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了解丁肇中,明白得“格物致知”的含义和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进程与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制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育“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一、领会明白得“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为重要性。
二、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明白得文章的论证方式。
教学难点明白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缘故。
教具预备:PPT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事例导入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精湛的计算能力受到了教师和同窗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超级差,连续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教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缘故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一起窗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咱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咱们第一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同窗们请看大屏幕。
二、了解作者: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一、生自由读课文,找诞生字词二、出示词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格物致知袖手旁观3、生齐读词语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探讨导入问题同窗们找到造成适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缘故了吗?2、整体分析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强调:格物(途径)致知(目的)现代学术:实验事例:尝梨麦哲伦环球航行(2) 传统的中国教育什么缘故不重视真正的“格”?以什么事例来论证的?事例:王阳明格竹苦想头疼之例(探讨自己而非探察外物)探讨:《惠崇春江晚景》(3) 科学的格物致知应该是如何做的?实验进程和要求:①踊跃的而非消极的②有打算有目标通过这种科学的格物方式才能取得竹子的有关知识,从而强调了格物致知(实验)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章节(课题)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时
2-1
总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2.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过程
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简介。
4.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5.提问:〈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6提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思考回答
分别叫学生回答自己整理的资料
学生动手自己练习
开火车的形式叫学生解释
分小组讨论探究
师生共同解疑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瞭望彷徨丁肇中
不知所措荣誉儒家
3、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不知所措: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埋没()彷()徨()儒()家华裔( ) 论()语中庸()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袖手旁观: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
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6.本文的结论是什么?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二)深层探究1.文本探究。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5)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6)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7)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8)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9)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10)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11)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怎样论证的?(1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2.写法赏析(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九年级班姓名设计:兼馨执教:【学习目标】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难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方法】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园地◎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
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
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
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
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主要采用了议论这一常见的表达方式。
它的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鲜明而准确的语言,能使读者顿时豁然开朗,其内心即刻“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
议论所具备的这种能快速梳理思维、高效地提高鉴别力的优势,应该说是为含蓄的叙述描写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传统的议论文教学,把作者的观点作为道德训诫的机器,灌输的是无血无肉的教条搬的“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影响了他们思维素质的个性开发,千篇一律,僵化死板,使其渐渐陷人麻木和盲从的境地,如此这般,还何求什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许可他们对作者的主X进行质疑,肯定他们自己的哪怕是直觉的判断;对于作者在说理达意上的表达特征,不仅从消极意义上去把握议论的一般性常识,还要从积极意义上去鼓励他们去补充和创新,在生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其思维和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开掘和提高。
这样做,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而改变了昔日那种被动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见色行事的奴隶地位。
学情分析:阅读课文,鼓励学生去做独到的发现和理解,尊重其富有个性色彩的判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鉴于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宜局限于片面意义上的准确和绝对意义上的“标准”,勉励学生打破常规,勇于向权威挑战,从而擦出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
不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处理好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产生的理解和判断,教师要做出中肯而公正的评价,在提示和导向上,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的发展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
教学设想:一、不妨在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学习重点:一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二是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嘉兴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____课时总第____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文体,理清作者的观点并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如何论述的。
2.能独立或合作着解决问题,能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
3.认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并注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实验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
3。
如何认识并改变中国学生缺乏实验精神的现状教具准备多媒体施教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星期_____学情分析(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层次差异、教材重难点等展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片)观察这几幅图画,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师: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
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就就此作了演讲.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二、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文体(演讲词)。
2。
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猜测作者可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后合作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3)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4)如何做到格物致知?4.集体交流,明确以上问题的答案:明确: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什么是格物致知—----《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4、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设想】1、以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提供示范作用,我们应该以课文为手段,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自低而高的发展思维的能力,逐渐地消灭学生的零碎的含混的思维状态。
2、尝试积极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
引导和提倡学生勿必限于人云亦云的单向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品读文本语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3、在注意基础知识的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
在实际的课堂学习比较中,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层面,生动地体会到把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在理性的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的水平。
4、注重课文、学生、教师各因素多边活动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机会,不仅使课堂过程活泼多姿,而且给学生提供出广阔的创造思维的平台,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5、使学生从文字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从教条走向生动活泼的人生旅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法与学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教法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
作者第一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分析和评判。
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体会,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期望。
全文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晰,文风严谨,循循善诱,给人以教益。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儒家〔rú〕论语〔lún〕测量〔liánɡ〕中庸〔yōnɡ〕彷徨〔pánɡhuánɡ〕丁肇中〔zhào〕二、词语释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确实是使心中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样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心: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诈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不人。
一帆风顺:比喻专门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明白如何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三、语句解读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许多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那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如何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如何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确实是围绕着那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连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那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专门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然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丁肇( )中埋没( ) 彷徨( )( )
懦( )家华裔( ) 论( )语中庸( )
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袖手旁观: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2、作者简介。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具部分来列提纲。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3、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4、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当堂评价】
1、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拓展提升】
你想更多了解丁肇中博士吗?(点击进入有关网页,查找有关资料)
【课后检测】
《金牌练习册》有关习题。
第二课时
【自主预习】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
【合作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当堂评价】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为什么?作者对此是怎样论证的?
3、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拓展提升】
同学们,学完课文后,相信你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
联想一下,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事例?或者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