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含蜡原油降凝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国内管输原油降凝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到目前为止 , 有关原油降凝剂降凝机理主要
有 以下 5种 。
2 1 晶核作用 理论 .
晶核作用是指降凝剂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蜡分 3 降凝 剂效果 的影响 因素 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降凝剂熔点 比蜡的结 晶温度 高, 所以当温度降低时, 降凝剂先于蜡析出而成为 蜡结晶中心 , 使降温过程 中形成 的小晶核 比加剂 前有所增加, 因此不易形成大的蜡团, 达到降低凝
() 2 原油加剂改性效果不稳定。原油在管线 内运行时, 经过管流长时间的低速剪切 和输油泵 短暂的高速剪切及 中间加热站的重复加热, 这些 都使原油的凝点和黏度恶化 , 明降凝剂 的抗剪 说
切 和抗重 复加热 性能较 差 。
温度时, 外界或流动本身的剪切作用对降凝剂 的 改性 效果无 影 响 ; 果 原 油在 析 蜡温 度 范 围 内受 如 到较剧烈的剪切作用( 如过泵) 这可能影响降凝 ,
使用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吸附作用是指降凝剂吸附在已经析出的蜡结 晶中心上 , 将蜡晶隔开 , 降低蜡 晶间的粘附作用。
2 3 共 晶作用理论 .
共晶作用是指降凝剂分子在低于析蜡点 的温 度时与蜡共 晶析出, 改变蜡晶生长方向 , 并降低蜡
晶比表面积。但是这些假说只是根据蜡分子与降 凝剂的作用结果提 出的, 缺乏直接的实验验证。 2 4 改善蜡 的溶解 性理论 . 降凝剂如同表面活性剂 , 加降凝剂以后 , 增加 了蜡在原油中的溶解度 , 使析蜡量减少, 同时又增 加了蜡的分散度。由于蜡分散后的表面电荷 的影 响 , 晶之间相互排斥 , 蜡 不容易形成三维 网状结 构, 因此原油的流动性得 以改善。 2 5 凝胶化 理论 .
我 国原油的特性, 对降凝剂的研究取得 了很大进
展, 研制出了丙烯酸高碳醇酯一马来酸酐一醋酸
原油降凝降粘剂在原油开采和集输中的应用

原油降凝降粘剂在原油开采和集输中的应用原油降凝降粘剂是一种用于抑制原油中水的发生和凝聚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原油开采和集输系统中,以避免原油的凝结和结垢,可有效保护吸水和滤器设备,减少生产系统的维护成本。
一、开采系统中的应用
在开采系统中,原油伴有大量的水,水中含有沉淀物,会形成结垢,降低系统的效率,甚至系统停产。
因此,采用原油降凝降粘剂可以有效的抑制原油中的水的形成,从而降低沉淀物的沉积,防止结垢,保护采油设备的性能。
二、集输系统中的应用
在集输系统中,原油会在管道中移动,如果管道设施中含有水,水中的沉淀物可能会在管道中凝结,阻碍管道的正常运行,影响系统的效率,甚至导致系统停产。
因此,采用原油降凝降粘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原油中的水,降低沉淀物的凝结,防止凝结,保护管道设施的性能。
原油降凝剂研究概况

原油降凝剂研究概况张巧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简述近年来原油降凝剂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常用降凝剂的种类,分析和探讨原油降凝剂的主要作用机理,以指导新型高效降凝剂的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原油;降凝剂;油田化学品[中图分类号]TE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98(2010)05-0054-03我国原油大部分属于含蜡原油,蜡质量分数高达15%~37%,个别原油蜡质量分数高达40%以上,且大部分集中在润滑油馏分内。
含蜡原油在低温下容易析出蜡晶,随着温度进步降低,蜡晶数量增多并长大聚集,形成三维网目构造的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
这导致含蜡原油的凝点高、低温流动性差,给原油的开采和输送带来困难。
原油降凝剂分子能够通过与蜡的相互作用来改善原油中蜡晶的形状和结构,从宏观上降低含蜡原油的凝点、改善其低温流动性。
降凝法具有操作简单、设备投资少、不需要后处理以及便于对输油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等优点;同时,化学剂降凝法也是实现含蜡原油常温输送和改善原油停输再启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些年来,含蜡原油添加降凝剂输送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大力推广。
