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26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04运动图象、追及与相遇问题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04运动图象、追及与相遇问题

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 运动图象追及与相遇问题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一遥控玩具汽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则( )A.15 s末汽车的位移为300 mB.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 图1C.前10 s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2.(2012〃江苏模拟)一个质点沿x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位移-时间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B.该质点在t=1 s时的速度大小为2 m/sC.该质点在t=0到t=2 s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6 mD.该质点在t=0时速度为零图23.如图3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

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t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列四幅图中描述正确的是( )图3图44.(2012〃盐城模拟)一条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边上有两块路牌A、B,A在西B在东,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自东向西经过B路牌时,一只小鸟恰自A路牌向B匀速飞去,小鸟飞到汽车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飞回A,过一段时间后,汽车也行驶到A。

以向东为正方向,它们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5所示,图中t2=2t1,由图可知( )图5A.小鸟的速率是汽车速率的两倍B.相遇时小鸟与汽车位移的大小之比是3∶1[中|国教|育出|版网]C.小鸟飞行的总路程是汽车的1.5倍D.小鸟和汽车在0~t2时间内位移相等5.a、b、c三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三个物体的x-t图象如图6所示,图象c是一条抛物线,坐标原点是抛物线的顶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 ]B.a、b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图6C.在0~5 s内,当t=5 s时,a、b两个物体相距最近D.物体c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6.(2012〃商丘二模)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做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7所示,则( )A.1 s时甲和乙相遇B.0~6 s内甲乙相距最大距离为1 m 图7C.2~6 s内甲相对乙做匀速直线运动D.4 s时乙的加速度方向反向7.代号为“金色眼镜蛇”的东南亚地区最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于2011年2月7日在泰国北部清迈开始,期间一美国空降兵从飞机上跳下,他从跳离飞机到落地的过程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8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8A.0~10 s内空降兵和伞整体所受重力大于空气阻力B.第10 s末空降兵打开降落伞,此后做匀减速运动至第15 s末C.在10~15 s内空降兵竖直方向的加速度方向向上,大小在逐渐减小[D.15 s后空降兵保持匀速下落8.如图9所示的图象表示做直线运动的某一物体在0~5 s内的运动情况,由于画图人粗心未标明此图是v -t图还是x-t图,但已知第1 s内的速度小于第3 s内的速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一定是v-t图B.该图一定是x-t图图9C.在这5 s内,物体的速度越来越大D.在这5 s内,物体的位移越来越大9.(2013〃唐山模拟)甲、乙两辆汽车从同一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行驶,它们的图象如图10所示。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15圆周运动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15圆周运动

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圆周运动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如图1所示,物块在水平圆盘上,与圆盘一起绕固定轴匀速转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块处于平衡状态B.物块受三个力作用图1C.在角速度一定时,物块到转轴的距离越远,物块越不容易脱离圆盘D.在物块到转轴距离一定时,物块运动周期越小,越不容易脱离圆盘2.变速自行车靠变换齿轮组合来改变行驶速度。

如图2所示是某一变速车齿轮转动结构示意图,图中A轮有48齿,B轮有42齿,C轮有18齿,D轮有12齿,则( )A.该车可变换两种不同挡位图2B.该车可变换四种不同挡位C.当A轮与D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ωD=1∶4D.当A轮与D轮组合时,两轮的角速度之比ωA∶ωD=4∶13.如图3所示是一个玩具陀螺,a、b和c是陀螺表面上的三个点。

当陀螺绕垂直于地面的轴线以角速度ω稳定旋转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和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B.b、c两点的线速度始终相同C.b、c两点的角速度比a的大D.b、c两点的加速度比a点的大图34.雨天的野外骑车时,在自行车的后轮轮胎上常会粘附一些泥巴,行驶时感觉很“沉重”。

如果将自行车后轮撑起,使后轮离开地面而悬空,然后用手匀速摇脚踏板,使后轮飞速转动,泥巴就被甩下来。

如图4所示,图中a、b、c、d为后轮轮胎边缘上的四个特殊位置,则() 图4A .泥巴在图中a 、c 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大于b 、d 位置的向心加速度B .泥巴在图中的b 、d 位置时最容易被甩下来C .泥巴在图中的c 位置时最容易被甩下来D .泥巴在图中的a 位置时最容易被甩下来5.(2012·广东高考)图5是滑道压力测试的示意图,光滑圆弧轨道与光滑斜面相切,滑道底部B 处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其示数FN 表示该处所受压力的大小。

