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提取山脊、山谷线一、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二、目的理解基于DEM结合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域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原理;掌握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的提取方法以及它们的提取原理;能将水文分析的方法和其它的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应用问题。

三、要求1、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脊线;2、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谷线。

四、算法思想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因此,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就可以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

基于DEM的这种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是: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那么对于分水线上的那些栅格,由于分水线的性质是水流的起源点,通过地表径流模拟计算之后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都应该只具有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也就是其栅格的汇流累积量为零。

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分水线,也就得到了山脊线;对于山谷线而言,由于其具有汇水的性质,那么对于山谷线的提取,可以利用反地形的特点,即是利用一个较大的数值减去原始的DEM数据,而得到了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地形数据,也就是原始的DEM中的山脊变成负地形的山谷,而原始DEM中的山谷在负地形中就变成了山脊,那么,山谷线的提取就可以在负地形中利用提取山脊线的方法进行提取。

五、操作步骤:●在图层管理器中加载研究区域的原始DEM数据●加载Spatial Analyst模块,点击Spatial Analyst模块的下拉箭头,点击neighborhood statistics菜单工具,利用邻域分析的方法以11×11的窗口计算平均值,如图。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知识讲解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知识讲解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一.实习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分称为鞍部,鞍部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会合的地方。

鞍部点是重要的地形控制点,它和山顶点、山谷点以及山脊线、山谷线等构成的地形特征点线,具有对地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因此,对这些地形特征点、线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由于鞍部点的特殊地貌形态,使得鞍部点的提取方法较山顶点和山谷的提取更难,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提取鞍部点,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可以来提取一些鞍部点,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实习目的(1)熟练掌握基于DEM利用ArcGIS进行提取相关地形特征的方法与原理;(2)深入认识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3个基本地形特征;三.实习内容1.提取dem数据的SOA2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3.基于DEM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4.鞍部点的提取四.实习数据DEM五.实习工具Surface Analyst,model工具六.实习步骤1.提取DEM的SOA数据A.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 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B.基于反地形 DEM数据求算坡向值;C.利用 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 SOA2,由原始DEM数据求算出的坡向变率值为 SOA1;D.在 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 SOA =(([SOA1]+[SOA2])-Abs([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 DEM 的坡向变率,2.利用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1)山脊线的提取其中在focal statistics中选择3*3的窗口,类型选择为mean,在minus中再次导入DEM,进行计算。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实验容描述:山脊线和山谷线构成了地形起伏变化的分界线(骨架线),因此它对于地形地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代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本次实验通过某区域栅格DEM掌握山脊线和山谷线这两个基本地形特征信息的理论及其基于DEM的提取方法与原理;同时,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软件对这两个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1.本实验基于规则格网DEM数据使用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

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

因此,提取过程中可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2.主要用到以下理论知识:1)坡向变率:是指在提取坡向基础上,提取坡向的变化率,亦即坡向之坡度(Slope of Aspect,SOA)。

它可以很好地反应等高线弯曲程度;2)反地形DEM数据: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公式(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3)地面坡向变率SOA:地面坡向变率在所提取的地表坡向矩阵的基础上沿袭坡度的求算原理,提取地表局部微小围坡向的最大变化情况。

但是SOA在提取过程中在北面坡将会有误差产生,所以要将北坡坡向的坡向变率误差进行纠正,其公式为:SOA=(( [SOA1]+[ SOA2] )-Abs( [SOA1]-[ SOA2] ))/2其中:SOA1为原始DEM数据层坡向变率,SOA2为反地形DEM数据层坡向变率。

4)焦点统计5)ArcScan自动矢量化流程图、实验步骤:1.相对路径2.加载数据3.提取原始dem的坡向(利用dem数据--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Aspect)4.提取原始DEM数据的坡向变率(利用3中生成的Aspect图层--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SOA1)5.提取反地形DEM数据(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H-DEM)1)找出DEM最大高程值(右键属性---找出数据源中最大值为1153.8)2)栅格计算器提取反地形DEM数据(输入公式1153.8 - "dem",命名为INdem)6.提取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值7.计算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变率8.计算进行误差纠正的地面坡向变率(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SOA1" + "SOA2") - Abs("SOA1" - "SOA2")) / 2)9.邻域分析(原始dem--邻域分析--焦点统计focal statistics(统计原始dem的平均值)---设置统计类型为平均值mean,邻域类型为矩形(也可为圆形),邻域大小为3*3(我发现邻域越大越模糊)(11*11),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3*3(11*11)的矩形的平均数据层,命名为mean10.计算正负地形分布区域(空间分析--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为"dem" - "mean",命名为Dvalue(差值))11.利用栅格计算器提取山脊线(公式为"SOA" > 70 & "Dvalue" > 0这是错的!!要加括号!!("SOA" > 70) &( "Dvalue" > 0))和山谷线(("SOA" > 70) & ("Dvalue" < 0))12.利用ArcScan自动矢量化得到山脊线山谷线的矢量图层1)在ArcCatalog中新建(方法有两种:右击文件夹--new--shapefile!或者是右击geodatabase--new--feature class(新建要素类))山脊线图层(名称为shanjiline,类型为线)方法1:new--shapefile方法2:new--feature class(但是这种方法下的线图层,在自动矢量化山脊线后无法读到这个图层,所有还是选择方法1---这是因为栅格图层和矢量图层不能放在同一个geodatabase里面么???????)2)打开开始编辑3)勾选扩展工具中的自动矢量化工具ArcScan4)在菜单栏空白处右击勾选ArcScan,打开ArcScan工具条--单击自动矢量化下的生成要素打开生成要素对话框即可生成自动矢量化后的矢量山脊线5)用同样的方法生成矢量山谷线13.制作立体图。

