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魏书_看南北朝时期北方语音的一些特点

合集下载

从《周书》语音材料看北朝后期至初唐北方语音的若干特点

从《周书》语音材料看北朝后期至初唐北方语音的若干特点

Some North Phonetic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Later Period of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Phonetic Materials
in Zhou SHU
作者: 刘冠才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泰山学院学报
页码: 87-9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周书》;声母;韵部;声调
摘要:�周书》作为唐朝人撰写的有关北朝的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

这些语音材料,反映了北朝后期和隋至初唐时期北方语音方面的一些特点,有声母方面的,也有韵部声调方面的。

有些材料所反映出的语音特点,与颜之推在《音辞篇》中所谈到的北人语音特点一致。

其中几条特殊语音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似乎可以看成是"北杂夷虏"的遗迹。

汉魏晋南北朝语音规范

汉魏晋南北朝语音规范
南北朝音系的传播与影响范围
南北朝时期的语音规范不仅在当时的中国各地传播开来,而且对邻近的语言如 日语、韩语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语言的语音特点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南 北朝音系的痕迹。
06
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意义 与价值
对汉语语音史的完善与补充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汉语语音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完善汉语语音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
鼻音韵母
主要包括/an/、/en/、/in/、/un/等。
03
声化韵母
主要是指由声母转化而来的韵母,如“波”的韵母是“o”。
声调
平声
发音平缓,不升不降,例如“千”。
上声
发音上升后平缓,例如“老”。
去声
发音先上升后下降,例如“岸”。
入声
发音短促,例如“合”。
韵母例字
元音韵母
如“家(jia)”、“他(ta)”、“好(hao)”。
05
南北朝语音差异
南北方音系的差异
声母差异
南方音系相较于北方音系,具有更多的声母,特别是一些 唇音和舌音的声母在北方音系中不存在。同时,南方音系 中的浊音声母也比北方音系发达。
韵母差异
南方音系的韵母较北方音系更为复杂,具有更多的鼻音和 塞音韵母。同时,南方音系中的声调调值也不同于北方音 系。
声调差异
在虚词方面,一些上古时期 的虚词逐渐消失或被替代, 而新的虚词则开始出现。例 如,“莫”字在中古时期被 “勿”字替代,“已”字则 被“矣”字替代。
在语态方面,这一时期出现 了“使成式”和“受事主语 式”等新的句式。例如,“ 使他哭”属于使成式,“被 他打了”则属于受事主语式 。这些新的句式对语音演变 产生了影响。
02
音节结构与声母系统

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研究方略

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研究方略

2018年第2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Go.2 2018 "人文新论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研究方略游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主要围绕文献材料问题,对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操作原则展开探讨。

认为 基于现有传世与出土文献,借鉴前人钩稽整理成果,系统蒐逸整合这一时期的方言语词材料,对于推动古 代历史方言学的突破性研究与方言学史的宏观建构,促进汉语史研究的完善,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方言语词;方言学史;文献材料;辑佚中图分类号:H171;H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03 (2018 #02-0089-06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公元581)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韵书的产生、辞书的发展、古书注解的繁荣,等等,使得该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语言学材料与研究成果。

而该时期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即是方言俗语文献材料的充实与研究范围的完善,“辞书包括新产出的韵书都注意收集方言俗语,文献注释中也普遍重视方言俗语的抉发……魏晋南北朝方言研究与两汉相比,最具时代特色的就是对方音的分析性描写,至此,方言的词汇、语法、语音,都纳入研究的范围,从而标志古典汉语方言学孕育和建立时期的结束,并为后一时期的方言研究预设了方向。

”[1]一、研究背景相对于中古汉语文献书面语研究的丰富成果,同时期的方言研究无论是专题性研究还是系统性梳理,其规模及研究程度都很难与前者相提并论。

汪启明先生认为#“研究汉语应该将雅言和方言作为他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2]纵向来看,传统的方言学起步并不晚,但方言学史的研究在整个汉语史领域内尚显薄弱,恐怕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文献材料这一研究立足点的零散缺失,该时期相关的文献材料或乱或佚,长久以来一直无法成规模的、系统的、可靠的为研究工作有效利用起来。

