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
小脑肿瘤的MRI诊断

小脑肿瘤的MRI诊断李庆国,贾守强(莱芜市人民医院,山东莱芜271100)[摘要]目的:提高小脑肿瘤的MRI诊断准确率。
方法:对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病例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0例病人中,髓母细胞瘤31例,脑转移瘤27例,星形细胞瘤30例,血管网织细胞瘤12例。
结论:发病年龄以及部位、病灶形态等征像对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MRI对小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小脑;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098(2008)14-1783-02MRI Diagnosis of Tumors in CerebellumLI Qing-guo,JIA Shou-qiang(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 aiw u,S handong271100,China)A bs tra ct:Obje ctive To improve MRI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umors in cer ebellum.Me thods MRI findings of tumor s in cerebellum identif ied through surgical operat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in100cases were r 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 sults There were31cases with medulloblastoma,27cases of metastatic tumors,30cases of astrocytoma,12cases of an-gioreticuloma.C onc lusion The patients'age,loca tion,shape and enhancemeng f indings of lesion carr ied a certain value for the making of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MRI has high value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umors in cerebellum.Ke y words:Cerebellum;Tumor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iagnosis小脑肿瘤较常见且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小脑共济失调、颅神经损害表现,单纯依靠临床症状无法进行诊断,不同病变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又明显不同,因而早期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定预后有重要意义。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

MRI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大有作用现在能检查头颅血管有无异常的方法很多,比如血管造影、CT、超声、磁共振等。
各检查手段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优势,这些检查手段又相互补充。
那么磁共振头颅血管检查相比于其他检查手段有哪些优势呢?一、mri检查脑血管疾病的优势1、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血管检查与CT血管检查以及介入科的血管造影相比,它无辐射,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筛查手段,且短期内的重复多次检查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2、无需造影剂。
磁共振血管检查,利用血液的流动效应就可以进行脑动脉的成像,它无需注射对比剂,从而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3、无创检查。
跟血管造影相比,磁共振血管检查是无创的,不会给患者带来有创的损害。
二、常见脑血管疾病(一)常见脑肿瘤的MRI的检查1、脑胶质瘤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其约占颅内肿瘤的46%左右。
在MRI中,星形细胞瘤平扫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均匀程度取决于其内部结构。
增强扫描侵润性生长的星形细胞瘤一般无强化或仅有轻微斑点样强化,囊性星形细胞瘤可见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2、脑转移瘤脑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10%-15%,恶性肿瘤病人尸检中发现肿瘤有脑转移约30%。
在MRI中,脑转移瘤平扫T1加权像见颅内多发散在小环形或结节样等或稍低信号影,瘤周水肿可十分明显,病灶多位于皮质或皮质下;T2加权像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轻到中度环形或结节样强化。