一、原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降凝技术最早始于1931年,Davis 用氯化石蜡和萘通过Fride-craft 缩合反应,合成了人类最早应用的降凝剂,即帕拉弗洛(paraflow )。
这种降凝剂主要用在润滑油中,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此后降凝剂从应用于馏分油发展到原油以及高蜡、粘稠原油,降凝剂的开发与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
自Davis 发现Paraflow 后,1936年商品名为山驼普尔(Santopow)[2]的降凝剂问世了,它是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1937年聚甲基丙烯酸酯出现,这种化学剂不仅在结构上与前两种不同,而且性能上也有差异,兼有粘度指数添加剂和降凝剂两种性能;1938年出现了新的降凝剂聚异丁烯。
这一时期人们处于探索时期,着重开发主要适合于馏分油的新型降凝剂,而且产物主要是均聚物。
原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原油降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作者:王金玺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6期摘要:介绍了原油降凝剂的产生、种类及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分析和探讨原油降凝剂的主要作用机理,并对未来降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原油;降凝剂;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E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31-02‘0 引言我国除新疆克拉玛依和青海冷湖原油外,多数原油含蜡量较多,凝点较高。
含蜡原油在低温下容易析出蜡晶,随着温度的降低,蜡晶数量增多并长大聚集,形成三维网状的蜡膏状物质而使原油失去流动性,给原油的开采和输送带来困难。
通过在原油中加入高分子降凝剂,避免了蜡晶间粘结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达到降凝、减粘及改善低温流动性的目的[1]。
本文综述原油降凝剂的产生、分类及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原油降凝剂的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1 原油降凝剂的产生1931年,Davis利用氯化石蜡和萘经过缩合反应,合成了最早的烷基萘降凝剂,目前该降凝剂仍是主要降凝剂品种之一,但由于该降凝剂颜色较深,呈深褐色,对中质和重质润滑油的降凝效果好,因此不宜用于浅色油品,多用于内燃机油、齿轮油和全损耗油中。
30年代末相继出现了商品名为Santopour的降凝剂(它是氯化石蜡和酚的缩合物)、聚甲基丙烯酸酯降凝剂以及聚异丁烯降凝剂。
国内对降凝剂的研究不但起步较晚,而且大部分是对润滑油降凝剂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从事原油降凝剂的研究,1984年石油管道科学研究院首次完成了对江汉原油用EVA作降凝剂改性,并在冬季在钟市一荆门75knl长输管线上工业试验成功,其原油凝点由21.5℃降至8℃,有效成分添加量仅为10ppm[2]。
2 原油降凝剂的种类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原油降凝剂种类很多,例如:EVA、ZDR-1、EMS、WHO等各种原油降凝剂,但是从其化学组成、合成的路线及降凝效果来看,原油降凝剂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具体如下。
2.1 降凝剂EVA及其改性物降凝剂EVA即为乙烯与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它是一种带有极性基团、而且聚乙烯部分结晶的热塑性聚合物。
采油用降凝剂的研发与应用

采油用降凝剂的研发与应用摘要:由于我国石油资源日益丰富,各类型石油的物性差别很大,已有的降凝剂在适用范围及效果上已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研发通用、高效、经济、环境友好的新型降凝剂是目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本文对采油用降凝剂的研发与应用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采油;原油;降凝剂;研发应用目前,国内大部分油田所产原油都是高凝点、高粘度、高含蜡的蜡质类原油。
