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文概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章节内容概括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章节内容概括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经典常谈》每章内容概括一《说文解字第一》——仓颉造字是假的内容概括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

《说文解字》 (源自书中)作者:东汉和帝时期许慎特点:1 、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

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籍文古文2 、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

3 、书中每字都有说解,还标注读音作用价值:1 、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2 、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

3 、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

4 、《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

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是一部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补充】《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教语文的小裁缝二《周易其二》内容概括——儒家的夹带私货内容概括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 (筮法) ,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

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

《周易》 (源自书中)1 、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2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

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3 、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评

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评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阶段测验一(绪论-第1章)一、单选题1、历代京城,都是八方荟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京师,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影响,各呈优势;在这样的环境里,特别能产生文化的“(A)”。

A、国手B、国学C、写手D、推手2、“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出自(D)。

A、《礼记·中庸》B、《说苑·指武》C、《说文解字》D、《荀子·不苟》3、黄河、漳水之间的一大都会是(B),司马迁说那里的交通方便,各地风俗都有体现,南与郑、卫风俗相近,有桑间襥上之风。

A、长安B、邯郸C、咸阳D、洛阳4、先秦诸子中,提出不违天时观念的是(B)。

A、孔子B、孟子C、墨子D、庄子5、古希腊、罗马文化带动着欧洲文明的同步,中原文化则带动着地域更加辽阔的(A)文明的同步化发展。

A、东亚B、西亚C、中亚D、东南亚6、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A)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青藏高原D、内蒙古高原7、曹魏时期淮河曾结冰,北朝时贾思勰在(C)中记录黄河以北的桃花开的时间,比现在要晚十天到半个月。

A、《农书》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8、许慎《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是(D),解释说:“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A、文B、思C、化D、一9、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C)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A、西北向东北B、东北向东南C、西北向东南D、东北向西南10、平时我们所说的“筷子文化”,是一种(B)。

A、文化产品B、文化内涵C、文化现象D、文化事象11、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D)环境也有相当意义。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12、到隋唐时期,沟通(C)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

A、东西B、东北C、南北D、西南13、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B)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童年》章节概括(1-13节)

《童年》章节概括(1-13节)

《童年》章节概括(共13章)第一章1、父亲的死和弟弟的降生:父亲得了霍乱症去世。

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小弟弟。

弟弟出生后,“我和外祖母与母亲一起去埋葬父亲。

“我”还不懂为父亲的死伤心,只是对被活埋在父亲坟墓里的两只青蛙表示担心。

2、去尼日尼:父亲死后,外祖母和母亲带阿廖沙去尼日尼的外祖父家。

3、见到外祖父一家:刚出生的小弟弟死了。

外祖母和母亲在船上埋葬了他。

到尼日尼见到外祖父、两个舅舅、娜塔莉亚舅妈、两个表哥,卡捷琳娜表姐。

我不喜欢他们。

第二章1、两个舅舅打架:两个舅舅在家人一起吃饭时,因为分家的事争吵打架。

小茨冈和格里戈里捆住了米哈伊尔舅舅的手,外祖母用铜盆里的水给雅科夫舅舅洗打破了的脸流出的血。

2、顶针的事情:米哈伊尔指使雅科夫的萨沙把顶针烤热,放到快瞎的格里戈里手底下,本想捉弄格里戈里,却烫伤了坐下来想干活的外祖父,两个舅舅为此又互相谩骂。

3、阿廖沙挨打:雅科夫的萨沙怂恿阿廖沙染桌布。

阿廖沙刚把桌布边缘放到桶里,小茨冈就飞奔过来,夺走桌布,让萨沙叫来外祖母想办法。

外祖母为了不让萨沙告诉外祖父,还给了萨沙两个戈比,结果萨沙还是告密了。

阿廖沙遭到了外祖父的痛打,生了一场大病。

外祖父带来礼物来看望阿廖沙,讲他年轻时的苦难和奋斗。

外祖父在阿廖沙眼里变成了一个具有童话般力量的人。

之后小茨冈也来看阿廖沙,教他如何减轻被打时的疼痛,他们成了好朋友。

第三章:小茨冈1、小茨冈在家中地位:小茨冈是一个弃婴,是外祖母在一个春天的雨夜里捡回家的。

外祖父喜欢小茨冈,称赞他有一双金不换的手。

舅舅们对小茨冈也是和蔼友好的,从不捉弄他。

他们为了自己将来开染坊时把小茨冈拉过去,就背地里在对方面前诋毁小茨冈是小偷和懒汉。

2、“小茨冈”和孩子玩游戏:外祖父周六晚上去做晚祷时,小茨冈就和孩子们玩游戏。

“小茨冈”捉来几只黑蟑螂,用线做一套马具,用纸剪一个雪撬,于是四匹黑马就拉着雪橇在刨平的黄桌子上驰骋,小茨冈用一根细松明赶着他们。

小茨冈还会指挥小老鼠站起来用后腿走路,把小老鼠藏在怀里,嘴对嘴喂它们糖。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一、填空1、周公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等。

