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阶段练习四讲课讲稿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讲稿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讲稿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第一节经济学的对象人们心目中的经济学:(1)当人们知道你是教经济学课程的时候,会问你:你认为近来股票市场的状况如何?股票会不会涨?你觉得那一种股票比较好呢?现在的房子价格如何?现在值不值得买房子呢?现在的商品,比过去更贵了还是更便宜了?商品的价格高好还是低好?为什么即使总经理的打字速度比秘书快,仍然是让秘书打字,而不是自己亲自打字?为什么即使丈夫比妻子炒菜速度快、水平高,仍让妻子做菜?这些问题你就很难一一给出准确的答案。
(2)如果你现在看中了一套房子,价格是20万元;同时你正好看中了一辆福特汽车,价格也是20万元。
可是,你现在只有20万元,你如何决策?(3)如果一个人喜欢吃牛肉。
他太太给他买的时候,每次都是正好买10元钱的;而他自己买的时候,每次都是买一斤。
这个人的行为和他太太的行为有差别么?(4)前几年,在美国一家医院,几名有名望的年轻医生联合起来,要求减少对那些年老、且没有治愈希望的病人的治疗,以便将时间和医药用在更有希望治愈的年轻病人身上,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经济学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5)在现代,大家庭在解体,在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自己下厨房做饭了呢?(6)很多国家的政府喜欢给公务员加薪,而不愿意把更多的钱用来救济穷人,为什么? (7)按照经济学的方式思考:东西跟着钱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一头大象会自己从非洲走到你那里。
所以,经济学家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专家也是不一样的:(1)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这叫做经济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他首先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的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一个花费最少,获利最多的方案。
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
经济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行事,以保证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讲义

微观经济学教案主讲:柳治国目录第一章导言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涵义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第四节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二章供求理论第一节需求第二节供给第三节均衡价格和价格机制第三章弹性理论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第二节其他弹性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欲望与效用第二节边际效用分析法第三节无差异分析法第五章生产理论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第二节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第三节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1):规模经济第四节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2):最佳组合第六章成本与收益第一节成本函数分析第二节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第三节收益与利润最大法原则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第一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第二节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第三节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第四节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行为模式第八章分配理论第一节分配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工资第三节利息第四节地租第五节利润第六节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度量第九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涵义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
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
1.定义一: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生产的。
( 亚当·斯密)2.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3.定义三: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4.定义四: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
5.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
”二、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1.经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科学分为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物理学与各种工程技术学。
3萨缪尔逊《微观经济学》第4章详解

(\)
P
价3 格 美 元 加2 仑
C 1
0
D
S’
D’ S
没有价格上限时的均衡水平 E
J
S’ D’
K
上限价格
价格上限处的供给短缺 D
Q 数量 (十亿加仑)
价格管制造成短缺
3.税收和补贴
税收:
问题: (1)对生产者和对消费者征税一样吗? (2)税收归宿如何?
P
2.0
零
售
价 格
上瘾物品 是指消费欲望严重依赖于曾经消费的物品。
瘾君子 上瘾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
限制或提价使总支出急剧上升, 需求量影响不大
偶尔吸毒者 上瘾物品的需求有一定弹性 限制或提价对需求量有重大影响
瘾君子对上瘾物品的需求
D
P 非法 A
S'
物
品
价
H
格 P 合法
S
S' B
(非法毒品)
S (合法药品) C
D
0
FG
P (a) 富有弹性
1000 价 格 美 元
500
()
价格弹性图示
D A
B D
Q
0
1
2
3
数量 (百万)
P
(b) 单位弹性
价 格
1.00
美 元
()
0.50
价格弹性图示
D A
B D
Q
0
1000 2000
数量 (百万)
P (c) 缺乏弹性
价4 格 美 元3
2
1
()
价格弹性图示
D A
B D
Q
0 5 10 15 20 数量 (百万)
微观经济学第4讲

