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IgE介导食物过敏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食物相关过敏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食物相关过敏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定和执行等。
02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
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03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
定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加强风险预警
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公众对食物过敏认知度
开展食物过敏知识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册、公益广告等多种渠道,普及食物过敏知识, 提高公众对食物过敏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判断食物过敏症的诊断。
鉴别诊断
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 鉴别,如食物不耐受、食 物中毒等。
评估过敏程度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实 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过敏 的轻重缓急,为后续治疗 提供依据。
03
治疗原则与措施
避免过敏原暴露策略
严格避免过敏食物
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的IgE抗体介导 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和细胞介导的迟发 型过敏反应。
流行病学特点
食物过敏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但成年人也可能出现食物过 敏。
遗传因素在食物过敏症的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过敏史 的人群更易患病。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皮肤症状(如皮疹、瘙痒、红肿等)、呼吸道症状(如喘息、咳嗽、鼻 塞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以及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3
学会识别过敏反应
教导患者如何识别食物过敏的典型症状,如皮肤 瘙痒、红肿、呼吸急促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心理干预策略及技巧培训
缓解焦虑情绪
01
针对患者因食物过敏而产生的焦虑、恐惧等情绪,提供心理疏

过敏性休克的辨别&诊治

过敏性休克的辨别&诊治

过敏反应:以免疫球蛋白E(IgE)为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过敏样反应或假性过敏反应:是类似的临床综合症,但不是免疫介导的,如造影剂过敏。

两者治疗相同。

过敏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痉挛,导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胸闷气憋、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四肢厥冷。

由于任何药物均可能导致过敏,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而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可危及性命,故医者必须熟练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方法。

【病因】基本上可以说所有的东西都有可能导致过敏,比如昆虫叮咬(蜜蜂或黄蜂)及食物(坚果)及所有药物,以肠外用药多见,特别是抗生素、中药制剂及生物制品,甚至包括抗过敏药物如糖皮质激素。

【发病机制简介】过敏性休克是以IgE为介导的对变应原的全身性反应。

1.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这种B细胞产生抗体,结合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状态称为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结合(抗体+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复合体)→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织胺、前列腺素D、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3、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如可促使血小板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它亦使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肺动脉和冠状动脉收缩。

实验性过敏反应观察,PAF拮抗剂具有对抗负性肌力及血管扩张的作用。

因此,对抗组胺治疗无效的过敏反应,PAF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介质。

【病理】主要病理改变有喉头水肿、肺水肿、支气管痉挛,多器官水肿及淤血(心、肾、脑、脾及肝)。

有喉头、肺、胃肠的脏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血IgE水平增高。

【临床表现】由于过敏反应涉及全身各个器官,故症状繁多。

(见表4-1)一、发病过程本症突然起病,迅速进展。

食物不耐受儿科

食物不耐受儿科
– 忌食鸡蛋及牛奶治疗儿童哮喘,症状明显好转, 患儿呼吸功能(PEFR )明显增强。
热点——小儿过敏性哮喘
Vance GH, Thornton CA, Bryant TN, et al. Ovalbumin-specific immunoglobulin G and subclass responses through the first 5 years of life in relation to duration of egg sensit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sthma. Clin Exp Allergy. 2004 Oct;34(10):1542-9.
机制(一)
理论上食物在进入消化道后,应当被消化到氨 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全转化为 能量提供人体所需,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个体体内环境的差异、酶缺乏等,很多食 物无法被完全消化,它们以多肽或其它分子的 形式进入肠壁,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产生食物 特异性的IgG抗体,进而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 合物。
严格遵守饮食计划 避免误食:
– 举例:牛奶不耐受时,应避免误食巧克力、奶 油蛋糕、冰淇淋等含牛奶的食品
理想食谱:
– 应包含多种植物与动物蛋白 正常食谱应包含:肉类和鱼类、水果和蔬菜、 谷物、奶及奶制品、豆类、坚果及种子
症状评分表
标准:3分=很差
2分=差
1分=有改善/可以 0分=症状消失
日期
阳性处理原则——重新纳入
6个月后,复查转阴食物可重新纳入饮食。 重新纳入时应注意:
– 先选择原检测结果+1食物,其次为+2食物, 最后是+3食物。
– 纳入时应选择食物单一形式,若出现症状,则 其他复杂形式不可再尝试,应继续忌食。

