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石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石榴教学目的:1.通过对石榴从不同角度的刻画的分析归纳,使学生准确把握它的外在特征。
2.指导学生结合时代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反复朗读,体会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别是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重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关键句子,把我石榴的外在特征。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掌握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法教具:图片、录音、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要点:1.掌握生字新词,疏通课文内容;2.概括文章段意。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石榴吗?吃过吗?谁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采用现场事物观察,或者猜谜语的方法。
)教师相机展示石榴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观认识。
二、课前预习:(1)让学生熟悉课文,分学习小组自由地有表情的朗读课文。
(2)简介作者: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某某某某人。
预习问题设计:(1)作者按怎样的思路来结构全篇的?(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4)作者说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结合课文第七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
(1)教师X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注意教师X读的技巧以及感情。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梗概,提出疑问。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文章段意。
2.师生互动。
(1)请同学们再次听录音机,体会课文的节奏、韵律以及感情,然后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几段或几句话有表情地朗读,看看谁能读得有感情。
教师X读或放录音。
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任选朗读内容,每组推举代表朗读。
全班评价。
(3)教师出示句子,检查学生对句意、文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A.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七年级新版石榴语文教案

七年级新版石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石榴》。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石榴的外形、味道等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力。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石榴》。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3. 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石榴的外形和味道。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石榴的美。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石榴》文本。
2. 与石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案内容请稍等片刻,我将为您提供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石榴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石榴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外形、颜色、果实等特征,激发学生对石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石榴》,注意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果实特点等。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石榴为题材,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七年级语文《石榴》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石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石榴》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石榴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石榴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对石榴的喜爱表现在哪些地方?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学习方法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绘方法。
2.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种水果或植物。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石榴》,谁来说说作者对石榴的喜爱表现在哪里?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作者为什么说石榴是“大自然的杰作”?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榴的观察日记。
2.选择一种水果或植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它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石榴》,谁来说说作者对石榴的喜爱表现在哪里?二、课文解析1.教师逐段解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跟随教师解析,做好笔记。
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练习运用这些写作技巧,描绘一种水果或植物。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教案 语文版.doc

争妍斗艳:竞相比美。妍,美丽。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不禁,不能自制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忍笑
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
2、教师与学生有机结合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赞美石榴的思想感情。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谜语导入:
黄瓷瓶,
口儿小,
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
打——一种水果。
谜底:石榴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他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他一考创作了诗歌、散文、戏剧等大量文学作品,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邓小平称他是继鲁迅之后的“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四、理解探究
结合本文的时代背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提问:文章两次写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找出来,想想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第二次则把作者对石榴花的联想成果写出来了,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也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这正是石榴内在美的表现,它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石榴的美,生动形象,准确新鲜。
三、诵读活动
1.男女分组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为其正音、释义。
请学生到黑板写字、注音、释义。
奇崛(jué)枯瘠(jí)玛瑙( mǎonǎo )琢成(zhuó)犀利(xī)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1石榴》word教案 (9).doc

3.教师质疑, 启发,补充,讲解
预设问 题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 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刻。)
明确答案
练
阅读《一树 杏花》并做练习题,分层次进行,以此为:通读全文,做完练习,仿写。
巩固 所学内容
小结
作业
巩固作业
《学语文》本课内容
预习作业
通读《海燕》课文,找出生字生词,作者资料。
反思
板书设计
石榴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
石榴
课题
石榴
执笔人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2.明确描写顺序。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明确 描写顺序,培养言之有序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下水文,练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教Leabharlann 流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二次设计
导
1.检查预习,抽查第一课时的作业
2.导入:如何描写才能使所描写的事物生动可感,并且给人美感呢。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1石榴》word教案 (14)

