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设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2. 学生能描述大气层的特点,了解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与气候的影响。
3. 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气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数据等分析大气层的变化,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大气科学的兴趣。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气象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大气科学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功能,联系课本第二章内容。
-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层的特点与作用;- 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
-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 大气污染与防治: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参考课本第四章内容。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危害;- 环保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4. 实践活动:设计气象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2周,其中讲课:0学时,实验(含上机):0学时,课外2周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环境工程学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张慧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气象出版社,2015。
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一次较全面的大气污染控制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基础和主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工程设计计算、图纸绘制及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阶段下达设计任务书(2天)指导学生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包括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技术与设备),以及净化设备的设计计算、管道布置、阻力计算、风机选型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述,提出设计目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1)理解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技术与设备;(2)掌握净化设备的设计计算、管道布置、阻力计算、风机选型等相关知识。
重点: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技术与设备难点:净化设备的设计计算、管道布置、阻力计算第2阶段选题,设计方案比选(0.5天)根据设计任务书,围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展开选题,题目可来自理论课程或社会实践。
在满足课程设计要求和设计任务书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设计工作量和实际条件,选题恰当、适中,符合当前市场需求,具有创意。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空气污染。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其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机制、防治方法和技术。
这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分、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来说,该课程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
其中,控制污染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如静电沉降、离子交换、膜分离、光化学氧化、生物反应器等。
此外,该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国际标准、法律法规和国内状况等。
最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应该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各个方面的教
学目标。
借助该课程,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为大气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
2. 掌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 掌握大气中水汽、云和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认识。
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厚度及其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
2.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能量转换、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辐射的吸收特性。
3.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探讨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现象、大气污染及其影响等。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掌握大气现象,如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3.认识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和影响,以及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2.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和仪器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分析;3.能够撰写简单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层结构:介绍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2.大气现象:讲解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3.大气污染:阐述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途径、影响和控制措施。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层结构;第二周:大气现象(一);第三周:大气现象(二);第四周:大气污染(一);第五周:大气污染(二);第六周:实践与探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大气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大气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大气知识;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大气科学著作,拓宽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大气现象;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如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开展实验教学。
