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忍 起 品谯_ 育在 小 学 教 话 又 教 三 关 重 要
口 贾 维
未 成 年 人 是 祖 国 的 未 来 是 建 设 者 , 是 中 国 灯 的 苦 楚 , 这 时 教 师 应 适 时 引 导 ,通 过 学 习课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接 班 人 。 他 们 的 思 想 状 况 文 , 使 学 生 的 认 识 上 升 到 了一 个 高 度 。 这 既 是 如 何 , 直 接 关 系 到 中 华 民族 的 整 体 素 质 , 关 系 语 文 教 学 ,又 让 学 生 接 受 了 良好 的 教 育 。
文 教 学 工 作 ,深 切 体 会 到 渗 透 思 想 首 现 代 诗 歌 时 ,我 有 意 在 开 种
过 程 中 , 不 能 进 行 空 洞 的 政 治 说 教 或 牵 强 附 场 设 下 悬 念 : 种 子 的 梦 是 什 么 ? 以此 激 发 学 生 会 ,而 是 要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水 到 渠 成 地 对 学 生 们 探 究 新 知 识 的 欲 望 。 然 后 让 学 生 反 复 读 诗 进 行 思 想 品德 教 育 ,才 能 达 到 良好 效 果 。
给 你 留 下 的 怎 样 的 形 象 ” 找 到 文 中 重 点 语 句 进 学 生 在 不 知 不 觉 中接 受 。在 教 学 中 灵 活 , 充 分 行 理 解 , 适 时 渗 透 人 物 对 话 描 写 的 作 用 。 最 后 发 挥 语 文 知 识 的 德 育 功 能 , 就 要 求 教 师 提 高 自 探 究 质 疑 ,升 华 情 感 ,对 于 五 年 级 的学 生 体 会 身 的 思 想 素 质 和 教 学 艺 术 , 在 教 学 中 如 春 风 化 郝 副 营 长 的 献 身 精 神 是 很 容 易 的 ,但 对 他 未 来 雨 露 , 润 物 细 无 声 , 从 而 取 得 高 水 平 , 高 效 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小学语文大纲提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对学科的任务,大纲提出:“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等等”。
语文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这肯定是一个没有争议的问题。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小学语文大纲(试用)》中,对思想教育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学科的教学目的,大纲提出:“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意义、作用及其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是怎样认识的呢?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明确。
一、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进行语文的教学,应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统一起来,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2、不能把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与《思想品德》或其他学科的思想教育等同看待。
《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目的是对学生的行为道德、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而语言文字训练中的思想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丰富的祖国文字和祖国几千年优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操或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的教育,有着语言学科的本质特征。
3、要注意把握语言文字学科的思想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既要注意文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也要注意课文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4、不能忽视语文学科中的思想教育,不能把它当着摆设的花瓶,必须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思想内涵,思想教育可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每篇文章的思想内容要让学生心领神会。
二、语文学科中思想教育的意义1、语文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从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看,语文学科必须抓好思想教育,这是我们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一。
语言文字本身就蕴涵一定的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的表达也一定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体现,学生接受思想教育也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学习才能完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育No.8 20191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胡桦槟(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实验小学 335300)摘要: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让学生“学会做人”。
教书与育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在发展迅速的今天,人们在道德方面受到了不少冲击,而语文这一学科是所有课程的基础,它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关键词:德育 道德问题 教育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双重任务:一为教书,二为育人。