某滑块从斜面上不同高度h 处由静止下滑,通过B 时,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图5A .FN 小于滑块重力B .FN 大于滑块重力C .FN 越大表明h 越大 .FN 越大表明h 越小6.如图6所示,长为 L 的细绳一端固定,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27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27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一电池外电路断开时的路端电压为3 V ,接上8 Ω的负载后路端电压降为2.4 V ,则可以判定电池的电动势E 和内电阻r 为( )A .E =2.4 V ,r =1 ΩB .E =3 V ,r =2 ΩC .E =2.4 V ,r =2 ΩD .E =3 V ,r =1Ω2.将一电源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的电池,与外电路连接,构成一个闭合电路,用R 表示外电路电阻,I 表示电路的总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U 外=IR 可知,外电压随I 的增大而增大B .由U 内=Ir 可知,电源两端的电压,随I 的增大而增大C .由U 外=E -Ir 可知,电源输出电压,随输出电流I 的增大而减小D .由P =IU 外可知,电源的输出功率P 随输出电流I 的增大而增大3.(2013·北京海淀期末)一个微型吸尘器的直流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U ,额定电流为I ,线圈电阻为R ,将它接在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的直流电源的两极间,电动机恰好能正常工作,则( )A .电动机消耗的总功率为UIB .电动机消耗的热功率为U2RC .电源的输出功率为EID .电源的效率为1-Ir E4.(2012·海南模拟)如图1所示,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的电池与定值电阻R0、滑动变阻器R 串联,已知R0=r ,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2r 。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由a 端向b 端滑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A .电路中的电流变大B .电源的输出功率先变大后变小C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变小D .定值电阻R0上消耗的功率先变大后变小5.(2012·安徽联考)某同学做电学实验(电源内阻r 不能忽略),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电阻大小,观察到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同时变大,则他所连接的电路可能是图2中的( )图26.(2013·福州模拟)将电阻R1和R2分别接到同一电池组的两极时消耗的电功率相同。

全国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物理课时跟踪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