2、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5、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6、《诗》、《书》、《礼》、《易》、《春秋》,亦一变而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

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为“七经”。

7、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8、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9、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10、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

11、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13、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

14、《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5、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物。

16、张陵创立了道派。

1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二、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

按照周制,最高统治者称天子,统治天下的土地和臣民,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

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紧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崇拜”。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在初一上册语文教材的1到3单元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

本文将以适当的格式和排版,分小节论述这些文学常识,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第一节:文学常识介绍文学常识是指关于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第二节:文学体裁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多种体裁,常见的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每种体裁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学习各种体裁,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文学的多样性。

第三节:诗歌的特点和形式诗歌是一种运用特殊的语言和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具有韵律、押韵和节奏感,可以通过作者独特的语言运用传递深层次的情感。

第四节:散文的特点和分类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较为接近日常用语,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游记散文、随笔散文等,每种分类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第五节: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作品,它由情节、人物、环境和风格等多个要素构成。

通过学习小说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

第六节:戏剧的结构和表演形式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剧本的结构、角色的设定以及舞台表演的形式等。

了解戏剧的基本结构和表演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

第七节:文学名著的欣赏文学名著是指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欣赏经典文学名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八节:文学常识的应用学习文学常识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写作和表达中。

通过运用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总结:通过学习初一上册语文教材的1到3单元中的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美妙之处。

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九年级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九年级语文的一二单元主要涉及到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重点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内容。

一、古代文学1. 古代文学的定义古代文学是指指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活动。

主要包括诗、词、赋、曲等各种文体。

古代文学在描写人物、情感和社会风情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学经历了先秦文学、汉赋、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等阶段的发展和繁荣。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创作风格。

3. 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诗经》、《楚辞》、《史记》、《论衡》、《世说新语》、《红楼梦》等。

每个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

4. 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古代文学中经常运用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同时,通过描写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方式,使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现代文学1. 现代文学的定义现代文学是指近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活动。

与古代文学相比,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现实化,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等。

2. 现代文学的主题和创作特点现代文学的主题广泛涉及人性、爱情、家庭、社会、历史、战争等方面的问题。

现代作家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追求真实和自然的语言表达。

3.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现代文学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韩寒的《后悔药》等。

这些作品在反映现实问题和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寄托了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4. 现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学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当代文学更加关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问题,同时探索新的创作形式和表达方式。

总结:九年级语文一二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知识点。

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代表了古代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

而现代文学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中国文化概观形考1-2

中国文化概观形考1-2

国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试11.中国哲学发生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2.夏、商、西周时代,“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协调人们之间的等级关系。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B3.孔子提出“无为而治”方针,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B4.《左传》属于编年体史书。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5.“五常”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6.《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白话讽刺小说,其作者为著名作家施耐庵。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A7.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指的是:多选题(5分)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尚书正确答案:A B C D8.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多选题(5分)A.温暖期B.方志时期C.寒暖交错期D.仪器观测期正确答案:A B C D9.下面哪些是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正面因素()多选题(5分)A.舍生取义B.先天下之忧而忧C.国家兴亡,匹夫有责D.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确答案:A B C10.“紫气东来”一词的来源与()有关。

单选题(5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正确答案:A11.司马谈()提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单选题(5分)A.《淮南子•要略》B.《汉书•艺文志》C.《过秦论》D.《论六家之要指》正确答案:D12.《兰亭序》是哪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单选题(5分)A.颜真卿B.王羲之C.王献之D.柳公权正确答案:B13.()最能体现中国画之精髓。

单选题(5分)A.山水画B.人物画C.写意画D.花鸟画正确答案:A14.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单选题(5分)A.朱熹C.程颐D.荀子正确答案:C15.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是( )单选题(5分)A.阎立本B.吴道子C.李思训D.王维正确答案:B16.“岁寒三友”指的是()单选题(5分)A.梅、兰、竹B.兰、竹、菊C.兰、松、竹D.梅、松、竹正确答案:D17.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单选题(5分)A.二元对立B.辩证逻辑C.天人合一D.三足鼎立正确答案:C18.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文艺学的成立。十九世纪,文艺学还 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二十世纪以后,各门科学迅速发展, 分工更为具体明确以后,再加上文学实 践的迫切需要,文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逐渐成熟,文艺学终于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分支。 5、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也随之才作 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得以成立。
(二)、三个分支说— —韦勒克、奥斯汀•沃 伦 理论依据:教材P4 1、韦勒克、沃伦 : 他们是美国当代著名 的学者,他们对于文 艺学的范围、对象、 任务和功能曾作过很 精典的描述。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原因) 文学理论的形态与文学研究的客体及视角 密切相关。1、文学研究的客体——文学活 动: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 论及批评传统》 ②、活动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 文学接受 生产论:文学生产(创造)——作品价 值——文学消费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艺学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题解:性质——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 事物的根本属性,它是事物具有的根本的特 点。英语中有五个“W”(what why where when who)的说法,性质是要解决“what”的 问题。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世界 读者 作品
艾布拉姆斯 M.H.Abrams
作家
1、两个过程——流动过程及反馈过程



