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准确 富于变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点

合集下载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说明此文是一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文中的内容较多,灵活运用了多种说明顺序,且语言富于变化,同时文中有大量抒情性的语句,感情真挚、强烈。

因此,此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厘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同时体会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并分析重点词句,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人民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厘清课文思路,梳理介绍纪念碑的顺序,把握纪念碑的主要特点。

2.把握此课的主要写法,体会课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

3.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厘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

历史渐行渐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血汗与牺牲的岁月。

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瞻.(zhān)仰矗.(chù)立橘.(jú)黄镏.(liú)金上溯.(sù) 销.(xiāo)毁挑衅.(xìn) 旌.(jīnɡ)旗峻.(jùn)峭天堑.(qiàn) 逾.(yú)越庑.(wǔ)殿顶永垂不朽.(xiǔ)五卅.(sà)运动顶天立.(lì)地慷慨.(kǎi)激昂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用语准确富于变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点

用语准确富于变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点

用语准确富于变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
语言特点
中国的伟大历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歌颂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的巨大成就,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宣传歌曲之一。

这首歌创作得十分巧妙,既突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旨,又对面临的局势形势进行了合理的总结和阐释。

该歌曲采用了叙述、抒情和呼唤三大技巧,其语言非常贴近现实,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符合当时的潮流。

歌曲以“激昂”的节奏,歌唱着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的胜利,以准确的历史内容勾勒出中国大地在长久探索中的变革。

歌词豪迈和不朽,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精神,也催促着每一个追梦人坚定信念和一次次革新,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赢得胜利。

此外,这首歌还流露着强烈的社会主义观念,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告诫着人们要学习尊重英雄的不朽成就,勇敢正义,团结奋斗,共同改善生活。

总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首十分准确而又富有变化的歌曲,它不仅唱出中国的历史,也传递着激励和正能量,使人们心生折服,脑海中洋溢着自强不息的激情。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
首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之一是庄重肃穆。

庄重肃穆是对
英雄的敬意和崇高表达,通过庄严的语言、庄重的措辞来表达对英雄的深
切敬意和追思。

例如,在对英雄事迹的描述中,会使用庄重的词汇和句式,以凸显英雄的伟大和崇高。

庄重肃穆的语言特征体现了对英雄的崇敬和敬意,使人们对英雄的形象感到庄严肃穆。

其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还包括高昂激昂。

高昂激昂的语
言形式能够抒发激情,引发人们心中的豪情壮志。

高昂激昂的语言常常用
于表达对英雄的赞颂和歌颂,以表达人们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高昂激昂的语言特征可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人们对英
雄事迹产生共鸣和感动。

总结起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庄重肃穆、高昂激
昂和时代感。

这些特征通过庄严肃穆的语言形式、高昂激昂的语调和准确
的时代表达,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意和崇敬之情,鼓舞人们的爱国热情
和民族自豪感,并唤起人们对英雄事迹的思考和追求。

这些语言特征凝聚
着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
人民英雄是国家和人民永远铭记的伟大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成为历史的典范和时代的榜样。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其语言特征也展现着非凡的魅力和威严。

一是简洁明了。

人民英雄的语言以简洁、明了、深入人心为特点,他们的话语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能够迅速击中要害,引起民众的共鸣和思考。

二是富有感染力。

人民英雄的语言富有感染力,他们的话语充满激情和动力,能够启发人们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出最大的潜能,让人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三是高度概括。

人民英雄的语言高度概括,他们的话语不是简单的叙述和描述,而是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概括出核心的要点,让人们能够轻松理解,深刻领会。

四是语言清晰。

人民英雄的语言清晰,他们的话语不光有内容,而且有逻辑,有条理,让人们能够清晰明白的掌握信息,快速识别出问题,果断采取行动。

五是鼓舞人心。

人民英雄的语言能够鼓舞人心,他们的话语往往是正能量的,充满希望和信心,让人们有勇气面对挑战和困难,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取得最佳的成绩。

总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语言特征彰显了他们的卓越才华和崇高品质,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英雄的风采和理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存不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0课《人民英雄永存不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1.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

2.把握本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把握本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2.感受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

历史渐行渐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汗血与牺牲的岁月。

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并继续开拓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它就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瞻仰”“挑衅”“永垂不朽”等重点字词。

背景链接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建成。

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2.目标任务二:提炼读,把握说明对象与结构。

把握对象。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征、象征意义分别是什么?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人民英雄纪念碑②巍峨、雄伟、庄严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寒暑假去参观过烈士陵园或英雄纪念碑吗?回忆一下你当时的心情。

在此基础上,思考本文的感情基调,找一找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厘清文章结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言指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言指瑕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语言指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新华社著名记者周定舫同志的一篇介绍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最早发表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2009年9月又收录于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

几十年来她已成为一篇经典性的范文,始终“矗立”于初中语文各种版本的教材之中,给各个时期的学生以不尽的滋养和熏陶。

最近,重教这篇文章,隐约发现其中几个语句似有问题,于是找原文,查资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证,同时对语文教科书选文语言的规范化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请看课文中的几个句子(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句1:“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

