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实验报告单
河流生态工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生产的扩张,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河流污染、水资源过度开发、河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本研究选取了某典型河流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生态工程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以期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通过对河流生态系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河流生态功能受损的原因。
2. 设计并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工程,验证其效果。
3. 探讨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和路径,为类似河流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调查方法(1)现场调查: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河流水质、底泥、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2. 实验设计(1)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和任务,如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河道形态恢复等。
(2)根据河流生态系统现状,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包括河道疏浚、河岸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
(3)对修复工程进行实施,并定期监测其效果。
3. 数据分析(1)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水质、底泥、植被、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2)评估河流生态修复的效果,并与修复前进行比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河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该河流存在以下问题:(1)水质污染严重,部分指标超过国家标准。
(2)底泥污染严重,重金属含量较高。
(3)河岸植被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2. 河流生态修复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制定以下生态修复方案:(1)河道疏浚:清除河道内的淤泥,恢复河道形态。
(2)河岸植被恢复:种植适宜的植被,提高河岸植被覆盖率。
(3)水质净化:建设水质净化设施,降低污染物含量。
3. 实验结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态修复,该河流生态系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1)水质指标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指标达到国家标准。
水循环地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地理意义及其在地球环境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透明容器、水、水泵、玻璃棒、温度计、计时器、土壤、沙子、石头、塑料布等。
2. 实验材料准备:将土壤、沙子、石头等材料分别放入透明容器中,模拟地球上的不同地貌类型。
三、实验步骤1. 在透明容器中,模拟地球上的不同地貌类型,如土壤、沙子、石头等。
2. 向容器中加入适量水,模拟大气降水。
3. 开启水泵,模拟地表径流。
4. 观察水在容器中的流动、蒸发、渗透等过程。
5.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水循环的基本原理。
四、实验现象及分析1. 水在容器中流动:实验开始后,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流向低处,模拟地表径流过程。
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不同地貌类型,如土壤、沙子、石头等,会发生渗透、侵蚀等现象。
2. 水的蒸发:实验过程中,水在阳光照射下,部分水分蒸发成水蒸气,模拟大气水分的蒸发过程。
3. 水的渗透:水在流动过程中,部分水分渗透到土壤、沙子等材料中,模拟地下水循环过程。
4. 水的沉积:水在流动过程中,携带的泥沙、有机物等物质沉积在低洼处,模拟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
五、实验结论1.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和状态变化,包括蒸发、降水、径流、渗透等过程。
2. 水循环具有以下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气候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3)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
(5)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重要因素。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模拟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地理意义。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现象,对地球环境、气候、生物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河流模拟课程设计报告书-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港航

河流模拟课程设计报告——水库一维泥沙淤积计算班级:2010级港航一班姓名:学号:2010301580指导老师:吴卫民二〇一四年四月目录一、设计任务及目的 (1)二、计算条件与资料介绍 (1)2.1参数选取 (1)2.2地形资料 (2)2.3水沙资料 (2)2.4特征值统计 (2)三、基本原理 (3)3.1基本方程及特征值、参数选取 (3)3.2方程的离散 (4)四、计算步骤 (6)五、关于库尾冲刷问题 (7)六、计算成果 (9)6.1淤积量随时间变化 (9)6.2纵剖面形态分析 (10)6.3坝前断面形态图 (11)6.4泥沙质量守恒性分析 (12)6.5库容损失合理性分析 (13)附: (15)1 程序内变量说明 (15)2 Fortran计算源程序 (16)一、设计任务及目的该课程设计给定水沙资料和断面形态资料,解决水库一维泥沙淤积计算问题。
以水流、泥沙方程为基础,构建恒定流条件下的河道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编制出完整的计算程序,并以某个水库为实例,进行水库泥沙淤积计算。
水流条件:恒定非均匀流。
泥沙条件:包括悬移质,推移质的均匀沙模型,推移质计算模式为饱和输沙,悬移质计算模式为不饱和输沙,水流泥沙方程采用非耦合解。
通过课程设计,初步掌握一维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的基本过程和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条件与资料介绍资料见磁盘文件,包括:1河道地形,糙率等(.txt文件);2日平均流量,日平均含沙量(.xlsx文件)2.1参数选取其中,推移质来沙量按悬移质的5%计算。
均匀沙粒径为d=0.05mm,推移质d=2mm。
其余参数在基本原理中说明。
2.2地形资料地形资料包括水库前31个断面的断面起点距和高程,最远距坝里程为94645米。
2.3水沙资料计算系列采用1991年~2000年10年水沙数据,重复5次,计算50年的冲淤变化。
此外,将给出的流量资料均乘以0.5后作为日平均流量。
2.4特征值统计表2. 1 水沙特征值统计年平均流量(m3/s) 年平均含沙量(kg/m3)年输沙量(万t)年径流量(亿m3)1991年768 1.50 3624 242 1992年566 1.36 2437 179 1993年723 1.46 3339 228 1994年853 1.12 3017 269 1995年898 0.96 2724 283 1996年782 0.88 2186 247 1997年1071 1.21 4095 338 1998年707 0.69 1540 223 1999年804 0.68 1729 254 2000年846 0.54 1437 267三、基本原理3.1基本方程及特征值、参数选取水流连续方程: 0=∂∂+∂∂x Qt A(3.1) 水流运动方程()f i i gA x hgA A Q x t Q-=∂∂+⎪⎪⎭⎫ ⎝⎛∂∂+∂∂02 (3.2) 或 034222=+∂∂+⎪⎪⎭⎫⎝⎛∂∂+∂∂R A n Q g x z gA A Q x t Q (3.3) 泥沙连续方程 ()())(*S S QS x SA t --=∂∂+∂∂αω(3.4) 河床变形方程 )(*00S S x G t y b--=∂∂+∂∂αωρ(3.5) 恢复饱和系数25.0=α推移质平衡输沙方程*G G =(3.6) 水流挟沙力公式(张瑞瑾公式): mgR u k S ⎪⎪⎭⎫⎝⎛=ω3*(3.7) 0.124k 取, 1.05m 取推移质输沙率公式采用Mayer-Peter 公式(适用于宽浅河槽):()3/23/21/2'0.0470.125s b s s n hJ d n g g γγγρρρρ⎡⎤⎛⎫--⎢⎥ ⎪⎝⎭⎢⎥⎣⎦=⎛⎫- ⎪⎝⎭ (3.8)n’为河床平整情况下的沙粒曼宁糙率系数。
模拟水循环实验

