埃皮尔的小孩是好朋友。
一次,诺贝尔给埃皮尔出了一道数学题,题目是一幅图,他要埃皮尔根据图画的意思求出一瓶水的重量(不连瓶)。
当然,埃皮尔做出来了。
就是这位埃皮尔,后来成了一位数学家。
小朋友,你会做吗?学了下面的等量代换的方法,你一定能解出来。
典型例题1:如图,已知一只乒乓球重8克,一只排球重多少克?【思路点拨】根据“1只羽毛球的重量=4只乒乓球的重量”,可以推出:1只羽毛球重8×4等于32(克);根据“1只排球的重量=3只羽毛球的重量”,可以推出:1只排球重32×3=96(克)。
典型例题2:如下图,求一个菠萝的重量是多少克?【思路点拨】观察上图,很容易看出,1个梨的重量是360÷2=180(克)。
又知2个苹果的重量等于3个梨,这样就可以求出1个苹果的重量是180×3÷2=270(克),算出苹果的重量后,则菠萝的重量就是270×6÷2=810(克)。
典型例题3:柜台中的大、中、小三种瓶子都装着果汁,每只小瓶装1千克,每只大瓶装的是中瓶的2倍,1只中瓶装的是小瓶的3倍,食品柜有三层,每层装的果汁的总重量相等,这个食品柜每层装了多少千克果汁?【思路点拨】第一层有4只小瓶和3只中瓶,可以推出4只小瓶装果汁1×4=4(千克),1只中瓶装果汁3×3=9(千克),第一层共装果汁9+4=13(千克),又知“每层装的果汁重量相等”,可知这个食品柜每层都装了13千克。
练习一1、已知△+○=24,○=△+△+△。
问:△=?○=?2、一把香蕉重多少克?3、已知求1个□等于几个○?4、一个西瓜重多少克?5、妈妈在超市买了6盒牛奶和5包饼干,一共用去27元。
已知3盒牛奶的价钱与2包饼干的价钱相等。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课件集(共4课时)

试一试
秤一秤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秤一秤 你的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分别用0克,2袋盐呢?
500+500=1000(克)
㎏
0
1千克
1000克=1千克
想想做做
1.您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70克
90克
想想做做
2.下面的水果各重多少克?
150克
1250克
答:原来甲箱的苹果比乙箱重8千克。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 识 克
新知讲解 2
秤一秤,你发现了什么?
㎏
0
这袋食品重不足1千克。
新知讲解 2
认识克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新知讲解 2
先用小型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2分的硬币重:1.1g。
想想做做
3.用手掂一掂下面的物品,估计比1克 重还是比1克轻。
想想做做
4. 2千克=( 2000 )克
3000克=( 3)千克 9000克=( 9)千克
7千克=( 7000 )克
想想做做
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 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克为宜。在电 子称上称出5克盐,看看有多少。
想想做做
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五、解决问题。
一袋榨菜重70克,一袋巧克力豆重90克; 妈妈买了3袋榨菜和1袋巧克力豆,一共 重多少克? 70×3=210(克) 210+90=300(克)
答:一共重300克。
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
五、解决问题。
有甲、乙两箱苹果,如果从甲箱拿出4000 克放到乙箱中,两箱的苹果就一样重了, 原来甲箱的苹果比乙箱重多少千克? 4000+4000=8000(克) 8000克=8千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学设计设计者:油坊中心小学贾玉梅教学内容:《克的认识》第33页—第35页教学设想: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
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然后认识大小相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感知,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
接着通过用秤称出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在“想想做做”中再通过观察、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丰富感知提高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病人是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让学生课前到超市了解一下物品的重量有哪些计量单位,并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物品以千克为单位,而有的物品以克为单位。
2、准备天平、黄豆教学重、难点: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它来作单位。
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商品比较轻,用克作单位比较方便)小结引出新课: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克也是一个质量单位。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它作单位。
出示例题图,提问:谁来告诉大家,这袋食品有多重?(135克)这袋食品重135克,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补充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克的认识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千克和克: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明白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爱好,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预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受?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能够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什么缘故不用千克为单位呢?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能够用符号g 来表示。
(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专门轻的。
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确实是1克的重量。
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预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确实是1克,拿在手上感受专门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数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是我们衡量物体重量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千克和克的教学也变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一份数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便于老师在授课中更好地教授这两个单元。
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其区别。
2.学会用千克和克衡量物体的重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其相关的问题。
3.能使用千克和克编写数学计算题,并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内容1.认识千克和克。
(1)引入“重量”的概念。
(2)通过图片、实物、数字等多种途径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
(3)以购物为例子,讲解千克和克的使用。
2.探究千克和克的计量方法。
(1)设计实验,让学生用天平衡量物体的重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2)计算、比较、讨论所测数据,并总结计量方法。