3、脑膜瘤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非胶质性原发性颅内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
MRI上典型的脑膜瘤多呈质地均匀、边缘清楚的等T1和等T2信号,少数表现为稍长T1及稍短T2信号;T2加权像常见肿瘤边缘有一低信号边缘带,多为肿瘤纤维包膜或肿瘤血管所致。
增强扫描见中度或明显强化;邻近脑膜也有强化,称“脑膜尾征”。
脑胶质瘤、脑转移瘤、脑膜瘤是脑肿瘤中三种很常见的肿瘤,MRI检查显像对于早期发现。
小脑肿瘤的影像诊断

典型表现:大囊小结节
CT:小脑半球内薄壁囊性占位性病灶,边 缘清楚,囊壁有稍高密度结节影,增强扫 描囊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及囊内不强化, 有时可见供血血管与壁结节相连。
• MR:主要表现为囊性,有瘤结节存在。
• 囊腔张力高,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 囊液在T1上稍高于脑脊液,信号均质。T2 呈均质很高信号。
T1多为低或略低信号,T2上为高或等信号。
增强扫描以结节状、环状、不规则强化为
主。
边缘强化
男,61y 肺癌病史
左肢乏力一 周
男,58y 肺癌病史 左上下肢乏力一周
左侧小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处)单 发病灶,增强中度不均匀强化, 周边可见少,43y
T2
T1
Case3 男,3y 反复呕吐2月 行走不稳1月余
DWI
+C
室管膜瘤VS髓母细胞瘤
• 易误诊。 • 原因:
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发病年龄相近,都可出现 共济失调、步态紊乱及嗜睡、头痛、呕吐等颅内 压增高等临床表现,临床上不易鉴别。
髓母细胞瘤是恶性侵袭性胚胎性肿瘤,室管膜瘤 预后相对较好,二者的鉴别是必要的
CT增强: 实性部分中度强化。
肿瘤居于脑室内,无水肿。
MR表现 • 脑室内或以脑室为中心的占位性病变,T1
加权为略低信号,T2加权为等或略高信号。
• 脑室内的病变:边缘光滑,无水肿或周围 水肿轻微。
• 可有囊变、出血和钙化。
室管膜瘤的生长特点
• 室管膜瘤大多位于脑室内,大小不一,在 脑室内膨胀性生长。
• 好发年龄:儿童、青少年(<16岁),亦可见于 成人。(男多于女)
• 好发部位:以第四脑室最多见(75%位于幕下,2 幕上仅占25%)。
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28岁,头痛1月余
男,30岁,头晕2月,加重伴恶心、呕吐7天
男,26岁,头晕头痛伴行走不稳10天
>多位于小脑蚓部和脑干,形态稍欠规则。 >CT:等 或 等稍高混杂密度。
>MRI平扫: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DWI呈低信号,ADC值较高,病灶周边可见流空血管影。
>增强:明显强化。 >瘤周水肿:多较明显。 >PWI:高灌注。
室管膜瘤
>好发于儿童,两个发病高峰:1-5岁(幕下)和18-24岁(幕上)。 >多见于第四脑室;易引起脑积水。 >塑形生长,瘤周无明显水肿;结节状或分叶状,界清。 >亦可浸润生长,常伴有囊变。 >钙化发生率很高。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女,15M,呕吐24天,加剧伴精神差3天
囊性转移癌
>中老年多见。 >原发恶性肿瘤病史。 >多发,常为小病灶大水肿。
血管母细胞瘤 影像表现
02 病 理
04 小结
概述
>HB又称血管网状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成血管细胞瘤,是由
脑神经和脊髓神经所产生的一种高度血管分化的
。
>2016年WHO分类归为“间质,非脑膜上皮性肿瘤”,WHO I级。
> 以20-50岁好发,男>女。
评估及治疗
>MR有助于诊断HB,后循环的血管造影也有助于诊断HB,它比其他肿 瘤更加血供丰富。
>术前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的准确位置以及与后颅窝相邻重 要结构的关系。 >对HB而言直接切除增强瘤体结节即可。 >单发、有症状、病灶表浅的瘤体应当行手术切除。 >当发现颅内HB时,有必要行脊髓及腹部的影像学检查。
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与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与诊断作者:向成燕白卓杰张本善来源:《中外医疗》 2014年第30期向成燕白卓杰张本善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南京210048[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享10例经MRI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该组肿瘤发生于小脑半球7例,位于小脑蚓部1例,桥小脑角1例,右侧脑白质与颞叶交界处1例。
大囊小结节型7例,其中1例位于幕上;单纯囊肿型2例,均位于小脑半球;实质型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
结论血管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关键词] 颅内肿瘤;体层摄影术;核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048-02[作者简介] 向成燕(1985-),女,江苏盐城人,本科,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工作。