全国人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物理课时跟踪训练20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直线a、b和c、d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N、P、Q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φM、φN、φP、φQ.一电子由M点分别运动到N点和P 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 )A.直线a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QB.直线c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NC.若电子由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正功D.若电子由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解析] 因电子由M点分别运动到N点和P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根据W AB=U AB q可知,U MN=U MP,即φN=φP,N、P在同一等势面上,在匀强电场中等势面是相互平行的直线,因直线c、d平行,故M、Q也在同一等势面上,即φM=φQ,选项A错误;电子由M点分别运动到N点和P点电场力做负功,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故电场强度的方向为M→N或Q→P,即φM>φN,选项B正确;M、Q在同一等势面上,电子由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不做功,选项C错误;电子由P点运动到Q点,逆着电场线运动,电场力做正功,选项D错误.[答案] B2.(2015·福建福州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有等量同种的电荷A1、B1和等量异种的电荷A2、B2.在甲图电荷A1、B1的电场中,a1、O1、b1在点电荷A1、B1的连线上,c1、O1、d1在A1、B1连线的中垂线上,且O1a1=O1b1=O1c1=O1d1;在乙图电荷A2、B2的电场中同样也存在这些点,它们分别用a2、O2、b2和c2、O2、d2表示,且O2a2=O2b2=O2c2=O2d2.则( )A.a1、b1两点的场强相同,电势相同B.c1、d1两点的场强相同,电势相同C.a2、b2两点的场强相同,电势相同D.c2、d2两点的场强相同,电势相同[解析] 根据电场强度的叠加,等量同种电荷连线和中垂线上关于电荷连线中点对称的点,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势相同;等量异种电荷连线和中垂线上关于中点对称的点,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同,连线上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中垂线上各点电势相等.选项D正确.[答案] D3.(多选)(2015·江苏卷)两个相同的负电荷和一个正电荷附近的电场线分布如图所示.c是两负电荷连线的中点,d点在正电荷的正上方,c、d到正电荷的距离相等,则( )A.a点的电场强度比b点的大B.a点的电势比b点的高C.c点的电场强度比d点的大D.c点的电势比d点的低[解析] 在同一电场中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题图中a 点电场线较b 点密集,则a 点电场强度较大,选项A 正确;电场线跟等势面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则图中a 点电势比b 点的低,选项B 错误;因为两负电荷在c 点产生合电场强度为零,故c 点的场强等于正电荷单独产生的场强的大小,在d 点两负电荷的合场强与正电荷的场强方向相反,并且电场线方向向外,所以d 点的场强小于c 点的场强,故选项C 正确;电场线密集处等势面也密集,围绕正电荷画出等势面,可以判断d 点电势高于c 点电势,选项D 正确.[答案] ACD4.(2015·江西重点中学十校联考)如图所示,在一个匀强电场中有一个四边形ABCD ,M 为AD 的中点,N 为BC 的中点,一个电荷量为3.0×10-7 C 带正电的粒子,从A 点移动到B 点,电场力做功为W AB =3.0×10-8 J ;将该粒子从D 点移动到C 点,电场力做功为W DC =5.0×10-8 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B 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为10 VB .若将该粒子从M 点移动到N 点,电场力做功W MN =4.0×10-8 JC .若将该粒子从M 点移动到N 点,电场力做功W MN =8.0×10-8 JD .若A 、B 之间的距离为1 cm ,该电场的场强一定是E =10 V/m[解析] U AB == V =0.1 V ,故A 错误.因为是匀强电场,WABq 3×10-83×10-7在同一条电场线上,M 点的电势是A 、D 两点电势的平均值;N 点的电势是B 、C 两点电势的平均值,即φM =,φN =,所以φA +φD2φB +φC 2W MN =qU MN =q (φM -φN )=q==4×10-8 J ,故(φA +φD -φB -φC2)WAB +WDC2B正确,C错误.A、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为0.1 V,但电场方向不一定沿着AB 方向,故D错误.[答案] B5.(2016·安徽示范高中月考)如图所示,空间有一正三棱锥OABC,点A′、B′、C′分别是三侧棱的中点,在顶点O固定一点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势φA′>φAB.电势差|U OA′|<|U A′A|C.△A′B′C′平面不是等势面D.A′、B′、C′三点的电场强度相同[解析] 由于不知点电荷的电性,所以无法判断A和A′两点的电势高低,选项A错误;离电荷越远,电场越弱,由U=Ed可知,相等长度上的电势差越小,选项B错误;到点电荷距离相等的点电势相等,虽然A′、B′、C′三点等势,但该平面上其他的点与它们电势并不相等,选项C正确;A′、B′、C′三点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不同,选项D错误.[答案] C6.(2016·山西师大附中期中)电场强度方向与x轴平行的静电场,其电势φ随x的分布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粒子(不计重力),以初速度v0从O点(x=0)沿x轴正方向进入电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粒子从O 点运动到x 3点的过程中,在x 2点速度最大B .粒子从x 1点运动到x 3点的过程中,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 .要使粒子能运动到x 4处,粒子的初速度v 0至少为2q φ0mD .若v 0=2,则粒子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动能为3qφ0q φ0m [解析] 粒子从O 运动到x 1的过程中,电势升高,场强方向沿x 轴负方向,粒子所受的电场力方向也沿x 轴负方向,粒子做减速运动.粒子从x 1运动到x 3的过程中,电势不断降低,根据正电荷在电势高处电势能大可知,粒子的电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大,故在x 3点速度最大,故A 、B 错误.根据电场力和运动的对称性可知,粒子如能运动到x 1处,就能到达x 4处,当粒子恰好运动到x 1处时,由动能定理得q (0-φ0)=0-m v ,解得v 0=,要使粒子能运12202q φ0m 动到x 4处,粒子的初速度v 0至少为,故C 错误.若v 0=2,粒子运2q φ0m q φ0m 动到x 3处电势能最小,动能最大,由动能定理得q [0-(-φ0)]=m v -m v ,122m1220解得最大动能为m v =3qφ0,故D 正确.122m[答案] D7.(多选)(2015·河北百校联盟质检)如图所示,A 、B 、C 、D 位于同一半径为r 的竖直圆上,且AB ⊥CD ,在C 点有一固定点电荷,电荷量为-Q ,现从A 点将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带电小球由静止释放,该小球沿光滑绝缘轨道ADB 运动到D 点时速度为4·.规定电场中B 点的电势为零,则在-Q 形成gr 的电场中( )A .A 点电势高于D 点电势B .D 点电势为7mgrqC .O 点电场强度大小是A 点的倍2D .