”加点的“越过”,意思是“经过中间的界限、障碍物等由一边到另一边:~高山―~一片草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越过广场”按文意,就应该是“由广场的北边到南边”。

这就出现问题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广场的南边?可本段前一句明明写道:“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这还是“未进入广场”时远望所见。

又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得知尽管在纪念碑落成后广场作过两次大的扩建,今天纪念碑基本处于广场中心,但其从未立于广场南边。

“南部”非“南边”!可见,这里“越过”用得有问题。

后查原文(见《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下同),吃惊地发现,原文中没有本段!显然,这是选录课文时,“为了适合教学需要”,“力求其更加完美”,由编者或作者根据编者的修改建议,对作品进行的“必要的修改”。

但考虑到改动的幅度这么大,估计应该是作者本人所为。

可是,即使是作者本人的亲自修改,一旦离开了原先创作时的情境,也不免会留下败笔,这里的“越过”即为一大遗憾。

如何修改才更为规范呢?笔者建议,将其改为“进入”。

句2:“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至少”,意思是“表示最小的限度:今天到会的~有三千人―从这儿走到学校,~要半个小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教案

巍峨
雄伟
庄严
梳理说明顺序,走近巍峨、雄伟、庄严的 纪念碑。
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 以及观察点
思考:
从总体上看,作者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把纪念碑一步步介 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至5节,找出表 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回 答。)
活动顺序:
进入广场 越过广场
踏上石道 走到碑前 踏上台阶
到了平台
天安门 东长安街
1、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 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2、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本文所 要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特征?
3、纪念碑要纪念的是哪些英雄呢?
4、理清课文的思路 5、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正标题: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解: 1标明作者要歌颂的 对象。 2.揭示全文中心意 思。
巍峨
雄伟
庄严
2.“落成”一词表明工程胜利结束,内含 “ 庄重、庆贺 ”之意。
3.“瞻仰……纪念碑”既提示了本文述说的 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 主要内容,也与本小节 “ ”扣合,体现了全 文的感情基调。
课文分析(2—5)
1.总体来看这部分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由 远处 到 近处 的顺序。
2.从远处来看(2、3两节)写了纪念碑的 哪些内容? 位置 环境 兴建过程 规模 质料
4、抓住对象特征进行介绍
1、本文开头用了六个字概括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2、用确切的数字介绍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的高 度,所用的石块数量,具体说明纪念碑的巍峨。 3、详细介绍碑心石的高度、重量,上面的题字, 碑文,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以及小碑座 四周雕刻的大花圈,突出了纪念碑雄伟、庄严的 特征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等奖创新教案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活动路线、观察顺序的词句,理解本文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

3.理解课文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的。

4.引导学生从十幅浮雕中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含义。

重点:1.理解课文怎样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

3.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含义。

难点:1.理解课文怎样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2.理解作者在语言中渗透的对革命先烈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第1课时1.通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活动路线、观察顺序的词句,理解本文说明顺序。

2.理解课文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说明的。

虽然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过,去北京不去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是一种遗憾。

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走进课文,去回味先烈们的英雄事迹。

1.听写词语瞻仰(zhān) 天堑(qiàn) 挑衅(xìn)上溯(sù) 逾越(yú) 巍峨(wēi é)旌旗(jīng) 矗(chù)立镏(liú)金梭镖(biāo) 五卅(sà) 奠(diàn)基砌(qì)墙重幔(chón gmàn)发髻(jì) 镶嵌(xiāng qiàn)丰功伟绩永垂不朽慷慨激昂怒形于色雄伟峻峭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

朽,磨灭。

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丰,多、盛。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