儿童食物蛋白质过敏

儿童食物蛋白质过敏

儿童食物蛋白质过敏儿童食物蛋白过敏也称为食物变态反应或食物过敏等,是某种食物或食品添加剂等引起的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消化系统内或全身性的变态反应。

儿童食物蛋白过敏反应的患病率约6%-8%,而牛乳是最常见的过食物约占3%-7.5%,以1岁以内的婴幼儿多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物过敏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有食物过敏的患者常伴有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约6.8%-17%而对牛奶过敏的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则可高达26%一、病因(一)食物诱发小儿过敏胃肠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或注射、通过人乳和胎盘进入。

1.食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大多数食物变应原都是蛋白质,为水溶性糖蛋白,每种食物蛋白质可能含几种不同的变应原(1)食物可诱发变态反应:小儿常见的食物变应原为牛奶、鸡蛋、大豆。

其中牛奶和鸡蛋是幼儿最常见的强变应原致敏食物也因各地区饮食习惯不同而异。

花生既是小儿也是成人常见的变应原,海味食物不是小儿的主要变应原,坚果诱发的过敏在小儿比较少见,虽然任何食物可以致敏,但约90%的过敏反应是由少数食物引起,如牛奶、鸡蛋、花生和小麦。

(2)食物中仅部分成分具变应原性:以牛奶和鸡蛋为例,牛奶中以酪蛋白、乙种乳球蛋白变应原性最强。

鸡蛋中蛋黄具相当少的变应原蛋清中的卵白蛋白和卵类黏蛋白为鸡蛋中最常见的变应原。

(3)食物变应原性的可变性:加热可使大多数食物的变应原性减低。

胃的酸度增高和具有消化酶也可减少食物的变应原性。

(4)食物间存在交又反应性:不同的蛋白质可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使变应原具有交又反应性。

如50%牛奶过敏者也对山羊奶过敏。

对鸡蛋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鸟类的蛋也过敏。

交叉反应不存在于牛奶和牛肉之间,也不存在于鸡蛋和鸡肉之间。

植物的交又反应性比动物明显。

如对大豆过敏者也可能对豆科植物的其他成员如扁豆、苜蓿等过敏。

患者对花粉过敏,也会对水果和蔬菜有过敏反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者也对苹果、榛子桃、杏、樱桃等有过敏反应。

婴幼儿食物过敏

婴幼儿食物过敏
人乳喂养的牛奶蛋白过敏婴儿 继续人乳喂养,但母亲应回避含牛奶及
其制品2~4周; 明显改善逐渐恢复原饮食;如再现继续
回避; 必要时(回避无效/断母乳后)给予深度
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
《中华儿科杂志》,2013,3:183-186
配方奶喂养发生牛奶蛋白过敏婴儿
≤2岁患儿应完全回避含有牛奶蛋白食物 及配方,并以低过敏原性配方替代;
大多食物过敏性胃肠疾病属于非IgE型或 混合型食物过敏,因此,皮肤试验或特 异性IgE测定对食物过敏性胃肠疾病诊断 价值非常有限。
4.食物回避试验
食物回避试验:一般每次严格回避一种 食物2周(IgE介导)~4周(非IgE介导), 若过敏症状改善或消失,提示该食物即 为变应原,否则说明过敏物仍未排除。 此法仅用于其他方法失败但高度怀疑为 食物过敏时。
过敏性鼻结膜炎
支气管哮喘 特应性皮炎
二、常见食物过敏原与高危因素
婴幼儿时期,90%的 食物过敏与牛奶、鸡 蛋、大豆、小麦、花 生、鱼、虾、坚果类 等8种食物有关。
花生、坚果类过敏可 持续数年,甚至成年 后。
容易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
牛奶
鸡蛋
花生
坚果
Wheat
Soya bean
Shellfish
Fish
严重过敏反应:症状进展迅速、累及两个以上 器官系统,尤其是心血管系统,出现如血压下 降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甚至过敏性休克。
四、诊断注意事宜
诊断流程 病史及体检 皮肤点刺试验(SPT) 食物特异性IgE检测(sIgE) 食物激发试验 其他
1. 诊断流程
2.病史及体检
某些症状出现是否与某种食物摄入有关; 可疑食物的摄入量; 摄入可疑食物到出现症状的时间; 其他时间进食相同食物是否出现相同症状; 最近一次出现症状的时间; 症状出现的频率; 有无其他因素影响,如运动; 诊治情况,如曾诊断为何疾病,治疗效果如何; 有无食物污染的可能性等。

