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中的族群问题
台湾族群

族群”这个概念本身引自与西方,却在中国台湾的这片土地上出现了“族群问题”。
“族群”是一个区分于“民族”的概念,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感到很奇怪,台湾岛上基本上不都是汉族吗?怎么还会出现错综复杂的“族群问题”啊?追述历史,我们就能够知道台湾出现“族群问题”的原因,了解到为什么台湾迟迟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1949后,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开始形成了所谓的“族群”。
在两蒋时代,“族群问题”被压制的,也不够严重。
在台湾内部的居民中,来台定居的有时间先后。
最早的被称为原居民,其后在台湾定居的分别是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从称呼当中我们就知道,这四大族群之间就存在一定的排斥性。
但是台湾“族群问题”严重扩大化,是在民进党成立推动“民主化”后。
“台独”阵营指出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压扁本省人”的指控,以及“台湾人要台湾独立建国”的目标,有意识的借此塑造“族群意识”、“族群政治”,强化本省人被统治、被剥削“的悲情,使“省籍矛盾“与”本土化“矛盾主导了台湾民政化的发展,而这些在李登辉上台后,”台独“势力猖獗,两岸原本有所缓和的局势发生突变,岛内省籍矛盾也日益突出,族群事议影响民众心理,这些问题导致两岸关系紧张,严重阻碍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而每次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的时候,民进党会不断的打”族群牌“,激化社会各族之间的矛盾。
”台独“势力也在不断地推波助澜,进一步扩大、加深了”族群问题“,这些问题与两岸政治协商、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大势是相反的。
但是”族群问题“已经影响到岛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族群之间的和谐与包容,对于台湾内部政治良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两岸应当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认同感,早日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
浅析两岸政治分歧的政治文化因素

个文 化 根 源 。如 何 正 视 两 岸 政 治 文 化 差 异 , 求 寻
弥合政 治 分歧 之 道 , 两 岸 人 民必 须 认 真 对 待 与 思 是
考 的一 个重 大 的现实 问题 。
一
、
政治 文化概 述
的政治文化定义, 从政治认知、 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等 三个方面剖析两岸政治分歧中的政治文化因素。
二 、两岸政 治分 歧 的政 治 文化剖 析
政治 文化 的概念 是 在 比较 政 治学 研 究 领 域 中 首 先 出现 的 , 首次提 出 “ 治 文化 ” 念 的是 美 国政 治 政 概
当代两岸政治文化均脱胎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的母 体 。14 9 9年 以后 , 岸 走 上 了两 条 迥 然 不 同 的 两 政 治发 展道路 , 治分 歧 可谓 是 泾 渭 分 明 , 政 治 文 政 在 化 上也 体现 出各 自的不 同特 征 。
( 09 ynjl ) 2 0 kq y 5 阶段 性 成 果 。 s
两圜 圜 目 o2o N. 22 l
台湾 的政 治认知 , 论 上包 括 对 中 国的认 知 、 理 对 大 陆 的认 知 、 台湾 自身 的认 知 , 的关 键 是 要解 决 对 它
一
史、 探索史和救亡史 。西方列强 的入侵 , 蒙了中国 启 人现代的国家意识 , 使其在鲜 明的历史 反差和 中外 反差 中 , 断 寻求 国家 的 自强 之 路 , 不 民族 独 立 与 国家
度” …n“ 。 我们仅仅是使用文化概 念许 多含义 中的
收稿 日期 :02— 2— 1 2 1 0 0
1 .台湾 : 治认 知 的模 糊化 政
作者简介 : 肖斌 (9 6 ) 男 , 17 一 , 江西南 康人 , 中央 民族 大学 管理学 院 2 0 09级博士研 究生 , 台湾 中国文化 大学 2 1 0 1年大陆交 换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台湾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第三张幻灯片)古代——蒙尘的明珠。
从远处瞭望台湾,它像一个翡翠的盆景,很美。
