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章赏析

人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文章赏析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远地)臣之壮也(壮,壮年人)今老矣(老,老年人)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2.4 烛之武退秦师 释“秦晋之好”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高中必修课《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及赏析,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人教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24 烛之武退秦师 主要人物介绍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
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
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部编版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 04 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 01 课时)1.《左传》原名《》,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为《十三经》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合称为“”。
《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
2.读课文,识生字。
氾( )南佚( )之狐缒( )而出阙( )秦共( )其乏困 亡郑以陪( )邻秦伯说( ) 杞( )子逢( )孙3.写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__________”)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__________”)③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__________”)④失其所与,不知(“知”通“__________”)1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即是。
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 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的紧急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 在胸。
1.下列各句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氾.南(fàn) B.缒.(zhuì) C.共.其乏困(ɡōnɡ) D.逢.孙(pánɡ)失其所与.(yù) 佚.之狐(yì) 夫.晋(fú) 以鄙.远(bǐ)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亡郑以陪.邻(péi) 焦、瑕.(xiá)朝.济.(zhāo jì) 阙.秦(quē)舍.郑(shě) 秦伯说.(yuè)杞.子(qǐ) 肆.其西封(sì)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是高中语文要学习的重要文言文篇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及翻译1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新人教版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

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④,秦军氾南⑤。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⑦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⑧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⑨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⑽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⑾,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⑿。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注释①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à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以乱整易。
⑧陪:增加⑨赐:恩惠⑽阙:侵损,损害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15.因:依靠16:敝:损害17:知:通智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文言实词精准爆破之《烛之武退秦师》

【鸣门精准扶贫之重点文言实词定点爆破计划】【试吃包】写在前面的话:嗨臭臭铁柱你好,这只是一个试吃包,不推荐立刻打印,可以等4月28日更新了【加入了2022高考真题】的新完整版再打印和记忆。
不过你可以先尝尝看好不好吃,比如从头到尾细细看一遍嘻嘻嘻=。
=试吃包选择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它在人教版是必修一的内容,在部编本是必修下的内容,因为在调研中发现人教版的小同学普遍复习进度快一些,而部编本的小同学很多还没有学完《归去来兮辞》,所以我们这次精准扶贫会按照人教版的顺序来,但同时会把部编本的全部古文都加进来,所以使用部编本教材的小同学也不用担心,一篇都不会少的!耶,欢迎试吃!精准扶贫,没手也行~一、烛之武退秦师1.以:因为。
课本原文:以其无礼于晋。
真题漂移: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晋书·鲁芝传》·2018年全国1卷】2.贰:有二心,背叛。
课本原文:且贰于楚也。
马说:课内原文注释这句话为“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联系上下文就是说,郑国挨打的原因是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一会儿跟着晋国混,一会儿又跟着楚国混。
而当时晋国和楚国在争霸,所以晋国联合秦国,来攻打郑国这个两面派。
“贰”这个词本意就是“二”,那么二次就是“再一次,重复”(不贰过),而对人就是“有二心,不专一”(无贰尔心),引申为“从属二主、背叛”的意思。
主公对有二心的人当然会“怀疑,不信任”(任贤勿贰),引申为“动摇,迷惑”(而不贰于奸邪。
另一方面,“二”是排行第二,所以贰有“副手、副职”和“辅佐、协倾巧之臣)助”的意思,那么“储贰”当然就是太子啦。
近几年高考中没有考查过“背叛”这个含义,但是竟然考过“储贰”诶——2016年全国2卷《陈登云传》的断句题:“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这句话的大意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太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走近《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 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 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 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 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 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 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 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 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 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的 外
交
四、讲究语言艺术。 家
吾君派吾来,意在劝君退兵。吾以为亡郑于君 好处不多也。越国以鄙远,君无法统治也。获益多 者,晋国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吾国将盛情款待 君之行李。君如派兵保护郑国,郑国将感激 不尽,财宝、美女任君挑选,不知君意下如何?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特殊句式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 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 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 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C (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之)烦执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 也不利啊! B秦伯说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
特殊句式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B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深
将有大害
入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晋侯 子犯
烛之武
佚之狐
郑伯
秦伯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晋侯 子犯
逼退晋军 烛之武 说退秦军 秦 伯
佚之狐
郑伯
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善于利用矛盾。 机
智
二、善于分析利弊。
善 辩
三、善于揣摩心理。
二、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02——422)东周春 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 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 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 事家。
左丘明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 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 《国语》。
左丘明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 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 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 “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 “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 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 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 和要求。
三、分析课文
01
秦晋围郑形势图
晋 秦
函陵
郑
氾南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烛之武
佚之狐
郑伯
秦伯
秦 晋
函陵
郑 氾南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四、互动探究
提问: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 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提示: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 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 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贰于楚(
)
) )
)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同上句)
贰于楚( 对……有贰心)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夜缒而出( )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 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亡郑
(表面)
对秦
舍郑 对秦
亡郑 对秦
(深入)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利
无害,有小利
弊 ,
层
层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 ) )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省略句
(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 夜缒( )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D 一组是(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