大气课程设计小结

大气课程设计小结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压力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风的形成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大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掌握大气压力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3.理解风的形成和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
2.能够利用气象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知识、大气压力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风的形成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1课时:介绍大气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包括气层、臭氧层、温室效应等。
2.第2课时:讲解大气压力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第3课时:探讨风的形成和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包括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大气的基本知识、大气压力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2.讨论法:学生就风的形成、大气环流等话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现象。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气象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气象学著作,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大气现象的图像和视频,增强直观性。
4.实验设备:准备气象学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设备,如气压计、温度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现象。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垂直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层次划分及各自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力、成分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解释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及航空等领域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气象数据,能绘制大气垂直结构示意图,展现各层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大气分层相关的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分层知识,进行简单的气候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对大气垂直分层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大气层、预防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和自尊。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和地理知识基础,对大气现象充满好奇心,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垂直分层的基本概念与层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特点及各层之间的界限。
2. 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等参数随高度的变化趋势。
3. 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不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以及大气层内部的热量传递和能量平衡。
4. 大气分层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航空、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垂直分层概念与层次划分,重点介绍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第二课时:分析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表进行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理工大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环境工程1202班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日期:任务书本课程设计的学时为2周,设计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某铸工车间轮碾机、皮带机粉尘治理的设计,二是2×200MW 火电机组脱硫塔的设计。
设计任务书如下:一、某铸工车间轮碾机、皮带机粉尘治理的设计 (一)设计题目:某铸工车间轮碾机、皮带机粉尘治理 (二)原始资料:1、轮辗机四台S114型直径2300mm 。
皮带机两条宽B=500mm ,其中一条为上料皮带,在轮碾机的上部。
另外一条皮带为下料皮带,深入地下500-800mm 。
2、粉尘资料 粒径分布 <5μm 5~10μm 10~20μm 20~40μm >40μm 质量%9.622.940207.53、吸入气浓度:流量1880mg/m3 含SiO 210%以上。
要求两台轮碾机的粉尘用一套粉尘治理系统。
除尘设备可选用电除尘器或袋式除尘器。
4、环境温度 t=14℃5、车间平面图、车间立面图及轮碾机立面图附后。
(三)成果要求:1、绘制粉尘治理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各一份<2号>2、整理计算书一份要求:水力计算设备选择计算车间风平衡计算,给出补风量(四)参考资料:《工业通风》建筑工业出版社 《供热通风设计手册》建筑工业出版社5.288.961.010.76 7.082.803.013.7616.36车间平面布置图230015002000 15003000500 500500轮碾机立面图6000 6000 6000 6000 60001250 10506000600042001 2 4 3 56 ABC3000二、2×200MW火电机组脱硫塔设计(一)设计题目:2×200MW火电机组脱硫塔设计(二)原始资料:1、火电厂概况根据国家环保政策,对大气污染实行总量控制,要求所有的新建电厂必须脱硫装置,本工程设计新建某电厂厂址选择时规划容量为2×200MW,设计采用每台炉配1套脱硫装置,主要脱硫工艺技术为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
该工程位于某市城东、某江北岸,距城区老街2km,厂址现为一期预留水平场地。
厂区地层结构较简单。
电厂公路运输极为便利。
电厂的水路运输方面前景也较好。
电厂气象条件(略)。
2、电厂主要技术装备本期工程装设两台200MW燃煤发电机组。
锅炉为东方锅炉厂生产,为亚临界参数、四角切向燃烧、自然循环汽包炉。
单炉膛Ⅱ型露天布置、一次再热、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架结构、炉顶金属屋盖带防雨罩。
锅炉主要设备参数见表1。
3、主要分析资料煤质分析见表2。
灰渣特性见表3。
石灰石是湿法脱硫技术中的吸收剂原料,其成分和化学活性是脱硫工艺中的关键,对脱硫吸收塔酸碱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设计选择石灰石粉,不考虑其粉磨工艺设计,石灰石粉尺寸为0.044mm(325目90%通过),并配置成30%的石灰石浆液贮存在石灰石浆液箱内。