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

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

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人体对过敏原的反应程度来进行分类的一个标准。

过敏原是指一些特定的物质,例如花粉、动物毛发、尘螨等,当人体接触到这些物质时,会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呼吸困难、流鼻涕等症状。

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是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般来说,过敏反应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轻微的皮肤瘙痒、干涩、鼻塞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不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明显影响。

这种情况一般可以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或者口服抗过敏药物来缓解症状。

中度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

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症状给予抗过敏药物或者皮质激素治疗。

重度过敏反应是最严重的一种过敏反应,可能会导致呼吸道闭塞、心跳过速、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如注射肾上腺素、气管插管等。

除了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划分过敏反应的等级外,还可以根据过敏原的类型和暴露方式来进行分类。

有些过敏源是季节性的,如花粉过敏、草木花粉过敏等;有些是持久性的,如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有些是接触性的,如动物毛发、尘螨等。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了解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患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饮食安全,及时就医治疗等,以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第二篇示例: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现象,造成许多人在接触特定过敏原后出现过敏症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过敏症状,医学界制定了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识别过敏原和相应的反应程度,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就过敏原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过敏原的分类过敏原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动物毛发、尘螨、霉菌、食物、昆虫毒液等。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非典型但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34.毛白周色隆糠起疹:表初现起为表干现燥为性单毛发囊或性多丘发疹大,小成不片等分圆布形(或图椭 4圆5.B唇形)炎、。:边表界现不为清口的唇淡或红唇斑缘,红1~肿2,周伴后干红燥斑、逐鳞渐屑消和退结,痂变, 为见唇6.D色于中e素面央nn减部可ie退(有-M斑图深o,的4rCg表皲)an面裂。眶干,下燥可皱,伴褶上口:覆角发少炎生量,在白自下色觉睑糠疼皮状痛肤鳞、上屑烧的。灼皱多感 (褶7.眶图(周图4D黑4)E晕),:。多发因生患在儿眶舔周唇的或暗咬灰唇色引晕起,。境界不清,无自 觉8.掌症纹状症(:图手4F掌)与。大、小鱼际直角交叉的线状沟纹(图 4G)。
患儿及家长教育
患者治疗教育(TPE)是做好特应性皮炎长期治疗管理的基础。其内容包括: 1.使患者或家属全面了解疾病:由于本病的慢性、复发性特点,需要基层医生 帮助护理人员了解疾病常见的诱发及加重因素,并指导其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 同时需要科学、全面地向护理人员讲解有关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在此基础 上使其客观认识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2.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及用药指导:需要基层医生指导护理人员对患儿特应性皮 炎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协助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转诊至皮肤科或设有 儿童皮肤科的专科医院治疗,疾病缓解后与护理人员制定合理、可行的随访计 划;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向护理人员说明药物(尤其是外用药)的使用方法、 阶段性治疗的预期效果、调整用药的预期疗效及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等。
诊断
中国婴儿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1)既往对1种或多种食物有速发过敏反应史。 (2)持续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即使无食物速发过敏反应史,无可疑食物致湿疹反应史)。 (3)患者或家长确信食物是加重特应性皮炎的触发因素(即使无明显速发过敏反应史)。 特应性皮炎患儿合并食物过敏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包括详细过敏史和喂养史)、临床表 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特应性皮炎患儿在OFC前,需先诊断性饮食排除,严 格回避可疑致敏食物4~6周,若疑为牛奶蛋白过敏,建议饮食回避期间使用完全无过敏 原的氨基酸配方粉(amino-acidbasedformulas,AAF)替代。需要注意的是,这些 检查并不能发现所有的过敏原,也不能单纯通过筛查“确诊”过敏原。具体流程见图6。

