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惠新.亚太五国_地区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什么是数字鸿沟,它在全球的影响有多大?

什么是数字鸿沟,它在全球的影响有多大?

什么是数字鸿沟,它在全球的影响有多大?
数字鸿沟是指现代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数字技术差距问题,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着。

数十年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数字鸿沟问题,不断探索如何消除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全球信息化。

一、数字鸿沟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比较落后,数字鸿沟对其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尤其明显。

首先,数字鸿沟带来的技术差距使这些国家在信息交流、信息获取以及信息运用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数字鸿沟使不发达国家失去了利用信息技术全球化生产和市场的机会,无法参与全球的竞争,这对其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消除数字鸿沟的措施
消除数字鸿沟首先要加强教育。

教育不仅能提升人们的科技素养,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更能拓展人们的视野,逐渐扩大数字能力覆盖面。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转移。

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援助、资金、人员等方式,帮助那些数字鸿沟严重的国家尽快走出困境。

最后,政府加强投资和政策引领,推动弱势群体的数字应用。

三、数字鸿沟的意义
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阻碍着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表明了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阻挡世界发展的新障碍。

应该加大力度,倡导所有层面都应强化数字应用技能,切实消除数字鸿沟,为各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消除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一个人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学习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关注信息化,为实现全球数字共享、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世界和平与协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亚太五国_地区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柯惠新

亚太五国_地区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柯惠新

亚太五国/地区数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柯惠新 王锡苓【内容摘要】 数字鸿沟是信息社会存在于不同社会层面的、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国家之内,也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

本文运用二手资料分析方法,对亚太五国/地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的数字鸿沟进行描述,探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对数字鸿沟的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造成中国内地东西部地区数字鸿沟的内在因素,并结合亚太地区的综合现状,对如何缩小数字鸿沟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数字鸿沟;亚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通常,数字鸿沟被理解为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兴起而形成的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之间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差距。

事实上,早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种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手段上的差异就一直存在着。

在电信领域,国际电信联盟一直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电话普及率的差距问题。

1984年,世界电信发展独立委员会公布了一项题为《缺失的环节》(The Miss ing Link)的调查报告,指出国际电信发展差距的现状和普遍接入的问题,这是有关数字鸿沟研究的著名的文献之一。

①数字鸿沟对传播学者而言并不陌生,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Tichenor,Donhoue,&Olien)考察了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称为知识沟),并在一篇题为《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的论文中提出了知识沟假说(knowled ge-gap hypothes is):“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②。

知识沟假说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考察媒介传播效果的主要变量。

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

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

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互联网的普及,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数字鸿沟,即信息鸿沟,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在接触、使用和理解信息技术及信息内容方面的差距。

这种差距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不平等,进而影响到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数字鸿沟研究的历程,包括其内涵定义、表现维度以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首先探讨数字鸿沟的内涵,从不同学科和研究视角出发,解析其深层含义和演变过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数字鸿沟的表现维度,包括技术接入鸿沟、使用技能鸿沟、信息内容鸿沟等,以及这些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综述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梳理数字鸿沟研究的历程,本文旨在加深对数字鸿沟问题的理解,为缩小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鸿沟问题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数字鸿沟的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

在国内方面,研究数字鸿沟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字鸿沟概念的界定和度量方法上。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数字鸿沟的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缩小数字鸿沟。

近年来,国内研究还涉及到了数字鸿沟与教育公平、城乡差距、区域发展等问题的关系。

在国际方面,数字鸿沟研究起步较早,涉及领域广泛。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水平的差距,后期则逐渐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国际研究不仅关注数字鸿沟的现状和趋势,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鸿沟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缩小数字鸿沟的策略和措施。

关于数字鸿沟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数字鸿沟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数字鸿沟问题的若干沉思现代社会中,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已经深度到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和机遇。

然而,数字化带来的进步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简而言之,是指不同个体、群体之间在数字技术使用和得到信息方面的差距。

1. 数字鸿沟问题的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许多进步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无法迅速接入和使用数字技术。

而在发达国家,数字鸿沟问题主要体此刻社会和经济阶层之间,即资源分配不均和信息得到困难。

这种差异导致了数字技术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利器,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恐吓,从而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对等。

2. 数字鸿沟的影响数字鸿沟问题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起首,数字鸿沟加剧了贫困现象。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于资源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导致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困难,从而无法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各项便利和机遇,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地区和富有人口的差距。

其次,数字鸿沟限制了信息得到和知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在信息时代,获得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几乎成为了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然而,数字鸿沟使得一些人群无法得到到各种渠道上的信息,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进步和社会融入。

最后,数字鸿沟也对社会的创新和可持续进步产生了负面影响。

数字技术为社会创新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但由于数字鸿沟造成信息流通的不对称和资源的集中,一些社会群体的创新能力和潜力被压制,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3. 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沉思解决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缩小数字鸿沟。

以下是我对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一些沉思。

起首,政府应该加大对数字技术普及的投入。

政府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等手段,推动数字技术在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普及,缩小数字鸿沟。