小球在D 点具有的电势能为-7mgr[解析]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而电场线会聚于负电荷,则A 点电势低于D 点电势,故A 错误;-q 电荷从A 运动到D ,根据动能定理有mgr +W 电=m (4)2-0,解得W 电=7mgr ,规定电场中B 点的电势为零,因12gr 由D 到B 点电场力做负功,则电势能增大,因此D 点的电势能为E p D =-7mgr ,则φD ==,故B 、D 正确;根据点电荷电场强度公式E p D-q 7mgrq E =,电场强度的大小与间距的平方成反比,可知O 点电场强度大小是A 点kQr 2的2倍,故C 错误.[答案] BD8.(多选)(2015·河南洛阳二模)如图所示,匀强电场中的△PAB 平面平行于电场方向,C 点为AB 的中点,D 点为PB 的中点.将一个带电粒子从P 点移动到A 点,电场力做功W PA =1.6×10-8 J;将该粒子从P 点移动到B 点,电场力做功W PB =3.2×10-8 J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直线PC 为等势线B .直线AD 为等势线C .若将该粒子从B 点移动到A 点,电场力做的功W BA =1.6×10-8 JD .若将该粒子从P 点移动到C 点,电场力做的功W PC =2.4×10-8 J[解析] 由U PA =,U PB =,代入数据可知U PA =U PB ,所以WPAq WPBq 12A 、D 两点等势,选项A 错误,B 正确;U PA =-U BA ,将该粒子从B 点移动到A 点,电场力做的功W BA =-1.6×10-8 J ,C 错误;U PA =U PD =U DB =2U DC ,解得U PC =U PA ,所以将该粒子从P 移动到C 电场力做的功32W PC =W PA =2.4×10-8 J ,D 正确.32[答案] BD9.(多选)(2015·广东梅州一模)M 、N 是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若在M 点释放一个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电子仅受电场力作用,并沿电场线由M 点运动到N 点,其电势能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子运动的轨迹为直线B .该电场是匀强电场C .电子在N 点的加速度小于在M 点的加速度D .电子在N 点的动能小于在M 点的动能[解析] 电子初速度为零,且沿着电场线运动,其轨迹一定为直线,故A 正确;电子通过相同位移时,电势能的减小量越来越小,说明电场力做功越来越小,由W =Fs 可知,电子所受的电场力越来越小,场强减小,不可能是匀强电场,故B 错误;由于E p -x 图线的斜率表示电场力的大小,根据图象可知,电子受到的电场力越来越小,电子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C 正确;电子从M运动到N过程中只受电场力,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正功,则动能增加,因此在N点的动能大于在M点的动能,故D错误.[答案] AC10.(多选)(2015·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沿电场中某条直线电场线方向建立x轴,该电场线上各点电场强度E随x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坐标点0、x1、x2和x3分别与x轴上O、A、B、C四点相对应,相邻两点间距相等.一个带正电的粒子从O点附近由静止释放,运动到A点处的动能为E k,仅考虑电场力作用,则( )A.从O点到C点,电势先升高后降低B.粒子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变加速运动C.粒子在AB段电势能变化量大于BC段的电势能变化量D.粒子运动到C点时动能小于3E k[解析] 电场强度的方向向右,从O点到C点,沿电场方向电势逐渐降低,A错误;电场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粒子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后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B错误;ΔE p=Eqx,E-x图象与x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大小可以反映电势差变化量的大小,C正确;对从O到A由动能定理得W1=E k-0,对从O到C由动能定理得W2=E k C-0,由图象可知W2<3W1,所以粒子运动到C点时动能小于3E k,D正确.[答案] CD二、非选择题11.(2015·潍坊模拟)如图所示,带电荷量为Q的正点电荷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绝缘斜面底部的C点,斜面上有A、B两点,且A、B和C在同一直线上,A和C相距为L,B为AC中点.现将一带电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当带电小球运动到B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已知带电小球在A 点处的加速度大小为,静电力常量为k ,求:g4(1)小球运动到B 点时的加速度大小;(2)B 和A 两点间的电势差(用Q 和L 表示).[解析] (1)带电小球在A 点时:mg sin30°-k =ma AQqL 2带电小球在B 点时:-mg sin30°=maBkQq(L2)2且a A =g4可解得:a B =.g2(2)由A 点到B 点应用动能定理得:mg sin30°·-U BA ·q =0L2由mg sin30°-k =ma A =m 可得:QqL 2g4mg =k 14QqL 2可求得:U BA =.kQL [答案] (1) (2)g2kQL12.(2015·上海市虹口区一模)在绝缘粗糙的水平面上相距为6L 的A 、B 两处分别固定电量不等的正电荷,两电荷的位置坐标如下图甲所示,已知B 处电荷的电量为+Q .图乙是AB 连线之间的电势φ与位置x 之间的关系图象,图中x =L 点为图线的最低点,x =-2L 处的纵坐标φ=φ0,x =0处的纵坐标φ=φ0,x =2L 处的纵坐标φ=φ0.若在x =-2L 的C 点由静止释放一个质量256337为m 、电量为+q 的带电物块(可视为质点),物块随即向右运动.求:(1)固定在A 处的电荷的电量Q A .(2)为了使小物块能够到达x =2L 处,试讨论小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所满足的条件.(3)若小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小物块运动到何处时速kqQ3mgL 2度最大?并求最大速度v m .(4)试画出μ取值不同的情况下,物块在AB 之间运动大致的速度—时间关系图象.[解析] (1)由图乙得,x =L 点为图线的最低点,切线斜率为零,即合电场强度E 合=0所以=kQAr 2A kQBr 2B 得=,解得Q A =4Q .kQA(4L )2kQB(2L )2(2)物块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x =2L 处速度v 1≥0从x =-2L 到x =2L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qU 1-μmgs 1=m v -0,即q 1221-μmg ·(4L )=m v -0≥0(φ0-37φ0)122123解得μ≤.q φ07mgL (3)小物块运动速度最大时,电场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设该位置离A 点的距离为l A则:--μmg =0k ·q (4Q )l 2A k ·qQ(6L -lA )2解得l A =3L ,即小物块运动到x =0时速度最大.小物块从x =-2L 运动到x =0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qU 2-μmgs 2=m v -0122m 代入数据:q -μmg ·(2L )=m v -0(φ0-2563φ0)122m 解得v m =.76q φ063m -4kqQ3mL (4)[答案] (1)Q A =4Q (2)μ≤ (3)小物块运动到x =0时速度最大 v m =q φ07mgL (4)图象见解析图76q φ063m -4kqQ3mL。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26电流 电阻 电功 电功率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26电流 电阻 电功 电功率