所谓教书,就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所谓育人,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初步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完成以上任务,语文教学必须做到两个统一,即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德育为本,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
他强调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呢?一、挖掘挖掘,指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反复琢磨,去寻找最真实、最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因素,把握其中的侧面和层次,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小学语文里的每篇文章都是用心筛选出来的,任何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
比如,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崇高的爱国情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常识性的课文也无一不是包含了道德教育,而这些教育因素,都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阳光雨露,应该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财富。
语文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而文章的表现形式不同,写作手法各异,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也各有侧重。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体会作者的感情,达到为之动情,与作者共鸣的程度。
只有在备课时钻进去,把握思想教育内容的广度、深度,讲课时才能跳出来,才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使学生既受到语文训练,又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备《罗盛教》一课时,开始把“舍己救人”定为本课的思想教育目的,后经过深入钻研,认真分析课文,反复琢磨作者的写作意图,他认识到本课思想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教育学生不但要学习罗盛教舍己救人的精神,更要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使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充分发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一
学 习 中 的 向导 , 正 建立 起 平 等和 谐 的 师生 关 系。 真 教 师要抓住 学生的心理 和特点 , 采取适 当的方法 , 以适 加 当 的 引 导 , 生 心 里 得 到 满不 当做 学 就 法 , 和 谐 的环 境 中学 习、 造 、 在 创 发展 , 学 生 在 教 师 的 关 爱 中 让 改正缺点。 三 、 文 课 中对 学 生 进行 美的 熏 陶 和爱 国 教 育 语
美 ,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 可 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 , 美的东西 可 以使学生的心情愉悦 ,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情境 。 把思想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有着独特 的魅力 , 在教材 中 , 我们 可以随处可见 创设情境 , 顾名思义 : 是没有情境 , 是靠教师给学生提供创 些写得相 当优 美的文章 , 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 这 意境 上、 形 设出学生活动、 解决 问题 的情境 , 这个情境 要贴 近学生生活的 象 上 , 至 在 结 构 上 都 充 分 表 现 着 美 , 能在 语 文课 上 由 教 师 甚 如 实际。语文教学中 ,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 要把思 的 引导 , 学 生 学 会 去 细 细体 味 , 么 对 学 生 的审 美能 力会 有 让 那 想 教育 与语 文教 学 有 机 的融 合 起 来 , 学生 受 到 感 染和 熏 陶 。 使 大 大 的 提 高 , 时 也 能增 强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 而 达 到 教学 的 同 从 二、 用平等尊重与真诚关爱学生 效果。 在《 向 2 面 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 之中美育得 到了 学 生掌握知识 、 发展智 能及 思想品德 的培养 , 与他 们的 全面的 阐述 : 都 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 尚的情 操 , 能激 发学生 还 情感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都渴望着得到父母 、 亲友、 师 的学习活动 , 进智 力的开发 , 促 培养创造能力。强调语文 美育 , 长 的爱 , 求 别 人 以热 忱 、 等 和 尊重 对 待 自己。教 师通 过 对学 把语 文课上成生动活泼, 要 平 直观形象 , 情趣盎然的课, 充分调动 学 生 的爱 , 唤 起 学 生 对 生 活 、 人 生 的更 强 的 信 心和 乐趣 , 能 生 的 主观 性 , 学 生 在学 习活 动 中 享 受美 , 能 对 并 使 品味 美 , 验 美 。 体 提 高学 生学 习 的积 极 性 , 学 生 喜 欢 学 习, 动 学 习 , 正成 为 使 主 真 语 文课 上 向学 生 渗透 美 的教 育 , 美育 与 语 文 教 学 有机 的 将 学 习的主体 , 为学 习的主人 , 成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结合起来 , 不但 能提 高学 生的审美意识 , 还能扩展学生 的知识 美 国 心 理 学 家 罗 杰 斯 说 :成 功 的 教 育 依 赖 于 一 种 真 诚 的 面 。 “ 尊 重 和 信任 的师 生 关 系 , 依赖 于 一 种和 谐 安 全 的课 堂 气 氛 。” 因 【 参考文献 】 此, 在课堂教学 中, 要营造 出一种宽容的环境 , 给学生 自由表现 [ ]德育原理》 胡守菜 , 1《 , 北京 师范大学 出版社 1 8 9 9年第 2 版 的机 会 , 给学 生 自由创 造 的 天 地 , 对 学 生 的 一 些 学 习行 为 习 不 [ ] 教育 一 2《 一财富蕴藏其中》中译本) ( 教育科学 出版社1 9 9 6年 惯 进 行 无 谓 指 责 , 学 生获 得 “ 使 心理 的 安 全 ” “ 理 的 自 由 ” 和 心 , 版
