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示范董其昌书法,真是熟练至极!(视频)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名言有哪些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名言有哪些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他不仅创作出精美的书法作品,还有许多名言传给了后人。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名言,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名言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经典名言1、有水有山有林亭映带左右,可觞可咏可丝怀抱古今。
2、宇宙静无事,山林大有人。
3、室在山林乐,人同天地春。
4、观水得其趣,临文畅所言。
5、清犹临川竹,惠若当风兰。
6、文品极于古,清言足可听。
7、风和春日永,水映暮山清。
8、大水流为九曲,春风又是一年。
9、作文当有清气,临事终期虚怀。
10、幽兰间修竹,流水抱春山。
11、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
12、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于地同。
13、怀若竹虚临曲水,气犹兰静在春风。
1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5、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日喻天怀。
16、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
17、惠风和畅骋怀日,天朗气清俯仰时。
18、文人天趣清犹水,贤者风期静若兰。
19、知足一生得自在,静观万类无人为。
20、山静兰初放,亭幽竹与清。
21、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
22、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
23、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24、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致永年。
25、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香。
26、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27、幽怀得春气,修竹引清风。
28、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
王羲之的传世真迹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一代大师,光辉不褪,《中国艺术大师图文馆》系列之一,向您介绍书法大师王羲之先生,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中国书法史(7)

宋廣
• 生卒年不詳。字昌裔,河南南陽人。曾任沔陽同 知。擅畫,亦擅行、草書。師法張旭、懷素,略 變其體,筆法勁秀流暢,體勢翩翩。明初時與宋 克、宋璲俱以善書知名,人稱“三宋”。明陶宗 儀《書史會要》:“廣草書宗張旭、懷素,章草 入神。”然評者謂宋廣書風瘦勁婉暢,不及宋克 的書法成就。
沈度(1357一1434)
董其昌《小楷金剛經》
邢侗(1551-1612)
• 字子願,山東臨邑人。工詩文,善書畫,與董其昌有“北 邢南董”之稱。其書筆力矯健,尤善寫大書,雄強奇絕。 作品有《書客中行》、《臨鵝群帖》等。
張瑞圖(1570-1644)
• 字長公,號二水,別號果亭山人、芥子居士,福建晉江人。 官至建極殿大學士。他打破傳統筆法,於晚明競尚柔媚之 際,獨標氣骨,自成一家,結體遒緊,勁健有力。代表作: 《七絕詩軸》、《五絕詩軸》、《王維終南山詩軸》、 《後赤壁賦卷》等。
宋璲(1344-1380)
字仲珩,浦江(今浙江浦江)人,宋濂次子。 洪武九年(1376年)官中書舍人。 宋璲精篆書、隸書、真書、草書。曾見梁草 堂法師墓篆及吳天璽元年(276年)皇象書三段石 刻,觀之至忘寢令,遂悟筆法。大篆純熟姿媚, 小篆之工為明朝第一。宋濂每見佳處便曰:“寫 老夫名足可傳世矣。”高皇謂:“小宋字畫猶媚, 如美女簪花。”行書亦有氣韻。草書出入變化, 不主故常,又非株守一格。筆法沉頓雄快,兼篆、 籀,急就之能,不獨步驟旭、素也。
字民則,號自樂。華亭(屬今上 海淞江)人,善寫各體,其書婉麗飄 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對二沈頗推 崇,稱“文(徵明)、祝(允明)二家, 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
與弟沈粲皆擅長書法,藏于秘府, 被稱為“館閣體”,為明代台閣體書 法的代表人物。台閣體又稱館閣體, “台閣”原指尚書,後為官府代稱, 台閣體書法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明 代,因其為皇帝所賞識,而獲得很大 發展,遂成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形式。
草书10大经典名帖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初唐书论,最重要的还是孙过庭的《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09.王铎《草书册》
王铎《草书册》,草书,作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年,海外华裔私人藏。此册线条骨力雄健,结体跌宕多姿,视觉效果上显得极为灿烂夺目,那年王铎33岁,很难想象如此年轻竟能写出如此老辣苍茫的作品。王铎书法得力于钟繇、“二王”、颜真卿、米芾,其临摹王羲之《圣教序》,米芾之作,字字逼肖,达假乱真之境,可见“学古”功底极为扎实,王铎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终开创一代书风。
08.董其昌《书扇页纸本》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自成一格,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其存世作品有很多。
学写毛笔字作文通用15篇

学写毛笔字作文通用15篇学写毛笔字作文通用15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行避开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依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谈论文。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学写毛笔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写毛笔字作文1周末,妈妈带我去两馆参观书法展。
看着一个个书法作品,笔墨飘舞,风格迥异,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赞美不已。
我下决心,要认真学习毛笔字。
其次天,妈妈给我报了书法班。
我看着那些小伴侣胸有成竹的那着毛笔。
不到一会儿,一个个飘着浓浓的墨汁味儿的大字诞生了。
我自信满满的想:这么简洁!俗话说:“看花简洁,绣花难。
”我是第一次拿毛笔,心里还特殊紧急。
迟迟不敢落笔。
墨汁是蘸了又蘸,但是,写出来的笔画儿却像毛毛虫一样。
看着歪歪扭扭的“作品”,我现在的心情就像穿孔的气球——泄了气。
我呆呆的坐在那。
回到家,我把经过告知了妈妈。
妈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信念和恒心,我信任,你能行!”我使出了蚂蚁啃骨头的劲头。
从今,我按老师的指导,妈妈的谨记和教育,坚持练习毛笔字。
虽然,我写的字还是一般的,但是这些一张张不断增厚的练习纸,见证了我的努力和坚持。