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电流电阻电功电功率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如图1所示,a、b分别表示由相同材料制成的两条长度相同、粗细均匀电阻丝的伏安特性曲线,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a代表的电阻丝较粗B.b代表的电阻丝较粗C.a电阻丝的阻值小于b电阻丝的阻值图1D.图线表示的电阻丝的阻值与电压成正比2.(2012·浙江高考)功率为10 W的发光二极管(LED灯)的亮度与功率为60 W的白炽灯相当。

根据国家节能战略,2016年前普通白炽灯应被淘汰。

假设每户家庭有2只60 W的白炽灯,均用10 W的LED灯替代。

估算出全国一年节省的电能最接近( )A.8×108 kW·h B.8×1010 kW·hC.8×1011 kW·h D.8×1013 kW·h3.(2012·北京东城模拟)如图2甲所示,在材质均匀的圆形薄电阻片上,挖出一个偏心小圆孔。

在彼此垂直的直径AB和CD两端引出四个电极A、B、C、D。

先后分别将A、B或C、D接在电压恒为U的电路上,如图乙和图丙所示。

比较两种接法中电阻片的热功率大小,应有( )图2A.两种接法电阻片热功率一样大B.接在AB两端电阻片热功率大C.接在CD两端电阻片热功率大D.无法比较4.铜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每摩尔铜原子中有n个自由电子,今有一根横截面积为S的铜导线,当通过的电流为I时,电子平均定向移动的速率为( )A.光速c B.I neSC.ρIneSmD.mIneSρ[5.(2013·大同模拟)一台国产封闭型贮水式电热水器的铭牌上所列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 )A.6.8 A B.0.15 AC.4.4 A D.0.23 A6. (2012·北京西城期末)如图3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电动机内阻为R1。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10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10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与空气的密度ρ、压强p 有关,下列速度的表达式(k 为比例系数,无单位)中正确的是( )A .v =k p ρB .v = kp ρC .v =k ρpD .v =kp ρ 2.在一次救灾行动中,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无初速投放救灾物品,物品所受的空气阻力与其下落的速率成正比。

若用v 、a 、t 分别表示物品的速率、加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时间,则在物品下落过程中,图1中表示其v -t 和a -v 关系的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图13.如图2所示,一条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右端系一小物块,物块与水平面各处动摩擦因数相同,弹簧无形变时,物块位于O 点。

今先后分别把物块拉到P1和P2点由静止释放,物块都能运动到O 点左方,设两次运动过程中物块速度最大的位置分别为Q1和Q2点,则Q1与Q2点( )图2A .都在O 点B .都在O 点右方,且Q1离O 点近C .都在O 点右方,且Q2离O 点近D .都在O 点右方,且Q1、Q2在同一位置4.(2012·大连模拟)如图3所示,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两个小球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且固定在一轻质弹簧的两端,已知弹簧的原长为L ,劲度系数为k 。

现沿弹簧轴线方向在质量为2m 的小球上有一水平拉力F ,使两球一起做匀加速运动,则此时两球间的距离为( ) 图3A.F 3kB.F 2kC .L +F 3kD .L +F 2k5.如图4所示,小车运动时,看到摆球悬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并与小车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车可能向右加速运动,加速度为gsin θB .小车可能向右减速运动,加速度为gtan θ 图4C .小车可能向左加速运动,加速度为gtan θD .小车可能向左减速运动,加速度为gtan θ6. (2012·郑州检测)如图5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B 间长度为L ,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其运行速度为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点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图5A.粮袋到达B点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也可能相等或小B.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g(sin θ-μcos θ),若L足够大,则以后将一定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C.若μ≥tan θ,则粮袋从A到B一定一直是做加速运动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A到B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a>gsin θ7.如图6所示,车内绳AB与绳BC拴住一小球,BC水平,车由原来的静止状态变为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小球仍处于图中所示的位置,则( )图6A.AB绳、BC绳拉力都变大B.AB绳拉力变大,BC绳拉力变小C.AB绳拉力变大,BC绳拉力不变D.AB绳拉力不变,BC绳拉力变大8.如图7甲所示,一物体沿倾角为θ=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运动,同时受到水平向右的风力作用,水平风力的大小与风速成正比。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12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二)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12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二)