《隋书》卷四九《牛弘传》曾载牛弘向隋文帝上书之事,其将秦皇焚书、王莽兵燹、董卓时吏民哄抢、五胡乱华之际文物荡然、梁亡时萧绎焚书等五件隋以前书籍的严重劫难概括为“书之五厄”,其中后两厄直接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典籍文献。

北方方言词法与词类特点例说

北方方言词法与词类特点例说

北方方言词法与词类特点例说
北方方言的词法与词类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例说:
1.借词丰富:北方方言受到历史上的多民族交流影响,借用了很多汉字、蒙古语、满语等词汇。

例如,北方方言中常用的“驴”一词就是从蒙古语中借用的。

2. 音变规律:北方方言的音变规律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

例如,北方方言中的舌尖音和舌叶音容易相互转换,导致一些字的发音不同于普通话。

例如,“支”在北方方言中发音为“d”而非普通话的“zh”。

3.词类灵活:北方方言中的词类划分相对灵活。

有些词在汉语中属于形容词,但在北方方言中却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高兴”的意思在北方方言中往往用“奔”代替。

这种词类的灵活性使得北方方言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4.习惯用语特点:北方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或情感。

例如,“洋气”在北方方言中表示一些人或事物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或品味,与普通话中的用法有所不同。

这些都是北方方言词法与词类特点的一些例子,展示了北方方言在词汇使用和语法结构上的独特之处。

当然,具体的方言区域和人群的语言习惯还会有所差异,需要具体区分具体分析。

北朝语言认同探析

北朝语言认同探析

北朝语言认同探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

语言认同作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认同感,对于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北朝时期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探索北朝时期人们的语言认同。

一、北朝时期的语言多样性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自成一体,语言多样性得到充分展现。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柔然族建立的北涼、高句丽建立的北齊等多个民族政权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交往,而且在语言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1.1 北朝时期的语言使用在北朝时期,汉族、鲜卑族、柔然族等各族人民之间需要进行交流和理解。

按照当时的记录和文献,可以发现北朝时期广泛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汉语、鲜卑语、柔然语等。

1.2 北朝语言的地域特性北朝时期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语言。

比如北魏时期的中原汉语,北涼时期的西北鲜卑语,北齊时期的东北柔然语等。

这些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二、北朝时期的语言认同语言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标识,具有很强的认同作用。

在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认同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演变。

2.1 语言认同与政治影响在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建立和斗争对语言认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以鲜卑族为例,北魏政权的建立使鲜卑语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主要语言,鲜卑族人民在使用鲜卑语的同时加深了对鲜卑族身份的认同。

2.2 语言认同与文化融合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使用和交流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得以强化,促进了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3 语言认同与地域差异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语言认同也与地域差异有关。

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言语特点,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语言认同。

三、北朝时期的语言认同与现代社会北朝时期的语言认同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以《魏书》、《宋书》任职语义场的比较为例

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以《魏书》、《宋书》任职语义场的比较为例

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以《魏书》、《宋书》任职语义场的比较为例李丽【摘要】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魏书》、《宋书》的写作语言分别为当时的北方通语和南方通语.对二书进行比较发现:二书任职语义场成员与其他词语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动词+官职名称”、“动词+地名”等,没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但二书任职语义场除了共同的成员“为”、“历”、“作”、“参”、“解褐”、“兼”、“领”、“行”、“录”、“摄”、“带”、“假”、“署”之外,《魏书》还使用“典”、“位”,说明其主要通行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在《宋书》中使用而在《魏书》中罕见的“临”、“……行事”,主要通行于南方地区,这就明显反映出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二书都使用具备新兴义的“历”、“带”,可见北朝汉语的趋新程度并不逊于南朝.【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3)004【总页数】7页(P15-20,92)【关键词】《魏书》;《宋书》;任职语义场;南北朝词汇【作者】李丽【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1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存在着南北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揭示这些差异也就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对此前修时彦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汪维辉先生曾以《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的词汇为研究对象,从特有词语和同义异词两方面对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词汇进行了比较,发掘出一批具有方言色彩的词语〔1〕。