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 变化。
03
使用纸巾或棉花吸收水蒸气,观察和记录水蒸气的 形成和凝结过程。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分析水循环的各个阶段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蒸发
在模拟实验中,我们观 察到水体逐渐蒸发,转 化为水蒸气。这一过程 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反映了自然界中蒸发作 用的存在。
在容器中设置不同高度的障碍物,如石头、沙子等, 以模拟地形变化。
添加蓝色染料或彩色纸模拟降雨
• 将蓝色染料或彩色纸均匀地洒在 设置的模拟地形上,以模拟降雨。
使用小型风扇或其他工具模拟空气流动
• 将小型风扇对准容器口,调整风速,以模 拟空气流动。
观察和记录水循环的变化和过程
01
观察蓝色染料或彩色纸在容器中的流动和变化,记 录水的蒸发、凝结、降水的全过程。
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影响
总结词
通过模拟水循环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和影响,包括对气候、生态系 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详细描述
水循环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例如,水循环调节气 候,影响降水分布和气候变化;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和物质循环也有重要影响; 同时,人类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都依赖于水循环。因此,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盒或玻璃箱:用 于模拟水循环的容器。
小型风扇或其他工具:用 于模拟空气流动。
湿度计:用于测量湿度变 化。
蓝色染料或彩色纸:用于 模拟降雨。
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变 化。
纸巾或棉花:用于吸收和 观察水蒸气。
设置模拟地形
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教案 第12课 河流与湖泊

12.河流与湖泊【教材分析】这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国淡水资源匮乏,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
第一,引导学生观察,知道大自然创造了奇观;第二,学生实验,了解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第三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水的形态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因学生身处美丽的锦江边,从小到大天天跟水打交道,拥有非常充足的水资源,对淡水的用途认识不充分,对浪费水的现象熟视无睹,对淡水的匮乏感受不足,他们无法或者很难体会到世界上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严重。
因此,本课重点在于激活学生的“节水意识”。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天然形成的,水域大的,如江、河、湖和海;水域小的如池塘、小溪和山涧。
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等。
2.知道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
科学探究:1.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观察、比较地球上的水,发现有的水域大,有的水域小;发现有的是天然形成的水域,有的是人工水域。
2.能利用学具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趋势下,乐于尝试用多种材料完成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2.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知道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要保护好水资源不让其被破坏。
2.要节约用水,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江、河、湖、小溪、水库冰川和地下等,淡水资源缺乏要保护其不被污染。
【教学难点】利用学具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塑料瓶6个、塑料盆6个、油泥等。
学生材料:植被模型、假山模型、房屋模型,课前搜索河流与湖泊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问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些美丽的风景,大家注意观察这些美丽的风景中有没有相同的元素?(学生观赏。
)大家找到相同的元素了吗?(有水。
2019年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12课 河流与湖泊