其次,教育体系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

数字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提供硬件和网络设施,更需要培育使用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

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调查报告数字鸿沟理论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

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调查报告数字鸿沟理论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

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调查报告数字鸿沟理论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数字鸿沟理论数字鸿沟的表现和影响城乡之间数字鸿沟调查报告数字鸿沟的相关概念数字鸿沟,也叫知识鸿沟或知沟。

数字鸿沟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无论对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迁移,最终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困分化”问题。

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所以,研究数字鸿沟问题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研究动机 1.研究目的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中国,城市和农村简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所以,研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在大方向上与政府的方针是一致的。

改革开放 30 年来,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传播的基层骨干培养、基层群众的信息接受能力的训练各个方面都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可以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大众传播事业的国家之一。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财富总量的变化,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资源占有和利益分配状况发生了变化。

同样,我国大众传播事业的布局与实际发展的结果在城乡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

本研究从举国关注的奥运会着手,设计了一系列有关题目,然后在城市和农村分别投放,通过比较来揭示城市和农村之间数字鸿沟确实存在,且现状令人堪忧。

其次就是为了观察受访者的年龄、学历、收入、性别等各方面和数字鸿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剖析数字鸿沟的存在形式。

2.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此次调查农村的对象为**市宾县常家屯、张家屯和**市香坊区旭光村,选择这三个地点一方面是因为三者经济水平有不同差距,调查的情况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考虑到大众媒体覆盖情况的差异,这样实施的调查能够有效地评估大众传媒覆盖情况对农村知识水平的影响。

浅析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浅析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浅析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浅析数字时代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鸿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在数字化时代中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老年人的文化素养、数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深入分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老年人的文化素养是影响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老年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程度不同,他们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发达国家,老年人通常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更容易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及偏远地区,由于受限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文化传统的束缚,老年人的文化素养较低,导致他们对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使用能力较弱。

其次,老年人的数字知识水平也是影响数字鸿沟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数字化时代,要顺利适应和使用各项数字技术,例如智能手机、电脑等,老年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知识。

然而,由于老年人在数字世界的接触和学习机会相对有限,很多老年人缺乏基本的数字知识和技能,导致他们无法熟练地使用数字设备和应用程序,从而造成了数字鸿沟的存在。

此外,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也是影响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大脑功能会有所衰退,包括记忆力、注意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

这些认知能力的下降可能导致老年人在使用数字技术时存在困难,例如无法记住密码、不懂得操作步骤等。

此外,老年人也更容易受到网络欺诈和信息诈骗的威胁,因为他们在判断信息真伪和保护个人隐私方面相对薄弱。

最后,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也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关键之一。

在数字化时代,老年人需要得到家庭、社区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以便克服数字鸿沟带来的障碍。

家庭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数字设备和应用程序。

社区可以组织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技术培训课程,为老年人提供数字学习的机会。

第三道数字鸿沟_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第三道数字鸿沟_互联网上的知识沟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韦路张明新内容提要此前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皆聚焦于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上,即所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

对数字鸿沟的这两个维度的研究,的确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数字技术的分布和应用不平等的社会景象。

然而,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却被研究者们忽略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这直接关涉到个人与社区的生存和发展。

考虑到数字技术的接入和使用鸿沟对社会的影响往往被研究者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且从未被纳入到相关研究设计中这一事实,本研究假设:(1)由互联网的接入差异可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2)由人们对互联网上政治信息的使用可预测其政治知识的获取,(3)互联网使用比互联网接入能更佳预测人们政治知识的获取。

对一个在美国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再分析,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上述三个假设。

本研究的发现为/数字技术的分布和使用的不公带来了不利的社会影响0这一论断提供了经验证据,譬如,知识沟便是这种负面社会影响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互联网接入而言,互联网使用对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有更大影响。

因此,在互联网接入日渐普及的今天,有关政策应对人们的互联网使用予以更多关注。

此外,就传播理论而言,知识沟一方面可被视为是数字鸿沟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一个介于接入沟、使用沟和其他社会不公之间的中间变量;另一方面,借助于对数字鸿沟的研究,知识沟研究亦有了不断发展的潜能,在各种影响知识沟的因素之中,新媒介技术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和型塑知识沟的变量。

在这样的意义上,可将数字鸿沟理论与知识沟理论贯通起来。

一、引言作为一个比喻,/数字鸿沟0(digital divide)使人们有机会认识到技术富有者和技术贫穷者之间存在的不平等。

在过去的10年中,不论在学术界还是业界,这一概念十分流行;它成功地将这一不平等的议题引入社会、政治与学术领域的讨论之中,成为社会政策甚至政治主张中的一种关怀(金兼斌,2003)。