血管母细胞瘤亦称血管网织细胞瘤,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良性脑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4%,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
血管母细胞瘤多为单发,有时可为多发;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90%以上位于小脑半球,少数位于延髓、脊髓、幕上脑实质。
血管母细胞瘤多数为散发,少数具有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即血管网织细胞瘤)有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肿型以及实质型,以大囊小结节型为最多见,约占60%~90%,实质型约占10%~40%。
血管母细胞瘤列入1级(WHO),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由于有浸润性预后欠佳。
该研究收集和分析该院2003年1月—2011年10月年经MRI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10 例血管母细胞瘤,旨在探讨其MRI 表现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对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的认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经MRI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24~61岁,中位年龄42岁。
其中大囊小结节型7例,单纯囊肿型2例,完全实质型1例。
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16例报告

[ ] 梁胜根 , 1 罗治师 , 张敏 , . 等 四肢 主要血管 急性损 伤的显微 外 科修复[ ]中华显微外 科杂志 ,0 12 ( )10—11 J. 2 0 ,4 2 :4 4. [ ] MekA 2 e C,R b s v.Vacl i uyw t )ae oe o b j s  ̄ n r i a Ki db n u j h ct
a d o t ru n ji ama[ nt J. J Js r,9 4 7 ( )3 1 4 . ug 18 ,15 :4 —3 6
[] 彭晓新, 3 屈辉. 动脉造影在创伤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0 03 ( )6 4 2 . 2 0 ,4 9 :2 —6 6 [ ] 陆裕朴 , 4 胥少 汀 , 葛宝丰 , 实用 骨科学 [ . 等. M] 北京 : 民 人
324 修复血管的方式与缝合方法的选择 ..
缺损在 2 m 以 内者 , c 最好 行对 端 吻合 。其 符 合生 理 的血 流方
向, 能保持血液最大的流速和流量 , 吻合成功率最高l。而缺 4 J 损超过 2m者, c 应切取健侧 自 体大隐静脉移植修复。避免在张 力下缝合或通过极度 屈 曲关 节下 缝合 , 而影 响术后 功能 锻炼 ,
陆建 吾
( 广西柳州市工人 医院, 西医科大学第 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 广 广西 柳州 550 ) 40 5
摘 要 :目的 探讨小脑实质性血管 网织细胞瘤 的显微 手术 治疗 。方 法 对 1 6例经 显微 外科手术 并经病理 组 织检查 证实的小 脑实质性血 管网织 细胞瘤 的临 床资料进 行 回顾 性分 析。结果 肿瘤 全切 1 l例 , 次全切 5例, 术 死亡 2例 手 (25 %) 1,0 。随访 l 4例, 中痊愈 l 其 0例, 好转 3 肿瘤复发 1例。结 论 小脑实质 性血管 网织细胞 瘤全切难 度大, 例, 但 术中正确 的处理原 则和 熟练 的手术技巧 , 可提高手术疗效 。 关键词 :小脑肿瘤 ; 显微 外科 手术 中图分类号 :R 3 . 1R 1 . 7 99 ; 6 6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0 —5 1 ( 0 70 —0 4 0 1 8 7 2 0 ) 1 0 8—0 2 周 围无或只有轻度 脑水肿 , 直径 10 .c 平均 3 8c 7例 . ~5 5m, . m,
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特点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或成血管细胞瘤, 是真性血管性肿瘤,是由于中胚层的血管内皮细胞在形成原始血管过程中发生障碍,残存的胚胎间质细胞形成肿瘤。
本病最常见于后颅窝,小脑半球最多见,约占83%,脊髓和脑干次之,发生于幕上者少见。
发病年龄多为成年人,男多于女。
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当肿瘤同时发生于颅内和视网膜时称为VHL综合征,常有家族史,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伴有多脏器肿瘤如肾细胞癌、胰腺囊肿或肿瘤等。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可单发或多发,以单发多见,最好发于小脑,约占76%,也可见于脑干和大脑。
肿瘤系由高度丰富的幼稚细胞的血管及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和其间的网状细胞构成,主要为毛细血管,间有海绵状血管,内充有红细胞,部分为大的血管和血窦。