要求的石灰石化学成分为:CaCO3≥90.67%;MgO≤2.1%;Fe2O3≤0.49%;Al2O3≤1.4%;SiO2+酸性不溶物≤3.29%。
吸收剂含水率2%,体积密度1250 kg/m3,堆积静止角度38°。
4、脱硫工艺设计条件烟气脱硫系统根据下述要求进行设计。
①在锅炉燃用设计煤质和校核煤质BMCR工况下,处理全烟气量时SO2的去除率不小于96.2%。
②在脱硫设计煤质的烟气条件下,锅炉SO2排放量增加30%时,经脱硫后的SO2排放依然可以满足最新的环保要求,过剩空气系数为1.55时(引风机出口),SO2排放浓度为40mg/m3(干基,标态)。
③当烟气温度和粉尘浓度分别增加到最高160℃和最大400mg/m3(湿基)时,烟气脱硫系统能安全、可靠和连续运行。
在锅炉BMCR工况条件下,要求:要求脱硫系统中的设备有一定的容余量;烟气脱硫系统具有应付停机的有效措施;烟气脱硫系统应能适应锅炉的起动和停机,并能跟随锅炉负荷的波动。
在BMCR工况下烟气通过烟气脱硫系统后,烟囱入口烟温高于80℃或比酸露点温度高10℃以上。
烟气脱硫系统的服务寿命不低于30年。
5、脱硫工艺性能保证本工程脱硫性能保证要求:保证脱硫系统在验收试验期间将保持吸收塔96.2%的脱除效率;烟囱入口的烟气温度在BMCR工况下为80℃或更高,其烟气携带水滴含量应低于100mg/m3(标态,湿基)。
表1锅炉主要设备参数设备名称参数名称单位参数锅炉型式亚临界、自然循环、一次再热、单炉膛、四角切圆燃烧方式、气包炉最大连续出口蒸汽出力t/h 1025过热器出口蒸汽压力MPa 17.5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540/540排烟温度(引风机后)℃128(设计煤种)锅炉实际耗煤量(BMCR)t/h 145(设计煤种)除尘器型式及配置双室四电场除尘效率% ≥99.6引风机型式及配置静叶可调轴流式风量m3/h 1600000风压Pa 4700电动机功率kW 2500烟囱高度m 240材质钢筋混凝土表2煤质分析项目符号单位设计煤种项目符号单位设计煤种收到基碳C ar % 60.86空气干燥基水分M ad % 1.6 收到基氢H ar% 4.09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 daf % 38.59 收到基氧O ar% 5.96 哈式可磨性指数HGI 60.5 收到基氮N ar% 1.22 冲刷磨损指数K e收到基硫S ar% 3.10低位发热值Q net,ar kJ/kg 24910 收到基灰分A ar% 18.61收到基水分M ar% 6.16合计% 100表3灰渣特性名称符号单位设计煤种二氧化硅SiO2 % 53.64三氧化二铁Fe2O3% 5.08三氧化二铝Al2O3% 17.12氧化钙CaO % 6.63氧化镁MgO % 1.67二氧化钛TiO2 % 0.48氧化钾K2O % 1.33氧化钠Na2O % 0.44三氧化硫SO3 % 6.28五氧化二磷P2O5 % 0.98合计93.65变形温度DT ℃1220软化温度ST ℃1260熔化温度FT ℃13006、脱硫工艺设计标准和规范首先选择国家标准,但不低于国际电工协会(IEC)标准。
设计中依据的主要标准和规范有:《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S000-2000);《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23-200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87-85);《钢制压力容器》(GB150-1998);《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GB12145-1999);《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DL/T5072-199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工业设备、管道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HGJ229-91)。
(三)设计内容:1、烟气和脱硫剂的物料平衡计算,按照应达到的脱硫率要求,计算需要投入消耗的原料和产出的物料之间的关系。
2、脱硫装置入口烟气参数计算。
3、进行系统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设定,完成系统设备的选型。
①脱硫塔比较、工艺组成及流程的确定②吸收塔系统设计③脱硫防腐设计④脱硫吸收剂设计(四)成果要求:1、烟气和脱硫剂的物料平衡计算,按照应达到的脱硫率要求,计算需要投入消耗的原料和产出的物料之间的关系。
2、脱硫装置入口烟气参数计算结果。
3、脱硫塔的选择、脱硫工艺组成及流程(简图)4、吸收塔系统设计(包括吸收塔本体设计、再循环系统设计、氧化空气和搅拌器、除雾器设计、设备选型),要列出吸收塔主要设计性能参数(包括L/G、Ca/S、吸收塔区直径、吸收塔区高度、浆池高、浆池容积、浆液循环相关的停留时间、浆液排出相关的停留时间等)。
画出脱硫塔示意图(标出吸收塔总高、吸收塔区直径、吸收塔区高度、浆池高等参数,画出除雾器、氧化空气和搅拌器等的相对位置)5、脱硫防腐设计(包括脱硫装置容易出现腐蚀的位置、吸收塔的防腐、管道防腐)6、脱硫吸收剂设计(只需计算脱硫剂的用量)(五)参考文献(资料):1、《燃煤电厂脱硫装置》杨旭中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火电厂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手册》周至祥等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3、《电厂烟气脱硫设备及运行》孙克勤主编。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300MW热电联产机组烟气脱硫技术》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编著。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5、《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设计、建造及运行》孙克勤等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程DL/5196-20047、《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郝吉明,马光大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化工原理》姚玉英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班级:姓名:指导老师:日期:目录第一部分某铸工车间轮碾机皮带机粉尘治理的设计第一章设计资料 (2)第二章除尘系统设计内容 (5)一、除尘系统的划分 (5)二、捕集装置(集气罩)的设计 (5)三、除尘器设计选择 (7)四、输送管道设计 (9)参考资料 (16)第二部分2×200MW火电机组脱硫塔的设计第一章脱硫塔设计的主要内容 (18)第二章脱硫塔设计要求及数据 (18)第三章基本数据的计算 (22)第四章烟气脱硫工艺设计 (27)一、烟气系统的设计 (27)二、脱硫工艺组成及流程 (27)三、吸收塔系统设计 (28)四、结论 (37)参考资料 (38)附图一:脱硫塔简图 (31)第一部分某铸工车间轮碾机皮带机粉尘治理设计说明书第一章设计资料一、设计题目:某铸工车间轮碾机,皮带机粉尘治理的设计。
二、原始资料:1、轮碾机四台S114型直径2300mm。
皮带机两条宽B=500mm,其中一条为上料皮带,在轮碾机的上部。
另外一条为下料皮带,深入底下500—800mm,取500mm。
2、粉尘资料:表1-1-1粒径分布<5μm5~10μm10~20μm20~40μm>40μm质量% 9.6 22.9 40 20 7.53、吸入气流量及浓度:1880mg/m3,含SiO210%以上。
要求两台轮碾机的粉尘用一套粉尘治理系统。
除尘设备可选用电除尘器或袋式除尘器。
4、环境温度t=14℃5、车间平面图、车间立体图以及轮碾机立体图附后。
三、成果要求:1、绘制粉尘治理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各一份(2号)。
2、整理计算书一份要求:水力计算;设备选择计算;车间风平衡计算,给出补风量。
四、设计步骤:1、除尘系统的划分。
2、捕集装置的设计。
3、管道系统的设计。
4、净化设备的选择或设计。
5、排放烟囱的设计。
五、参考资料:《工业通风》建筑工业出版社《供热通风设计手册》建筑工业出版社图 图1-1-1 车间立面图图1-1-2车间平面布置图5.288.961.010.76 7.082.803.013.7616.36600060006000600060001250 105060006000420012 43 5 6ABC3000图1-1-3轮碾机立面图230015002000 15003000 500 500500第二章设计内容一、除尘系统的划分1、划分原则:(1)以生产主机为中心,同一生产流线,运行班次相同,生产相同时间的扬程点,划分为一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