在低温条件下,随着温度的降低,在降温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蜡晶,并逐渐扩大其所占的面积,最后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这不仅会降低原油的流动性能,还会引起管道堵塞等事故。
这不但给原油的运输、加工和储存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加工费用。
因此,如何降低原油的冷凝温度,提高其低温流动性能,对石油工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降凝剂的种类1.1表面活性剂型降凝剂目前开发得比较成熟和常用的降凝剂有石油硫酸盐型和聚氧乙烷基胺型。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自主研发了一种具有良好降凝效果的新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WHP (乙烯-乙酸乙烯-乙烯醇-三元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降凝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李美蓉等人在对 WHP降凝剂对高蜡稠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WHP降凝剂可以使蜡晶的尺寸、形貌和聚集度发生变化,使蜡晶的表面特性发生变化,使蜡晶不能形成精细的三维网状结构。
1.2共聚物型降凝剂通常使用的聚合物类降凝剂是一种具有极性和无极性两种性质的聚合物。
非极性官能团(如长链烷基)可通过共晶、吸附、成核等机制发挥降凝效应,而极性官能团(如酯类、马来酸酐等)可通过影响蜡晶形态,抑制蜡晶长大而发挥降凝效应。
这两种材料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分子间的聚合,使其在较低温度下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
丁丽芹等采用Salen-Ni络合物作为催化剂,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乙酯降凝剂,其质量含量为1.5%时,可以将柴油300-340℃的冷凝温度降低5-10℃,而润滑油380-400℃的冷凝温度则可以降低2-6℃[1]。
含蜡原油降凝剂与石蜡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与探讨

!"#
几种已知降凝机理 早在上个世纪 EF 年代, 人们就对 降 凝 剂 的 作 用 机 理 开 展 了 一 系 列 研 究 工 作, 以指导原油降凝剂的
[ ] 开发和应用。 ’GE+ 年, H412<72< 等提出了抑制蜡晶三维网状结构生成的吸附 $ 共晶理论 + 。 ’GE, 年, I45=21 [ !] 等从 热 力 学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并 用 低 温 显 微 镜 进 行 观 察, 明确指出降凝剂能使蜡晶的形态发生变化 。 [ K] 降 凝剂不 是 晶 体石 蜡 的 溶剂, 也 不会减 少原油 中石 蜡含量, 只 是改变 分散 相 微 ’GJ+ 年, ! " # $ % & " ’ 指出 , 粒的大小、 形状和结构, 并在这些晶体表面建立某种能量障碍以阻止晶体微粒的接近, 从而 改善原 油的 流
[ $. ,$+ ,$J] [ $.] [ $J] 熵的变化情况 。 &:4=E>BE=E 与张红 通过 分 析 蜡 油 溶 解 过 程 的 %&’ 曲 线 发 现, 降凝剂的加入使
[ $, - $!] 素有关 : 随着烷基链长度、 平均分子量的增大或极性基团含量的减小, 降凝剂结晶能力增强。
图. 7489:; .
合成蜡油的 %&’ 曲线: 降温 ( /) ( 1) 速率为 $,2 0345,蜡含量 ( 6[$+] 0 升温
( /) ( 1):EB;> E:; $, 2 0345 H D( DEF) I ( 6[$+] %&’ <9:=;> ?@: >A5BC;B4< DEFA @4G>:<@@G458 0C;EB458
原油降凝剂及其在我国原油中的应用

1
1 1
降凝剂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降凝剂作用机理 关于降凝剂的作用机理至今尚无定论。一般认
为, 降凝剂改变了原油中蜡晶的形态和习性, 从而改 善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能。比较公认的理论有共晶 理论与吸附理论。 共晶理论认为 [ 2] , 降凝剂分子有与石蜡分子相 同的和不同的结构部分, 与石蜡系统相同的部分为 烃链 ( 非极性基团) , 可与石蜡共晶 ; 而与石蜡不同的 部分( 极性基团 ) , 则阻碍蜡晶进一步长大。蜡具有 如图 1 的结晶结构 , 向 X 轴和 Z 轴方向的生长比较 快。加入降凝剂后, 阻碍了蜡沿着生长速度快的 X, Z 方向生长, 促进向 Y 轴方向的生长。这样就使蜡 以各向同性的方向生长, 防止了网状结构的形成( 见 图 2) 。 吸附理论认为 , 降凝剂将原油中的蜡晶中心吸 附在其周围, 阻止进一步析出的蜡晶结合, 使其不与 轻组分一起形成三维网状凝胶结构 , 从而降低了原 油的凝固点, 而达到了改善流动性的目的。
