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大全

国际贸易新理论大全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交换。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逐渐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贸易现象。
因此,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包括新比较优势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
新比较优势理论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然而,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比较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资源的禀赋,还取决于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机构环境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在全球贸易中,企业和国家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国际价值链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注重于产品最终的国际贸易,而国际价值链理论将关注点放在了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上。
根据国际价值链理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不仅仅是生产特定产品,而是参与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
不同环节的国际分工可以根据各国的特点和优势来确定,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参与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国家和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和丰富。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差异,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认为,除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国际贸易,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网络效应等。
新贸易理论通过考虑这些因素,更加全面地解释了不同产品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总结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出现,旨在更好地解释全球化时代复杂的贸易现象。
新比较优势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补充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之处,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贸易解释框架。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和国家可以根据这些新理论,优化自身的贸易战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贸易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指导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贸易 活动。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动态比较优势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动态比较优势的概念, 解释了国家间贸易关系随时间变化的内在机制。
01
技术进步与贸易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将技术进步纳入分 析框架,探讨技术进步对贸易格局和福 利效应的影响。
02
当时,国际经济格局以自由贸易为主导,各国经济通
过自由竞争和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03
新古典经济学派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引入边际分
析和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主要观点
01
比较优势理论
各国应专注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交换, 实现全球福利最大化。
02
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表明,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 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国在出口商品中表现出与 其资源禀赋相对应的特征。
例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出口原材料 和初级产品方面具有优势,而劳动力丰富的国 家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优势。
实证分析还表明,国际贸易能够提高各国的经 济效率和福利水平,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 。
资源禀赋理论的局限性
资源禀赋理论无法解释一些国际贸易现象,例如发达国家 之间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等。
资源禀赋理论忽略了技术进步、市场结构、政策干预等因 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现实中往往起到重要 作用。
资源禀赋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各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受到 限制,但在现实中,生产要素流动逐渐变得更为自由,这 使得资源禀赋理论的应用受到限制。
政策干预与贸易保
护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呢?
新新贸易理论就是打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采用更为符合现实的企业 异质性假设(firm heterogeneity),进而将贸 易理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层 面。
什么是企业异质性呢?
企业异质性就是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既 简单,又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把它形象化,企业 异质性就体现在企业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工 资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历史、资本密集度、所有 权,等多个方面。
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该 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 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的内生边界 问题,从而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公司内贸易、 市场交易、以及外包等形式上做出选择。
(3)Melitz(2003)模型之前的经验研究
第一,在同一个行业里,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会从事出 口,并且这些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的 出口。同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也 比较低,即大部分产品都是用于国内销售。
4.4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 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4.4.1 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 微观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假设 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 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便产生了。
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入不敷出,只能退出行业;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从事内销;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