浅谈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浅谈思政教育如何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是学生第一次接受系统教育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在逐步认识世界,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被塑造,因此需要小学教师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
在小学众多科目中,语文教学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许多语文教学目标都包含对学生情感与道德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目前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关于思政教育内容较少等问题,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1.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育若想要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政教育意识。
因此必须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
2.借助语文教材挖掘思政教育素材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文教材,教师需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找到教材中的课文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语文知识作为思政教育素材。
3.优化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合适的思政教育素材,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将优化语文教学中思政教育内容,依据不同的课文主题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切入点,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全方面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文化认知。
4.拓展语文学习路径延伸思政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各科目教师开始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建立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评价制度教学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设计思政评价的标准较少,因此,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就要建立完善的语文教学思政教育评价制度,使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评价中落到实处,更好地指导和引导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促进思政教育的教育性和激励性产生更好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评价中占有一席之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总之 , 高 中英语 阅读教 学 , 既要给 学生传 授作 为一 门语 言应掌 握 的知识 结构 , 培 养 阅读 技能 , 了解不 同国家 的 文化风 俗 、 科 学发展动 态 、 世 界风 云变
化, 还 要 联 系 我 国的 国情 和 学生 的实
素材, 使英 语教师在 阅读 教学 中渗透德 育 具备 了坚 实 的基础 。教 师应 充分利
行 德育渗透 。 1 . 渗透 的 内容 。英 语 学 科具 有很 强 的思想性 , 教材 中蕴 涵着大量 的德 育
仰 教育 、 集体主义教 育等 。只要教 师做
有心人 , 恰当、 合理地运用每 一篇文章 , 便 能点燃学生 隋感 的火花 。
中, 自然 而然 地去体 验和感 悟 ; 有 感情 地反 复诵读 课文 中那 些 闪烁 着思 想光
以生命 , 讲 解只 能使人 知道 , 而 朗读 更
能使人感 悟。 ” 教学 中 , 教师应重视 学生
外, 坚 贞不屈 、 对革 命高度负责 的精神 ,
学 生对 这些 先辈人 物 的敬佩 之情 油然
而生 。
朗读能力 的训 练 , 引导学生反复读 、 议,
在读 中认 真推敲 、 品味 , 感 受课文 字里
行 间所蕴涵 的思想感情 , 使学生 的思想 受到 潜 移 默化 的影 响 。如 教 学 《 梅 花
魂》 一课 时 , 可让 学生反复 朗读 , 以读促 思, 以思促 知 , 以知增情 , 让 学生真切体
2 . 创设 情境 , 用作 品的情感去 感染 学生 。对 学生进行思想教 育 , 也可 在教 学 中结合课 文 内容 , 采取组织游戏 表演 等形 式 , 生动 、 形 象地再现 课文 中 的情 境, 启发 学 生想 象 , 丰富情 感体 验 。如
小学语文教学要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要渗透思想教育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一段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就是一个存在的世界。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两个人,两首词,一苦,一笑;一愁,一俏;一悲,一乐。
同样的梅花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内涵,这就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形式。
小学语文反复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就是思想性的渗透。