Nov. 2001 58
现代化工 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第 21 卷第 11 期 2001 年 11 月
知识介绍
原油降凝剂及其在我国原油中的应用
王 敏 赵 静 张廷山 于元章 ( 齐鲁石化公司研究院, 淄博 255400)
摘要 : 介绍了原油降凝剂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种类、 降凝作用机理、 对降凝剂效果的影响因素 , 以及我国降凝剂的研究情 况。 关键词 : 降凝剂 ; 原油; 机理 ; 应用 中图分类号 : TE869 文献标识码 : A
原油是一种含有石蜡和地蜡的多组分的复杂烃 类混合物, 此外还 含有一定数量的 胶质和沥青质。 石蜡和地蜡易溶解于原油中, 在温度降低时原油会 析出蜡晶 , 随着温度不断下降 , 蜡晶增多, 最终形成 三维网状结晶, 使原油失去流动性 , 给石油的开采和 输送带来很大困难。为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 含蜡 原油采用了热处理输送、 添加减阻剂 输送、 稀 释输 送、 乳化输送、 水悬浮输送等多种方法
浅析管道输油工艺降凝剂降凝技术革新

浅析管道输油工艺降凝剂降凝技术革新摘要:我国所产原油大多都是高含蜡原油,其凝固点较高油质粘稠,含蜡原油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会产生结蜡层,增加了沿程摩阻,能耗安全问题应运而出,并降低了管道运输的经济社会效益,含蜡原油的输送一直是我国油气储运界重点研究领域,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从未停止,本文对国内近年来含蜡原油输送工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及分析,并重点介绍了添加剂降凝输送的新兴技术。
关键词:管道输送发展现状添加剂降凝技术新型降凝剂WHP 发展趋势1 含蜡原油管道输油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应用,我国管道输油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伴随着管道工业的迅猛发展,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原油集输系统和长输管道运用前景更加广阔,正朝着安全、环保、低耗、节能、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方向完善提高,原油管道输送工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重视。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盛产含蜡粘性原油的大国,都特别重视含蜡高粘原油输送及流动保障技术的研究,挪威、法国、英国、美国等石油工业发达国家在含蜡原油输送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断突破,含蜡原油输送工艺必将向新型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的含蜡原油输送工艺的研究正向着新型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并且已经由室内试验研究过渡到工业应用阶段,单一采用加热输送工艺的历史早已结束,采用组合输送工艺技术现代输送工艺的主要特点,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还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添加降凝活性剂和物理处理输油等环保工艺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其浓厚的研究兴趣,是未来管道输油技术的一大发展方向之一。
2 添加降凝剂输油技术与降凝机理(1)我国原油80% 多蜡,这类原油特点是凝点高,低温流动性差,在常温甚至或更高温度时原油经常处于不能流动的凝固状态,而在流动过程中也是耗能高、阻力大,给原油正常开采和输送带来了困难和过多的经济损失,而在不同的原油中加入不同品种的化学添加剂可以起到减阻、降凝的作用,对于掺水输送的管道主要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可以减少输送管道内的掺水量,从而提高输油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2 CH2
m
CH2
CH
n
O
聚乙烯链为非极性基团,聚醋酸 乙烯酯链为极性基团(用VA表示);
O C CH3 m、n为聚合度。
c. 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高碳醇酯-酯化马来酸酐(OVAM,三元共聚物)
CH2 CH
n1
O