论证词的地域性是难度很大的工作〔2〕,揭示南北朝时期南北汉语词汇的具体差异尚需进一步努力。

词汇不是零散的,而是一个系统。

“词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们处在相互的联系之中。

一批有关联的词,组成一个语义场。

”〔3〕“在这个体系里词与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语义联系,一个词的意义既依赖于它的同义词和跟它属于同一‘义类’的别的词,也依赖于在使用中跟它相结合的别的词。

”〔4〕因此,我们推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不是零散的,而应该存在着系统性或者类型性。

从《周书》语音材料看北朝后期至初唐北方语音的若干特点

从《周书》语音材料看北朝后期至初唐北方语音的若干特点

8 8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第3 卷 3
“ 门” 作 “ 门 ” 其 他 北 人 写 的史 书 也 是 如 沙 写 桑 , 此 。 有 “ 门 ” “ 门” 也 桑 、沙 并用 的 , 隋书 ・ 如《 五行 志下 ・ 虫 之 孽 》 “ 主 时 , 桑 门 , 若 狂 人 , 裸 :后 有 貌 州有 桑 门 , 变为蛇 , 尾绕 树而 自抽 , 长二 丈许 。 ”
定 的帮 助 。《 周书 》 中保 留 的语 音 材 料 , 了韵 古 帮母铎 部 , 广韵 》 除 《 帮母 陌韵 。“ ” 柏 写作 “ , 帛”
( ) 音心母 与 山母相 混 二 齿
文之 外 , 有不 少 诸 如 通 假 、 文 、 人 俗 称 等 方 表 明北语 帮母 与蓝 母相 混 。 还 异 北 面 的材料 。这些 材料不 仅有 助 于我们 考 察北 朝 通
末, 重至 于京师 。诏令 讨论 五 经 , 并校 定钟 律 。天
《 书》 映 当时声 母 现 象 的材 料 很 多 , 要 周 反 主
包括 : ( ) 音 监母与 帮母相 混 一 唇
和 中 , 于紫极殿 讲 三教 义。朝 士 、 生 、 门、 复 儒 桑 道
士至者 二 千余人 。 ”
( )舌 音与齿 音相 混 三
战 , 之 。 因拔 其 洮 阳、 和 二 城 . 破 共 以其 地 为 洮
州 。 ”
“ 和 ”宋 本 、 本 、 书 《 共 , 南 本 明帝 纪》、吐 谷浑 《
本 作“ 和 ” 注 云 : 共 , 作 ‘ ”’ 共 , “ 一 洪 。另有 《 书 隋

见乌 则 向之 作礼 , 见沙 门则殴 辱 之 。…… 七年 , 相 传 》 北 史》 传 、册 府 》 作 “ 和” 汲本 、 和《 本 《 均 洪 ; 局 地理 志上》:临洮 郡 当夷县 ” 云 :后 周 置 , “ 条 “ 又

南方和北方的语言特点

南方和北方的语言特点

南方和北方的语言特点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自古以来,中国就被分割成南北两大部分,南方和北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也影响了他们的语言文字。

从古代开始,南方的语言是以汉语为基础的,但受到地域的影响,形成了很多方言,有的甚至不能互通。

主要的方言有客家话、闽南语、黔语等。

这些方言的表达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直接,有时会有一些古老的词汇,让人感觉更加有趣。

而北方的语言主要是以官话为主,官话是汉语的一种,也是中国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它的语言结构比较单
一,语言表达比较正式,有一定的规定性,比较容易掌握,但也显得比较死板。

从字面上看,南方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而北方的语言更加规范,这也是南北语言的主要特点。

然而,南北语言都是汉语的一部分,它们之间也有着很多共性。

无论南北语言还是官话,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证明。

此外,近代汉语也受到了英语和其他外来语言的影响,使得汉语更加丰富,也增加了南北语言之间的差异,让汉语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有趣。

总之,南北语言的差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性,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体现。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让中国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中国人民更加精彩纷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2-19作者简介:刘冠才,男,1960年生,内蒙古宁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古音学、训诂学和诸子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8YYA001;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8SJ B7400002。

从5魏书6看南北朝时期北方语音的一些特点刘冠才(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5魏书6作为现在流传下来的仅此一部北朝人所写的有关北朝的正统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