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

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短 文两篇》 导学导练
唐 新 同学们 , 你 们 喜 欢旅 游 吗 ?旅 游 能 使 人 文 , 《 于园》 是 明代 张 岱 的 一 则 游 记 散 文 。 你
放松 心情 , 开 阔 眼界 , 增 长 见 识 。旅 游 本 身 就 能说说 与黄 鹤楼 、 瓜 洲 相 关 的 历 代 名 人 及 温馨提示 : 《 短 文 两篇 》 是 两篇 古 代 散
例 2: “ 往 南 转 到碑 身 的后 面 . 看 到 的 是
1 9 1 1年 辛 亥 革 命 ‘ 武 昌起 义 ’ 的庄 严 画面 。 ”
“ 往南 ” 点 明了“ ‘ 武 昌起 义 ’ 的庄 严 画 面 ” 所 的 北 面 为 正 面 相 呼 应 ,进 一 步 准 确 地 点 明
生 以 不 尽 的 滋 养 和 熏 陶 ,除 了 文 章 结 构 清 文 中 交 代 了 纪 念 碑 的 北 面 为 正 面 . 这 里 用 情充沛外 , 最 大的亮点就是用语准确 , 富 于 在 的 方 位 , 用“ 转 到碑身 的后面 ” 和 纪 念 碑 了其位 置 。 第三 , 恰 当使 用 表 示 时 间 、 范 围 或 程 度 等修饰 、 限制 的词 语 , 结 合 运 用 平 实 的 说 明 例如 : “ 这 是 中 国 自古 以 来 最 大 的 一 座
用 了“ 落成 ” 一词 , 而 没用 “ 建成 ” 或“ 造好 ” 。 方法 , 使 意 思 的表 达 更 确 切 。 民英 雄 纪 念 碑 的兴 建 , 意义 十 分重 大 . 如 果 纪 念 碑 , 从 地 面 到碑 顶 高 达 3 7 . 9 4米 , 有 1 0 用“ 建成 ” 或“ 造好 ” 等一般 性字 眼 。 就 无 法 层 楼那 么 高 , 比纪 念 碑 对 面 的天 安 门还 高
用 准 确
连串表示修饰 、 限制 的词 语 , 准 确 地 说 明 了 比纪 念 碑 对 面 的 天 安 门 还 高 4 . 2 4米 ” , 这 句 话 运 用 了列 数 字 、 作 比较 的说 明方 法 。 突 出
者用 了 “ 瞻仰 ” , 而没 用 “ 参观 ” .因 为 “ 瞻仰 ” 纪念 碑 的 特 点 。另 外 。 “ 有 1 0层 楼 那 么 高 .
搜 集 与 课 文 有 关 的 资料 , 这 不 失 为 一 种 辅
( 主持人语 : Hi ! 大 家好 ! 为 了 使 我 们 的
助 学 习 的 好 办 法 黄 鹤 楼 是 江 南 三 大 名 楼
“ 旅游” 更加 顺利 , 在 正 出发 前 , 请 大 家搜 之 一 , 瓜 洲 是 古代 重要 的 渡 口 . 在 古 代 的 诗
者 周 定 舫 写 的 一 篇 介 绍 首 都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席 的 题 字 所 在 的 部 位 。如 果 换 成 “ 碑石 ” 。 那 碑 的说 明文 ,最 早 发 表 在 1 9 5 8年 4月 2 3 么指 代 的 部位 就 不 确 切 了。
日的《 人 民 日报 》 上 。几 十年 来 , 本 文 之所 以
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为了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作者运用了描述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10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故事使得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
《 人 民英 雄 永 垂 不 朽 》 是 新 华 社 著 名 记 句 话 中 的 “ 碑心石 ” 三 个 字 明 确 交 代 了 毛 主
雄永垂不朽 ’ 8个 镏 金 大 字 , 闪 闪发 光 。 ” 这 知 , 如 同 记 叙 文 以记 叙 为 主 , 议 论 文 以 议 论
1 7
e H U Z H o N G S H E G S H l J l E
观 “ 楼 悟 ’ 赏 趣 “ 怡 园
成 为 一 篇 经 典 性 的 范 文 ,给 各 个 时 期 的 学 晰、 能将 时 间 顺 序 和 空 间顺 序 完 美 结 合 、 感 变 化 。本 文 语 言 的准 确 主 要 表 现 在 下 面三 点 : 第一 , 注 意 锤炼 词 语 。 例 1 : “ 人 民 英雄 纪 念 碑 落 成 了 。” 文 中 这是因为“ 落成 ” 含有庄重 、 庆 贺 的 意 味 。人
集 一 些 关 于 黄 鹤 楼 和 于 园 的 资 料 . 以 便 歌 里 , 有 不 少作 品是 关 于 黄鹤 楼 、 瓜 洲的。
表 现作 者 崇 敬 的心情 。 4 . 2 4米 。” 句中的“ 中 国” 表示 范 围 . “ 自 古 以 例 2: “ 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 。 瞻 仰 了 来 ” 表示 时间 , “ 最大 ” 表 示 程 度 。通 过 这 一
这座巍峨 、 雄伟 、 庄 严 的 纪 念 碑 。” 这里 , 作 是 怀 着 崇敬 的 心 情 仰 望 , 用“ 瞻仰” 比用 “ 参 观” 这 一类 字 眼更贴 切 , 也更 庄 重 。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学 习 方 式 ,古 诗 云 : “ 读 万 卷 其 作 品 吗 ?
书, 行 万 里路 。” 下面 , 就 让我 们 穿越 时空 , 跟
边 的黄 鹤楼 和瓜 洲 进行 一 次特 殊 的旅 游吧 。
第 一环 节 : 搜集资料 。 做“ 行前” 准 备
随 唐代 的阎伯 理 和 明代 的张 岱 。 分别 到长 江 文 , 在 学 习新 课 之 前 . 要 消除陌 生感 , 增 进 对课 文 的理解 , 就 必 须 联 系 已 有 的 知 识 或
第二, 指 代 部 位 的词 、 短 语 和 方 位 词 使 了纪 念 碑 巍 峨 、 雄 伟 的特 点 。 举 了这 么 多例 子 ,分 析 了本 文 用 语 准
例 1 : “ 碑 的 正 面 朝北 , 在一块 6 0吨 重 、 确 的特 点 ,同学 们 肯 定 迫 不 及 待 地 想 了解 1 4 . 7米 高 的 碑 心 石 上 , 毛 主席 题 的 ‘ 人 民 英 本 文 的 语 言 又 是 如 何 富 于 变 化 的 。 众 所 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