生产率低的企业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贸易也会使一国的总体福利得到提高,主 要有两个来源: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较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区别⼀历史演进关于国际贸易发⽣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从⽣产成本⽅⾯提出的,其包括绝对优势(亚当斯密)与⽐较优势学说(⼤卫李嘉图)。
即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和交易⽽客观上为社会⼯作,从⽽实现⾃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
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定是⾮赢即输的,⽽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不应通过损⼈去实现,⽽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的特长实⾏分⼯,进⾏专业化⽣产,然后通过市场进⾏交易,从⽽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化。
显然,交易活动⼀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的重要动因,但却⽆法回答⼀个问题,即如果⼀个国家在任何商品⽣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李嘉图认为,不论⼀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量是强是弱,技术⽔平是⾼是低,都能确定各⾃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
⽐较成本的关键在于⽐较。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产不同产品上的⽐较成本差别呢?要素禀赋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较优势产⽣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产在要素使⽤密集型式上的差别。
⼆具体分析A绝对优势理论1、供给⽅⾯(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种⽣产要素(2)投⼊边际产量固定(3)⽣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需求⽅⾯:收⼊预算约束,收⼊⽔平范围内消费3、贸易⽅⾯(1)没有其他交易费⽤(2)贸易平衡(3)⽣产要素在异国⾃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4、市场结构:⽣产与交换都在⾃由竞争下进⾏总结:从假设上可以看出,古典模型为了简化理论,做出了⾮常理想化的抽象,因⽽这是⼀个“理想”模式。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 是 内 部 规 模 经 济 ( internal scale of economies),指来源于单个企业内部生产规模 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
另 一 种 是 外 部 规 模 经 济 ( external scale of economies),指某个产业或行业生产规模的扩 大带来报酬的递增。
6.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 易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提高在 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水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 大的发展空间。
7.倾销是出口厂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 市场销售商品。非恶意倾销带来世界整体福利 水平的提高。恶意倾销不会带来竞争,只能造 成资源的浪费和世界福利水平的降低。
把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 间关系的曲线称为学习曲线。学习曲线就是描述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 曲线。
(二)学习曲线的理论意义
第一,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除了资源禀 赋差异外,规模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之一。
第二,证明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同传统的比较 优势的重要区别,前者是一种后天的获得性优势, 后者是先天性的固有优势。
2.学习曲线就是描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 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曲线。
3.国际贸易是解决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矛盾的 最佳途径。 差异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可以提高贸 易双方的福利水平。
4.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 业间贸易是比较利益实现的形式,产业内贸易 则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形式。
5.产业内贸易是同种商品的双向贸易,即一个 国家相同商品的进出口。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 数来测量某个产业或某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 度。
1.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可以完全替代的产 业内产品的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法。新贸易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了:垄断竞争、产品多样化、分工 新的贸易理论,则将这一假设进行打破,从而使得理论能够与
与协作等;通过对此类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对国际贸易 现实的市场环境相一致,这就让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更加具有指
所产生的影响,而新的贸易理都试图去解释传统贸易理论所不 导意义。与此同时,在新的贸易理论之中,也探讨了贸易与技
作者简介:张子墨(1998-),女,浙江宁波人,本科,研究方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所以,若要去解释新的贸易现 向:国际贸易。
象,则必须对理论进行继承与创新,从而制定出正确的企业发
226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企业内贸易;产品多样化
随着国际间的贸易不断增多,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 展规划。
地更新,而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不仅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
(三)新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其内容进行了创新。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之下,也出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其重要假设则是完全竞争,
现了诸多的问题,而更新后的贸易理论则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 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之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况,因此
能解释的新现象。
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进一步解释了由
一、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概述
于技术的创新,而是规模报酬出现递增的情况。而技术的创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众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从多个角度去 也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此种市场环境也会促
研究国际贸易现象,比如:部分专家与学者开始以生产的角度 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主要强
