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3.8 咬文嚼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咬文嚼字》 课件 (32张PPT)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实例分析: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 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发现错误而 惊讶的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 很斩截的意味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咬文嚼字 。( C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
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A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B )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 的意思: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第三段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半夜三更子时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爱人妻子老婆问,你是哪个何人谁!
半夜归,掩柴扉。老婆问:你是谁?
人生四乐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 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 状元金榜题名时。
人生四悲诗:
千年久旱逢甘霖,一滴。万里他乡遇故知,债主 。 和尚洞房花烛夜,隔壁。状元金榜题名时,梦里 。
小老鼠看书
咬文嚼字
秀才聚餐
朱光潜(1897-1986),字 孟实,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 著名教授,当代著名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他毕生从事美学 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 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 深。他是我国有名的美学大师,
学界泰斗,中国“美学”的真正 鼻祖。他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大 量的西方美学著作,而且他以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指导美学 研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 的美学理论体系,代表作有 《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咬文嚼字》优秀课件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汉字教学和应用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如何利 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未来研究方向
01
深入探索汉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汉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如汉字的认知心理学、汉字的形态学等。
02
适应多元化应用场景
该刊以“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为己任,以“敬业 、爱业、乐业”为风格特点,注重从细节入手,以生动活泼 、清新明快、朴实亲切的文风引导读者。
历史背景与影响
《咬文嚼字》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有错 必纠”的原则,对全国报刊图书中存在的语 文差错进行纠错,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宣 传活动,如“咬文嚼字秀春晚”“咬文嚼字 大拜年”“咬文嚼字送清凉”“咬文嚼字赛 场”“咬文嚼字街拍”等,在全社会形成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进行后续跟踪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在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班级进行后续跟踪 ,了解实验效果的长效性。
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实验的看 法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研究。
总结与致谢
01
本次研究通过对《咬文嚼字》课件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 兴趣和能力,证实了该课件的有效性。
02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样本规模较小、实验时间
较短等,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改进。
感谢参与研究的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03
THANKS
《咬文嚼字》优秀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咬文嚼字》概述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研究内容与成果 • 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 研究局限性与改进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意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件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人教版语文必修五中的《咬文嚼字》一文。
具体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文学与生活”的第三节,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作者朱光潜先生对于咬文嚼字这一行为的阐述,通过实例分析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与艺术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咬文嚼字的概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文字的韵味和语言的魅力。
3.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学会在写作中巧妙运用咬文嚼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咬文嚼字的艺术性,并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中关于咬文嚼字的阐述及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咬文嚼字实例,引发学生对咬文嚼字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朱光潜,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背景。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咬文嚼字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咬文嚼字的艺术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咬文嚼字,修改一段简单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咬文嚼字》2. 主要内容:a. 咬文嚼字的概念与价值b. 咬文嚼字的艺术性c. 咬文嚼字在写作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段落:今天天气很好,我和朋友去公园玩。
2. 答案示例:今日晴空万里,我与友人共游公园,沐浴阳光,尽享美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咬文嚼字》,让学生明白了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关注咬文嚼字的现象,学会品味文字的韵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朱光潜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文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咬文嚼字的艺术性,并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02
文章结构分析
段落划分Biblioteka 01020304
第一段
介绍文字的特性,强调文字表 达的意义和情感。
第二段
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必要性。
第三段
指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和 批评的重要性。
第四段
总结全文,强调咬文嚼字的意 义和价值。
主题思想
•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强调咬文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通过 具体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和意义,指出咬文嚼字对于文 学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性,呼吁人们重视咬文嚼字,提高语言表 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06
课后习题解答
选择题解析
01
02
03
选择题一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需仔细阅读课文,理解作 者观点,对比选项判断。
选择题二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修 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需 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选择题三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 握,需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通过文章想要 表达的观点。
填空题解析
05
主题思想探讨
主旨概括
01
主旨概括:本文通过分析语言文 字的运用,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 要性,指出语言文字的精确表达 对于思想感情传达的关键作用。
02
文章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咬文 嚼字的实际效果,如替换一个字 、调整一句话的顺序等,都能影 响整体意境和表达效果。
主题深化
主题深化:通过深入探讨咬文嚼字的 内涵,作者进一步强调了语言文字的 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写作手法
• 本文采用了举例说明、对比论证、归纳总结等写作手法,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对比不同表达 方式的优劣,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强调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3.8《咬文嚼字》课件1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文学的语言要有文学的意味。
•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 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 什么区别?