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二)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二)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某大型游乐场内的新型滑梯可以等效为如图1所示的物理模型,一个小朋友在AB 段的动摩擦因数μ1<tan θ,BC 段的动摩擦因数μ2>tan θ,他从A 点开始下滑,滑到C 点恰好静止,整个过程中滑梯保持静止状态,则该小朋友从斜面顶端A 点滑到底端C 点的过程中( )A .地面对滑梯的摩擦力方向先水平向左,后水平向右 图1B .地面对滑梯始终无摩擦力作用C .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始终等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的大小D .地面对滑梯的支持力的大小先大于、后小于小朋友和滑梯的总重力的大小2.在电梯内的地板上,竖直放置一根轻质弹簧,弹簧上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

当电梯静止时,弹簧被压缩了x ;当电梯运动时,弹簧又被继续压缩了x 10。

则电梯运动的情况可能是( ) A .以大小为1110g 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B .以大小为1110g 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C .以大小为110g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D .以大小为110g 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3.如图2所示,弹簧测力计外壳质量为m0,弹簧及挂钩的质量忽略不计,挂钩吊着一质量为m 的重物。

现用一方向竖直向上的外力F 拉着弹簧测力计,使其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 .mgB .F 图2C.m m0+m FD.m0m0+mg4.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其体重为490 N 。

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3所示,电梯运行的v -t 图可能是图4中的(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 )图3图45.如图5所示,一个人坐在小车的水平台面上,用水平力拉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使人和车以相同的加速度向右运动。

水平地面光滑,则( )A .若人的质量大于车的质量,车对人的摩擦力为0 图5B .若人的质量小于车的质量,车对人的摩擦力方向向左C .若人的质量等于车的质量,车对人的摩擦力为0D .不管人、车质量关系如何,车对人的摩擦力都为06. (2013·江西联考)如图6所示,动物园的水平地面上放着一只质量为M 的笼子,笼内有一只质量为m的猴子,当猴子以某一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向上爬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1;当猴子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沿竖直柱子加速下滑时,笼子对地面的压力为F2。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20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考物理复习高三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20机械能守恒定律

高考物理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机械能守恒定律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计算题1. (2012·南京模拟)自由下落的物体,其动能与位移的关系如图1所示。

则图中直线的斜率表示该物体的( )A.质量 B.机械能C.重力大小D.重力加速度图12.如图2所示,竖立在水平面上的轻弹簧,下端固定,将一个金属球放在弹簧顶端(球与弹簧不连接),用力向下压球,使弹簧被压缩,并用细线把小球和地面拴牢(图甲)。

烧断细线后,发现球被弹起且脱离弹簧后还能继续向上运动(图乙)。

那么该球从细线被烧断到刚脱离弹簧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A.弹簧的弹性势能先减小后增大B.球刚脱离弹簧时动能最大C.球在最低点所受的弹力等于重力D.在某一阶段内,小球的动能减小而小球的机械能增加3.如图3所示,斜劈劈尖顶着竖直墙壁静止于水平面上,现将一小球从图示位置静止释放,不计一切摩擦,则在小球从释放到落至地面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斜劈对小球的弹力不做功B.斜劈与小球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图3C.斜劈的机械能守恒D.小球机械能的减小量等于斜劈动能的增大量4.如图4所示,在高1.5 m的光滑平台上有一个质量为2 kg的小球被一细线拴在墙上,球与墙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质弹簧。