(1)顺时针的方向:文学对生活的反作用。 (2)逆时针的方向:说明了一系列的反馈 过程 文学理论要研究的就是以作家创作为中心的 整个的活动过程及其规律。

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活动发展论

“滋味”说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 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 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 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民主的:以提倡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审 美理想为依归,而不是以少数人或特权阶 级的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 科学的:针对文学实践活动来揭示文学创 作的规律、总结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原 则与方法,不能迎合政治需要或政治主张; 现代的:具有现代性的创新;在“全球化” 背景下注意与民族性品格相结合。

“物感”说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 《礼记·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 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 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 情,形诸舞咏。”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 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进。” 陆机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文之思 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 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 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1)、文学理论的出发点(起点)是文学 活动实践,它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பைடு நூலகம்别 理论家的杜撰。它的五大任务均离不开文 学活动。(如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仅来源 于文学活动的实践,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 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 极,守静笃” 。 庄子《庄子· 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 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就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 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 静。”
“神思”说


3、◆“文学理论”以古今中外一切文学现象为研 究对象,但它既不像文学史那样去叙述某个国家、 某个民族文学的发展过程,也不像文学批评那样 去具体地分析、评价一个个作家、一部部作品, 以哲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 研究范围,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从理论的高度 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等的一门人 文科学学科。

“妙悟”说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如空 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 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


2、◆ “文学批评”是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 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它的基本任务是:从美学 的、历史的观点出发,科学地分析具体的作家、 作品,从思想和艺术上给以评价。 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评价。 进而总结文学创作的具体规律,指导创作。通过 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评价,帮助读 者理解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力。同时,通过文学 批评的实践,提出并探索新问题,促进整个文艺 学的发展。

4、三个分支之间的关系。 如前所述看来,三者之间在研究对象、范围、 任务和功能上是有区别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却 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文学理论务必以文学史所提供 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否 则便成了空中楼阁而没有实际意义;而文学史和 文学批评也务必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否则文学史 便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而文学批评则易 成为一些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文学史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在文学“本体”的研究范围内,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和文学史三者加以区别显然是最重要的。首先,文学是一 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这个观点与那种认为文学基本 上是一系列依年代次序而排列的作品,是历史进程何总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观点,是有所区别的。其次,关于文学 的原理和批判标准的研究,与关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 究——不论是个别的研究,还是作品编年的系列研究—— 二者之间也要进一步加以区别。要把上述的两种区别弄清 楚,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 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 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 的)或看成“文学史”。
活动论
生产论 相结合
1、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反映论:文学创作是作家作为一个主体 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 本视角。


2、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
“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 “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说、“意境”说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艺学




文艺学——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 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文 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的统称。 (一)文艺学的名称及其成立 1、最初名称为“文学学”。这个名称是建 国后从俄文翻译过来的。 2、不过关于“文艺学”中西方最早的名称 均叫“诗学”或“诗论”,有以偏概全的不 足。 3、文艺学具有复杂性。
(三)、三个分支的内涵


1、◆“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 况和文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 思想、 伦理、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 的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 革新的关系。 第三,通过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 学思潮的分析,具体评定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作 家、作品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 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在开始学习文学理论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文 学理论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归属 和学习方法等。在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就会 对文学理论是怎样一门学科,它在整个文学学科中 占有什么地位,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作为一种 理论形态课有什么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用什么 方法进行学习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等问题有一个大 致的印象。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意
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理距离” 说、“直觉”说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 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 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 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 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 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simultaneous order或许译为“共时秩序”更为合适。 所谓共时秩序,即是完全从空间化的观点观察世 界,这样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就共同“摊”在一 个共时平面上 。 过去人们一直把文学史理解成一个线性序列—— 用时间的线条串成的原子链——由一系列具有 “独创性的”文本组成。 艾略特把传统看成一个“同时共存的秩序”:传 统的主要文本共存于今人的思想中,文学是永恒 的。



(3)实践性决定了文学理论是生动变化 与生机勃勃的。 文学理论新的命题的提出也是由文学理论 的实践来完成的,许多命题也在实践中讨 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要坚持,二 要发展,坚持正确的,发展不够完善的。 这才是真正的本着文学理论实践性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