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楼台”吴文英之词常用意象研究
吴文英词的综述

吴文英词的“现代化特色”献疑——与叶嘉莹先生商榷周茜内容提要叶嘉莹先生的《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以新的时代眼光提出了吴文英词具有现代化的特色。
叶先生此论一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吴梦窗词是否具有“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从而具有“遗弃传统而近于现代化”的“时空杂糅”、“感性修辞”两点特色,却是值得商榷和探究的。
关键词吴文英词现代化特色叶嘉莹一在中国词学史上,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其人其词一直是充满争议的对象。
尤其是建国以来头30年(1949—1979年),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以梦窗词为代表的南宋“典雅派”词在一片贬黜之声中趋于沉寂,吴词的研究也处于销声匿迹、一片空白之中。
据《1949—1979年词学研究论文索引》统计,对梦窗词的研究,仅有论文1篇,赏析文章2篇[1](P496 -543)。
也就是说,除了20世纪50年代《光明日报》副刊上发表过陈廉贞的《读吴梦窗词》一文以外,全国报刊没有刊登梦窗词的专论。
这期间出版的文学史、词选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吴词视为忽略思想内容、只注重形式技巧的样板,加以贬斥否定。
因此,叶嘉莹先生《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以下简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的发表[18],好似惊雷之震,使埋没已久的“七宝楼台”破土而出,梦窗词的研究为之一变。
叶先生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突破,令人耳目一新,不但为吴词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时期词学界开始拨乱反正,对婉约词和典雅词派进行重新评价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在《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中,叶先生对梦窗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在关于吴词现代化的两点特色的新发现上,这是词学研究由古典进入现代以后叶先生以新的时代眼光作出的再评价,其曰:梦窗词之运笔修辞,竟然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于是乃恍然有悟梦窗之所以不能得古人之欣赏与了解者,乃是因其运笔修辞皆大有不合于古人之传统的缘故;而其亦复不能为现代人所欣赏了解者,则是因为他所穿着的乃是一件被现代人目为殓衣的古典衣裳,于是一般现代的人乃远远地就对之望而却步……。
“屯田蹊径”与“七宝楼台”——略论吴文英词对柳永词章法的接受

辈云 : ‘ 《 离 骚》 寂寞 千年 后 , 《 戚 氏》 凄凉 一 曲终 。 ’ 《 戚 氏》 , 柳 所作 也 。柳 何 敢知 世 间有《 离骚》 , 惟 贺
方回、 周美 成 时时得 之 。” ⑤ 但 就形 式来说 , 即使偶
有 贬斥 之 词 ,其 作 词 章 法 在 同时 代 仍 被 迅 速 接
辈 。或 日 , 长短 句 中诗也 。为 此论 者 , 乃 是遭 柳永
“ 逮 至 本朝 , 礼乐文武大备 , 又涵 养 百余 年 , 始 有 柳 屯 田永 者 , 变 旧声 作新 声 , 出《 乐章集》 , 大得 声 称 于世 。” ① 柳 永 之前 的宋 代 词人 , 单 看 有 作 品传
清 人 张思 岩 辑 有 《 词 林 纪事 》 ,其 中引杨 浞 《 古 今 词话 》 日 : “ 真州柳 永 ,少 读 书时 以无 名 氏
《 眉峰碧 》 词题 壁 , 后悟 作词 章法 。一妓 向人 道之 ,
李清照 : 《 词论》 , 郭 绍 虞 主编 : 《 中 国历 代 文 论 选 》 , 上海 :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 2 0 0 1年 版 , 第 2册 , 第3 5 0页 ② 吴熊和主编 : 《 唐宋 词 汇 评 ・ 两宋 卷》 , 杭州 : 浙 江 教 育 出版 社 , 2 0 0 4年 版 , 第 1 册, 第4 6页 。
文焯《 批校 ( 乐章集) 序》 云: “ 其( 柳永 ) 骨气 高 健 ,
神韵 疏 宕 , 实惟 清真 能 与颉 颃 。盖 自南 唐 二 主及 中正后 , 得 词体 之 正者 , 独《 乐章 集》 可 谓 专 诣
已。 ” ② 对柳 词情 有独 钟 。 可见, 众 多评论 家均 认可 柳永 在声 律 和 词调 上 的开创 性贡 献 。
吴文英作品及人物分析

吴文英作品及人物分析一.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
二.艺术。