一、渗透思想性教育,领会教材的导向苏教版小学语文每册书前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训练,综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所有的课文,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所选的课文的很美,有审美性;文字简约,浅显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文化性;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体现先进性;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具有时代性。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中叙事性的课文约占二分之一,而叙事性课文中那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又让学生难以忘却。
如《第一次抱母亲》让我们看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母亲被抱起时的感动;《爱如茉莉》则留下了一幅父母相亲相爱的平凡的真爱画卷。
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师恩难忘》等课文则进一步表现了丰富的兄弟手足之情和难忘的师生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单就第四册语文有13篇叙事性课文,有表现家庭亲情的《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有表现朋友关系的《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有表现勤学的有《“黑板”跑了》、《学棋》;有表现光辉形象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闪光的金子”》……这些课文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思想教育因素,引导着教者通过这些叙事性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体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渗透思想教育,要在教学中引领北大教授陆俭明说:“语文教育要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感情,而在学生的这些情感中,亲情是最重要的,它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对学生的茁壮成长有难以替代的滋润和营养。
浅析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受 ,相互启发 ,从而进一步受 到课 文思想 的 熏 陶和感染。如 《 我的弟弟 “ 小萝 卜 头”》 课 ,教师可 以在课 上引导学生联系 自己的 生活实际与 “ 小萝 b 头 ”进行 比较。 “ 小 萝 b 头吃的是残羹冷饭 ,住的是 阴暗潮湿 的监 狱 ,穿 的是破 得不能再破 的衣 服,写字用 的 是短得不能再短 的笔头,那 么你呢?”让 学 生想想 自己和小萝 h 头一样大 的时候 生活是 怎么样 的。从而对 “ 小萝 b 头 ”小小 年纪在 监狱里 的非人 生活充满同情 ,激起学生对 国 民党反 动派的痛恨 ,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 、 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 、刻苦学习 的教育 ,并 逐渐转 为自己的行动。 七、在作 文评论批改 中,强化德 育效 果 传统 的作 文教学 ,一直存在着学生作 文 教 师改的现象。这样 ,学生就一直处于被 动 地位 ,只会按 教师的要求修改作 文 , 作 文能 力很难提高。叶圣 陶老先生 曾一 再呼吁 “ 能 不能把古老 的传统变 一变 ,让学生 处于主动 地位呢?”所 以,我觉得应该把过 去的作文 批改模式变 一下,进 行 “ 师批生改” ,让学 生成为学 习的主人 。实际上 , 培 养学生评改
浅析思想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福 建省 漳 州市漳 浦县 赤土 中心 学校 张雄 文
《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 “ 要在培养 学 悟理 ,直奔中心,寓思想教育于讲读中之 。 生基本语文能 力的过程中 ,渗透思想教育 , 三、通过分析 比较法,渗透 思想教 育 而不单独把两 者剥开来。不以文害道 .也不 我们都 清楚 , 有 比较 才有鉴别。在语 文 以道害文。”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 教育中必 教学中运用分析 比较可 以强化渗透思想 品德 不可少 的一 环,而语 文又是基础学科 。人选 教育的效果 。如教学 《 凡卡 》这一 课文时 , 的课文力求达 到符 合语文学习的要求 。符合 我会着重用引导学生认识 的今天社会 的优 越 审美教育 、 潜移默化思想教育的要求。 俗话说 条件 ,尤其是近几年来 ,人们 的生 活水 平大 “ 文 以载道 ”,小学语文教 学的 目的就是要 大提高 了,少年儿童都过着 幸福的生活。通 通过语 文教 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就是要通 过对比,学生增强 了自豪感 , 更加热爱祖 国、 过语 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 ,把学生潜在 的 热爱共产党。 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 , 发挥出来 。 四、挖掘教材思 品内涵 ,渗透思想教 育 语 文学科课 时多 ,教 学时间长,学 生几 小学语文教材 内容 丰富,其 中选编 了很 乎每天接触课本 中思想性较强 的课 文,耳濡 多向学 生道德教育 的课文 。如教学 《 飞夺泸 目染 ,受到潜移默化 的教育 ,它所产生 的教 定桥 》一课 时 , 在 学生面前再现 了抗 日战争 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 比拟的。小学 生正处 和解 放战争的宏伟画卷 ,再现 了在爱 国人 士 于长身体 、长知识和道德 品质形 成的时期 , 的机智勇敢 、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 神;又如 具有较大 的可塑性 。在此期 间对他进行 相应 教学 《 囚歌 》等课 文时 ,歌颂 了革命者 的视 的思想 品德 教育是再合适不过 了。因此 。在 死如归 的精神 ;再如 《 一夜 的T 作》弘扬周 小学语文教 学中,渗透德 育教 育就显得格外 总理劳苦 、俭朴 的高 尚品德 。这些课 文的人 重要 。那么 ,在语文教学 中如何 进行有效的 物形象犹如 指明灯 ,光照后人。教学 中,我 德育渗透 呢?