所以当葡萄牙人第一次看到台湾时,把它叫做"福尔摩莎",也就是美丽岛的意思!台湾逐步进入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南宋活跃的海外贸易开始时,包括台湾在内的沿海岛屿,就次第吸入中国的文化圈,成为中华民族汉人开拓的东南疆土。
16世纪大航海时期,台湾也成为中国与西方接触的一个重要场所。
台湾的重要性,自古就彰显。
而同时,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当台湾进入世界历史,跟着文明的脚步发展时,也开始了在台的中国人几百年辛酸屈辱的历史。
(第四张幻灯片)台湾虽然和大陆距离很近,但是关系却一直很疏远,古代中国人并不重视南方沿海地区,把东南地区当作发配犯人的一个地方。
这也是环境导致的,1南方炎热潮湿,毒虫猛兽居多,地形复杂,多丘陵,并不适合农业时代人类生产生活。
所以台湾一直像个被冷落的孩子。
也因此,2台湾当地人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刀耕火种。
所以,即使在大航海时代进入了世界历史,也再一次由于贸易商机小而被忽略。
3中国的政权第一次在台湾建立时,是在满清入关以后,郑成功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了维护华夏文化的一脉香火,因此,不满满清政权的前朝遗民一波又一波进入台湾,虽然促进了台湾人民的华夏认同感!但是,对于清政府来说,此时的台湾相当于一个叛乱的据,继续被冷落!14世纪,日本“南北朝对峙”以南朝失败告终的政治变化,使得大批南朝武士转为海上倭寇。
沿海的不稳定,使得“海禁”从明一直延续到清。
而海禁延续到清朝时,不仅是防倭寇海盗,也是防郑氏集团。
西洋海盗与东方倭寇猖獗,台湾作为海上集团的一个活动据点,一直处于动荡中。
环境因素,经济实力,政治斗争,使得台湾这颗明珠一再被蒙尘。
(第五张幻灯片)近代——亚细亚孤儿1前面我们讲,郑成功进入台湾带来了华夏文化,但是这是从宏观角度,郑氏集团的大臣都是比较尚武轻文的,因此,真正带去的,是地方性特色比较浓厚的庶民文化。
台湾省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特性分析

作者: 刘国深[1,2];吴祖敏[3]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2]台湾研究中心教授;[3]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台湾研究
页码: 23-28页
主题词: 政治文化结构;台湾地区;客家族群;矛盾关系;“族群”;客家人
摘要:“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
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
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
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
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
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台湾政治概论试题与答案

1、什么是地方自治由于国民党和当地产生省籍矛盾,地域歧视严重;并且蒋介石要把台湾作为反共基地,所以要稳定大多数台湾人,必须实行地方自治。
通过举行地方选举,县市议会、县市议员由县市公民选举;还有局部开放地方政权,拉揽台籍人才主管一些不太重要的部门,甚至提拔少数台籍精英到上层党政军政部门任职的办法最终与台湾地方派系出现合作关系,促进了政治的稳定,整合精英,调和了省籍冲突,愈合了二二八创伤。
同时,地方人士得到参政的合法条件途径和方式,对国民党产生制衡作用。
地方自治和戒严体制等相互配合,软硬兼施交替使用,形成了二元政治结构。
2、什么是党外定义:在台湾政治发展的,相对于具有一党独大地位的国民党而言也对于不太大的花瓶,不具有政治组织形态,却发挥着反对派作用的政治团体。
1.区别于大陆党外人士,专指国民党之外但是涉及的阶级特别多,有许多参与政治的渠道2.与持异政见者不同,不是特定个人,而是一个人数众多、有一定势力的群体3.与反对党不同,台湾没有一个固定的政党,反共势力为社会和法律所承认4.党外与国民党的两个花瓶政党不同,它们基本上是问政而不参政。
党外有独立的鲜明的政治人格,靠的是自身实力。
3、政治革新的内容和意义内容:1.解除戒严。
代之以“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
2.开放党禁,恢复结社权,但必须维持着“遵宪、反共、反台独”三原则3.充实民意代表机构。
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象征。
当年在大陆选出的第一届中央民意代表机构代表大部分已经凋谢,许多民代委员在海外未去台湾,潜存法统危机。
4.地方自治法制化:党外要求制定《省县自治通则》,并未实现,但是省长直选,台北和高雄两个院辖市直选实现。