这些语音材料,反映了北朝时期语音方面的一些特点,有声母方面的,也有韵部声调方面的。

有些材料所反映出的语音特点,与颜之推在5音辞篇6中所谈到的北人语音特点一致。

其中几条特殊语音材料所反映的语音现象,似乎可以看成是/北杂夷虏0的遗迹。

关键词:5魏书6 声母 韵部 声调中图分类号:H 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11)01-184-055魏书6作为现在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北朝人所写的有关北朝的正统史书,其中保留了不少有关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

该书除了存有大量的韵文外,还有一些诸如通假、异文、北人俗称、声训等方面的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北朝通语语音的实际面貌,也可以从中看出北朝时期/北杂夷虏0的/蛛丝马迹0。

关于韵文材料我们将另作分析,本文只分析通假、异文、北人俗称、声训等方面的材料。

一、5魏书6材料所反映的声母现象5魏书6反映当时声母现象的材料不多,有价值的材料主要有:1.唇音帮母与並母相混。

如5陆俟传6:/定国在襁抱,高宗幸其第,诏养宫内,至于游止常与显祖同处。

0/襁抱0即/襁褓0。

抱,上古並母幽部,5广韵6並母上声皓韵;褓,上古帮母幽部,5广韵6帮母上声皓韵。

又如5古弼传6:/古弼,代人也。

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

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

0笔,上古帮母入声物部,5广韵6帮母入声质韵;弼,上古並母入声物部,5广韵6並母入声质韵。

从这两条材料可以看出北朝时並母与帮母清浊相混。

北朝帮並相混,不只是5魏书6中有所反映,5颜氏家训#音辞篇6也谈到了北朝帮並相混的情况。

5音辞篇6说:/-甫.者,男子之美稱,古书多假借為-父.字。

北人遂無一人呼為-甫.者,亦所未喻。

唯管仲、范增之号(原注:管仲号仲父,范增,号亚父),須依字讀耳。

0甫,5切韵6方主反,5广韵6方矩切,帮(非)母麌韵);父,5切韵6扶雨反。

该文是说,/父0字本应有二音,父子之/父0及管仲、范增之號读並(奉)母麌韵,男子之美称之/父0读为/甫0,即读为帮母(非)麌韵。

北人把/父0字的两种用法一律读为並(奉)母麌韵。

5音辞篇6说东汉扶风茂陵人杜林的5蒼頡訓詁6反/稗0為/逋賣0,也是以帮母字切並母字(稗,5切韵6傍卦反,並母卦韵。

逋,帮母;賣,卦韵)。

这说明北人帮並相混的情况由来已久。

当然,帮並相混并不是北人的特有情况,江南人也是如此。

5音辞篇6又说:/璵璠之璠,江南皆音1842011年3月第1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 l o f Schoo l o f Chi 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 anji ng N or m al U niversity M ar .,2011N o .1-藩屏.之-藩.。

0璠,5切韵6附元反,並母元韵。

藩,5切韵6甫烦反,帮母元韵。

不过,江南人也有对帮並强生分别的。

5音辞篇6说:/江南學士讀5左傳6,口相傳述,自為凡例。

軍自敗曰敗,打破人軍曰敗(原注:補敗反)。

0自败之败,5切韵6薄迈反,並母夬韵;败人之败,据原注为帮母夬韵。

颜之推认为败字/諸記傳未見-補敗反.,徐仙民讀5左傳6唯一處有此音,又不言自敗、敗人之别,此為穿鑿耳。

02.舌音透母与定母相混。

如5毛脩之传6:/浩乃与论曰:-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案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

何以云然?,,此策之下者。

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0他,上古透母歌部,5广韵6透母歌韵;佗,上古定母歌韵,5广韵6徒何、讬何二切。