•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文学的 语言跟情感有关。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咬文嚼字
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赏析: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 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 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 “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写出 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
眼(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看”更有悲愤的味道。
你能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炼”字吗?试 着说出它们的表达效果。
•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咬文嚼字》优秀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 卢梅坡《早梅》
月光静静地(滴、洒、流、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光静静地(滴、洒、流、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
“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 净,又与“流水”配合,加强了流动 感。同时,衬托出作者希望借眼前之 景摆脱内心苦闷的思想感情。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关于“斟酌”的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
简》等。《西方美学
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 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 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 时夸耀自己的学识。
出推 炼时 吻求
新陈 合精
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咬文嚼字 示例
眼 (忍) 看朋辈成新鬼, 怒 向刀边 (丛)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高中语文38咬文嚼字课件新人教必修5

剥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chán 娟 貂 chán 烟 tà 坍 tā 易错字 婵 蝉 榻 塌 词语 倒 xián 荒 dàn 书 jí 蕴 jiè 易错字 涎 诞 籍 藉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解词语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平添:①自然而然地增添;②无端地增添。 游离: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也说 “点石成金”。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啰 唆 . 锱铢 必较 .. 箭镞 . 落 落 不是 . 大大落 落 . 落 井下石 . 剥 啄 . 剥 皮 . 读音 luō zī zhū zú lào luō luò bō bāo 晕 嚼 加点字 岑 寂 . 付梓 . 尺牍 . 咬文嚼 字 . 咀嚼 . 倒嚼 . 圆晕 . 晕 厥 . 读音 cén zǐ dú jiáo jué jiào yùn yūn
8 咬文嚼 字
苦 吟 [唐]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 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 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 为著者之乎。
[赏析]这是一首极言写诗之难的小诗,诗歌首联 直陈写诗之难:“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意思 是不要讲作诗的事,没有比写诗更难的。颔联紧 承首联,进一步说明写诗之难:为吟出一个合适的 字句,要拈断好几根胡须。仅此十字,便可看出诗 歌的难作和诗人苦吟的形象。 颈联采用夸张的手 法,对“苦吟”展开具体的描绘:想寻找奇险的诗 句,连天空都感到沉闷;疯狂地搜索,连海洋都为 之枯竭。 “险觅”“狂搜”四字,生动地写出了吟哦之 苦。诗歌的尾联水到渠成点明原因:为什么诗歌 如此难写?因为诗歌不同于文章辞赋,不能使用 “者”“之”“乎”一类的虚词。
8 咬文嚼字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答案】 琢磨 捉摸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袁驷,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院长,三年来因为多次在审议法律时表现 出来的字斟句酌的品格,让他成为媒体眼中“咬.文.嚼.字.”的立法者。(√) 理由:“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 质。此处加了引号,符合语境要求。
重要作品:《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探背景] 《咬文嚼字》写于抗日战争后期。朱光潜先生结合当时新文学运动的实际, 为了帮助大家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 的语言文字,以及提高美学修养等,撰写了不少论文和书评,本文即是其中的 一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体] 随笔
二、阅读课文 6~7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试赏析“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 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 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一句中比喻修辞的运用。
【答案】 将字的直指义比作“月轮”,形象生动地说明直指义的特点是 “明显而确实”的;将字的联想义比作“轮外圆晕,晕外霞光”,以此来说明 字的联想义是“变化莫测”的,不是明显而确实的。
1933 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 年后任北京大学教 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 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 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落.枕( ) (1)落落.汤鸡( )
大大落.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背景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 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汉民族子孙义不 容辞的责任。但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 别字、不规范的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 字、词语错误、病句随处可见;看电视, 听广播,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 时可以听到。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 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 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精神,达到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目的。
小组合作
3.朱光潜先生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它们的共同点是什 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审题】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上一题 中所举的例子思考。 共同点: (1)精辟、典型,有说服力。例子是具体的、典型的,又分析精 辟,令人心悦诚服。如果不举例子,道理就是空的;例子解说 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 (2)源于名家名篇。本文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 中的都有,如文中的《屈原》《水浒》《红楼梦》《史记》等 。
【审题】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 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 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 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 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 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 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你 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 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 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 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 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婵 婵娟 ④ 殚 殚精竭虑 惮 肆无忌惮
揖 ⑤ 楫 缉
辑 编辑 揖让 舟楫 缉拿
椟 ⑥ 犊 渎 黩
牍 案牍 买椟还珠 舐犊情深 渎职 穷兵黩武
基础梳理·近义词辨析
(1)事例· 实例 辨析:“事例”指代表性、典型的例子;“实例” 指实际的例子。 运用:①从上面这些事例看来,可以说任何事物都 有它的“核”。 ②他举出很多中外古今伟人的实例,来证明艰苦生 活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必要。 (2)精练· 精炼 辨析:“精练”指简明扼要;“精炼”指提出精华 。 运用:①文学是艰苦的事情,只有刻苦自励,推陈 出新,时时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 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②原油送到炼油厂去精炼。
基础梳理·成语积累
(1)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 气量小。 (错点提醒:注意使用环境和感情色彩) (2)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 不注意精神实质。 (3)点铁成金: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 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4)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5)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 (6)索然无味: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7)清沁肺腑:①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人很感 动。②优美的乐曲等使人身心感到清新爽朗。 (8)自鸣得意: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基础梳理· 名句默写
1.试问闲愁都几许? , , 。 ——贺铸《青玉案》 2.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 根。——贾岛《题李凝幽居》 3. ,蓝田日暖玉生烟。 4. ,烟光宁而暮山紫。
小组合作
1.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 何作用? 【答案】 开门见山,叙述郭 沫若改词语的例子,为 下文阐述作者的观点作 准备。从表面上看,“ 你是„„”“你这 „„”两个句子的区别 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 果大不相同,初步说明 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 。
启示:(1)要善于通过举例来论证,因为具体的例子 可以给人以丰富深刻的启发。(2)我们要注意资料的 积累与梳理。
小组合作
4.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 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 切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 一点?