经济学说史
12
第二节 价值与货币理论
4.李嘉图的货币理论
(三)稳定通货的方案
• 提出金本位为基础的可兑换纸币制度。
• 认为稳定的通货应以贵金属作为本位。为了防止纸币 贬值,主张法律规定银行发行纸币的最高限额,并保 存充足的准备金以随时无限制地进行兑换,以此调节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 1844年,英国议会的《皮尔银行法案》是以李嘉图方 案为指导思想的。
✓ 他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仍在利润名义下研究 剩余价值。
经济学说史
16
第三节 分配理论
➢ 3. 地租理论
✓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实际上是级差地租理论。他认为地 租的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土地的有限性及土地 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别性。
✓ 李嘉图对级差地租的论述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且同 土地耕作从优等地到劣等地的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相 联系的。
动和花费在协助这种劳动的工具、机器和建筑物等 上的劳动 ✓ 李嘉图把资本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维持劳动的资本, 另一类是投入到工具、机器和建筑物上的资本。
经济学说史
18
第四节 资本积累、再生产与赋税原理
2. 资本积累与危机 ✓ “节约收入以增加资本”是李嘉图的资本积累概念。
节省下来准备增加到资本中去的收入应该用来雇佣 生产性劳动者,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可变资本。 ✓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认为低 工资、低地租和高利润是较为理想的分配状况。只 有高利润才为增加资本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国家财 富的增长。
• 他的思想可以用公式表示:货币流通数量=(商品价值×商 品总量)/(货币价值×流通速度)
经济学说史
11
第二节 价值与货币理论
4.李嘉图的货币理论
微观经济学4(2010课件)共71页

因此,研究消费者行为理论就是要研究消 费者如何用自己有限的收入获得最大化效 用,即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因 此,消费者行为理论也叫做效用理论。在 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以基 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边际效用分析;一种是 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是无差异 曲线分析。
4.1.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概念:
总效用(total utility,简记为TU)是指消费者在 一个特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 的满足程度的总和。
TU U(X)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简记为MU)是指消
费者在某一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增
加的额外满足程度,也就是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
4.1 基数效用理论
4.1.1效用的涵义 ❖ 效用大小的测度 ❖ 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能满足欲望的程度高
就是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因此,这里说 的效用不同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流行于西方的基数效用论 认为,效用可以用基数(1,2,3,…)来衡量, 计算效用大小的单位被称为效用单位(util)。
一个饲养牲畜的农民有比他自己需要消费 的更多的动物要屠宰,除了由它们所得到 的货币以外,边际效用是很低的或者是负 的。同样,一个面包师有很多的面包,以 至于除了他自己消费的以外,每只面包的 边际效用是很低的或者是负的。面包和肉 进行交换使得双方都可以得到比他们自己 原来的产品能够提供的更多的边际效用的 产品。
费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
MUX
TU X
2.边际效用函数
如果总效用函数为多元函数, TU=f(X,Y,Z…)则可假定
其它产品的消费量不变,而只考
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PPT课件

2、总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关系:连接总产量曲 线上任何一点与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 平均产量值。
3、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APL↑, MPL > APL APL ↓, MPL < APL ↑ APL →max, MPL= APL
为什么? 边际量对平均量的拉动作 用!
五、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等产量线的特征
A.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 表示的产量水平越高
B.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 量线,且任何两条等产量 曲线不会相交。
C.等产量线向右下方倾斜, 且凸向原点。
表明:在产量水平一定时,增 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必须减 少另一要素的投入量。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此,让我们来关注北方农场的经验。北方农场的投入
主要是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主要生产小麦。根据历
年的经验,北方农场的产量和要素投入的关系大致可
以表示为:
11
Q 0.5L2K 2
其中,Q表示小麦的产量(吨),L表示劳动投入量,K 表示土地的投入量(亩)。
最初农场租用25亩土地,在第一年雇用了4个人,在实 际耕种过程中,农场主发现人手非常紧张,以至于有 很多土地上麦苗长得不齐,并且除草也不是很好,所 以第二年他决定增加人手,雇佣了9个人。不过,一年 下来农场主仍觉得还没有做到精耕细作,决定继续增 加人手,第三年雇佣人数增加到16个人。
二、企业的本质
1、马克思的分工协作观点。马克思认为,企业产生的原 因是能够更好地分工协作,从而能产生更高的劳动生 产率。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358页:同一资本雇佣较多 的工人协作劳动,“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是资本主义 产生的起点”。
微观经济学讲义