我最终学会了写毛笔字,这些字迹陪伴了我的一生,同时我也学会了不轻言放弃,要坚持毕竟!学写毛笔字作文2星期六下午,我带着妈妈给我预备的毛笔、宣纸、墨汁、毛毡四样珍宝早早来到了书法班。
写字之前,杨老师告知我,写毛笔字要坐姿端正,挺直腰板,两脚放平,左手按住宣纸,写大字右胳膊不能放在桌子上,放在桌子上只能写小字,要离开桌子悬空,拿毛笔的正确姿势是:拇指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一方,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第一节与其次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勾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跟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儿劲。
这样五个手指力气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

明朝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县董家汇(今属上海市)人,①贵显后移居松江府华亭县(今松江县城内)。
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只有“瘠田二十亩”②,生活较清寒。
年轻时董其昌究心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屡试不中。
迫于生计,他曾在平湖教私塾■口,后来又为逃避差役,改入华亭县籍③,以后就一直自称“华亭人”。
董其昌虽然文运不佳,但在某次会试失利之后,产生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那是他十七岁时参加松江府会考的事,当时他写了一篇很漂亮的八股文,自思准可夺魁,孰知出榜时成绩反不如他的堂侄董原正,落得个第二名。
原来知府衷贞吉嫌董其昌试卷上的字写得太差,故意把他降为第二,而把文章比他差的董原正拔为第一名。
这件事给董其昌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决心洗去落笔不工的耻辱。
①他初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字体。
此外,他还向华亭陆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嘉兴、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结交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擅长丹青之士,对绘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十三岁时,董其昌开始学画山水,师法元末黄公望。
他无钱买纸,有时竟脱下白布袍在上面写字,或在白布床褥及帐子上练字,以致屏帏床帐,淋漓殆遍。
为了求得名迹临摹,他还“典衣质产”②。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入门径。
万历十七年(1589),三十五岁的董其昌终于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
北京是明朝文化的中心,翰林院是文人、学士云集的地方,董其昌的同窗陶望龄、朱国桢、焦竑、袁宗道等,都是各地的文章高手和丹青名士。
特别是董其昌的老师、翰林院学士韩世能,嗜书画成癖,更是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赏家。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学士处借阅晋唐法帖,心摹手追,“至忘寝食”③,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
还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
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①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
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
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
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
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
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选自《明史》,有删改)(注)①嗾:唆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董其昌,万历年间的进士,著名的书画家,早年学习米芾,后来自成一家,名闻天下,为当时的人所追捧。
B.董其昌曾做过太子的讲官,在给太子讲书的时候借史实对太子进行启发诱导,而太子每次都认真听讲。
C.董其昌没有按执政大臣的要求做事,被外调为湖广副使,生气的他唆使几百个儒生闹事,后来请求调离。
D.董其昌没有成名前,华亭这个地方有很多擅长绘画的人,董其昌后来居上,以至每天都有人来求他的作品。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

董其昌山水画欣赏董其昌(1555~1636 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 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精 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 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 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 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 主流。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 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 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 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 化较少, 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 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绘画作品, 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 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 画法特点,在 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 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 , 清隽雅逸。