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解读

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解读

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解读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解读1. 背景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在近年来逐渐增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了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儿科学会制定了《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儿家庭提供科学、规范和系统的诊疗建议,帮助儿童尽早识别和管理食物过敏,减少并发症发生。

2. 概述食物过敏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皮肤症状、呼吸道症状、胃肠道症状等。

《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通过对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临床诊疗指南,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膳食控制等方面的建议,旨在提高医生对食物过敏的认识和诊断水平,同时为患儿提供更加科学、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深入探讨在深入探讨《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时,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我们需要了解食物过敏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它在儿童中的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点。

我们需要探讨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包括皮肤刺激试验、特异IgE抗体检测和口服食物试验等内容。

我们需要关注《指南》中关于食物过敏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包括膳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过敏原免疫治疗等方面的建议。

4. 个人观点在阅读和理解《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时,我深切认识到食物过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以及临床医生在指导患儿家庭时的责任之重。

指南的出台不仅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标准参照,也为儿科医生提供了规范化的临床实践指导。

指南的制定也提醒我们,食物过敏并非简单的过敏反应,更需全面评估患儿的过敏原暴露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生活指导。

5. 总结通过对《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的深入解读,我们了解了对儿童食物过敏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以及指南中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我们也明白了在实践应用中,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个体差异和家庭情况,制定更加贴心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们对食物过敏这一话题也有了更加深刻和灵活的认识。

