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欣赏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欣赏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欣赏董其昌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书法风格影响了后世书法大家,对中国的书法理论以及书法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董其昌书法得到明代末年书法评论家何三畏的高度评价。

《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绢本,通长15米,内文幅宽0.295米,长12.25米,书写之精妙,尺幅之硕大,皆为现存董其昌草书之翘楚。

翁同龢在手卷跋语中慨叹:“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翁同龢为晚清书法大家,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对此手卷竟然如此推崇,可见此手卷之神妙。

董其昌《董其昌临唐怀素草书千文》手卷现收藏于京博艺术博物馆藏。

董其昌(1555~1636年),字思白,号玄宰,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精鉴赏,富收藏,明代书画大家。

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因使董书风靡一时,满朝皆学董书,士子以董书为求仕的捷径。

董其昌对于书法艺术有一个渐悟并且一生苦习不倦的过程,而对前人书法的勤奋临习,则是他艺术水平迅速提高的一个根本。

董其昌早年书法水平并不高,在他的《画禅室随笔》中记述:17岁时(隆庆六年,1572年)参加会试于邑,邑守(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的字写得太差,遂将其黜为第二,同时将考卷上字写得较好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

这件事对董其昌刺激极大,自此研习书法,发奋临池,几十年如一日。

初师颜真卿《多宝塔》、钟繇《宣示表》《力命表》,34岁(万历十七年,1589年)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得以“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墨迹”,艺术审美水平迅速提高。

尤其对于草书的研习,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此《临怀素草书〈千字文〉手卷》,把张旭、怀素草书的精髓融为一体,自成一家,体势连绵,风华自足。

关于此手卷书写的年代,因为作者没有注明,所以后人说法不一。

我认为从手卷的迎首左下角钤“知制诰日讲官”印章判定,应该是崇祯六年(1633年)以后。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

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

“ 论用笔” 可见用笔问题在董其昌书学中之重 , 要。 董其昌的书法学习道路, 走的是米芾那样的 “ 集古字”法, 法对 象甚为广博 ,-t以来的 取 晋、唐、 宋名家均 有涉猎。正是在深入前人书法 中, 他悟到了用笔之理 , 以及 用笔 在书法技法
中 的 核心地 位 , 在 《 禅室 随 笔 》中专 列 一卷 故 画 谈 用 笔
董其昌重视用笔 , 有另一层重要原 因: 还 用笔与他的生命修 养有关。 董其昌是南禅 的笃 行者。 书法的书写过程 , 也同时是他生命禅修悟 道、 层层升进的过程 。 米芾曾谈及书法的书写: “ 要之皆一戏, 不当问拙工。 足我 自足, 意 放笔

戏空。 ⑤书写就是放笔一戏空, ” 一个 “ 戏”
古人 中 来 。 笔 能 合 古 , 尽 管 字 法 、 法 、墨 用 则 章
法等如何 的具 有独特 个相 , 其书法的根本精 神 已不离传统
。 .
二 用 笔的无 等等 咒 :无 垂不 缩 ,
无往不收
Ⅸ 禅 室 随笔 *第一 句即 是 :“ 海岳 画 米 书, 无垂 不缩 , 无往 不收 。此八 字真 言, 等 无 等咒也。”⑨无 等等 咒,般若波 罗蜜 多咒 四名
每一 字中, 两者都 必不可少。 能放纵 即是
能 垂 、 往 ; 攒捉 即 是能 缩 、 能 能 能收 。 纵 与 攒 放
本要领 , 则未必 尽然。米芾 《自叙 帖》中曾论
到 用笔 之 关 键 :“ 笔 , 虽 细 为 髭 发 亦 圆 ; 得 则 不

促必须同时而 用, 否则便 落人 “ 道。 魔 ”不过 ,
般人用笔 , 垂而不能缩 , 往而不能收 , 能 能
得笔,则虽粗 如椽亦扁。 ”⑩那 么如何才能 得 笔?那就是无 垂不缩, 无往不 收。 也就 是说 , 只有做到 了无垂 不缩, 无往不收 , 写出来的点 画才能圆而不扁 ( 用今天的话说 , 就是有立体 感), 能道 劲有 力。 才 我们 知道 , 善用笔 者善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中国“草书四大家”的草书风格及代表作品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颠”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明董其昌撰书《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

明董其昌撰书《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

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城南,是古迹相接、人文荟萃之地。

北宋熙宁、元丰之际,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常登此山,并与山中隐士张天骥结为挚友。

隐士饲鹤,并建有放鹤之亭。

苏轼寄情于此,为撰《放鹤亭记》,极叙放鹤饮酒之乐,以寓出世隐逸之怀。

该文久经传诵,后又收入《古文观止》,流布更广,也令放鹤亭声名益著。

明代天启年间,户部主事张璇主持重修该亭,拜请书坛巨擘董其昌撰文书丹,勒石而成《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以下简称《重修放鹤亭记》(见图一、图二),立于亭畔,遂使圣手巨作与苏仙名篇相后先,共为古亭增色。