1 石榴学习目标:1.通过对石榴从不同角度的刻画的分析归纳,学生准确把握它的外在特征。
2.学生能结合时代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反复朗读,体会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特别是修辞手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
由于时代背景对于你们来说比较陌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
因此,我希望同学们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从而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相关链接: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 ) 枯瘠( ) 辟易( ) 犀利( ) 玛瑙( ) 柔媚( ) 金 (léi)丰腴( ) 唾津( ) 潜溢( ) 争妍( ) 皓齿( ) 盎然( ) 束缚(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奇崛: 2.枯瘠:3.辟易: 4.陆离:5.犀利: 6.玛瑙:7.妙幻: 8.金罍:殷周时代一种盛酒的青铜器皿,形状像壶。
9.锈彩:指古铜、铁器年久生锈的斑驳纹理。
10.丰腴:11.忍俊不禁: 12.柔媚:13.匀称: 14.唾津三.填空:1.石榴选自《丁东草》,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
我国著名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考古学家、________、社会活动家。
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________,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________,而舍去了梅柳之________。
3.《石榴》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_石榴、_________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反思:第二课时【课文解读】1.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又分别是怎样描写的?2.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感情?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3.你怎样理解作者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的?5.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石榴》教学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石榴》教学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石榴》教学详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材名称:必修一《石榴》教学内容:《石榴》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石榴》的主题思想。
2. 能够掌握小说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语言特点。
3. 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教学重点:1. 掌握故事情节。
2. 理解小说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3. 掌握小说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涵盖的深层思想。
2. 熟悉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一、石榴树学生在阅读小说前,有必要了解石榴树的生长特点以及它在文化中的地位。
教师将介绍石榴树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石榴树”是否隐含了更深的内涵。
同时,老师可以展示石榴的图片,让学生对石榴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故事情节通过概括故事情节,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教师根据小说情节,给予学生几个重要节点,如何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三、人物形象教师讲述并理顺人物关系,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女孩和革命者之间的关系。
四、文本阅读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语言细节。
通过重点讲解小说中的词语、句子等语言表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深入理解小说中所传达的哲学思想。
五、文学技巧的教学通过小说中的对比、借物喻人、暗示等文学技巧,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深入挖掘小说的语言内涵。
六、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情感投射,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深度,并结合自身文化背景与人生经历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丰富情感内涵。
七、创意思考带领学生思考和探讨小说中和革命相关的主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总结归纳出小说中的人生哲学。
教学评估通过小说内容复述、情感传送与小说中相关的创造性思考,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并重点发掘与该书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小说内涵,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中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和自我修养,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意识通过对《红楼梦》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考能力。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1石榴》word教案 (5)

4.文章最后赞美夏天,有人说石榴是本文赞美的主体,赞美夏天是否冲谈了主题了呢?
三、背景切入,目标升华
欣赏艾青的短诗《礁石》,谈谈你对礁石形象的理解。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比喻拟人
补充
课后反思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对偶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比作夏季的心脏比喻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比喻
果实:似“破口大笑”拟人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比喻
2.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形象生动,准确凝练,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这些修辞的表达效果。
补充
教具使用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作业
1.背诵朱自清的《春》,体会作者对春的感情,理解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体会该文的作者思路。
2.了解1942年前后国内抗战的形式。
3 .结合思考与联系预习课文。
二、创设情境,学法指津
昨天要求同学们复习背诵朱自清的散文《春》,大家背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要求思考的两个问题:
简析:这首诗是写礁石,着重在写礁石的坚强、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说,这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从少年时代起,诗人就显示出一种倔强的品格。 不仅如此,这首诗还具有着广泛的意义。礁石的形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形象,它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精神境界,是社会生活中呈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人生中最美的境界之一,不仅是诗人所倾心的,也是社会上正直善良的人们所倾心的。这首诗的意蕴,具有无限阐发的空间。这可以一般地看作两种力量的斗争,又可以看作具体而有所指的敌我较量。还可以把礁石看作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的代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榴》教学设计《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
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
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
(课件展示)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
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
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
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
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
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
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枯瘠犀利辟易金垂安普刺忍俊不禁骨朵柔媚争妍斗艳古味盎然光嫩潜溢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
(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可以讨论、交流)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
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
(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
(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
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枯瘠柔媚争妍斗艳忍俊不禁(六)作业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1.齐读第一部分。
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四)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提示: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
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
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
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
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不同点:《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
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
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
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
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
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
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