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对话而精彩〈陶罐和铁罐〉

合集下载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26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26篇)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26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反复的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

于是,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

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

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都选择铁罐。

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在课后,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老师的帮助下,我认识到应该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整堂课以分析朗读为主。

不论是对于铁罐的话,还是陶罐的话,我先是让他们读通,接着找一找神态的词语,最后读好这样一步步来设计的。

在铁罐的话中我主要抓住恼怒一词,如,接着他变得(恼怒)了,谁来读?“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实际上是说,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这就是恼怒的铁罐,看图看看他的神态怎样?让我们学着铁罐的样一起来读读。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第二课时【3篇】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第二课时【3篇】

陶罐和铁罐说课稿第二课时【精选3篇】陶罐和铁罐说课稿其次课时【精选3篇】一大文斗后面为你推举更多《陶罐和铁罐》说课稿!一、说教材《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趣味性强,寓意深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子的故事。

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常常讽刺它。

而陶罐却不与它计较,埋在土里很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不复存在。

故事告知我们,每个人都有特长和短处,要擅长看待别人的特长,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敬重,和谐相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同学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觉别人的特长,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连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童话故事三班级的孩子已经接触了不少,他们想读、乐学,但要理解故事告知我们的道理却有肯定的难度。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本班同学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傲慢、高傲、虚心”等词语。

2、能积累描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3、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1、指导观看法遵照同学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既激发了同学的爱好,也自然地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

2、表演教学法针对学校生的年龄特点,采纳表演读,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同学的爱好,诱发同学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3、鼓舞观赏法老师准时的点评,甚至同学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舞、观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同学充分地展现才能,满意他们盼望得到赞许,体会胜利的心理特点,激起同学学习的欲望,增加朗读的信念。

三、说学法1、合作学习法在同学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意争论、沟通、合作、体会。

让同学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想自己已有的学问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听”“说”“读”“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地提高、思索、争论、沟通、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同学在详细的阅读实践中得到熬炼。

陶罐和铁罐的梦中对话作文三年级

陶罐和铁罐的梦中对话作文三年级

陶罐和铁罐的梦中对话作文三年级
有一天,铁罐也被考古人员从废墟里挖了出来。

“咦这里还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奇地说。

“真的,但是却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罐子,可惜啊很快就要被氧化掉了!”另一个人叹息着说。

“不管怎样,”捧着铁罐的人说,“先把他送到国家博物馆吧。

于是,在国家博物馆的陈列柜里,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了。

陶罐看到新来的铁罐一眼就认出是当年和他在一起的铁罐心里十分高兴,又害怕铁罐嘲笑他。

“你好,铁罐子,你还认得我吗?”陶罐微笑地跟铁罐打招呼。

铁罐看了看低下头惭愧地说:“陶罐兄弟你好,我以前太骄傲了说你懦弱,是我不对,对不起,你可以原谅我吗?”
“我可以原谅你,知错能改是好孩子,”陶罐宽容地说,“我们以后就是好朋友了。


铁罐真诚地说:“好啊,谢谢你给我改正的机会。


从此以后,陶罐和铁罐成为了好朋友。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

陶罐与铁罐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

1. 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

通过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不同的性格特点。

铁罐的傲慢、轻蔑,陶罐的谦虚、友善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学生们在朗读时,能够根据提示语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还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例如,在朗读铁罐说的“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时,学生能够读出铁罐的盛气凌人,将“敢”字重读,并且在句末加上上扬的语调,很好地表现出了铁罐的傲慢。

2. 对比分析,领悟道理。

利用表格或者简单的板书,引导学生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语言、结局进行对比分析是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

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清晰地看到了陶罐虽然易碎但却能长久保存,铁罐虽然坚硬但最终却化为泥土的结果。

从而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传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一哲理。

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在课堂结尾部分,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像陶罐和铁罐这样的人或事。

学生们积极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提到了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同学像铁罐一样自高自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同学则像陶罐一样谦虚友善,能够包容他人。

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将课文中的道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不足之处。

1. 课堂互动的深度不够。

虽然在课堂上有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问答,但在互动过程中,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挖掘不够。

例如,在探讨铁罐为什么会有这样傲慢的态度时,学生只是简单地回答因为铁罐觉得自己很坚硬,而没有深入挖掘铁罐这种态度背后可能隐藏的虚荣、自负等心理因素。

这反映出我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没有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得课堂互动略显表面化。