微观经济学讲义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概论一、稀缺性1.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2.稀缺性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3.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它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4.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
5.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二、选择1.稀缺性的存在决定了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2.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
它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三、机会成本1.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要选择就要有所舍弃,舍弃的东西就是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上的支出,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
四、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五、理论(一)理论的内容一个完整的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
微观经济学课程讲稿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也就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4.答: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
解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人类社会还必须解决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
答案
1.答: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所谓资源配置,是指把现有资源用于生产可供人们消费的物品或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在任何经济社会中都是稀缺的,因而资源最优配置的机制必须决定资源用于何种物品的生产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率的生产。另外,在资源的所有权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资源将是获得产品的唯一途径。所以,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从而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课程讲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给定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而且,人类社会为了发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水平,而要创造条件,达到资本财货与消费品的更大组合。为什么有时社会生产的资本财货和消费品的组合达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如何使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可能性超出原生产可能线?这是一个由稀缺性引起的另一个问题:资源利用。所谓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微观经济学》课程阶段练习四(第八章——第九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MRSXY=3,如果对于消费者乙来说,MRSXY=2,则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A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交换产品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雷托最优的条件是(D )。
A.不是某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各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各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3. 实现帕雷托最优的条件是( D )。
A.MRSAXY= MRSBXY
B.MRTSCLK= MRTSDLK
C.MRSXY= MRTXY
D.以上全包括
4、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C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D、以上均正确
5、转换曲线是由哪条线推导出来的?(D )
A、消费契约曲线
B、效用可能性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生产契约曲线
6.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是指该活动的(B )。
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7. 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根据科斯定理( B ),问题即可妥善解决。
A.不管财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B.只要财产权是否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C.只要财产权是否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
D.不管财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8.某项生产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其产量(C )帕雷托最优产量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 政府提供的物品(B )公共物品。
A.一定是
B.不都是
C.大部分是
D.少部分是
10.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比方说买方不清楚卖方的一些情况,是由于(D )。
A.卖方故意要隐瞒自己的情况;
B.买方认识能力有限;
C.完全掌握情况所需成本太高;
D.以上三种情况读有可能
二、判断题
1、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完全不好。
(×)
2、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没有达到可能达到的最佳结果。
(√)
3、完全竞争市场一定比垄断市场更能保证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
4、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无关。
(×)
5、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只在于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
( ×)
6、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低质量产品将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
(√)
7、公用事业委员会执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会导致经营者经营效率的下降。
(×)
8、市场的需求条件只允许一个企业达到最低限度的效率规模时,称为自然垄断。
(√)
9、委托一代理问题与道德风险无关。
(√)
10、公共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非排他性。
(√)
三、名词解释
1、帕累托最优
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2、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4、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5、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
四、简述题
1、垄断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何解决?
答:垄断与竞争天生是一对矛盾,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垄断性行业的服务质量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答: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什么是搭便车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搭便车的问题?
答: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4、什么时候外在性需要政府的干预,什么时候这种干预没有必要?
答:出现负外部性、垄断等市场失灵现象。
5、什么是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应对市场失灵的对策有哪些?答: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经常存在于二手市场、保险市场。
微观经济学
课程阶段练习四(第八章——第九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二、判断题
三、名词解释
1.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
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2.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
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
产品。
4.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曰非效
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5.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
经常存在于
二手市场、保险市场。
四、简述题
1、垄断与竞争天生是一对矛盾,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垄断性行业的服务质量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
2、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公共座椅,亦称“公共财货”、“公共物品”。
西方经济学用语。
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
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产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3、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4、出现负外部性、垄断等市场失灵现象。
5、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
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在此着重于经济学主流的看法。
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
次佳的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