【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 情感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 跟思想情感走,强调更动了 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 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 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 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 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 根本途径。
2.作者是如何阐述咬文嚼字的 【审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 重要性的? 能力。 (1)文章先用郭沫若对剧本 《屈原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中的一句话的修改、王若虚对 第一部分(第1至5段), 《史记》 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和 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 “推敲”为例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 有着密切的联系。 系。用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 (2)指出字的直指和联想意义,前 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 者确定,易控制;后者不确定, 写、贾岛“推敲”说明。 不易控制。因此要学会“咬文嚼 第二部分(第6、7段), 字”,用好字的联想意义,才会 说明联想意义的使用。第6段 产生很奇妙的效果,更好地表达 举苏东坡诗句为例,说明善用 思想感情。 联想意义,可使诗丰富蕴藉。 (3)因为联想意义的不确定性,有 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易误用 时也会产生流弊, 使人不敢创 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新,产生“套板反应”,从反面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 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最 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小结。
倒嚼 ( jiào ) . 落 叶( luò ) .
③落
落 枕( lào ) ④宿 三天两宿 ( xiǔ ) . . 大大落落 ( luō ) 星宿 ( xiù ) .. .
yùn 晕 头转向( ) . 宿 营( sù ) .
基础梳理·辨形组词
锱 锱铢必较 ①缁 缁衣 辎 辎重 镞 箭镞 ②族 民族 簇 簇拥 弊 流弊 ③敝 敝帚自珍 蔽 荫蔽
小组合作
2.作者为了论证“咬文嚼字”的道理,列举了很多事例。请找出这些例子并说说作 者证明了什么观点。 【审题】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所举例子 郭沫若炼字改台词 王若虚对《史记》“李 广射虎”的改写 证明的观点 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 不同的句式(语法)有不同的意味 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审题】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 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 答词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 个方面来考虑。
文章第1段叙述郭沫若改 台词的例子。郭沫若听取演 员的意见,把“你是没有骨 气的文人!”和“改为“你 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并认 为这种改动由“单纯的叙述 语”变为“坚决的判断”, 也就是说改动文字后句子的 意思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 下文作者所要论述的观点。
人教版 必修五
第8课 咬文嚼字
作者视窗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 并在上海与叶圣陶、夏衍、丰子恺等创办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 和《一般》(后改名为杂志《中学生》)。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 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 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 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 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 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 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 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中国美学史 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 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另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 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 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等著作。
3.说到读书方法,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字”,马南邨先生 提倡陶渊明说的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看 上去截然不同的方法?应该借鉴哪一种? 朱光潜先生提倡的咬文嚼字——从字面入手,联系其情境、 意境、思想感情,联想意,创新意,参悟透彻,全面精深。朱光 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意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马南邨先生讲 的不求甚解——主张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 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马南邨要求人们“不要固执 一点,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 马南邨却赋予它褒扬义。 “咬文嚼字”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 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 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 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 相辅相成。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 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却一致。两位先生告诉我 们的道理都是有益的教诲。
请运用课文举例充分而典型、说理精辟而生动的写法,以“谈 读书”为题,写一篇短文。(200字左右) 谈读书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钥匙。一个 人的心智要得到较快的发展,需要以书籍为精神食粮, 也就是 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个人的成长 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阅读史。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链锁中,当他只能同 身边的人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 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 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 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 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忧愁; 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 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 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 于一国、一省、一市、一县,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 这也许是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有关“套板反应”的 例子
举例前作者写道:“而且它(联想意义)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 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举例后作者又写到:“这是一个善用联 想意义的例子。” 这一段中,作者写道:“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语言 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 想情感”,你的文章也就“不致落入下乘”。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呼吁文学创作者要用富有创造 力的语言,写出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