肿瘤细胞为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细胞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胞浆丰富,含脂质空泡。
肉眼观察肿瘤呈囊性或囊实性,囊内含有黄色或黄褐色的液体,囊壁由纤维性胶质细胞构成,也有实质性者。
肿瘤紫红色,边界清楚,质韧,直径大小不一,切面呈暗紫色,肿瘤同脑组织关系密切,邻近脑膜可有血管扩张。
组织学和影像学上,血管母细胞瘤可以分为单纯囊型(5%)、囊结节型(60%)、实质型(26%)和囊实型(9%)。
囊结节型病灶以大囊小结节为特征。
肿瘤小于1cm时常为实质型或实质型伴囊变。
MRI表现特点根据肿瘤的形态特点,血管母细胞瘤可分为大囊小结节型、单纯囊型和实质型三种类型。
大囊小结节型为血管母细胞瘤最常见典型表现。
MRI表现特点是囊性病灶伴壁结节强化。
囊腔张力高,边缘光整,壁结节较小, 常附于一侧囊壁,且多为近脑表面侧。
有囊越大,壁结节越小的倾向。
壁结节内及瘤周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
平扫囊腔囊液T1WI呈稍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壁结节信号与脑实质信号相似或稍低,高于囊液信号。
T2WI囊液呈均匀高信号,壁结节信号低于囊液,可被囊液的高信号影掩盖。
囊液在T1、T2加权像中均始终高于脑脊液信号,其原因是: 囊内液体所含的较多蛋白成分可缩短T1驰豫时间,从而引起T1WI信号高于脑脊液;脑脊液的不断运动导致自旋去相位,与不运动的囊内液体相比引起信号丢失,造成信号减低。
45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临床研究与观察

45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临床研究与观察【摘要】目的研究我院45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接收的45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进行治疗。
结果对45例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半年至3年,治愈43例,肿瘤复发为2例,再次手术后治愈。
结论通过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ct、mri检查对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做出诊断。
经过手术治疗后可治愈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
【关键词】血管网状细胞瘤;治疗;手术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6-01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较为常见良性肿瘤[1],发生于小脑半球,由中胚叶残余组织演变而来。
有时伴随着一些并发症,一般通过手术方式切除肿瘤便可治愈该病。
血管网状细胞瘤可分为三种类型:囊腔结节型、囊腔型和结节实质型[2]。
本文选取我院2007年1月到2012年4月45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进行探究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我院2007年4月到2012年4月45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有45例,男性为25例,女性为20例。
年龄19岁到71岁,平均年龄为45岁。
患者的病程7天-2年。
其中肿瘤位置在小脑半球有41例,小脑蚓部有4例。
45例患者中有3例患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的家族史。
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内分泌失调等。
其中头痛为38例,头晕10例,恶心、呕吐20例。
内分泌失调13例。
眼球震颤12例。
4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
45例小脑血管网状细胞瘤中囊腔结节型为40例,占88.9%,肿瘤性状为类圆形病灶。
囊腔周围呈现线性或者非连续性,囊液与脑脊液密度相似。
瘤结节均匀强化,为等密度或者高密度型。
囊腔型为3例,无肿瘤结节,肿瘤形状为类圆形,瘤结节直径仅1.5mm。
结节实质型2例,肿瘤为实质性,周围水肿不明显。
增强扫描后瘤结节明显强化。
2 结果45例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瘤结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RI诊断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
血管网织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为真性良性血管性肿瘤,最好发于小脑,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MRI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可靠检查法。
笔者收集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作一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20例为1999年以来在扶沟县人民医院和西华县人民医院就诊患者。
男13例,女7例;年龄15~57岁,平均37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头痛、呕吐、行走不稳,病程3个月~2年不等。