(一)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思维习惯,将实景化为虚幻,将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也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如《八甘州•陪庚幕诸公游灵岩》《风人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
(二)章法结构上,继清真词后进一步打破时空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或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
1.清真词结构具跳跃性,但起承转合尚有线索可寻。
2.梦窗词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无迹可求,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
240字的自度曲、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内在联结点是跳荡的思绪,“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张炎《词源》)。
(三)语文生新奇异。
1.语言搭配、字句组合往往打破正常语序和逻辑惯例,全凭主观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如“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和“落絮无声春堕泪”(《浣溪沙》)等。
2.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
描摹物态、体貌、动作使用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如写池水“腻涨红波”(《过秦楼•芙蓉》);写云彩“倩霞艳锦”(《绕佛阁•赠郭季隐》);写花容“腴红艳丽”(《惜秋华》);写女性一颦一笑或情绪,也用色彩华丽的字眼来修饰,如“红情密”(《宴清都•连理海棠》),“剪红情,裁绿意”(《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3.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之病、晦涩之失。
三.影响:(一)吴文英词题材内容与姜夔似,不出恋情、咏物、伤今怀古和酬唱和范围;(二)清戈载《宋七家词选》“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四库全书总目》《梦窗稿提要》说“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
吴文英词的装饰性特征及其情感内蕴

紫嫣 红 ,但是却 不出 “ 幽艳 ”二
字 。无 论是咏物怀人 还是登 高怀 古 ,梦 窗能运用 自己独特 的审美 锐感 ,在 其词 中以艳 丽之景抒 浪 漫幽微 的感 伤 之情 。 《 叶 飞 ・ 霜 重九》 开 首 : “ 烟 离绪 ! 关 断 心 事! 斜 阳红隐霜 树 。 ”红 色 的 斜 阳与霜树 ,冷暖对举 ,以暖衬 冷 ,寥寥数语 写尽夕 阳将 没前美
彩 应 当 是 思 想 的 结 果 ,而 不 是 观
也 在一百五 十次以上 ,富 于色彩
感 的 “ ” 和 “ ” 更 在 20 春 花 5 次
以上 ,真正是锦绣 铺陈 ,万 花为 春 。以 秦楼 - 芙蓉》 为例 :
藻 国凄迷 ,麴澜澄 映 ,怨入
粉 烟 蓝 雾 。 香 笼 麝 水 , 腻 涨 红
吴文英词的装饰性特征及 其情感 内蕴
圃 韩 丽
内容摘要 :梦 窗词 富有强 烈的装饰 性。他体 物写貌往往喜 欢使 用浓艳 的色 彩 、奇特 的图案 、富于秩 序 感和层次感 的结构 来装饰 ,使得词风绵 丽质实。有别 于辞藻 的简单堆砌 ,其装饰 性 中却有 着超逸沉博 的灵
气 ,充 满 了浪 漫情 怀和 感 伤 情 调 。
波 ,一镜 万妆 争妒 。 湘女 归魂 , 佩 环玉冷 无声 ,凝 情谁诉 。又江
空 月 堕 ,凌 波 尘 起 ,彩 鸳愁 舞 。 还 暗 忆 、钿 合 兰 桡 , 丝 牵 琼
察 的结 果 。 ( ” 吕澎译 , ( 尚、 ( 塞 凡 高 、高更 书信 选》 可 见装 饰 ) 色 彩除 了重视色 彩之间的美感 配 色 之外 ,更重要 的是从人的心理 效 应 出发 ,对 物 理 之 色 予 以夸
关键词 :吴 文英词 装 饰性
七宝楼台的重建——论梦窗词的现代性

学术论坛/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90(西安工业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摘要:在中国词学史上,吴文英无疑是一位颇具争议的词人。
他一生的心力都倾注于词的创作中,其词作多达三百四十余首。