山脊线、山谷线、鞍部点的提取

山脊线、山谷线、鞍部点的提取

实例与练习练习1. 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1.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

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2.目的:理解基于DEM结合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域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原理;掌握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的提取方法以及它们的提取原理;能将水文分析的方法和其它的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应用问题。

3.要求:(1)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脊线;(2)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谷线。

4.数据:一幅25m分辨率的黄土地貌DEM数据,数据的区域大概有140 km2。

数据存放于…/ChP11/Ex1中,请将其拷贝到E:/ChP11/Ex1。

结果数据保存在…/ChP11/Ex1/Result 中。

5.算法思想: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因此,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就可以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

基于DEM的这种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是: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那么对于分水线上的那些栅格,由于分水线的性质是水流的起源点,通过地表径流模拟计算之后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都应该只具有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也就是其栅格的汇流累积量为零。

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分水线,也就得到了山脊线;对于山谷线而言,由于其具有汇水的性质,那么对于山谷线的提取,可以利用反地形的特点,即是利用一个较大的数值减去原始的DEM数据,而得到了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地形数据,也就是原始的DEM中的山脊变成负地形的山谷,而原始DEM中的山谷在负地形中就变成了山脊,那么,山谷线的提取就可以在负地形中利用提取山脊线的方法进行提取。

地形分析实验报告

地形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三):地形分析一. 实验目的:掌握基本地形因子计算,地形特征提取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不同类型地形因子的统计。

二.实验器材:arcmap三..实验数据:dem数据四.实验步骤:1. 坡度的提取,不同类型区的坡度提取:1)空间分析模块中的坡度提取:加载dem数据,和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surface analysis->slope,打开相应的对话框;通过设置不同的输出像元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坡度提取图。

2)三维分析模块中的坡度提取:3D Analyst->->surface analysis->slope,打开相应的对话框;通过设置不同的输出像元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坡度提取图。

2. 坡向的提取,不同类型区的坡向提取:1)空间分析模块中的坡向提取:加载dem数据,和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surface analysis->aspect,打开相应的对话框;通过设置不同的输出像元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坡度提取图。

2)三维分析模块中的坡向提取:3D Analyst->->surface analysis->aspect,打开相应的对话框;通过设置不同的输出像元大小,可以得到不同精度的坡度提取图.3.山脊线,山谷线的提取:1)加载原始DEM数据。

ArcToolbox,/Analysis Tools/Hydrology。

2)洼地填充: Hydrology/Fill,进行原始DEM的洼地填充。

在Input surfaceraster文本框中选择原始DEM数据dem,将输出数据命名为filldem,Z limit 取默认值,即填充所有洼地。

3)无洼地的水流方向的计算: Hydrology:Flow Direction,在Input surfaceraster文本框中选择填充过的无洼地DEM数据filldem,设置输出文件名为flowdirfill。

山谷线山脊线提取

山谷线山脊线提取

山谷线山脊线提取山谷线、山脊线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自动提取arcmap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方法1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基于规则格网的DEM是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最重要方法。

从算法设计的原则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2)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3)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4)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状分析与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5)平面曲率和坡度形状的组合方法。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的山脊、山谷的宽度可由选取平面曲率的大小来调节,方法简便,效果好。