我结合 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从 以 充分利用读 、说 、议 、写等 形式,教育学生 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 学先人之精神 , 继先人之意志 , 走先人之道路 , 可以运用 多种方法渗透思想教育 创先人未竟Z ̄ I I , 绩。 在教学 中,我们可 以根据课文 内容采取 教学时 ,我着力挖掘教材 中人物 的思想 多种方 法去引导学生人情入境 ,体会作 者的 内涵 ,透析其 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 ,指导学 感 情。比如 ,运用 “ 情境创设法 ”,可 以引 生声 情并茂地朗读 ,口述心得体会 ,培养学 导学生 “ 生情”。在课上 ,我通过大屏幕播 生正确价值观 ,努力做一个优秀道德 品质 的 放草原风光 图,再加上 录音及 导语,把 学生 代新人。 完全引入到情境 中,从而使学生对草原 产生 五、抓关键 词推敲,渗透思想教 育 热爱 、赞美之情。此外 , 运用 “ 分析 比较法”, 入选 的课文作者 比较讲究词语的锤炼 , 可以引导学 生 “ 动情 ”。还可 以运用 “ 朗读 他们 总是寻求最贴切 的词语来准确表情达意 , 体验法” ,引导品味 “ 深情 ”。 其中有不少词语是表现人 物品质 ,概括 文章 所 以,我们可以根据课文 内容的不同采 中心 的传神 点睛之笔 ,是课文的闪光点 。如 取不同的方法去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课文 《 狼牙 山五壮 士》一 文中有这样一段 : 二 、烘托人物描写悟理 ,渗透思想教育 “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 山的顶峰, 眺望……” 在语文教学 中,我们要注意抓住文章 的 这里的 “ 眺望”与 “ 望望”都表示看的意思, 中心 ,烘托人物 的思想 ,推动情感 的发展 , 前者表示对 人民的 “ 爱” , 后 者表示对敌人 方能体会其 传情 的精妙 ,从而拨动学生 的心 的 “ 恨 ” 。 在 教 学 时抓 住 “ 闪 光 点 ” 引 导 学 弦 ,品出 “ 道”之真谛 。有 的课文刻画人物 , 生 品味、朗诵 ,体会作 者遣词造句 的匠心, 不让 所刻画的人物出场 ,而是通过他人 的言 深 刻理解 思想内涵 。既进行词语训练 ,又渗 行 、心理 等描写 ,或叙 述有关 的事件来烘 托 透 了思想教育 ,从而达到 “ 文道结合”。 主人公的思想。如课文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六、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的结尾这样写 : “ 她跟我说伯父 的事情…… 在语 文课上 ,教师要凭借教材 ,坚持正 不 叫我干重活。”这一席话赞扬 了高尚品质。这样紧扣烘托人物 的侧 面描写 领悟思想感情 的基础上 ,倾 吐 自己内心的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过去基础教育主要抓双基。
这固然重要,但不全面。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狭隘的基础观转变到全面的素质观,既抓紧落实“双基”,又要抓紧好习惯养成、智力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使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都能得到发展。
现在我就语文课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弄清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性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实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
”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弄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性的特点。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理解世界反映世界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而不是以三段论说话,或空喊政治口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有限度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时“潜移默化”地实行的,仅仅是渗透。
如哲理诗《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属性。
如《丰碑》这篇课文,在环境恶劣,任务艰难,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需物资,完全有理由有可能让自己穿上御寒的棉衣,而他却穿得十分单薄,为了革命,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被冻死了。
课文对军需处长牺牲的神态、动作等作了细致描写:“镇定自然的神情,”说明面对危险毫无惧色,“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表现出军需处长面对死亡泰然置之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座“晶莹的碑”,激励后来人,他忠于革命,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为后人传颂。
这就是课文的“渗透性”所在。
二、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即渗透于识字、阅读、作文各种课型中及字、词、句、段、篇等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其次,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即课堂教学、作文、考试之中识字教学能够结合字的形、义及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立场;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实行系统的教育;作文教学能够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及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实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并形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养成谦虚、不耻下问的美德,考试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独等优良品质。