浓艳芬非的境界、跳跃突变的章法及深婉绵密的语言使梦窗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六百多年来,针对梦窗词,词学家们有着褒贬不一的态度。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梦窗词在创作上与现代西方诗学理论中的意识流与陌生化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梦窗词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为我们鉴赏词作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值得我们对其关注。
关键词:梦窗词;意识流;陌生化;现代性张炎在《词源》中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
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此语一出, “七宝楼台”成为词学家讥议梦窗词的专用名词,形式上绚丽华美的文辞与结构上杂混零碎的章法结构为人诟病,多加贬抑。
例如王国维批评梦窗词“太隔”“肤浅”“砌字”“雕琢”“映梦窗,凌乱碧”;胡适从白话文的角度讥讽梦窗词 “几乎无一首不是靠堆砌陈词、套语而来”。
对梦窗词,词学家几乎都止步于只言片语的评述,鲜有深入分析者。
1980 年叶嘉莹在南开学报发表文章:《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的现代观》,文章一反之前对梦窗词的批评,创新性地引入现代观点,对梦窗词的时空杂糅及修辞文采作出高度评价,为梦窗词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此文一出,大批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对梦窗词的评价,使埋没已久的“七宝楼台”再次破土而出。
此后,虽不断有学者反驳叶先生针对梦窗词现代性之观点,但据笔者看来,梦窗词实与现代西方诗学理论有相通之处,其词作颇有现代西方理论中的意识流手法及陌生化手法。
1 梦窗词中的意识流手法“意识流”最早由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提出,该词本是心理学上的专用术语,即为意识所具有的流动性特征;后来,“意识流”被引入文学创作领域,于是产生了“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借助意识流动的方法来完成叙事的转换、时空次序的跳跃。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吴文英词的结构特点。

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吴文英词的结构特点。
吴文英(1186年-1249年)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以清新雅丽著称。
以下是针对吴文英词的结构特点的讨论,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1.序束得当:吴文英的词作中,通常会在开头设立一个起始段落,称为“序”,用以说明主题或给读者一个引导以理解后续内容。
例如,在他的《长亭怨慕诗》中,开篇即写“垂泪对云霞,春晖不堪瞩”,通过描绘景物和情感的交织,让读者进入了一种愁绪之中。
2.别开生面的对仗结构:吴文英的词作在对仗结构上别开生面,注重形式的协调和变化。
他经常采用顶针、折叠、交替、旋律等多种对仗方式,使词句的韵律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在他的《渔家傲·白日依山尽》中,采用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交替对仗,使词句韵律和谐。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吴文英的词作重视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善于将情感与景物的描写相结合,使词作更富有画面感。
例如,在他的《钗头凤·绿烟微茫》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天的景色与对离别的思念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4.精练的表达和中心思想突出:吴文英的词作以语言精练、意思犀利为特点,往往用极少的词语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他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把握中心思想,使作品焦点明确。
例如,在他的《蝶恋花·晓霞残庭月华灭》中,凭借短短六个字,表达了对短暂美好时光的缅怀和惋惜之情。
综上所述,吴文英的词作具有结构上的独特特点。
他巧妙运用序束,创造别开生面的对仗结构,将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相结合,使词作更加生动。
他的表达简练而中心思想突出,通过极简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特点使吴文英的词作在南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展现出清新雅丽的艺术风貌。
例析梦窗词的密丽深幽之美