5.党务革新6.改善社会风气意义:i. 国民党一党独大体制转向一党优势,多党竞争和多元制衡体制转变,国民党由支配型政党,向多党竞争过度转变ii. 台湾进入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新阶段,民进党以其坚实的民意基础,成为第二大党而非仅仅事实上突破党禁。
省籍矛盾→族群矛盾→台独

省籍矛盾→族群矛盾→台独省籍(族群)问题是台湾政治生活中所特有的,从其最初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省籍差别到后来的由省籍而衍生出的族群差别,以及与台湾政治民主化运动和住民自决相联系后,省籍(族群)问题从原先的由自然地理划分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发展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深刻影响着当前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标签:台湾;省籍;族群一、问题的由来当前研究台湾问题的两岸学者在解释一些相关议题的时候,习惯用“族群”概念来解释“省籍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经过几十年的共同生活,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不同省籍之间的通婚和普遍的社会互动,台湾社会中的“省籍差别”逐渐消失,而主要体现为“族群差异”;在政治方面,随着本土化政策的逐渐推进和所谓民主化的来临,政治的主控权已经由外省菁英手中转移到本省政治菁英手中,以政治层面上省籍对立为核心内容的原来意义上的“省籍矛盾”也逐渐淡化,而主要表现为代表着本省人的“我群”与代表着外省人的“他群”之间的矛盾。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概念替换并不是很合适,其原因有三:首先,从概念本身来说,“族群”和“省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族群”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大于“省籍”,其不仅包括国家范围内的族群问题而且也包括国家范围外的族群问题,简单地运用“族群”概念,容易混淆国家认同;其次,从发展方向来看,由省籍而衍生出来的本省人和外省人两大族群矛盾与“省籍矛盾”是相重叠的,其属于国家范围内不同社会组织群体的矛盾,但当前在一些政治人物的操纵下,却不断向国家范围外的族群矛盾方向发展,造成“台湾人”与“中国人”的对立;再次,就本质而言,当前台湾政治领域中的“族群矛盾”实质上是“省籍矛盾”的变相存在和发展。
为了论证以上观点,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台湾的省籍(族群)问题的发展演变作一个系统的论述。
在论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区分一下“省籍差别”、“省籍矛盾”和“族群矛盾”这几个概念。
“省籍差别”是指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籍贯差异,其缘于一种自然的地理划分;“省籍矛盾”是指在“省籍差别”的基础上所出现的不同省籍的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从台湾的经验看,“省籍矛盾”主要集中表现为本省人与外省人在政治资源分配方面产生的冲突;“族群矛盾”一种是指国家范围内不同社会组织群体的矛盾,一种是指国家范围外不同社会文化特质群体的矛盾。
族群结构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按 照 西 方 族 群 (tncgop e i ru )概 念 的划 分 标 h
准 ,台湾地区应该只有汉民族 和原住民两大族群 。 但是 ,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 ,为利用闽南人 占台湾 人 口绝大多数 的优势 ,“ 台独”势力操纵 了 “ 四大 族群”的概念来分裂汉族 ,以达到激化省籍、族群
的, 闽南族群 比例最 高, 其次为原住 民族群 , 家族群再 次之 , 客 外省族群则最低。在 身份 认 同上 , 拥有“ 中国人认 同” , 的 外省族群
比例 最高, 其次是客 家人 , 闽南族群 比例最低 ; 拥有“ 台湾人认 同” , 的 闽南族群 比例最 高, 次是客 家族群 , 其 外省籍 比例最低 。 【 关键词】族群 ; 历史记 ・ 民族认 同; ; 国家认 同 [ 作者简介】 刘强 , 硕 士 , 州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广 东 广州, 10 0 男, 广 5 03 。 【 中图分类号】 7 【 D6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3 6 (0 0 — 09 0 1 7— 5 2 2 1 )3 0 4 — 4 1
个竞争过程里 ,台湾战后数十年来的现代化发展和 经济奇迹具有重要 的意义 ,因为它 “ 提供了他们早 年 以来一直在寻 找的那份属 于中 国人的 自信与骄