当烧断细线时,小球被弹出,小球落地时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角,则弹簧被压缩时具有的弹性势能为(g=10 m/s2)( )图4A.10 J B.15 JC.20 J D.25 J5.打开水龙头,水顺流而下,仔细观察将会发现连续的水流柱的直径在流下的过程中,是逐渐减小的(即上粗下细),设水龙头出口处半径为1 cm,安装在离接水盆75 cm高处,如果测得水在出口处的速度大小为1 m/s,g=10 m/s2,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水流柱落到盆中时的半径为( )A.1 cm B.0.75 cmC.0.5 cm D.0.25 cm6.如图5所示,质量、初速度大小都相同的A、B、C三个小球,在同一水平面上,A球竖直上抛,B球以倾斜角θ斜向上抛,空气阻力不计,C球沿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滑,它们上升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A、hB、hC,则( )图5A.hA=hB=hC B.hA=hB<hCC.hA=hB>hC D.hA=hC>hB7.(2012·福建高考)如图6所示,表面光滑的固定斜面顶端安装一定滑轮,小物块A、B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对点训练:超重与失重1.(2015·重庆高考)若货物随升降机运动的v-t图像如图1所示(竖直向上为正),则货物受到升降机的支持力F与时间t关系的图像可能是()图1解析:选B根据v -t图像可知电梯的运动情况: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可判断支持力F的变化情况:失重→等于重力→超重→超重→等于重力→失重,故选项B正确。

2.(多选)(2015·海南高考)如图2所示,升降机内有一固定斜面,斜面上放一物块。

开始时,升降机做匀速运动,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

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A.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减小B.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C.物块相对于斜面减速下滑D.物块相对于斜面匀速下滑解析:选BD当升降机加速上升时,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则物块与斜面间的正压力增大,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F f=μF N可知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增大,故A错误,B正确;设斜面的倾角为θ,物体的质量为m,当匀速运动时有mg sin θ=μmg cos θ,即sin θ=μcos θ,假设物块以加速度a向上运动时,有F N=m(g+a)cos θ,F f=μm(g +a)cos θ,因为sin θ=μcos θ,所以m(g+a)sin θ=μm(g+a)cos θ,故物块仍做匀速下滑运动,C错误,D正确。

对点训练: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3.(多选)(2016·湖北八校联考)质量分别为M和m的物块形状大小均相同,将它们通过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连接,如图3甲所示,绳子平行于倾角为α的斜面,M恰好能静止在斜面上,不考虑M、m 与斜面之间的摩擦。

若互换两物块位置,按图乙放置,然后释放M,斜面仍保持静止。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3A.轻绳的拉力等于MgB.轻绳的拉力等于mgC.M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sin α)gD .M 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M g解析:选BC 互换位置前,M 静止在斜面上,则有:Mg sin α=mg ,互换位置后,对M 有Mg -F T =Ma ,对m 有:F T ′-mg sin α=ma ,又F T =F T ′,解得:a =(1-sin α)g ,F T =mg ,故A 、D 错,B 、C 对。

4.(多选)(2016·昆明检测)如图4甲所示,质量m A =1 kg ,m B =2 kg 的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静止于粗糙水平地面上。

t =0时刻,一水平恒力F 作用在物块B 上,t =1 s 时刻,撤去F ,B 物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若整个过程中A 、B 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 )图4A .物块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B .1~3 s 内物块A 不受摩擦力作用C .0~1 s 内物块B 对A 的摩擦力大小为4 ND .水平恒力的大小为12 N解析:选AC 在v -t 图像中图线的斜率大小等于物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则a 1=4 m/s 2,a 2=2 m/s 2,对两物块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μ(m A +m B )g =(m A +m B )a 1,μ(m A +m B )g =(m A +m B )a 2,解得:μ=a 2g =0.2,F =18 N ,选项A 正确,选项D 错误;1~3 s 内两物块一起运动,物块A 也具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对其受力分析,可知:B 对A 施加了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选项B 错误;同理在0~1 s 内物块A 也具有水平向右的加速度,对其受力分析,可知:B 对A 施加了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f =m A a 1=4 N ,选项C 正确。

5.(多选)(2016·银川一中二模)如图5甲所示,用粘性材料粘在一起的A 、B 两物块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 A =1 kg 、m B =2 kg ,当A 、B 之间产生拉力且大于0.3 N 时A 、B 将会分离。

t =0时刻开始对物块A 施加一水平推力F 1,同时对物块B 施加同一方向的拉力F 2,使A 、B 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F 1、F 2方向保持不变,F 1、F 2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

则下列关于A 、B 两物块受力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图5A .t =2.0 s 时刻A 、B 之间作用力大小为0.6 NB .t =2.0 s 时刻A 、B 之间作用力为零C .t =2.5 s 时刻A 对B 的作用力方向向左D .从t =0时刻到A 、B 分离,它们运动的位移为5.4 m解析:选AD 设t 时刻A 、B 分离,分离之前A 、B 物体共同运动,加速度为a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有:a =F 1+F 2m A +m B =3.6+01+2m/s 2=1.2 m/s 2,分离时:F 2-F f =m B a ,得:F 2=F f +m B a =0.3 N +2×1.2 N =2.7 N ,经历时间:t =43.6×2.7 s =3 s , 根据位移公式:x =12at 2=5.4 m ,则D 正确; 当t =2 s 时,F 2=1.8 N ,F 2+F f =m B a ,得:F f =m B a -F 2=0.6 N ,A 正确,B 错误;当t =2.5 s 时,F 2=2.25 N ,F 2+F f =m B a ,得:F f =m B a -F 2>0,A 对B 的作用力方向向右,C 错误。

