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

合集下载

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生平简介

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生平简介

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生平简介王实甫(约1260-1316年),名德信。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实甫简介王实甫,名信德,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元代大都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人。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齐名,其最著名的剧作是《西厢记》,流传到今天的杂剧一共有十三种,王实甫很好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艺术,同时也吸收了元代的口头语言,创造了璀璨的元曲词汇,堪称是我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文采派”代表人物。

王实甫简介:王实甫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厢记》,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生动的刻画了崔莺莺、张生和红娘,特别是红娘堪称是女中豪杰。

这部戏是从唐代元稹所著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两部作品改编而来的,特别是故事情节与《西厢记诸宫调》情节变化不多,只是在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更加的成功。

成为后世交口称赞的一部佳作。

王实甫不仅仅在杂剧上具有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散曲流传下来,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王实甫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作品不仅仅语言生动活泼,具有非常高的美感,而且思想也非常的积极向上,具有反封建礼教的先进性,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是具有非常浓烈的进步的思想价值的。

王实甫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堪称是当时的楷模。

通过王实甫简介可以看到一位思想先进,具有非常高的才华的剧作家的形象,王实甫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正是其作品非凡的艺术价值的体现。

王实甫代表作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的剧作家,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不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厢记》,王实甫的这部《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王实甫更是因为这一剧作而蜚声海内外,不仅仅中国人民喜欢《西厢记》,《西厢记》被翻译成为多国文字也得到了外国人的喜爱。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花间美人”——王实甫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品散曲《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正宫·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

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

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

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

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

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

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越调·小桃红》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

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

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越调·紫花儿序》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且做个范蠡归湖。

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

中国知识大全之 元代四大戏剧

中国知识大全之 元代四大戏剧

【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关汉卿《窦娥冤》: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王实甫《西厢记》: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
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从此,我们有了一个熟悉的人物,红娘。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汤显祖《牡丹亭》: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

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洪升《长生殿》: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虽然该剧讲述的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长生殿》中又加插了很多历史事件和反映百姓疾苦的内容,比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到新鲜荔枝,让人快马兼程,将刚刚采摘下来的荔枝从海南运到数千里外的长安。

沿途大片农田被马蹄踩坏,百姓的心血付诸东流,还有的百姓因躲闪不及,惨死在马蹄下。

这些在与唐明皇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对比下,极具现实意义和讽刺意义。

中国历史故事-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历史故事-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的代表作有哪些?

中国历史故事-元曲四大家为什么没有王实甫?王实甫的代表作有哪些?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旨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字筹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元曲四大家,指的的是元朝四位著名的戏曲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这四位代表了元曲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创作成就。

关汉卿,生于公元1219年,去世于公元1301年,号已斋、已斋叟。

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号称元代杂剧奠基人,留有《窦娥冤》、《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著作存世,其中最为著名的为《窦娥冤》。

关汉卿有散曲小令四十多首,套数十多首,被誉为“曲圣”。

关汉卿自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去世于公元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有“马神仙”的美誉。

其杂剧留有十五种,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存世。

马致远有“曲状元”的美称,留小令104首,套数17套。

郑光祖,生于公元1264年,字德辉,平阳襄陵人,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其人在当时十分出名,号称“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所留杂剧十八种,有《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存世,其中最著名的为《倩女离魂》。

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白朴,生存年代大约在1226年到1306年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又《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著作存世。

王实甫同样是元朝著名的戏曲家,且其《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十分的出名。

而除了《西厢记》之外,另有《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存世。

元朝人名补录

元朝人名补录

元朝人名补录
元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以下是部分著名人物:
1. 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帝国的可汗,监国托雷的第四子。

2. 耶律楚材:元朝时期的政治家,辽朝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3. 关汉卿:元杂剧的奠基人,被誉为“曲圣”,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 马致远: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和“曲状元”,与关汉卿齐名。

5.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被誉为“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或咨询历史专家。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今河北保定定兴县人。

他一生写作了14部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拜月亭:写王瑞兰和蒋世隆于患难中相遇,由相识而定婚。