《陶罐和铁罐》对话赏析

《陶罐和铁罐》对话赏析

《陶罐和铁罐》对话赏析第一篇:《陶罐和铁罐》对话赏析《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讲的是国王与处理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时间流逝,个世界上发生了许多的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角落,历史在它们身身上堆积了渣滓和尘土,就这样,一个世纪连着一个世纪。

骄傲的铁罐不但没有把易碎的陶罐撞碎,自己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究竟谁更强大?历史会给我们一个最好的回答。

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较,只能越来越骄傲,以至忘乎所以。

故事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对方特长、和睦共事。

语言训练分析:一: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

这篇寓言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是让读者最为称赞的地方。

(以下红字是原文)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开篇交代故事的主人公及起因。

奚落:用尖锐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在这里还能换成:嘲笑、挖苦……词语“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这是铁罐挑衅的话,铁罐的神情和语言都显出他的傲慢无礼。

“不敢,铁罐兄弟。

”谦虚的陶罐回答说。

陶罐非常有礼貌,说得不卑不亢,在铁罐如此的挑衅下,陶罐仍然称铁罐为兄弟,可见他的与人为善。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此处铁罐已经不仅仅是傲慢了,简直是尖酸刻薄。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这是面对铁罐的奚落、傲慢和无理取闹时据理力争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中用了“但”这个转折词语,承认我的确不如你铁罐坚硬,不敢碰你,但这并不意味着惧怕你,意味着我是个软弱的人。

陶罐争辩说。

“我们生来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

陶罐和铁罐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陶罐和铁罐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陶罐和铁罐评课优缺点及建议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陶罐和铁罐这两位“课代表”的优缺点。

先不急,咱们先来设想一下:如果课堂是一个大舞台,陶罐和铁罐就是两位各有特色的演员,个个都是主角,不能小看哦!所以,咱们就来看看这俩家伙到底是怎么“表演”的,别眨眼,精彩马上开始!2. 陶罐的优缺点2.1 优点说到陶罐,大家可能会想到那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对吧?陶罐的最大优点就是它的“温柔”。

它的表面光滑细腻,手感特别棒,让人忍不住想摸摸。

再者,陶罐在课堂上经常能提供一种放松的氛围。

想想看,老师用陶罐传递知识时,声音柔和,讲课时的语调就像春风拂面,舒服得不得了。

而且,陶罐的造型多样,可以用各种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是个“吸粉达人”啊!而且,陶罐耐热,不容易坏,简直就像是耐心的老师,陪伴学生一路成长。

2.2 缺点不过,陶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缺点就是相对脆弱。

要是不小心掉在地上,那可真是“一声叹息”,粉身碎骨了。

而且,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它不够“硬核”,课堂气氛一旦太轻松,就可能让人有点走神,学习效果打折扣。

因此,老师在用陶罐的时候,得把握好这个度,不能让课堂变成了茶话会哦!而且,陶罐的容量有限,有些知识点装不下,难免会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3. 铁罐的优缺点3.1 优点说完陶罐,咱们再来聊聊铁罐。

铁罐可谓是“铁汉柔情”,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坚固耐用,简直是“万无一失”。

无论课堂上多么激烈的讨论,它都能屹立不倒,给人一种踏实感。

此外,铁罐的形象也比较有力量,能让人觉得知识的传递是稳重且有分量的,老师讲课时,声音铿锵有力,让人忍不住想要认真听讲。

铁罐的容量大,能容纳更多的知识点,适合那些追求“干货”的同学,真是一位“知识搬运工”!3.2 缺点不过,铁罐也有它的短板。

首先,它的外表虽然坚固,但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课堂气氛有时会变得严肃,像是在“开会”,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

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铁罐的教学方式有点死板,缺乏趣味性,容易让课堂变成“白开水”。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范文

《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课文教学反思范文《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卢云老师主要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一、真读书,学语言“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卢云老师能抓住“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导学生读,尤其是重点段落,重点句子的`反复地读,多种形式地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卢云老师做到了“读读悟悟”,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出示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出示句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师:明知陶罐不敢碰,却还说你敢碰我吗?那铁是什么目的?生:想把陶罐碰碎。

师:为了嘲笑它,抓住对方的弱点,嘲笑别人这就是——?让学生去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找词:奚落。

紧贴语言,把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理解有根有据,引导学生在寻根问底的探究中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二、朗读中拓展课文中语言如此有涵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我们要谦虚,不要骄傲;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骄傲的人下场可悲。

