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老师示范赏析词,让学生学会深层次赏析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与作家作品。

2.学习鉴赏《醉花阴》。

自主学习预习掌握相关字音字形、文体常识、作家作品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瑞脑..: (3)有暗香盈.袖:..销金兽: (2)佳节又重阳(4)凄凄惨惨戚戚: (5)乍暖还寒....时候:(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从唐五代兴起,而在宋代兴盛的一种新体诗是_____。

前人评论宋词有“婉约”和“豪放”之说,并以之把宋词分成了最重要的两大流派。

宋代“婉约”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豪放”词的代表词人是_____和_____。

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是_____,她著有词集_____。

“寻寻觅觅,_____,_____”是她的词作_____中的名句。

3.李清照,号_____居士。

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_____女词人。

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

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_____结婚,生活安适美满。

他们以_____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_____、金石。

靖康元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

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她论词强调协律、典雅、情致,提出词“_____”之说(见《词论》)。

前期作品多写_____,内容缺乏深意。

后期作品多抒发_____的身世之感,寄寓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之情,风格曲折深隐、哀婉凉美。

4.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báo)雾重(chónɡ)阳暗香盈(yínɡ)袖B.东篱(lí) 戚戚(qī) 乍(zhà)暖还寒C.将(jiǎnɡ)息相(xiānɡ)识三杯两盏(zhǎn)D.憔悴(cuì) 堪摘(zhāi) 玉枕(zhân)纱厨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1 -A.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B.莫道不销魂C.东篱把酒..损..黄昏后 D.满地黄花堆积,憔悴6.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 )①她的早期作品②她的晚年之作③创造性地以十四叠字为开头④表达了丧夫之痛⑤抒发了故土难归的哀愁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二、合作探究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李清照词二首优秀导学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李清照词二首优秀导学案

《声声慢》导学案姓名班级组别【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学会“知人论世”。

2、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案【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辗转下江南。

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后期)多悲叹身世,怀旧悼亡,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词风情调感伤,凄婉哀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作品散失很多。

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写作背景】《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已经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探究案【品读提示】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3、抓住词中的意象来品读【品读思考】1 .找出本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请指出哪一句是本词的主旨句,词眼又是哪一个词?直接抒情的句子: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全新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全新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学习难点: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词中“愁的内涵,反复吟咏,快速背诵学法指导:1. 课前查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词作特点2. 认真读文本,在熟悉文本的基础成小组合做完成探究课时预设:两课时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戚戚()乍暖还寒()()将息()有谁堪摘()憔悴()( )2查资料填写下列空格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 易安体",词作有《玉漱词》。

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声声慢》写于词人生活的后期。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政治上的诬陷。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本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汇。

2、把握词句类型,理解诗歌情思。

【过程与方法】
1、咀嚼、考证、补充注释法
2、推敲词句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会词人的敏锐的心灵与深沉的人生感受,学习热爱生活。

【自主探究】
一、咀嚼注释
1、注释是对文章的有力补充,会读注释,会用注释,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有益处。

请同学们
在独力阅读《醉花阴》的基础上,精心揣摩注释,是否对词章重点环境、人物有力更深、更新的认识?
2、补充注释:
1)东篱把酒: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2)暗香:幽香。

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3)盈袖:出自“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写夫妇睽离。

二、推敲词句
1、改字比较: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没有比较,就很难分出优劣高低,
对词语的赏析,试着换一个词,比较、把握词语运用之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同学们能否把原词中的重点词语替换一下,比较品味一下?
2、语序颠倒比较
3、把握句子
1)语序特殊的句子
2)隽永含蓄的句子
【合作探究】
1、组内、班内逐层展示:1)词语
2句子)
2、交流讨论
3、梳理小结
【迁移训练】
1、完成《新学案》44页10——11题。

2、板演交流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导学过程】一、1、bóyínɡzhàcuìzhāi zhěn 2、A(次第:文中指光景,状况;今指次序,依次,一个接一个地) 3、李清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易安《漱玉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4、李清照5、(略)二、2、“愁”(“薄雾浓云愁永昼”)感情基调:寂寞、忧郁。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独的愁绪。

3、“永昼”“半夜”“黄昏”(夜以继日,无休止,写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东篱”“酒”“西风”“黄花”(烘托寂寞孤独难耐的感受)“愁永昼”(独坐)、“玉枕纱厨”(孤眠)、“把酒”(自斟),渲染空虚无聊的心情 4、“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

点出了愁的长久。

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透”——点出了秋寒心冷,辗转反侧。

5、东篱——藏头(“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后泛指赏菊之处。

隐去了“采菊”二字。

东篱:种有菊花的田圃。

)把酒——省略“菊花”二字,“把菊花酒”。

暗香——幽香,菊花香气。

黄花——菊花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A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C内容上,“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四、2、“愁” 3、①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总结:七组叠字,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愁妇形象。

③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学案一、简要介绍(一)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李清照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知识链接】一.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整体感知成长心灵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高中语文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会新奇的比喻和叠词的表达效果。

3.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词中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

1.字音辨识(1)玉枕.纱厨.()(2)堆.积()(3)暗香盈.袖() (4)寻觅.()(5)戚.戚() (6)乍.暖()答案(1)zhěn chú(2)duī(3)yínɡ(4)mì(5)qī(6)zhà2.词语解释(1)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戚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暗香盈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乍暖还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2)悲愁、哀伤的样子。

(3)调养,保养。

(4)枯萎,凋零殆尽。

(5)清淡的香气充满衣袖。

(6)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3.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导学案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巩固
1.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二、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释题
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
(一)朗读体味
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愁情?
3、鉴赏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理解作品。

2.通过抓住意象,描绘意境来理解诗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理解作品。

2.通过抓住意象,描绘意境来理解诗歌情感。

三、预习内容
阅读词作,解决以下问题:
1、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

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词眼是什么?
3、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创设了一种什么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