三、指导学生“悟神”,捕捉文章隐情。
“神”乃文章之魂。
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捕捉文章神韵的过程。
既要透视显中之隐,又要品出言外之意;既要体查文中之情,又要再现内心视象。
文章的“神”具有“潜伏”性,作者把他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去领会,去接受,去转化。
如《会摇尾巴的狼》,它的神就在“会摇尾巴”四个字中,就在摇尾巴的过程中,暴露了它的凶残的野性和愚蠢的狡诈。
一篇文章的“神”,能够包含很多方面,导致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多元性”,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准确地扎住教材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动机。
有的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让学生续讲“狼被人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制造了“大团结”式的结局。
这虽然符合中国“扬善惩恶”的传统思想观点,但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准度”不够。
作者的原意在于讲述一个道理:“凶残的恶人在做坏事时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善良的人切不可上当受骗”。
如果设计“大团圆”的结局,学生的思想理解就落在了“善良会有好机遇的,是会有好报的”这个基点上,这对儿童的成长无疑设置了心理障碍。
四、提升学生理解时要把握“尺度”。
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具体课文,二是嘘唏语文的具体学生。
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有很大的弹性,这就要确定合适的“尺度”。
超过这个“尺度”,学生难以接受,低于这个“尺度”,达不到思想教育目标。
在确定语文课思想教育“尺度”时,学生这个教学对象的参照价值尤为重要。
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词语,会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尺度”。
这固然给老师的施教带来困难,但也给教师发挥创造才能以广阔的空间,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在教《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个课时,抓住重点句:“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找出“争分夺秒”与“仍然”两个关键词语,并在比较中加深了对关键词语的领会和理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贯彻“文道统一”,让学生通过对词句的领会去把握课文的中心,也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之中。
”在确定“尺度”之后,理应引导学生沿一定的梯度去达到这个“尺度”,这就是提升学生理解的过程。
如在教《飞机遇险的时候》时,把握好课文中的周总理当时处在什么情况下,用怎样的口气说,这个“尺度”去问学生,让学生懂得
五、要在语文课上实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注意几点:
1、坚持因文诱导,不搞生硬“查比”。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固有的德育因素,从“效度”着眼,从学生实际出发,加深感受,尽量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这样,语言文字理解了,思想品德教育也尽在其中。
不能形而上学的认为,联系实际就必须让课文中的人与事与现实生活的人与事相对照,进而查比自己思想品德上的错误、不足。
事实上,生搬硬套,人为地拔高,堂堂对照课文查比,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坚持情感熏陶,不空洞说教。
情感是理解转化行为的“催化剂”。
教学中,教师只有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动心,动情,才能在求知、练能、开智中育德。
反之,干巴巴灌输,枯燥无味的说教,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如教课文《月光曲》时,通过多媒体放出录象,并有声有色地实行配乐朗读,让学生陶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
接着把描写《月光曲》的文字摘出来做画面分析,研究音乐的变化与音乐家情感的变化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找出贝多芬情感由平静到激昂的变化内因。
学生自然地懂得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对不平社会的抗议。
最后,同学生一同以饱满地感情朗读这段文字,把“情”与“理”融于一炉,让学生在情感冲动中自然地“晓理”,不做空洞说教。
3、坚持计划施教,不搞时断时续。
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既不能“信马由缰”,听其自然,也不能凭情绪好坏,时紧时松。
需要的是自觉“传道”,贵在持久。
教科书中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排的,都有很强的教育性。
要发挥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首先要总体构想,弄清全册书向学生实行哪些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要研究每组教材中各篇课文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联系。
再次,从每篇课文入手,把握教材实行思想教育的固有因素。
要课课落实,环环相扣,久而久之,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的,脱离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训练,或避而不谈语言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就不能叫语文课。
人们时常谈到王国维所说的求学的三个境界,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何尝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