该方法基本处理过程为: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

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

因此,下面的提取过程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具体提取工艺如下:1)激活dem数据,在spatialanalysis下使用surface菜单下的deriveaspect命令,提取dem坡向层面,记为a;2)激活标高a,使用“空间分析”下“曲面”菜单下的“衍生坡度”命令提取标高a的坡度信息,该信息记录为soa1;3)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analysis下的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4)根据反地形DEM数据计算坡度方向;5)利用soa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soa2;6)利用空间分析下的网格计算器,公式为SOA=([soa1]+[soa2])-ABS([soa1]-[soa2])/2,可以得到无误差的DEM坡度变化率SOA;7)激活原始dem数据,在spatialanalysis下使用栅格邻域计算工具neighborhoodstatistics;设置statistictype为平均值,邻域的类型为矩形(也可以为圆),邻域的大小为275×275map,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275×275map的矩形的平均值层面,记为b;8)利用空间分析下的网格计算器,可以得到正、负地形分布区域,公式为C=[DEM]-[b],9)在spatial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d=[c]>0&soa>70,即可求出山脊线;10)同样,在网格计算器中,将公式修改为d=[C]<0&SOA>70,以计算山谷线地形特征信息提取(山谷线、山脊线)方法1:SOA方法soa法原理:山谷线和山脊线实质是平面曲率发生突变的地方,所以用soa来近似平面曲率,提取其中变法大的就是山谷线和山脊线,其中山谷线对应的是负地形中soa较大的值,山脊线对应的是正地形中soa较大的值。

地形特征点的提取实验报告

地形特征点的提取实验报告

地形特征点的提取实验报告1. 研究背景地形特征点的提取是地理信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地形特征点是指地表上具有明显特征的点,如山脊、山谷、河流等。

提取地形特征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貌构造、地质特征以及进行地形分析和地貌模拟等工作。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索地形特征点的提取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算法对地形特征点的有效性和精度,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3. 实验材料与方法3.1 数据集本实验使用了某山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作为实验材料。

该DEM数据以栅格形式存储,每个栅格代表一单位面积内的高程值。

3.2 实验流程1.数据预处理:对DEM数据进行滤波、降噪等处理,以减少噪声对特征点提取的影响。

2.特征点提取方法比较:2.1 方法A:利用梯度变化法提取特征点,即通过计算DEM数据在各方向上的梯度变化来找到高度变化明显的地方。

2.2 方法B:利用曲率法提取特征点,即通过计算DEM数据的曲率来找到高度变化明显的地方。

2.3 方法C:利用局部最大值法提取特征点,即通过寻找DEM数据中局部最高点来找到地形上的山峰等特征点。

3.实验评估:对比不同方法提取的特征点,分析其准确性、覆盖范围和处理效率等指标。

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方法A的结果与分析使用梯度变化法提取特征点后,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特征点的坐标,其中包括山脊、山谷等地形特征。

经与地图对比,发现大部分特征点的位置与真实地形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一些误差,这可能是由于数据噪声和算法的不足导致的。

4.2 方法B的结果与分析使用曲率法提取特征点后,我们得到了另一组特征点的坐标,并将其与方法A提取的特征点进行对比。

发现曲率法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地形的细节特征,尤其是一些地貌变化相对缓和的地方。

然而,与方法A相比,曲率法提取的特征点数量较少,覆盖范围较窄。

4.3 方法C的结果与分析使用局部最大值法提取特征点后,我们得到了一些山峰等特征点的坐标,与方法A和方法B提取的特征点进行了对比。

利用水文分析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利用水文分析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 7 ) 打 开 Spaitiai Analyst Tool--surface--contour 和 Spaitiai Analyst Tool--surface--hillshade,分别生成原始 DEM 的等值线 ctour 和晕渲图 hillshade.
(8)在 neiborfacc0 数据上单击右键,点击 properties,进行重新分级,将数据分为 两级,以等值线 ctour 和晕渲图 hillshade 为辅助不断调整分级临界点,属性值越接近 于 1 的栅格越有可能是山脊线的位置,最终确定分界阈值为 0.5541。
-3-
3)山谷线的提取 ( 1 ) 利 用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 工 具 获 取 反 地 形 , 计 算 公 式 为 fandem=Abs(dem-2000)得到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反地形数据 fandem.不需要进行洼地 填充,其余步骤与山脊线的提取步骤相同。 (2)水流方向的计算:选择 Spaitiai Analyst Tool——hydrology——Flow direction, 输入表面栅格数据 fandem;命名输出栅格数据 flowdirfan。 ( 3 ) 汇 流 累 积 量 的 计 算 : 选 择 Spaitiai Analyst Tool — — hydrology — — Flow accumulation,选择 flowdirfan 作为输入的水流方向数据;输出命名为 flowaccfan (4)汇流累积量为零值的提取:在 ArcToolBox 中选择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 提取汇流累积量为零值,计算公式为 faccfan0=(flowacclfan==0) (5) 对 facc0 做 光 滑 处 理 : 在 ArcToolBox 中 选 择 Spaitiai Analyst Tool--Neiborhood--focal stastics,利用邻域分析方法以 3×3 的窗口计算平均值,计 算结果命名为 nbfacc0fan. (6)在 neiborfacc0 数据上单击右键,点击 properties,进行重新分级,将数据分为两级, 以等值线 ctour1 和晕渲图 hillshade2 为辅助不断调整分级临界点,属性值越接近于 1 的栅格越有可能是山谷线的位置,最终确定分界阈值为 0.656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描述:
山脊线和山谷线构成了地形起伏变化的分界线(骨架线),因此它对于地形地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代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本次实验通过某区域栅格DEM掌握山脊线和山谷线这两个基本地形特征信息的理论及其基于DEM的提取方法与原理;同时,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软件对这两个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
1.本实验基于规则格网DEM数据使用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