徒何切,定母歌韵;讬何切,透母歌韵。

5魏书6/赵佗0写作/赵他0,说明北朝时舌音次清透母与全浊定母有相混的现象。

/佗0字5广韵6又音/讬何切0,其依据可能就是北方时音。

3.舌音定母与禅母相混。

5羌姚苌传6:登国元年,僭称皇帝,置百官,国号大秦,年曰建初,改/长安0曰/常安0。

长,上古定母阳部, 5广韵6澄母阳韵;常,上古禅母阳部,5广韵6澄母阳韵。

此条材料似乎说明,定澄已经分化,禅母一部分字也已经演变成澄母。

5颜氏家训#音辞篇6说:/徐仙民5左傳音6切-椽.為-徒縁.0,属于定澄仍然相混(椽,5切韵6直挛反,澄母仙韵;徒,定母;縁,仙韵),颜之推认为/不可依信0,可见此时定澄分化已成事实。

4.齿音心母与山母相混。

如5陽尼傳6:/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之法。

0/桑门0即/沙门0。

桑,上古心母阳部,5广韵6心母唐韵;沙,上古山母歌部,5广韵6山母麻韵。

今洛阳音/沙0与/桑0声母仍然相同,均读[S-]。

[1](P69)5.喉牙音见母与匣母相混。

如5蛮传6:/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其来自久。

0/盘瓠0即/盘古0[2](P439)。

瓠,上古匣母鱼部,中古匣母模韵;古,上古见母鱼部,中古见母姥韵。

此外,5宋弁传6:/燮族弟鸿贵,为定州平北府参军,送兵于荆州。

坐取兵绢四百匹,兵欲告之,乃斩十人。

又疏凡不达律令,见律有枭首之罪,乃生断兵手,以水浇之,然后斩决。

寻坐伏法。

时人哀兵之苦,笑鸿贵之愚。

0枭,上古见母宵部,5广韵6古尧切,见母萧韵;削,上古心母药部,5广韵6息约切,心母药韵。

手、首二字音同。

这一条材料很有意思。

5广韵6削、枭二字声韵均不同,今音二字声韵均同。

宋弁族弟鸿贵将/枭首0理解为/削手0,他似乎是把削、枭看成音同。

就声母而论,北方的/枭0已不读见母,应该读心母了;就韵母而论,/萧0与/药0已混。

二、魏书材料所反映的韵部现象1.模韵与果韵相混。

5高宗纪6:/高宗五年冬十月,吐呼罗国遣使朝贡。

05西域传#吐呼罗6:/吐呼罗国,去代一万二千里。

0/吐呼罗0,5隋书#西域传6作/吐火罗0。

5新唐书#西域下#吐火罗6:/吐火罗,或曰吐豁罗,曰覩货逻,元魏谓吐呼罗者。

0现在通称/吐火罗0。

呼,上古晓母鱼部,5广韵6晓母模韵;火,上古晓母微部,5广韵6晓母果韵;货,上古晓母歌韵,5广韵6晓母过韵。

豁,上古晓母月部,5广韵6晓母末韵。

5魏书6将/吐火罗0写作/吐呼罗0,是模韵与果韵相混。

2.微开三与脂开三混。

在5魏书6中,与/馑0字连用时,/飢0与/饑0相混。

如5路邕传6灵太后诏曰:/邕莅政清勤,善绥民俗。

比经年俭,郡内饑馑,群庶嗷嗷,将就沟壑,而邕自出家粟,赈赐贫窘,民以获济。

虽古之良守,何以尚兹。

05羊敦传6:/羊敦,字元礼,太山钜平人,梁州刺史祉弟子也。

治有能名,奸吏局蹐,秋毫无犯。

雅性清俭,属岁饑馑,家馈未至,使人外寻陂泽,采藕根而食之。

遇有疾苦,家人解衣质米以供之。

05薛野传6:/时山东飢馑,盗贼竞起。

05薛安都传6:/真度表曰:-去岁不收,飢馑十五,今又灾雪三尺,民人萎餧,无以济之。

臣辄日别出州仓米五十斛为粥,救其甚者。

.05崔光传6:/霜旱为灾,所在不稔,飢馑荐臻,方成俭弊。

05高祐传6:/时军旅之后,因之飢馑,颢为纲纪,务存宽静,甚收时誉。