家 ,用集体尊敬 国旗的行动来 展现爱 国家的精神 ;
在重 要 场所 悬挂 孙 中 山和蒋 介石 的头 像 ;举 办 各种 演讲 、作文 、爱 国歌 曲 比赛 ,推 广 大 中华 的意识形
群”的概念是 “ 台独”势力人为构建的产物 ,但是 这 种构 建一 旦 完成 又反 过来 对 岛 内政 治和 台湾 民众
族群 结构 与 台湾 民众 的国家认 同
◎刘 强
【 要】‘ 大族群 ” 摘 ‘ 四 概念是 “ 台独” 力人 为操弄 的产物 , 势 其构建的结果反过 来又对台湾 民众的 国家认 同产生深刻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台湾政治生态分析

《形势与政策》
提要
►一、台湾政治状况介绍 ►二、台湾政治生态特点 ►三、成因分析
一、台湾政治状况介绍
►(一)“两蒋”时代 ►(二 )李登辉时期 ►(三)陈水扁时期
二、台湾政治生态特点
►(一)政党恶斗 ►(二)蓝绿对峙 ►(三)“草根”民主 ►(四)政治娱乐化
台湾主要政党
►中国国民党 ►民进党 ►亲民党 ►新党 ►台联党
台湾省籍、族群矛盾
►原住民-17世纪前台湾住民(分十族)
►早住民-17世纪后,1949年前(福佬、 客家人)
►外省人-1949年迁移至台湾
2 • 28事件与悲情台湾
► 1947年,台湾爆发2•28事件,反对国民党当局统治。
► 台籍人士撰文引发思考 “国人往往忽略台湾人民的特性和心理”,“台
湾自满清统治下的所谓‘三年小叛,五年大乱’以 至日本时代的数十次暴动革命,其起因都是反抗异 族的统治,而欲争取其应享的自由”,“要台湾实 行地方自治,要祖国上下以留东五十年老留学生看 待台湾人民”。
3、1624-1662年,台湾沦为荷兰殖民地。 4、1683年,郑成功之孙降清。康熙王朝加强
对台湾的管辖。
中国历代的行政管理(二)
5、1727年,雍正皇帝定“台湾”为官方统一 的名称。
6、1885年,光绪皇帝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 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7、1895-1945年,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8、1945年,台湾重归中国管辖。
泛绿阵营
►在党纲中明确主张追求“台湾独立”、拒绝 一个中国原则的民进党、台联党以及其它 “独派”政治团体,因其代表党派--民进党 的党旗为绿色,因此被外界统称为“泛绿 军”,也称“泛绿联盟”、“泛绿阵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前台湾社会中,族群问题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
族群问题在台湾岛内存在已久,但是作为—个政治问题提出来,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登辉执政时期。
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台湾社会的族群问题越来越严重,岛内的各个族群逐渐呈现撕裂状态。
族群问题给台湾岛内政治带来了重要影响。
同时,由于“台独”势力借族群问题挑拨岛内省籍矛盾,造成许多台湾人民对国家认同产生扭曲,这将十分不利于祖国的统一。
一、台湾的族群划分
“族群”这个概念首先出现于现代西方政治学界,它是—个区别于“民族”的概念。
西方政治学界认为,民族主义发展到现代,很多国家内部的冲突已经无法用民族冲突来定义,因而就派生出了“族群”的概念。
其较为宽松的定义是指,在大的社会脉络中一群分享共同兴趣与价值的人组成的群体。
这样的群体有着共同的历史经验、历史记忆,还有共同的认同目标、利益认识和情感追求。
这种意识称之为“族群”意识。
在台湾,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也存在着所谓的族群。
并且按方言和省籍的不同,可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
台湾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
早期的移民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年代。
其中最主要是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古越人的一支。
他们在与来自南洋群岛的马来人融合后,逐步演变为后来的高山族和平埔各族,他们自称原住民。
当前,原住民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
原住民与汉民族在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正是原住民维持其族群边界的基础。
在台湾光复前,原住民保持了自己原有的文化体系。
但是光复后,由于当局的不当措施,他们的文化受到破坏,另一方面,原住民也受到汉族的欺凌与歧视,原住民的认同危机产生。
同时,原住民的族群意识也开始产生。