O C CH3
CH2 CH
n2
C OR O
CH CH
n3
C O
OR C
O
OR
R:碳数在18~ 26之间
(4)宋昭峥等人认为,降凝剂的上述3 种降凝机理都可能存在。在蜡形 成晶核时, 降凝剂起晶核作用而产生降凝效果,在蜡晶增长阶段,吸附或共晶 起作用,或者两者共同作用。
(5)吸附-共晶理论:Lorensen 等人还提出了抑制蜡晶中三维网状结构 生成的吸附-共晶理论,认为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取决于降凝剂的种类。化学降凝 剂一般由长链烃和极性基团组成,若其长链烃与原油石蜡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最 集中的链相近,则在原油冷却重结晶过程中,降凝剂与原油中的蜡同时析出共晶, 或被吸附在蜡晶表面;个别的没有吸附降凝剂的蜡晶表面或其棱角,成为结晶中 心使蜡晶很快成长起来;当新生成的蜡晶又被降凝剂包围时,在它的棱角处又会 重新长出新的蜡晶。结晶过程就是按照这种链锁方式进行的,外形呈多枝状的单 晶晶体的连生体,形成树枝状结晶,从而降低原油的凝点、粘度等流变参数,改善 了原油的低温流动性能。
烷基侧链长度对PA降凝剂结晶性能的影响
(2)显微观察技术:利用偏光显微镜(Polerized Micreoscopy)、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考察加剂前后蜡晶形貌与聚集状态。
(a) 长庆原油, 5 ℃, 未加剂
(b) 长庆原油, 5 ℃, 加剂
100
200
300
400
EVA 浓 度 / mg·L-1
100 500
降凝剂浓度对长庆原油降凝效果的影响
降凝剂浓度对青海原油降凝效果的影响
2、作用机理
(1)晶核作用:降凝剂起晶核作用而成为蜡晶发育的中心,使原油中 的小蜡晶增多,从而不易产生大的蜡晶聚集体。
(2)吸附作用:原油降凝剂吸附(有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在已析出 的蜡晶晶核活动中心上,从而改变蜡晶的取向,减弱蜡晶间粘附作用。
含蜡原油
EVA降凝剂的熔体指数
种类
流变参数
不加剂
5
30
150
400
长庆原油 凝点 / ℃
17
6
6
6
6
粘度η /
472
85
85.5
88.5
90.5
mPa·s
青海原油 凝点 / ℃
33
31
30
30
28
粘度η / mPa·s
465
312
303
290
215
注:长庆原油的粘度 η 在 5 ℃测量;青海原油的粘度η 在 20 ℃测量。
0.6
青海原油,加100 mg/L的 EVA28400
热流 / mW·g-1
0.5
0.4
0.3 0
20
40
60
温度 t / ℃
EVA降凝剂对含蜡原油中蜡结晶性能的影响
Heat flow / mW· g-1
热流
/
-1 mW·g
1.4 熔体指数:
5
1.2
30
150
1.0
400
0.8
0.6
0.4
20
40
第三节 降凝剂的作用规律与功能
1、作用规律
虽然降凝剂的作用机理尤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目前对原油和降凝剂的相 互作用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1)降凝剂是高聚物,其分子结构由长链烷基基团和极性基团组成; (2)一般认为降凝剂分子量在4000~100000时,改性效果好;分子量过 低(2000以下)或过高(500000以上),改性效果很差,并且分子量不同,应 用范围也不同; (3)降凝剂碳链链数要与石蜡正构烷烃相匹配,才能比较容易地与石蜡 共晶或吸附在刚析出的蜡晶表面,干扰蜡晶生长;
《油气储运用剂》
第一节 降凝剂(Pour point depressants) 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 经历三个阶段: (1)1930~1950年代:探索时期,开发馏分油的降凝剂(PPD),一般为
均聚物。 (2)1950~1960年代:对PPD的研究从馏分油扩展到原油,开发出共聚物
型PPD。 (3)1970~1990年代:大发展时期,于1969年首次成功应用于欧洲的莱茵
500
35.0
500
长 庆原油的凝点
16
400
青海原油的凝点
400
长 庆原油的粘度
青海原油的粘度
300
32.5
300
12
凝点 / ℃ 凝点 / ℃
粘度 η / mPa·s 粘度 η / mPa·s
200
30.0
200
8
27.5
4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EVA 浓 度 / mg·L-1
25.0 0
极性含量对EVA降凝效果的影响
含蜡原油
降凝剂分子中VA的含量 (wt%)
种类
流变参数
不加剂
18
28
33
41
长庆原油 凝点 / ℃
17
9
6
6
8
粘度η /
472
102
85
91.8
99.2
mPa·s
青海原油 凝点 / ℃
33
32
30
30
32
粘度η / mPa·s
465
376
303
328
401
注:长庆原油的粘度 η 在 5 ℃测量;青海原油的粘度η 在 20 ℃测量。
Energy&Fuels, 2011,25: 1686-1696.