05岛夷桓玄传6:185/东郡既由兵掠,因以飢馑,死者甚众。

三吴户口减半,会稽则十三四,临海、永嘉死散殆尽。

诸旧富室皆衣罗縠,佩金玉,相守闭门而死。

05岛夷萧衍传6:/始景渡江至陷城之后,江南之民及衍王侯妃主、世胄子弟为景军人所掠,或自相卖鬻,漂流入国者盖以数十万口,加以飢馑死亡,所在涂地,江左遂为丘墟矣。

0与/大0连用时/飢0与/饑0亦相混。

如5岛夷萧衍传6:/衍城内大饑,人相食,米一斗八十万,皆以人肉杂牛马而卖之。

军人共于德阳堂前立市,屠一牛得绢三千匹,卖一狗得钱二十万。

皆熏鼠捕雀而食之,至是雀鼠皆尽,死者相枕。

05薛安都传6:/景明初,豫州大飢。

05賨李雄传6:/晋惠时,关西扰乱,频岁大飢,特兄弟率流民数万家就谷汉中,遂入巴蜀。

05岛夷刘裕传6:/五年,三吴大飢,人食草木皮叶,亲属互相贩鬻,劫掠蜂起,死者不可胜数。

05徒何段就六眷列6:/其后渔阳大飢,库辱官以日陆眷为健,使将之诣辽西逐食,招诱亡叛,遂至强盛。

0只有与/寒0连用时用/飢0,不用/饑0。

如5岛夷桓玄传6:/玄削夺德宗供奉之具,务尽约陋,殆至飢寒。

虽杀逆未至,君臣之体尽矣。

05岛夷刘裕传6:/兴光元年,骏改年曰孝建。

其中军府录事参军周朗启骏曰:-今士大夫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庶人父子殊产,八家而五。

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飢寒不相恤,又疾谗害其间,不可称数。

.0饑,上古见母微部,5广韵6见母微韵开口三等;飢,上古见母脂部,5广韵6见母脂韵开口三等。

当然,/飢0与/饑0相混由来已久。

如5尚书#舜典6:/黎民阻飢。

05墨子#辞过6:/是以其民饑寒并至。

05墨子#七患6:/五谷不收谓之飢。

05左传#襄公二十八年6:/饑寒之不恤,谁遑其后?0等等。

3.脂韵与真韵混。

5魏书6、5北史6均有5尒朱榮傳6。

5北史#尒朱榮傳6云:/北人語訛,語-尒朱.為-人主.。

0當時北方讀/尔0音/人0,/朱0音/主0。

尔,上古日母脂部,5广韵6日母纸;人,日母真部,日母真韵。

朱,上古章母侯部,5广韵6章母虞韵;主,上古章母侯部,5广韵6章母麌韵。

4.支韵与真韵混。

5魏书#序纪6:/四年春三月乙未,皇子胡仁薨,追封乐陵王。

0皇子/胡仁0即5北史#景穆十二王傳序6中的/胡仁0,5魏书#景穆十二王傳補序6稱/尉椒房生樂陵康王胡兒0(此篇为后人增补)。

5章武王太洛傳6: /子彬,字豹兒0,5墓誌集釋#元舉墓誌圖版一五四6稱/祖章武烈王彬字豹仁0。

5魏书#穆崇傳6中的/穆龍仁0,5北史#穆崇傳6作/龍兒0。

又如5魏书#世宗紀6:/永平元年十二月見梁將齊苟仁0,5岛夷萧衍传6: /永平元年十月,悬瓠城民白早生据州反叛,衍遣将齐苟仁等四将以助之。

0/齐苟仁0,5北史#魏紀四6、5梁書#馬仙琕傳6均作/齊苟兒0。

5魏书#尒朱兆傳6:/兆,字萬仁0,5周書#文帝紀6作/吐萬兒0。

/兒0与/仁0音同。

兒,上古日母支部,5广韵6日母支韵;仁,上古日母真部,5广韵6日母真韵。

脂韵与真韵相混,支韵与真韵也相混,证明支韵与脂韵音值相同或相近。

5音辞篇6说北人/以紫為姊0,正说明/支韵0与/脂韵0混同(紫,5切韵6将此反,精母纸韵;姊,5切韵6将几反,精母旨韵)。

5.唐韵与麻韵混。

5陽尼傳6:/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