《重修放鹤亭记》现存于放鹤亭后的碑廊之中,碑体通高330厘米,宽107厘米。

上为圆首,有篆额“重修云龙山放鹤亭碑记”10字,正文行楷17行,满行55字,款署“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同修两朝实录、制诰讲读官、华亭董其昌撰并书”。

时在“天启甲子(四年,1624)孟冬”。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谥文敏。

他集书画创作、批评、理论、收藏、鉴别于一身,艺术生涯长达60余年,是明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大家,有《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等著作传世。

《重修放鹤亭记》由董其昌撰文。

该文收入《容台集·文集》卷四,记述了张璇重修放鹤亭的起因和经过,对苏轼《放鹤亭记》“引卫懿公事,谓国君之宠鹤,不若山人之放鹤得自全其高”的观点作了辩驳,认为懿公之败,不在于宠鹤,而在于于康唯图一《重修放鹤亭记》图二《重修放鹤亭. All Rights Reserved.粮粟之不足。

文章提出“使卫公有公刘乃积乃仓之粮,曾孙如京如坻之粟,以此进战,孰能胜之”的新观点,并赞扬张璇“精心计调兵食,一洗脂膏之陋,庶几士饱马腾,以伐萌于不战,是桓文之烈也。

”由此来看,董其昌读书、著文不为古人之见所束缚,敢于自出心裁,自是可取。

但他在文中又说:“按《史记》,秦始皇东游厌王气,汉祖心自疑,避匿山中。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1631年作行书·画论手卷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行书临米芾方圆庵记手卷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行书长短句立轴董其昌行书唐诗册页(二十二开)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书法镜框董其昌书法立轴董其昌行书五律扇片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款)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款)临怀素书手卷董其昌草书《陋室铭》立轴董其昌行书《论碑帖》册页(十开)此行书册页,董其昌全以李北海用笔。

董其昌作书主张熟后而生,曾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可见其颇为自信。

因生而得秀色,在此册中可充分体现。

董氏书法风格审美取向上是“平淡”。

如本册行书作品,书法中采用淡墨,带有崇尚天真平淡,产生瘦骨清癯的效果。

墨法是以善用淡墨而著称。

墨色有浓淡变化,结体秀媚攲侧,书风疏宕秀逸。

在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对用墨的强调随处可见:“字之巧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诀窍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穰肥,肥则大恶道吴”。

董氏穷数十年之功力,古人之书统统烂熟于胸,拈手即来并非难事。

此册墨色滋润,意境清瞻幽远,用笔转折收放自如,在结字上,讲求精微,紧密而有势,字体向右上微倾侧,有挺拔之态。

难怪其跋语云: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甚为秀劲,后人学之者甚众。

余中年颇喜仿之,今已忘其旧习矣!然时一为之,亦不落赵吴兴后也。

可见董其昌对其书法是极其自负的。

董其昌行书十洲志册页董其昌行书诗册页片题识: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江清影堕石,水拂奇生枝。

其昌。

印鉴:董其昌董其昌行书诗立轴款识:董其昌。

印鉴:太史氏、董氏玄宰释文:开此鸿蒙荒,真成羽人宅。

洪崖家可移,天姥梦亦得。

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行书五言诗立轴款识:为竹浪上人书,其昌。

钤印:青宫太保、董其昌印、玄赏斋董其昌行草唐李白诗立轴题识:其昌书。

钤印:玄宰氏、大宗伯印说明:大岭别业题签。

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题识:其昌。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

董其昌书法作品欣赏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1631年作行书·画论手卷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行书临米芾方圆庵记手卷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行书长短句立轴董其昌行书唐诗册页(二十二开)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书法镜框董其昌书法立轴董其昌行书五律扇片董其昌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款)行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款)临怀素书手卷董其昌草书《陋室铭》立轴董其昌行书《论碑帖》册页(十开)此行书册页,董其昌全以李北海用笔。

董其昌作书主张熟后而生,曾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

可见其颇为自信。

因生而得秀色,在此册中可充分体现。

董氏书法风格审美取向上是“平淡”。

如本册行书作品,书法中采用淡墨,带有崇尚天真平淡,产生瘦骨清癯的效果。

墨法是以善用淡墨而著称。

墨色有浓淡变化,结体秀媚攲侧,书风疏宕秀逸。

在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对用墨的强调随处可见:“字之巧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诀窍也。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穰肥,肥则大恶道吴”。