教师要做到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把书读好,也不是把拓展思维训练放在朗读理解课文之后,而是让它穿插在朗读之中,处处有朗读,处处有延伸。

教师还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励的话语融入学生的身心,学生在诵读中感悟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油然而生对陶罐的同情、赞美,朗读也水到渠成地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在读中感受读的乐趣,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精选13篇)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精选13篇)

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精选13篇)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

2.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3.将《铁罐和陶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性互换,变成《铁罐和陶罐》。

4.编写一则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寓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读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瞧,它们来了。

(放课件)师:它们是谁?生:陶罐和铁罐。

(贴图)2、你们想知道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那就赶快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读完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这篇课文说了铁罐看不起陶罐的事。

生: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变得很有价值,铁罐却无踪无影。

5、同学间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甲: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

根据是,课文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还常常奚落它”。

陶罐则不是这样,它不但态度谦和,而且不和铁罐一般见识,避免矛盾激化,不和它争吵。

(引导学生通过读出语气理解“奚落”一词。

)师:我们先讨论课后第一个思考练习题: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呢?(板书:奚落)还有哪些词意思和“奚落”很相近?生:(踊跃地分别说出)讽刺、挖苦、嘲笑、讥讽。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给“奚落”找了这么多近义词,对“奚落”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乙:陶罐不但谦虚,而且很善良。

你看,当人们把陶罐从土里挖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受够了。

”陶罐不计较前嫌,豁达大度,我很喜欢它。

丙: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

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
——《陶罐和铁罐》说课设计
一、徜徉于文,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脚本”。

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

1、教材分析
《陶罐和铁罐》一课,是省编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

这则故事以趣味化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国王御厨里的铁罐傲慢、无礼,瞧不起陶罐,可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通过认识傲慢、无礼的铁罐和谦虚、友善的陶罐,让学生从中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要学会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不少,他们想读,乐读,但要理解故事所蕴涵道理却有一定的难度。

故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本组训练的主要意图,联系农村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立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读通课文,会认10个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
技能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形式的朗读中,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3、教学重点:通过对话、神态的描写中,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4、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二、受益于生,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熬头。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节阅读课教学成功与否,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想像,把学生带进文本。

为此,我将采用以“疑”导引法、悟读法、创设情境法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地读,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三、联系实际,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

一堂常态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这十六个字。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采用“品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法和读写结合法”等学法,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溢情于读,说流程
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由谈话设疑、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书写结合这四个环节。

接下来我将主要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意图:
(一)复习质疑,走近文本
1、听写词语后师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陶罐和铁罐,你们喜欢谁呢?为什么?请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来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2、用听写的词语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
3、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后质疑:(1)骄傲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2)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温故知新。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对生字的巩
固成了三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为此,课一伊始,我就安排“听写词语”这个环节,并对写错的地方作重点提醒,再引导学生用这些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语言概括的能力。

再将问题抛出,给学生设置悬念,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走进文本,读活童话
1、自由读课文1—9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铁罐傲慢、陶罐谦虚的词语和句子。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评议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读和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注重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和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在生本、生生、师生对话中,去领悟铁罐和陶罐的品质。


(三)深入文本,明白寓意
师述:如此骄傲的铁罐和那样谦虚的陶罐,他们之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1、快速读10—16自然段,要求边读边划出它们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2、全班讨论交流,师相机板书。

(光洁、朴素、美观……)
3、此时此刻,你明白了什么?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去讨论、交流、体会和感受,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四)延伸文本,深化感悟
(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

老师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的空间。

因此,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局中,你想到了什
么?
2、说说平时学习生活中有那些相关的事例?今后要怎样
做才对?
(五)走出文本,大胆表达
如果此时陶罐和铁罐就在你面前,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你想对身边的谁说些什么呢?拿出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一写吧!
(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说不写,光说不练,对于学习语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2、作业(小练笔):想想看,如果多年以后,铁罐和陶罐再次相遇,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请你也来当一回童话大师,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续写这则故事吧!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精彩!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只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鼓舞学生续写,也为指导学生写作指明方向。

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不仅仅是写作水平的提高,想象水平也会大大提高的!)
五、着眼于旨,说板书设计
(师述:这就是我的板书)
27、陶罐和铁罐
谦虚骄傲
光洁、朴素、美观(各有所长,取长补短)无影无踪
(浓缩的都是精华,板书是微型教案,从这简简单单的词语中明白做人的真谛,她的作用真是“力大无穷”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