1.2 MRI检查采用东软0.3T常导磁共振诊断仪。
常规行SE序列头部横切位T1WI、T2WI及矢状位T1WI扫描,所有患者均在平扫后行增强扫描。
造影剂为GD-DTPA,剂量0.1 mmol/kg体质量。
2 结果
20例中肿瘤位于右侧小脑半球11例,左侧8例,小脑蚓部1例。
MRI表现为囊性18例,实质性2例。
前者MRI平扫T1WI囊性部分呈圆形或类圆形明显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边界锐利,大小介于24~56 mm,囊壁结节大小介于3~15 mm,,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
14例在肿瘤周围或壁结节内见一条或两条流空血管影。
增强扫描所有肿瘤囊壁及囊液均不强化,而壁结节明显强化;2例实质性肿瘤呈类圆形,直径分别为23 mm、50 mm,呈长T1、长T2信号,瘤体内可见多个条状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均匀强化。
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囊性者无或轻微,实性者较明显,但占位效应均较明显,15例可见因四脑室受压所致不同程度脑积水。
3 讨论
血管网织细胞瘤为起源于中胚叶残余组织的少见良性血管性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3%~2.5%[1-2],占后颅窝肿瘤的7%~12%[3]。
好发于轻壮年,男稍多于女,最好发于小脑,偶可见于脑干和大脑半球。
肿瘤包括两种病理学类型,即囊性及实质性,前者约占80%,后者文献报道占15%~30%不等[3,4]。
本组20例两者分别占90%、10%。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是目前诊断该病的最佳检查法。
总结本组病例及文献报道,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病变多位于小脑半球,偶可见于小脑蚓部,绝大多数为单发,多发者常有家族遗传倾向[5],可伴发视网膜血管瘤或内脏发育异常及囊肿;②肿瘤形态多较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
囊性病变的典型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囊性部分为液性长T1、长T2信
号,囊壁光滑锐利,壁结节可为单个或多个,以单个多见,T1WI比囊液信号高,T2WI比囊液信号低,壁结节较小时平扫可不显示,增强扫描因壁结节强化显著而更易于显示;文献报道[6]少数肿瘤内部可继发出血,此时整个肿瘤在T1WI 及T2WI上可均呈高信号,此时壁结节易被高信号囊液掩盖而辨别困难;实质性肿瘤信号与囊性肿瘤的壁结节信号相似,但瘤体常较大,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③肿瘤实性部分边缘或内部可见一至两条迂曲血管影,T1WI及T2WI 均呈流空信号,为肿瘤病变血管和供血动脉。
本组20例有16例MRI显示此征,出现率80%;④肿瘤周围脑组织水肿多较轻微,尤其囊性病变可无水肿,实性病变水肿相对明显。
四脑室受压造成梗阻性脑积水或小脑扁桃体下疝为常见继发改变。
囊性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表现具有大囊小结节和流空供血动脉及周围脑组织水肿轻微等特点,易于诊断。
但有时需与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鉴别。
后者肿瘤因易发囊变坏死也可表现为囊性肿瘤及壁结节,但其发病年龄更轻,增强扫描多为囊壁和壁结节同时强化。
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发病率低,MRI表现特征性不强,诊断时需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如小脑单发转移瘤、髓母细胞瘤等。
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周围显著脑水肿为其特征,增强扫描较大肿块常呈不均匀强化。
小脑蚓部的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需与髓母细胞瘤鉴别。
MRI平扫时两者形态和信号相似。
但后者多见于小儿,因其为高度恶性肿瘤,病变生长较快,临床病史常较短,增强扫描髓母细胞瘤强化程度较轻,瘤周无流空血管显示,且早期即易发生脑脊液种植转移。
参考文献
1 卢国齐,袁军辉,马国峡,等.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28例临床分析.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12):680-682.
2 徐俊玲,李永丽,张继良,等.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6-7.
3 邓民强,谭晓辉.12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诊治体会.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6):443-444.
4 凌国锋,吴焕春,徐国本,等. 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30例治疗体会.河南肿瘤学杂志,2001,14(4):240-241.
5 谢坚,马振宇,罗士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中华医学杂志,1997,77(3):191-19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