在撰写本篇文章时,我从简到繁地对《我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进行了解读和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gE介导 速发型胃肠道过敏症 胃食管反流
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与IgE介导的比较
IgE
非IgE
发病机制 诊断方法不同 诊断标准不同 治疗原则基本相同
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导, 非IgE介导
靶器官为皮肤、呼吸道和 混合介导
消化道
大多表现胃肠道症状
血清sIgE抗体 食物点刺
组织活检,血清中嗜酸性 粒细胞增高
– 常表现饭后恶心和呕吐、腹痛、间歇性腹泻, 幼婴有生长发育停滞。
– 通常为多重食物过敏。
主要内容
定义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粪菌移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免疫介导类型:IgE介导(速发),非IgE 介导细胞介导(FPIES,AP),混合IgE和 细胞介导(AEGE)
• 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机制相对明确,有共识 • 而食物过敏的胃肠道症状大多为非IgE介导,
少数为混合介导,机制尚不明确
发病机制——III型变态反应
• 主要为IgG介导; • 机体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的某种或多种食物
当成有害物质,产生针对食物的特异性IgG, 与之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 • IC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不仅可直接促使 血小板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还能够激活补 体,促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活化,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 • 可引起所有组织(包括血管) 发生炎性反应并 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病例二
• 男,3个月,因母乳不足,给予配方奶后两 个半小时频繁呕吐,继之腹泻水样便,10 余次,量多、尿少,入院
• 精神差,面色苍白,四肢凉,前囟凹、脉 细速、低血压、白细胞18×10^9/L,中性 为主,粪常规OB(+),血气分析示代谢 性酸中毒,经对症治疗及母乳喂养住院3天 后出院
• 出院后又给予配方奶后又出现上述类似症 状与体征,考虑为牛奶食物过敏,行牛奶 皮肤点刺(SPT)阳性
发病机制——III型变态反应
• IC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局部和
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的细胞间隙中。 • 导致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降低的因素包括补体功能障碍、吞噬细胞功
能异常、免疫复合物量过大等,其沉积则与局部的解剖特点和血流动力学因 素以及炎症介质的作用有关。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的诊断与治疗
亳州市人民医院儿科 王瑞芳
主要内容
定义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粪菌移植
什么是非IgE介导食物过敏?
•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非IgE介导参与,主要由嗜酸性粒细胞介导、 T 细胞介导
• 发病缓慢,主要受累器官为胃肠道 • 血清s IgE、皮肤点刺常为阴性
• 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 激发实验
• 过敏原皮肤点刺实验 • 血清食物特异性IgE筛
查 • 食物回避
•内镜活检
非IgE介导
IgE介导
非IgE介导牛奶蛋白过敏 相关的消化道疾病
• 非IgE介导 食物蛋白性小肠结肠炎 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过敏性结肠
炎) 食物蛋白性肠病 婴儿肠绞痛 便秘
• 混合介导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道炎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结肠炎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15Eos/HFP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0Eos/HFP 食物蛋白性直肠结肠炎>6Eos/HFP
食物过敏
临床表现特点
胃肠道症状
•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 试验 •接触皮炎斑片实验 •特应性斑片试验 •皮内试验 •食物特异性IgG实验 •淋巴细胞活化实验
全身症状:皮肤、呼 吸、胃肠道症状
食物激发 双盲安慰剂对照
食物激发
饮食回避
饮食回避
IgE和非IgE共同介导食物过敏性胃 肠病
• 主要为嗜酸细胞性食管炎、胃炎、胃肠炎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gastritis, gastroenteritis
• 特点
– 食管、胃或小肠壁有嗜酸细胞(EOS)浸润,常 有外周血EOS增多。
发病机制——IV型变态反应
• 主要为T细胞介导; • 效应T细胞与相应食物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
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 炎症反应; • T细胞活化后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导致 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等浸润; • 发生较慢,通常在机体再次接受抗原刺激后 24-72小时方出现炎症反应,故称为迟发型。
• 诊断食物蛋白诱导症状 恶心、呕吐/溢乳 拒奶、喂养困难 腹痛 腹胀 肠梗阻 腹泻 便秘 消化道出血(血便)
• 全身症状 重症感染、代谢性酸中毒 脓毒败血症、休克 营养不良、贫血 蛋白丢失性肠病
• 组织活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正常:食道0 胃窦<10 十二指肠<20 结肠10-20 婴儿<10
定义
• 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食物进入人 体后,机体对之产生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 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 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 根据免疫机制分为IgE介导、IgE/非IgE介导和 非IgE介导三大类。中华儿科杂志2011,49(5):344
• 非SaIbgraEA,介Bel导lant的i JA,食Rai物s JM过, et敏al .:IgE包and括nonI_gIgGE f介ood导aller型gy. 、IgM 介An导n Al型lerg、y As免thm疫a Im复mun合ol ,物200型3, 9及0: 71T- 7细6. 胞介导型等。
非IgE介导食物过敏诊断困难
• 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对危重病例的小婴 儿缺乏认识
• 缺乏公认的诊断标准 • 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方法 • 胃肠组织活检开展受限
特点
• 迟发型,摄入食物后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 • 临床表现各异,累及多系统多脏器,常见为
消化道症状,也表现为皮肤及呼吸道症状; • 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 • 针对IgE的检查往往呈阴性。
病例一
• 男,26天,因反复呕吐疑胃肠梗阻入院 • 出生后给予配方乳,呕吐咖啡渣样物,胎便
排出正常,但腹胀,造影剂示胃膨胀,不能 通过幽门,超声幽门肌层3mm(正常< 2mm),请外科会诊后示幽门肥厚?因腹胀 加重,腹平片示小肠梗阻,即行外科剖腹探 查,结果为胃窦前臂穿孔。 病理检查:胃壁粘膜、粘膜下及肌层嗜酸性 粒细胞浸润 • 回避过敏原食物症状消失(AA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