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

因此,提取过程中可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2.主要用到以下理论知识:
1)坡向变率:是指在提取坡向基础上,提取坡向的变化率,亦即坡向之坡度(Slope of Aspect,SOA)。

它可以很好地反应等高线弯曲程度;
2)反地形DEM数据: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公式(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
3)地面坡向变率SOA:地面坡向变率在所提取的地表坡向矩阵的基础上沿袭坡度的求算原理,提取地表局部微小范围内坡向的最大变化情况。

但是SOA在提取过程中在北面坡将会有误差产生,所以要将北坡坡向的坡向变率误差进行纠正,其公式为:
SOA=(( [SOA1]+[ SOA2] )-Abs( [SOA1]-[ SOA2] ))/2
其中:SOA1为原始DEM数据层坡向变率,SOA2为反地形DEM数据层坡向变率。

4)焦点统计
5)ArcScan自动矢量化
流程图

实验步骤:
1.相对路径
2.加载数据
3.提取原始dem的坡向(利用dem数据--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Aspect)
4.提取原始DEM数据的坡向变率
(利用3中生成的Aspect图层--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坡度工具,命名为SOA1)
5.提取反地形DEM数据(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H-DEM)
1)找出DEM最大高程值(右键属性---找出数据源中最大值为)
2)栅格计算器提取反地形DEM数据(输入公式 - "dem",命名为INdem)
6.提取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值
7.计算反地形DEM数据的坡向变率
8.计算进行误差纠正的地面坡向变率(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SOA1" + "SOA2") - Abs("SOA1" - "SOA2")) / 2)
9.邻域分析(原始dem--邻域分析--焦点统计focal statistics(统计原始dem的平均值)---设置统计类型为平均值mean,邻域类型为矩形(也可为圆形),邻域大小为3*3(我发现邻域越大越模糊)(11*11),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3*3(11*11)的矩形的平均数据层,命名为mean
10.计算正负地形分布区域(空间分析--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输入公式为"dem" - "mean",命名为Dvalue(差值))
11.利用栅格计算器提取山脊线(公式为"SOA" > 70 & "Dvalue" > 0这是错的!!要加括号!!("SOA" > 70) &( "Dvalue" > 0))和山谷线(("SOA" > 70) & ("Dvalue" < 0))
12.利用ArcScan自动矢量化得到山脊线山谷线的矢量图层
1)在ArcCatalog中新建(方法有两种:右击文件夹--new--shapefile!或者是右击geodatabase--new--feature class(新建要素类))山脊线图层(名称为shanjiline,类型为线)
方法1:new--shapefile
方法2:new--feature class(但是这种方法下的线图层,在自动矢量化山脊线后无法读到这个图层,所有还是选择方法1---这是因为栅格图层和矢量图层不能放在同一个geodatabase里面么)
2)打开开始编辑
3)勾选扩展工具中的自动矢量化工具ArcScan
4)在菜单栏空白处右击勾选ArcScan,打开ArcScan工具条--单击自动矢量化下的生成要素打开生成要素对话框即可生成自动矢量化后的矢量山脊线
5)用同样的方法生成矢量山谷线
13.制作立体图。

用三维分析--表面分析--Hillshade工具基于原始DEM数据--做出山体阴影图层,调节各图层颜色和线宽,并用effect工具调节山体阴影图层、山脊线、山谷线图层透明度,得到最终结果。

14.制作专题图
15.导出为灰度图像
实验小结
1.实验前要了解两地形特征的特性(这个实验山脊线和山谷线即坡向改变最大的地方,山脊线高程比其邻域范围内的平均高程高,山谷线则相反),这样在实验时才有一个正确的分析方向;
2.实验前一定要弄懂实验原理,这样操作时才对整体有个大体的把握;
3.要特别注意输入输出图层,所以要养成一个对输出图层命英文名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