闽南人也称为“福佬人”、“鹤佬人”或“河洛人”,他们主要是从福建南部泉州、漳州等地迁入台湾的移民。
占全省人口的73%,是台湾民众中人口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
起初,“闽南人”最初的族群意识以及族群认同来自于和客家人在开垦台湾时的争夺,没有涉及政治层面。
国民党政府逃台后,闽南人的族群意识开始有了变化。
由于国民党政权实行外省人对本省人的治理,闽南人开始突出自己“被压迫的地位”,开始形成自己的族群意识,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
客家人是两晋后自中原迁徙至闽粤等地的中原人及其后裔的总称,是五代以后新兴的一个汉族民系。
清朝康熙年间,客家人大规模迁入台湾。
由于迁入台湾的时间晚于闽南人,岛内肥沃的平原地区被闽南人占领,而人口和实力的差距使得客家人只好向南端和中北部的山区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客家人不但传承着忠孝节义和耕读传家的客家精神,也养成了客家特有的刻苦与团结精神。
当前客家人人口约有300万~400万人,占台湾总人口数约13%~15%。
在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后,相对于后到的“外省人”,客家人属于“本省人”范畴。
台湾的“外省人”大约占台湾总人口的13%。
“外省人”是对随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倒台后迁入台湾的大陆各省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都是“政治移民”,他们到达台湾后仍旧供职和认同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体制,属于统治势力的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外省人”在行政部门就职的比重远远大于其人口在台湾总人口中的比例。
在政治结构中,外省人明显处于优势地位。
然而,随着台湾“民主化”运动的推行和国民党本身的“本土化”。
以及其在政治选举中的失利,“外省人”受到排拒而产生了群体边缘化和危机感,他们越来越倾向于自身的“族群认同”。
二、“四大族群”格局下的矛盾冲突
一个社会中,如果同时具有多个有不同“族群意识”的群体,就可能产生矛盾冲突,出现“族群问题”。
这样的“族群问题”超越“阶级、种族、性别、宗教”,却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利益的、情感的因素。
台湾住民按照一般习惯分为原住民、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四大族群,而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在台湾族群关系中,主要呈现三组明显的互动,并围绕这
三组互动,产生了台湾社会存在的三大矛盾:原汉矛盾、闽客矛盾以及省籍矛盾。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三组矛盾分别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
(一)原汉矛盾。
原汉矛盾由来已久,但在当前台湾社会存在的三种类型的族群矛盾中,原住民与汉族之间的对立是最为轻微,也最容易为岛内人民所忽视。
原汉矛盾最早起源于早期大陆闽粤移民与台湾土著居民争夺资源。
在国民党逃台后,由于不当措施和统治压迫,导致原住民反抗意识产生,但相对于省籍矛盾,原汉矛盾相对缓和许多。
随着台湾“本土化”和“民主化”的开展,尤其是国民党失去政权之后,原汉矛盾在台湾社会已经较少提及。
(二)闽客矛盾。
闽客两大族群的矛盾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开垦台湾的过程中。
当时闽客为了争夺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而进行械斗。
尽管由于实力的原因,客家人往往在争斗中处于下风,但由于客家人的集中,仍然成为了台湾岛内一个重要的群体。
民进党执政以后,人口最多的“闽南人族群”成为台湾社会中的“强势族群”。
随着闽南人族群意识加深,客家人越来越受到闽南人的打压。
“福佬中心主义”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在台湾,闽南人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台湾人”,闽南话才是“台湾话”。
台湾岛内著名客籍小说家黄娟曾借着小说中的主人翁这样地抱怨:“鹤佬人自称为台湾人,自己的语言为台湾话,到底是不是把我们当做台湾人,我们可不清楚
呢!”另外,由于客家人长期坚持中原文化的原因,在“统独”问题上也表现得与闽南人不相一致。
因此,在当前台湾社会中闽客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一大特征。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