对点训练:临界极值问题6.(2016·北京丰台区模拟)如图6所示,木块A 的质量为m ,木块B 的质量为M ,叠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

现用水平力F 作用于A ,则保持A 、B 相对静止的条件是F 不超过( )图6A .μmgB .μMgC .μmg ⎝ ⎛⎭⎪⎫1+m MD .μMg ⎝ ⎛⎭⎪⎫1+M m 解析:选C 由于A 、B 相对静止,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可知F =(M +m )a ;若A 、B 即将相对滑动,以物体B 为研究对象可知μmg=Ma ,联立解得F =μmg ⎝ ⎛⎭⎪⎫1+m M ,选项C 正确。

7.(2016·河南三市联考)如图7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可以随意改变,当θ=30°时,可视为质点的一小物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

若让该小物块从木板的底端以大小恒定的初速率v 0=10 m/s 的速度沿木板向上运动,随着θ的改变,小物块沿木板滑行的距离x 将发生变化,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图7(1)求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2)当θ角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沿木板滑行的距离最小,并求出此最小值。

解析:(1)当θ=30°时,小物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

mg sin θ=F f ,F f =μmg cos θ联立解得:μ=33。

(2)对于小物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由动能定理,-mg sin θ·x -μmg cos θ·x =0-12m v 02, 解得x =v 022g (sin θ+μcos θ)。

令a =sin θ+μcos θ=1+μ2⎝ ⎛⎭⎪⎪⎫11+μ2 sin θ+11+μ2 μcos θ 设cos α=11+μ2,则a =1+μ2sin(α+θ) 当α+θ=π2时,a 存在最大值a m =1+μ2=233。

即sin θ=cos α=11+μ2=32,θ=60°时,x 最小。

对应的最小值x =v 022ag =532m 。

答案:(1)33 (2)θ=60° 532m 对点训练:滑块、滑板模型8.如图8甲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长木板B (长木板足够长)的左端静止放着小物块A 。

某时刻,A 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F 作用,F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即F =kt ,其中k 为已知常数。

设物体A 、B 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最大静摩擦力F f ,且A 、B 的质量相等,则下列可以定性描述长木板B 运动的v -t 图像是( )图8解析:选B A 、B 相对滑动之前加速度相同,由整体法可得:F =2ma ,当A 、B 间刚好发生相对滑动时,对木板有F f =ma ,故此时F =2F f =kt ,t =2F f k ,之后木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只有B 项正确。

9.(2016·济南模拟)如图9所示,以水平地面建立x 轴,有一个质量为m =1 kg 的木块放在质量为M =2 kg 的长木板上,木板长L=11.5 m 。

已知木板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1,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9(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m 与M 保持相对静止共同向右运动,已知木板的左端A 点经过坐标原点O 时的速度为v 0=10 m/s ,在坐标为x =21 m 处的P 点有一挡板,木板与挡板瞬间碰撞后立即以原速率反向弹回,而木块在此瞬间速度不变,若碰后立刻撤去挡板,g 取10 m/s 2,求:图9(1)木板碰挡板时的速度v 1为多少?(2)碰后M 与m 刚好共速时的速度?(3)最终木板停止运动时AP 间距离?解析:(1)对木块和木板组成的系统,有:μ1(m +M )g =(m +M )a 1 v 02-v 12=2a 1x 0,x 0=x -L ,代入数据得:v 1=9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m =μ2g =9 m/s 2a M =μ1(M +m )g +μ2mg M =0.1×30+0.9×102m/s 2=6 m/s 2 m 运动至停止时间为:t 1=v 1a m=99s =1 s 此时M 速度:v M =v 1-a M t 1=9 m/s -6×1 m/s =3 m/s ,方向向左,此后至m 、M 共速时间为t 2,有:v M -a M t 2=a m t 2得:t 2=0.2 s共同速度v 共=1.8 m/s ,方向向左。

(3)至共速M位移:x1=v1+v共2×(t1+t2)=9+1.82×1.2 m=6.48 m共速后m、M以a1=μ1g=1 m/s2向左减速至停下位移:x2=1.62 m最终AP间距:x=11.5 m+x1+x2=19.60 m。

答案:(1)9 m/s(2)1.8 m/s方向向左(3)19.60 m对点训练:传送带模型10.(多选)(2016·海口联考)如图11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s=3.5 m,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