之中,会进行大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输出;在进口之时,则会考 中,也对传统贸易理论之中的部分错误进行了纠正,这样就使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杨格(All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38: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部规模经济的获得 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来源于某一产 业或部门整体生产规模的扩大或成 本的降低带来的经济效益。
(一)生产设备供应的专门化
(二)共同生产要素供应的市场化
(三)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利用
第二节 规模经济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
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产生
专业化的分工生产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 途径,因而规模经济也能够成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第一节 规模经济
一、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新框架 规模收益不变和市场完全竞争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两个最基本的假定前提。
二战后无论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完全竞争的状态极 其少见,规模收益的大小成为市场竞争能力强弱的重 要因素。
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探索 中代表人物。认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国际贸 易产生的基础。
Y
2000 1500 1000
0
30
50
100
X
图 6-1 规模经济示意图
四、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 争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结构互为条件。
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实现与 一个产业和行业内的厂商数 量呈反比。
另一方面,大厂商与小厂商 相比,在追求规模经济中具 有更大的优势。
五、规模经济的类型 规模经济效应来自生产成本的节约。
2.学习曲线就是描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 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曲线。
3.国际贸易是解决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矛盾的 最佳途径。 差异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可以提高贸 易双方的福利水平。
4.国际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 业间贸易是比较利益实现的形式,产业内贸易 则是规模经济实现的形式。
5.产业内贸易是同种商品的双向贸易,即一个 国家相同商品的进出口。一般用产业内贸易指 数来测量某个产业或某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 度。
3.政策扶持
政策扶持型分工格局指一 个国家的政府选定某个重要 且能实现规模经济的产业, 实行赶超发展战略,通过加 大政策支持力度,使其生产 规模超过早先发展起来的国 家,将对手挤出市场。政策 扶持请参看第十章关于战略 性贸易政策理义
两个重要的现象,一是产品成本的下降总是与产 品的生产规模相联系。二是规模经济不是哪个国 家与生俱来的,或突然间获得的,而是经过一个 学习发展过程积累起来的。
实际上,两大流派具有互补性,共同丰富和完善了 国际贸易理论。
第六章 规模经济决定 国际贸易的理论
学习提要:
1.规模经济是报酬递增或机会成本递减的生产 状态。外部规模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 大,内部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两个国家不存在要素禀赋优势时,对规模经济 的追求仍然可以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
二、规模经济下国际分工的确定
分工状况和贸易结构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 是不确定的。
一般来讲,在规模经济条件下,有三种因 素可以将两国国际分工的结构确定下来。
1.取决于“先行优势”的获得。所谓“先 行优势”即较早实现了规模经济,获得的 优势。
AC
Cchn Csw
Csw Cchn
Qchn
Qsw
Q
图6-3 “先行优势”与专业化分工示意图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已完全替 代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两种流派分别解释的是 不同的贸易现象:
新国际贸易理论: 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重在解释发生在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如产业内贸易.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重在解释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二、 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又称为规模报酬递 增,即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 水平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一般来讲,资本密集型行业 的规模经济效应比较明显, 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规模经济 效益不太明显。
三、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生 产可能性曲线为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假定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 消费偏好等方面的情况高度相似,只生产X、Y 两种产品。在封闭条件下,两国都要进行两种产 品的生产,这时,两国将具有共同的生产可能性 边界,如图6-2所示。
Y E
F Y4
Y3
C
I2
A
Y1
I1
B Y2
0
X3 X1
X4 X2
X D
图6-2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示意图
如果贸易双方相互提供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 济,相互以低价格的消费,提高福利水平。如图 6-4所示。
“协议性分工”不是通 过两个国家谈判,签订什么 具体的贸易协议强制性规定 实现的,而是来源于两个国 家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 展的预见性,或某种冲击造 成的,是一个在长期的国际 贸易实践中,由不自觉到自 觉的过程。
6.产业内贸易理论揭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 易中没有比较优势时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提高在 国际贸易中的福利水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更 大的发展空间。
7.倾销是出口厂商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在国外 市场销售商品。非恶意倾销带来世界整体福利 水平的提高。恶意倾销不会带来竞争,只能造 成资源的浪费和世界福利水平的降低。
规模经济分两种类型:
一 是 内 部 规 模 经 济 ( internal scale of economies),指来源于单个企业内部生产规模 的扩大带来报酬的递增。
另 一 种 是 外 部 规 模 经 济 ( external scale of economies),指某个产业或行业生产规模的扩 大带来报酬的递增。
把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 间关系的曲线称为学习曲线。学习曲线就是描述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积累知识,准备条件过程的 曲线。
(二)学习曲线的理论意义
第一,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除了资源禀 赋差异外,规模经济也是重要的基础之一。
2.实行“协议性分工”。
“协议性分工”指两个 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中同时 起步,势均力敌,为了避免 相互竞争带来的损失,可以 通过“协议”形式,各自在 一种产品上实现规模经济, 相互进行贸易满足消费的分 工格局。
日本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靠完全自由竞 争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禀赋差异的国际 分工,不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利益,还可能由于各 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分工的和谐和贸易的 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