5
练习与拓展
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天然形成的水域( B A. 长江 B. 水库 C. 黄河 D. 阳澄湖
)(单项选择)
5
练习与拓展
问答题
1.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有哪些?请你说说你在生活中怎么要节 约用水的?
答:浪费水的现象有:关不紧的水龙头,刷牙 不间断放水,喝不完的水乱倒,用高压水枪洗 车等;节约用水的做法有:随手关好水龙头, 把水接在盆里洗菜,用洗脸后的水冲卫生间等。
实验现象及结论: “降水”向地势低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河流”。 “降水”在地表凹地处,积水成了“湖泊”。
3
实验: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想一想:下雨时,校园里有没有“河流”和“湖泊”?
4
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
4
河流与湖泊是许多生物的家园
4
河流与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
5
练习与拓展
你做对了吗?
在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 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 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 域,如水库。
2
地球上水的分布
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美丽的河流和湖泊是 怎样形成的呢?
3
实验: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实验器材:塑料盆、塑料瓶、“雨水”、油泥、植被模型等。
实验步骤:
3.填写实验报告单
3
实验: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实验名称: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实验目的: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的原因。
实验器材:塑料盆、塑料瓶、“雨水”、油泥、植被模型等。
实验步骤: 1.用油泥在塑料盆里塑造一块不平整的地形,往模拟地形“降水”。 2.选择低洼处筑坝,观察“河流”“湖泊”的形成。 3.填写实验报告单。
漂流模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流对物体漂流的影响因素。
2. 掌握漂流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不同条件下物体漂流速度和轨迹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漂流是指物体在水流作用下沿河流方向移动的现象。
物体在漂流过程中,其速度和轨迹受到水流速度、水流方向、物体形状、重量以及物体表面粗糙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1. 漂流实验装置(包含漂流瓶、绳子、计时器等)。
2. 水流发生装置(如水泵、管道等)。
3. 测量工具(如尺子、秒表等)。
4. 记录本。
四、实验步骤1. 实验装置搭建:将漂流实验装置安装在实验台上,连接好水泵和管道,确保水流稳定。
2. 漂流瓶制作:使用透明塑料瓶制作漂流瓶,并在瓶内放入一定重量的沙子,以调整漂流瓶的重量。
3. 实验参数设置:根据实验需求,调整水泵流量,控制水流速度。
4. 实验开始:将漂流瓶放入水流中,开始计时,记录漂流瓶漂流的时间。
5. 数据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记录漂流瓶的位置,并测量漂流瓶的漂流速度。
6. 实验重复:重复实验步骤,改变实验参数,如水流速度、漂流瓶重量等,观察漂流瓶漂流速度和轨迹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在一定水流速度下,漂流瓶的漂流速度与漂流瓶重量成正比。
- 漂流瓶的漂流轨迹呈近似直线,但在水流速度较大时,轨迹会发生弯曲。
- 漂流瓶在遇到障碍物时,漂流轨迹会发生改变。
2. 分析:- 水流速度对漂流瓶的漂流速度有显著影响,水流速度越大,漂流瓶的漂流速度越快。
- 漂流瓶重量对漂流速度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 漂流瓶的漂流轨迹受到水流速度、漂流瓶重量以及障碍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六、实验结论1. 水流速度是影响漂流瓶漂流速度的主要因素。
2. 漂流瓶重量对漂流速度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
3. 漂流瓶的漂流轨迹受到水流速度、漂流瓶重量以及障碍物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际生活中,漂流现象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航运等领域,本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漂流现象。
第七篇河流模拟物理模实验(夏云峰_余文畴)

河流模拟物理模型实验(夏云峰余文畴)第一节河流模拟大体原理及物理模型实验选用一、河流模拟相似的一样原理河流模拟相似必需遵循下述一些大体条件:(1)模型的流动现象和原型的现象应当属同一类型,即为同一物理规律所描述,如天然河流一样处于紊流状态,这就要求模型也必需为紊流。
(2)模型和原型对应断面上,决定性相似准数相等,只有成自动模拟时,才能够不遵守该条件。
如天然河流一样处于阻力平方区,流动阻力系数再也不随雷诺数转变而转变,当模型也处于阻力平方区,模型处于自模区,只需保证弗如德数和阻力相似准数相等,雷诺数相等能够不需保证。
(3)模型和原型的同名物理量的相似常数相等。
(4)模型和原型须成几何相似。
但受场地、供水、量测和流动特性等条件限制,往往要采纳平面比尺和垂直比尺不同的所谓变态模型,实践体会说明,在必然条件下,变态模型仍具有足够的相似性。
(5)模型的时刻条件应当和原性的时刻条件相似。
(6)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应当和原性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相似。
二、物理模型实验的类型本文涉及的物理模型实验是指河工模型实验,实验分类依据模型实验的作用和性质等来区分。
(1)按建设项目不同种类分,有防洪工程模型,河道治理工程模型,航道及口岸工程模型,桥隧工程模型等。
(2)按水流运动性质分,有潮汐河工模型,无潮河工模型。
(3)按模型几何相似程度分,有正态河工模型和变态河工模型。
(4)按河床的活动性分,有定床河工模型和动床河工模型。
(5)按泥沙输移性质分,有推移质定床输沙模型、推移质动床模型、悬移质定床淤积模型和悬移质动床模型。
三、物理模型实验的选用一、物理模型实验的选用原那么河道治理范围内建设项目防洪评判涉及的模型实验专题研究其模型实验选用基于以下原那么。
(1)河道及建设项目的重要性①建设项目所在河段有重要的防洪任务或重要防洪工程的建设项目。
②建设项目本身承担着所在河段重要的防洪任务。
③建设项目是所在河段较大的涉水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