3.运用千克和克计算题目(1)小组合作,编写一些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计算的问题。
(2)分享问题,并尝试解决所设计的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学生学会将数字与实物联系起来,拓宽数学思维。
2.学生掌握使用千克和克进行计算的技能。
3.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千克和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信息引入法,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
2.联想学习法,将千克和克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合作与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向学生介绍考试的方式以及考试的内容。
2.发放练习卷,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保持纪律。
3.评估对象分为两类:学生个人能力的评价和学生解题的评价。
4.考试内容包括千克和克的概念、比较、计量方法、应用题等内容。
六、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日常生活中使用千克和克的场合。
2.学生可以参加有关计量单位和重量的学科竞赛,进一步拓展学习范围。
3.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更多关于计量单位的知识,例如“升”、“米”等。
以上就是数学三年级千克和克教案的具体内容,通过本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千克和克时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表
一、第三单元《千克和克》教材分析
张静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
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
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张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
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
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千克”学案设计主备: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第29—3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7共几课时 1 课型新授第几课时 1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中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难点:学会看秤面读数,了解常用的计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虽然质量单位千克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有关的质量问题,潜移默化间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为接受新知、理解新知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学生:各自带好1千克的物品。
教师:挂图,常用的秤、食品包装袋预习设计1.问问妈妈一袋盐重多少?用手拎一拎。
一袋糖呢?2.8个鸡蛋大概重多少?用手拎一拎。
3.你的书包大概重多少?数学阅读千克,(符号kg或㎏)为国际单位制中量度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
一千克的定义就是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几乎与一升的水等重。
千克是唯一一个有国际单位制词头的基本单位,也是唯一一个仍然使用人工制品作定义的国际单位(其他单位都用基础物理特性作定义,以便于在不同的实验室内复制)。
温课“六答”1.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吗?2.预设教学时间合理吗?3.练习设计精当吗?有分层否?4.有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吗?5.导学流程熟悉了吗?6.预测课堂检测优秀率()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口算训练:32+8 33÷3 48÷4 77÷7 25+70 63÷3 50÷5 81÷9 45÷9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预设3 分)1.交流预习作业2.学生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老师:红枣比较重,爆米花比较轻。
3.掂一掂自己的数学书和一支笔,如实告诉老师数学书比较重。
4.学生认定目标:1千克有多重?哪些东西有1千克?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
(预设15 分)【板块一】1.出示挂图及准备好的一包红枣和一包爆米花。
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一下这两包物品哪个重一些?2.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掂一下自己的数学书和一支笔。
问:哪个比较重?3.从刚才的实例得出结论:物体是有轻重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质量单位千克。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板块二】1.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用秤来称。
2. 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秤面上的1.拿出准备的物品,小组同学看一看,谁的物品重?学生掂一掂所带物品的重量。
2.思考:除了掂一掂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在平时的生活中是用什么来知道物品有多重?认识哪些计量工具?3.表示一件物品有多重经常用什么作为单位的?请自学书本P29~30。
4.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称的结果5. 在秤面上看到了kg和数字刻度6. 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7.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
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8.(1)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米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
(2)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
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鸡蛋有大有小,所以我们只能说大约有17个。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
(预设12 分)1.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P302.说出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3.说出下面每种蔬菜各有几千克。
学生看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几千克吗?P325.完成书P32第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巩固知识。