例析梦窗词的密丽深幽之美【摘要】吴文英,号梦窗,南宋末与姜夔并驾的一代“词匠”,其词数量颇丰,题材较广,而艺术风格上,他追求争奇斗艳,形成了密丽深幽的风格,这种风格为他带来了不少争论。
但其中的美,又有多少人能领会呢?【关键词】密丽深幽曲折【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4-0025-02吴文英(1207~1269年),字君特,号梦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他是一位独特的游士,长期流寓苏杭,“平生未得一第……不惜以幕僚的身份出入权贵之门”,故“以词曳裾侯门”,最后困顿而死。
梦窗词的奇特风格让他一生毁誉参半,历来评价不一,推崇者评其词超过两宋诸家,如吴梅称吴文英“南宋词坛领袖,历百世而不铫者”,并在《词学通论》中说:“梦窗词以绵丽为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
”毁之者评其词“词旨晦涩”、“语意不明”,如张炎在《词源》中批评“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
碎拆下来,不成片断”,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
梦窗一生都将心力倾注于词的创作,他力求独立门户,但有辛稼轩和姜白石两座高峰横亘在眼前,梦窗的气魄当然远逊于辛稼轩,才情又不及姜白石,他想在思想内容上有所突破,可能性很小,于是只能在艺术风格上争奇斗胜。
其词既没有辛稼轩的豪放雄健,也没有姜白石的清空雅洁,而是从质实入手,喜爱秾挚,并以秾艳凝涩的字面;绵密曲折的结构;密集浓烈的意象;绮丽幽迷的境界;缠绵沉烈的感情著称,形成独特的密丽深幽风格。
这种风格可能不会被许多人接受,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风格也有其独特的美,这种美也是文学艺术长廊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
这种美首先表现在思维方式上,梦窗彻底打破了正常的思维方式,而是将实景虚幻,将虚无实有,虚实结合,加之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一种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密丽之感。
《吴文英词 试论吴文英词》

《吴文英词试论吴文英词》摘要。
在南宋词坛上,吴文英词运意深杳、用笔幽邃。
本文试从修辞和艺术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修辞上,梦窗词善于用典;比兴多统领全篇。
艺术上,吴文英好以“梦”入词,客观生活经过梦幻的熏陶表现出高远的情致;作品还具有意象化与时空交错特点,近似西方“意识流”的手法。
关键词:吴文英词;修辞;艺术结构在宋代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词坛上,吴文英是一位突出的词人,其词有着鲜明的独创性。
然而历来对吴词的评价分歧很大,自宋末张炎《词源》中“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的著名批评到今天,对梦窗词依然没有达成共识。
基于梦窗词的研究现状,本文从修辞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以求有更系统的认识。
一、.从修辞角度探析梦窗词:(1)用典。
使事用典是梦窗词的一大特色。
吴文英广泛吸收了前人诗词、散文的优秀成果,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而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密丽、华美、幽深。
如《解连环》中“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化用李益诗“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银瓶恨沉断索”用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用典之多可见一斑。
又如《高阳台。
落梅》,本词咏梅花,运用典故几乎全篇皆是。
上片第一韵写梅落,“仙云堕影”出自苏轼《松风庭下梅花盛开》诗句“海南仙云娇堕砌。
”“关山”暗用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意。
下片“寿阳”三句用寿阳妆典,梅已落完,美人梳妆时就无从取以妆饰额头。
此外,吴词典故的暗用很多如“水中着盐”,自然妥当,不露痕迹。
以“孟嘉落帽”典为例,《霜叶飞。
重九》中有“惊飙从卷乌纱去”,《采桑子慢。
九日》中有“怅玉手、曾携乌纱,笑整风欹”。
(2)比兴。
比兴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吴文英词中的比兴多统领全篇。
如《霜叶飞》云:“断焰离绪。
”《瑞鹤仙。
丙午重九》云:“乱红生古峤。
”《玉烛新》云:“花穿帘隙透。
”《解连环》云:“秋压更长,看见姮娥瘦如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宝楼台”吴文英之词常用意象研究
作者:米文靖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9期