甲基丙烯酸十八酯-顺丁烯二酸酐-醋酸乙烯酯-苯乙烯降凝剂对原油蜡晶形态的影响, 石油化工,2010
Performance-based designing of wax grouth inhibitors, Energy & Fuels, 2008.
1、作用规律
(4)降凝剂对原油的作用,不仅与碳链(包括降凝剂烷基链和石蜡)的平 均碳数有关,而且还与碳数的分布有关; (5)降凝剂的极性应适当,极性太弱,则对蜡晶的分散能力就弱,但若极 性太强,降凝剂分子在原油中的溶解性将变差,也将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
2、PPD功能
(1)对原油流变性的改善功能 a. 大幅度降低原油的凝点; b. 大幅度降低原油的反常点,从而使原油的牛顿流体温度范围向低温方向
(8)石大实验室研究结果:对于馏分油,蜡含量较少而且不含胶质沥青质 等成核物质,蜡晶易于长大形成网络,加降凝剂使蜡晶更细小;对于原油,蜡 晶本来就长不大,加降凝剂使蜡晶更大、更聚集,蜡/油界面积减小。总之,不 论降凝剂起到蜡晶分散剂作用还是蜡晶絮凝剂作用,降凝剂的加入均能显著改 善蜡结晶习性,使析出的蜡晶颗粒形貌更规则、结构更紧凑,这是降凝剂最根 本的作用机制。
3、PPD的种类
(1)稠环芳香烃类
萘、蒽、菲等,通过参与组成晶核,从而使晶核扭曲,不利于蜡晶继续长 大而起作用。
胶质、沥青质是一种特殊结构的稠环芳香烃,胶质能溶于油,它在油中参 与组成晶核,起到稠环芳香烃的作用;沥青质不溶于油,以固体颗粒形式分散 于油中,可作为蜡的晶核分散蜡晶,使晶体尺寸变小,更分散。
(6)增溶石蜡作用:降凝剂如同表面活性剂,加降凝剂以后,增加了蜡在 油品中的溶解度,使析蜡量减少,不易形成三维网络结构。
(7)凝胶化理论:王彪认为原油的凝固过程包括蜡晶的形成、发育和蜡晶 之间的凝胶化两个过程。加入降凝剂使蜡晶尺寸增大,在相同析蜡量下体系中 单位体积内的表面能要比蜡晶颗粒小的不加剂体系低。因而加降凝剂后的体系 比较稳定,不易形成凝胶,凝点降低。
所谓含蜡原油的热处理就是将含蜡原油加热到最佳的热处理温度,使其中 的蜡晶充分溶解,胶质、沥青质充分游离,并且其活性充分激活,随后以一定 的冷却速度和冷却方式进行冷却,以改善原油中的蜡晶结构,最终改善含蜡原 油的常温或低温流变性,从而实现含蜡原油的常温输送或少加热输送。
热处理对原油凝点的影响
原油 产地
2、PPD的结构特点
一般为分子中带有非极性长链烷基基团和极性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包括 均聚物、二元三元共聚物,分子量4000~100000之间。
举例:a. 聚(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PA系列,均聚物)
CH3
R为烷基侧链,碳数在14~26
CH2 C
n
之间;酯基团为极性基团; n为聚合度。
C OR
O
b. 聚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系列,二元共聚物)
拓宽; c. 大幅度降低原油在低温下的表观粘度; d. 大大减弱非牛顿原油的触变性; e. 大幅度降低原油的屈服值; f. 大大减弱非牛顿原油的剪切稀释性;
(3)X射线衍射(XRD)与红外光谱(IR)技术
考察蜡晶的晶体结构特性。
(4)计算机模拟
模拟PPD分子与石蜡分子的作用过程。
(5)流变测量(凝点、粘度测量)
凝点:根据SY/T 0541-2009 “原油凝点测定法”行业标准规范方法测量;
粘度:采用控制应力流变仪,测量原油的粘度或表观粘度。
分子量对EVA降凝效果的影响
(c) 青海原油, 20 ℃, 未加剂
(d) 青海原油, 20 ℃, 加剂
乙烯_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对含蜡原油降凝效果评价,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Synthesis of polymeric pour point depressants for Nada crude oil (Gujarat, India) and its impact on oil rheology,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