(预设2分)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自己有哪些收获?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8 分)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你知道kg表示什么?3.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4. 再次称一称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5.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①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②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③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板块三】学生练习后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1.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2.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3. 认识形形色色的秤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
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板块四】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必做题:《补充习题》第24页选做题:《一课一练》第19页智力冲浪。
家庭作业:《一课一练》第19页。
反思“六问”1.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吗?2.课堂气氛()回答问题约有()人3.课堂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了吗?内容?情况?4.学生收获()课堂检测的优秀率()5.课堂有精彩的细节吗?6.课堂有新生成的资源吗?阐述:“认识克”学案设计主备: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第33—35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1—4 共几课时 1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 难点 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虽然质量单位克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到有关的质量问题,潜移默化间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为接受新知、理解新知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学生:各自带好1克的物品。
教师:挂图,常用的秤、食品包装袋。
预习设计 和家长一起完成:1.称一称,一只鸡蛋重多少克?一枚2分的硬币重多少克?2.一本数学书重多少克?用手掂一掂。
数学阅读 克,为质量单位,符号 g ,相等于千分之一千克。
一克的重量大约相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的质量,大约有一个万字夹的质量。
温课“六答” 1.教学目标心中有数吗?2.预设教学时间合理吗?3.练习设计精当吗?有分层否?4.有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吗?5.导学流程熟悉了吗?6.预测课堂检测优秀率(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准备练习。
3000+200 7000—4000 2000+100 84÷2 27÷3 2300—2000 一、出示尝试题。
(预设3分钟) 猜一猜 一包薯片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 二、自学课本。
(预设15分钟) 1.学生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掌握使用方法。
(1)学生看着挂图和教师的教具认识天平各部分名称,重点认识砝码,并对照每个小组拿到的砝码,说说挂图上的砝码各种多少克。
【板块一】 师:来估估老师准备的这包薯片,比1千克重呢?还是比1千克轻?师: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写作g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克。
你想在这节课学到什么知识?【板块二】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1.(1)师:(出示天平)我们常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
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名称,重点认识砝码。
(2)师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2)根据师的讲解演示,学生掌握天平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物品,右盘一般放砝码。
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2.认识一克:用天平秤称黄豆。
①猜一猜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②称一称③数一数④算一算⑤掂一掂:1克黄豆的重量。
3.学生体验一克。
(快速拿出准备好的2分硬币、羽毛,尺子)学生依次去掂每个物品,感受克。
交流: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尺子比1克重。
4.(1)学生估一本数学书及一个铅笔盒的重量,师演示用弹簧秤称。
这里学生可能会估不准。
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称出的结果不是整克数,所以可以用大约来表达。
(2)学生通过看台秤,说出橘子重150克,甜瓜重1250克。
5.学生得出1千克=1000克,并掌握读法。
三、第二次尝试练习。
(预设9分钟)1.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净含量”。
2.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二题,3.做“想想做做”第3题,体会数量关系。
4.做“想想做做”第4题,观察图意进行解答,交流自己的方法。
四、讨论、交流。
(预设2分钟)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自己有哪些收获?五、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8 分钟)2.组织学生进行称黄豆的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克的活动。
过渡:1克黄豆大约是多少粒?掂一掂一克,你的感受如何?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4.体会克的应用(1)估一估(教材试一试)过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大约重1克,我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再和同学交流。
同学们能估一估这本数学书重多少克吗?小结:一本数学书重300克。
(2)我们用克为单位的台秤,也能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你能看着挂图说说橘子和甜瓜各重多少克吗?5.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师:一包盐重500克,两包盐是多少克?我们称一称是多少千克呢?师板书:1千克=1000克,指导读法。
【板块三】1.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2.第2题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3.问:你是怎么想的?4.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板块四】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作业设计课堂作业:必做题:《补充习题》第26页选做题:《一课一练》第20页智力冲浪。
家庭作业:《一课一练》第20页。
反思“六问”1.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吗?2.课堂气氛()回答问题约有()人3.课堂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了吗?内容?情况?4.学生收获()课堂检测的优秀率()5.课堂有精彩的细节吗?6.课堂有新生成的资源吗?阐述:“练习四”学案设计主备:施教日期年月日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第36-37页中“练习四”的第1-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