瑞兰父强行拆散了这对新婚三月的夫妻。

瑞兰回家后,私下怨父思夫,但却有口难言,只有在夜晚独自对月祷告,一愿父改意,二愿夫平安。

作品歌颂了青年人忠贞的爱情,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进行了批判。

《拜月亭》元·关汉卿作。

共四折一楔子。

剧情是: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

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的故事,《拜月亭》全名《闺怨佳人拜月亭》,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墙头马上:写总管李世隆之女李千金与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相爱的故事。

二人私自结合、生子,在后花园匿居七年。

后被裴父裴尚书发觉,被迫离散。

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

裴、李终于团圆。

此剧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极有个性的妇女形象,表达了要求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的倾向。

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属于杂曲之中的言情。

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

白诗记述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

在"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元代钟嗣成的《录魂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圆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激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战 胜 和 对 自 我 的 超 越,第 一 条线索也就无由显现;而崔 莺 莺、张 生 西 厢 幽 会 的 被 披 露,实 质 上 已 以 事 实 婚 姻 宣 告了封建礼教和门第婚姻遏 阻 崔 莺 莺、张 生 结 合 的 失 败。因 之,主、辅 两 条 冲 突 线 的 相 互 制 约、交 错 展 开, 既 形 成 了《西 厢 记》扣 人 心 弦 的 戏 剧 性,也 以 紧 张 激 烈 的戏剧冲突形式显示了作品 主题的深刻性。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实甫和西厢记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谁不为这华彩的词章而拍案叫绝?写出这样走心的词句的就是出生于咱们定州的元代作曲家王实甫。

王实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最为擅长的就是杂剧和散曲: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4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西厢记》杂剧在元代出现,照亮了封建时代昏沉的夜空。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

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在王实甫笔下,张生、莺莺固然是才子佳人,但才与貌并非是他们结合的唯一纽带。

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

如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他鲜明的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他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而他这种思想的产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另
一方面,在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的情况下,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

在文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强调“情”的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表现。

市井勾栏,民众聚集,书会才人和艺人在这里编演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

有些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就鲜明地把“有情”视为理想,像关汉卿在《拜月亭》中提出:“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在《墙头马上》中提出:“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这一声声呐喊,反映了人们希望“情”得到满足和尊重的意愿,是进步思想潮流在剧坛中激起的朵朵浪花。

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

因为关、白的良好祝愿,还是针对已婚的夫妇而言,而王实甫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那些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

他希望所有恋人能够如愿以偿,等于不把“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放在眼内,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大胆挑战。

在王实甫以前,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响亮、明确地提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的出现,也对后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象《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均从中得到了有益的启示。

自它问世以来,就得到戏剧家、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明人都穆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南濠诗话》),王世贞称《西厢记》为北曲的压卷之作,王骥德认为杂剧南戏之中“法与词两善其极,唯实甫《西厢》可当之”,称为“千古绝技”(《曲律》)。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焚书》中,对《西厢记》出神入化的艺术技巧发出由衷赞叹;清代戏曲家李渔更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自由《西厢》而迄于今,四百余载,推《西厢》为填词第一者,不知几千万。

”(《闲情偶寄》)
对戏剧创作,《西厢记》也显示出超凡的影响。

他开创的青年男女密约幽期,反抗家长专制,最后走向喜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形成后世的一个基本套路。

明清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戏剧受其影响,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即使爱情小说,如《红楼梦》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厢记》的某些印记,至于
其他遍及天下的言情小说,受其才子佳人恋爱格局的影响,更是不胜枚举。

有人甚至依样画葫芦地模仿其文辞,套袭其情节,像元代的《东墙记》、《 zhou四声梅香》,简直像《西厢记》的翻版;《倩女离魂》写折柳亭送别,也因袭《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场景。

有些作家则善于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像汤显祖的《牡丹亭》,孟称舜的《娇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在继承《西厢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基础上,发展创造,从而取得了新的成就。

作为剧本,《西厢记》杂剧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西厢记》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自19世纪末开始,《西厢记》就被翻译成拉丁文和英文,虽然是零折翻译,但毕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各国出现。

可见,《西厢记》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用一位日本汉学家的话说,它已“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伟大文学作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