摘要:我们都知道,在诗歌的创作中,特别注重用词的含蓄、凝练。
很多诗人往往不将内心情感的直接说与众人,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关键词:意象;分类;对比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013-01
一、“梦”回时,衷肠诉不断
梦:会意字,意为夜间在床上睡觉,眼前模糊不清。
即做梦;本义是睡眠中的幻象。
据统计,在吴文英三百多首词作中,使用“梦”的次数达到一百七十五处。
整体上而言,“梦”字出现在整首诗的关键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代表其梦幻心态的抽象之梦。
例1:“春梦人间须断。
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作者连用了两个“梦”字来表现自己极为痛苦而又复杂的心情。
一方面,词人感到美好的事物总是像春梦一样会逝去,或许更多的是词人在自我安慰,希望自己能够乐观的面对人生中的一些失去;另一方面,词人又在慨叹“春梦”消散的太过匆匆,给人生难免留下遗憾与不甘。
这份纠结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挣扎不堪,从而让词人的痴情与不幸跃然纸上。
例2:“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
”(《锁窗寒·玉兰》)这首词写于作者他的爱妾分开后不久,“离”“恨”二字诉说着词人内心的悲愤与不舍,现实如此折磨人,与爱妾只能在梦里相会,这其中包含着多少离人眼中泪啊!
二、“云”夺泰山半边壮,“雨”赢西子三分柔
在吴词当中,由“云”和“雨”组成的意象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用云和雨本义的,如“红云”“彩云”“片云”“晓雨”“细雨”“秋雨”“暮雨”等等;第二类是用云和雨的比喻义,如:“云山”“云树”“云樯”“枕雨”“桂雨”“槐雨”等等;第三类是用云和雨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如“行云”“梦云”“梦雨”“行雨”等等。
①
例1:“醉云又兼醒雨,楚梦时来往。
卷蜂刚著梨花、惹游荡。
”(《解蹀躞》)“醉云”“醒雨”“楚梦”是这首词的中枢,道出了爱情路上的艰辛。
海绡翁曰:“此盖其人去后,过其旧居而
作也,”②全词在“梦境”中追求爱情往事,总体上显示出凄迷朦胧的特色。
然而“雨”往往在古诗词中象征着多重的角色,例如:
1.雨的愁苦形象:雨作为愁绪的载体,往往凄冷悲苦的雨愈加激烈,愈能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因此,这些诗词多抒发作者不幸的遭遇,字里行间流露出几许风雨带来的几许悲伤,读来令人断肠。
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2.雨的欢乐意象:滋润大地,给人带来希望与光明。
如:“春畦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
”苏轼《南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雨”的意象既是现实的产物,又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意象经过唐代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刻意营造,才使主体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可谓:客观中的“雨”,诗人内心的“雨”。
三、一字“秋”,胜千言万语
为了深入的理解吴文英词中“秋”的意象,我们先来看看在古诗词中,“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例1:汉·刘彻(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
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例1: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吴文英的词中,与“秋”所结合的意象数不胜数,如:“秋光”“秋魂”“秋意”“秋色”等等。
例1:“记旧游惟怕,秋光不早。
人生断肠草。
”这里的“秋光”感叹年华已逝,“怀抱”徒存,当回忆起年轻时的豪情意兴,便可想象出诗人当年意气奋发的情景。
例2:“怕云槎来晚,流红信杳,萦段秋魂”(《夜飞鹊·蔡司户席上南花》)。
真切的表达了作者怕春去,也怕秋来,而“秋魂”写出了吴文英的敏感与担忧。
词的风格源于对意象的挑选,意象是词的灵魂,也是作者词风的骨架,这些意象决定了吴文英的词整体的风格是“既有绚丽多彩的一面,也有凄清寒冷的一面,既有…香‟、…红‟之密丽,又有…清‟、…寒‟之凄冷、…梦雨离云‟的朦胧。
”④
注释:
①③田玉琪.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857页.
④《夏承焘集》第二册,第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