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 (2)
初一语文_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课内阅读总复习练习第五课童趣(一)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项()为之强()徐()喷以()烟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2)昂首观之()(3)为之()怡然称快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④怡然称快()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⑥鞭数十,驱之别院()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句子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三)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3)“庞然大物"实为:。
6.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第十课《论语》十则(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罔()殆()2.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二)2.【甲】文中画横线诗句的音韵美体现在哪里?请写出你的发现。
(2分)3.《世说新语》共为36门,【丙】文应属于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门?并说明理由。
(3分)A.方正B.言语C.雅量D.夙惠4.根据【丙】文内容,填在【丁】文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了无喜色,棋如故 B.喜怒无色,棋如故C.了无愠色,棋如故 D.貌闲意悦,棋如故5.小朝认为【丁】文结尾处有画蛇添足之嫌。
请你结合【丙】【丁】内容纠正小朝的想法。
(4分)(二)(13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
其母愍①之,窃②以锦被③蒙上郭林宗④吊⑤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⑥,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
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注释】①愍(mǐn):怜悯,可怜。
②窃:偷偷地。
③锦被:锦缎制作的被子,在服丧期间不可以用。
④郭林宗:郭泰,字林宗,东汉未年人,善于品评人才。
⑤吊: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家属。
⑥则:把……当作榜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3)奋衣而去.( ) (4)衣.夫锦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自后宾客绝百所日3.【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因为赢得我们的赞叹:但在【乙】文中,陈元方却因为受到郭林宗等宾客们的唾弃。
(2分) 4.你认同【乙】文中郭林宗及宾客们的行为吗?为什么?请结合两文说说理由。
(3分)(三)(11分)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下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文言文阅读。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汝①人识字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②不识之乎。
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搦管③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
”书二画,训曰:“二字。
”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④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其父喜从之,具币⑤谢遣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
父趣⑦之。
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①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
②累世:连续几代。
③搦管:拿毛笔。
④辄:就。
⑤具币:准备钱币。
⑥治状:写请柬。
⑦趣:同“促”,催促。
(1)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汝有田舍翁/不舍昼夜B.归告其父曰/归心似箭C.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撒盐空中差可拟D.久之不成/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3)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上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划线字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径去________(3)翻译句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狼狡诈本性的是()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一)(12分)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选文选自《世说新语》“简傲”篇。
“简傲”指简慢高傲。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王献之简慢高傲的表现,并给他提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4分)(二)(12分)种梨【清】蒲松龄①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②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②,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③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梦溪笔谈》二则>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千万蔽地蔽:(2)岁以大穰岁:(3)患其塔动患:(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故:(5)贻以金钗贻:(6)人履其板履: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2)岁以大穰以:(3)以钳搏之以:(4)乃以瓦布之乃:(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而:(6)盖钉板上下弥束盖: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1)代词,代物:(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5.译述下列句子。
(8分)(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8.填空。
(4分)《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 __成就。
综合题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阅读练习(一)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狗蝎()②其喙有钳()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①其虫旧曾有之。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钱氏据两浙时()②方两三级()③但逐层布板讫()④人履其板()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6.翻译句子①六幕相联如胠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患.其塔动()(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六幕相持.()(4)人皆伏.其精练()2、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贻以.金钗B、匠师如.其言岁以.大穰果如.鹤唳云端C、盖.一癞蛤蟆也D、故.渔者歌曰盖.钉板上下弥束故.如此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本文如何表现建筑师喻皓的高超技术的?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五)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选自《吕氏春秋》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范氏之亡.也②欲负.而走③以.椎毁之④遽.掩其耳2.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例句“恐人闻之而夺已也”相同的是【】A 至之市,而忘操之。
B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 拔山倒树而来。
D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出自这篇文言文的成语是,从这则寓言中你读出什么道理?(六)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4.(1)B、E、F(2)A、D(3)C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政治科学综合题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
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
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
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
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一)1.《梦溪笔谈》沈括存中北宋 2.①xiē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③十天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
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7.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②fāng ③qì④lǚ 3.①担忧。
②所以。
③铺排。
④赠给。
⑤遵照。
⑥因为。
4.①在②用③拿④只⑤的 5.①塔②匠师③喻皓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14、略 15、D 16、略17、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