董氏穷数十年之功力,古人之书统统烂熟于胸,拈手即来并非难事。

此册墨色滋润,意境清瞻幽远,用笔转折收放自如,在结字上,讲求精微,紧密而有势,字体向右上微倾侧,有挺拔之态。

难怪其跋语云: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甚为秀劲,后人学之者甚众。

余中年颇喜仿之,今已忘其旧习矣!然时一为之,亦不落赵吴兴后也。

可见董其昌对其书法是极其自负的。

董其昌行书十洲志册页董其昌行书诗册页片题识: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江清影堕石,水拂奇生枝。

其昌。

印鉴:董其昌董其昌行书诗立轴款识:董其昌。

印鉴:太史氏、董氏玄宰释文:开此鸿蒙荒,真成羽人宅。

洪崖家可移,天姥梦亦得。

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董其昌行书五言诗立轴款识:为竹浪上人书,其昌。

钤印:青宫太保、董其昌印、玄赏斋董其昌行草唐李白诗立轴题识:其昌书。

钤印:玄宰氏、大宗伯印说明:大岭别业题签。

董其昌草书七言诗立轴题识:其昌。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大师董其昌五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07 07:11·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明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1368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1368年~1644年)。

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

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

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刻帖一定程度上对书法的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明成祖时,大力复兴文化,招募擅长书法的人,并授予中书舍人的官职。

这也进一步推动了习书之风。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

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书法艺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当时出现了一大批雄视一时的书法家。

以李东阳、沈周、吴宽为代表;正德、嘉靖时期以吴门书法为主体的真正代表明代中期书法的又一书法昌盛时期。

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为代表。

071《画禅室随笔 》明·董其昌

071《画禅室随笔 》明·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卷一○论用笔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八字真言,无等之咒也。

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

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意耳。

学米书者,惟吴琚绝肖。

黄华樗寮,一支半节。

虽虎儿亦不似也。

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

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王大令之书,从无左右并头者。

右军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

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

”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

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

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

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吾所云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也。

东坡书,笔俱重落。

米襄阳谓之画字,此言有信笔处耳。

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

捉笔时,须定宗旨。

若泛泛涂抹,书道不成形像。

用笔使人望而知其为某书,不嫌说定法也。

作书最要泯没棱痕,不使笔笔在ㄌ素成板刻样。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

”此一句,丹髓也。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

颜平原,屋漏痕,折钗股,谓欲藏锋。

后人遂以墨猪当之,皆成偃笔。

痴人前不得说梦。

欲知屋漏痕、折钗股,于圆熟求之,未可朝执笔,而暮合辙也。

乐山看经曰:“图取遮眼,若汝曹看牛皮也须穿。

”今人看古帖,皆穿牛皮之喻也。

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

故为作者,字如子,便不是书,谓说定法也。

予学书三十年。

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例、自收、自束处耳。

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

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

书家好观阁帖,此正是病。

盖王著辈,绝不识晋唐人笔意,专得其形,故多正局。

字须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

此赵吴兴所未尝梦见者。

惟米痴能会其趣耳。

今当以王僧虔、王徽之、陶隐居大令帖几种为宗,余俱不必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

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

”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

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
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文苑传》)。

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

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

”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

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

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

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

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
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董其昌像》明曾黥、项圣谟合绘(上海博物馆藏) 【作品欣赏】
临帖
[1]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书于崇祯三年(1630),作者时年七十六岁。

图文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2]临颜真卿书(图片由三金提供)临颜真卿书(图片由三金提供)
共4页
[3]临苏东坡书更清晰图片[1]
[2]
[3]
[4]
图片有buren提供
[4]《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 行书纸本。

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37首,此本为34首。

64岁
的董其昌书此卷时名为临写,实际上属背临,故而没有完全按照对临的常规,将字数、行数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阙漏的原因。

书风更是出以己意,运笔潇洒,转折灵活,字间与行间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神完意足。

自首迄尾无一懈笔,点画的肥瘦和牵丝的联系也极为合度和自然,充分体现了背临的特点。

此卷于明万历46年所书,时董其昌年64岁。

其书艺已臻于成熟,故笔法流畅,气韵古淡潇洒,在董氏传世的书法中可为上品。

[5]
[6]
[7]
[8]
立轴[1][2][3][4][5][6][7][8][9][10][11][12][13][14]
《仿米书诗轴》绫本行草129.5×44.3cm 南通博物苑藏
手卷[1][2][3][4][5][6][7][8][9][10] [11][12][13][14][15][16]
行书白羽扇赋轴
行书白羽扇赋卷
行书酒德颂
扇面[1][2][3][4][5][6][7][8] 册页[1][2][3][4]
手札
题跋[1][2][3][4][5][6][7][8] 【拍卖精品】↑TOP
【相关文章】↑TOP 《戏鸿堂法书》
《画禅室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