他的画风在当时声望显著,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极多的书画作品, 流传至今的也很多, 其中已定论为真迹的收藏在故 宫、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 绘画方面较著名的有:《高逸图》轴,作于 63 岁,略仿倪、黄、笔墨丽秀是中晚年佳作; 《关山雪霁图》卷,作于 81 岁,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据卷末自题,此卷是从关仝的《关 山雪霁图》原幅改写而成。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画《江干三树图》、《秋兴八 景》大画册(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杰作,与此同样还有一本大画册,已流往海外);北京市 文物 商店藏有一件书法作品《金沙帖》 ;南京博物院藏有书法作品《松江府制浩》 ,吉 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画《昼锦堂图》卷。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ຫໍສະໝຸດ 编制:YINGE-5-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6-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7-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8-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9-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4 -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0 -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1 -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2 -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3 -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1-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2-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3-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4-
董其昌行书《墨禅轩说寄吴周生册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示范董其昌书法,真是熟练至极!(视频)
孙晓云谈临圣教序心得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
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
书法的学习入门首先必从临摹开始,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
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尤其是学习王字,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
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
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
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的谆言。
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
“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因此,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
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
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
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
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
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常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如今绢与古代绢又有不同),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
古书论中常言口“池水尽墨,颓笔成冢”。
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二也是指古人用笔之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字遒劲坚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飒爽,且志气平和。
虽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过长过软,狼毫不宜过粗过硬,最好是中、小白云加健。
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不宜长放于水中浸泡,过于胖大,使用不便。
用后清水爽干。
使用起来不顺手、不见效的笔不要勉强为之,多试几种为好。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
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则是墨。
古人研墨,故深浅,浓淡自如。
今人研墨者已甚少,大多是墨汁加水。
水加得多少,是一学问,过少粘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
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淡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
王字多在笔尖上做文章,墨的烂、枯皆不行,故临习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三、由于《圣教序》不同于其他碑帖,其中二千多字是由楷、行、草间隔组成,因此临习中须全面地掌握楷、行、草三种字体的写法与规律,然后巧妙地搭配组合在一起。
因此临习者同时要学习三种字体,相对来说,难度要大些。
同时,学习的面也相对广些。
初学者最好先具备楷书功底,或先临习些与王字相近的楷书,再涉及《圣教序》,或先将此碑中的楷字练熟,再沿及碑中的行、草字。
没有一点书法基础常识,即临《圣教序》,不易见成效,更不易到位。
四、《圣教序》从章法上看,似无规律可言。
字的大小排列随意自由,间隔也紧宽不等,似不可预测。
一个极工整的楷字下面可以接上一狂草字,粗厚与纤细的用笔可以同时出现在上下二字中。
间距的不等也是一大特征。
因为拓本是把碑上的字拓好,再一条条连接成文的,因此《圣教序》可以随意拼接成任何一开本,仍不失其面目。
这种无规律正是
《圣教序》的规律。
在临习时,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其中无规律的规律,立足于把每一个单独的字写好,写标准,然后寻出各种偏旁部首,各种不同结构字的造型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王字素有“魔术师”的魅力,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不是很快就能把握、认识的。
再加之《圣教序》较长,达二千四百多字,四五十版面,临习者得耐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做功夫。
好在此碑中亦有多处重复造型的字,比如“福”、“教”、“生”、“贤”等,会写一处,遇他处便少临一字。
待每个字都能写得标准,写到位时,一页的字便会自然畅通一气,自然成章法。
《圣教序》临习要领点滴原载于《书法》杂志
孙晓云,女,1955年8月生于江苏南京。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书法教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南京市书协主席,南京书画院副院长、沧浪书社社员。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