数字鸿沟ppt全

数字鸿沟ppt全
业务使用。以香港为例,香港特区启动开发老人专用网站计划,从内容、交互、界面设计等都 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求;开发老年人专用APP以及无障碍软件。降低技术门槛,拓宽数字技术 接触渠道。
数据利用。要考虑到“数据鸿沟”与“知识鸿沟”,香港政府部门通过联合社会力量,组织面授、线 上和外展培训提高居民的数字素养;通过减免费用,设立基金和奖励金鼓励老年人使用信息技 术。
参考资料
[1]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05):82-94. [2]邱泽奇,袁东明. 弥合数字鸿沟 促进数字红利普惠大众[N]. 中国经济时报,2019-10-14(005). [3]邱泽奇.连通性:5G时代的社会变迁[J].探索与争鸣,2019(09):41-43. [4]邱泽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跨越代际数字鸿沟[J].群言,2021(06):15-18. [5]刘述.积极老龄化视角下我国香港老年人数字融入路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1(03):67-75. [6]齐旭. 提速降费弥合数字鸿沟[N]. 中国电子报,2021-07-02(004). [7]Joshi Ashish,Malhotra Bhavya,Amadi Chioma,Loomba Menka,Misra Archa,Sharma Shruti,Arora Arushi,Amatya Jaya. Gender and the Digital Divide Across Urban Slums of New Delhi, India: Cross-Sec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20,22(6). [8]Galperin Hernan,Arcidiacono Malena. Employment and the gender digital divide in Latin America: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21,45(7). [9]Schlomann Anna,Seifert Alexander,Zank Susanne,Woopen Christiane,Rietz Christian.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Devices Among the Oldest-Old: Loneliness, Anomie, and Autonomy.[J]. Innovation in aging,2020,4(2). [10]Ali Acilar,Maxim Markin,Elena Nazarbaeva. Exploring the Digital Divide: A Case of Russia and Turk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Economy (IJIDE),2012,3(3). 《中国数字化社会阶层研究》闫慧 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 96% 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是以英语语言为内容的。
如何缩小数 字鸿沟提出 自己的 思考。此 外, 对我 国东 西部
41 社会支持: 除 政府支 持以外, 非 政府组 织、社区 也
数字鸿沟状况的描述和 分析, 也将 为我们 努力缩 小鸿 沟制
可能采用一 系列 措施, 提 高 人们 对互 联 网的 认知 和 使用。
水平等因素之后, 国际电信联 盟于 2002 年在世 界电信发 展 大会上的报告中, 对数字鸿沟进行了重新定义: / 数字鸿 沟 可以理解为, 由于贫 穷、教育设 施中缺 乏现 代化技 术以 及 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 穷国家 与富裕 国家之 间、城乡 之间 以 及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 通信新技术 ( NICT) 方面的不平等0 » 。在 该定义 中, 除了 对国家、贫 富等因 素 考量之外, 还将教育 程度、年 龄差 异、居住 地区等 因素 也 纳入了数字鸿沟的分析框架中。
加拿大多 伦 多 大学 城 市 和 社区 研 究 中 心网 络 实 验 室 Wenhong Chen 和 Barry wellman 认为, / 数字鸿沟 是表现在 全 球、国家、社区和个人不 同层面 上的互 联网 接入和 使用 方 面的多维度的不平 等 , ,数 字鸿 沟是 巨大的、 多面的, 从 某些方面说, 它并未 缩小。数 字鸿 沟是一 种社 会模式, 在 那些使用互联网和不 使用互 联网的 人群之间 存在着 系统 的 差异。随着时间的推 移, 这种差 异在国 家之 内和不 同的 国 家之间都会出现不同 的变化0 ½ 。Wenhong Chen 和 BarryWel-l man 否认数字鸿沟 是单 一、某 一个 具体 方面 的差 异, 而 是 涉及技术和社会影响 等层面 的综合 结果, 并 最终发 展出 一 个研究互联网接入和使用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 / 接入0 和 / 使用0 两方面, / 接 入0 和 / 使用0 又分 别由 / 技术 接 入0 、/ 社会接 入0 和 / 技术 教养0 、/ 社会 使用0 构成 , 涉 及到技术本身和社 会影响 两个方 面。该研 究表 明, 个人 的 社会经济地位 ( 主要 由收入 和受教 育程度 决定) 是 影响 个
倍。在经济合作组织 ( OECD) 国 家内, 高收入 家庭与低 收
二、亚太五国/ 地区数字鸿沟现象描述
入家庭之间的数字鸿 沟的差 距也是 不同的, 差距最 大的 是
( 一) 分析框架
英国, 相差 6 个 百 分 点, 最 低 的 是 丹 麦, 相 差 2 个 百 分
在综合 比较以上众多 定义的 基础上, 本研究 提出 数字
定政策提供依据。为了保 证比较 的可靠 性和 可信性, 研究
这些社会支持在训练 人们掌 握互联 网使用技 术方面 至关 重
中我们选择和使用的多为各国/ 地区政府机构网站公 布的数
要。
据, 还有一些学术研究数 据也是 我们参 考引 用的来 源。遗 憾的是由于研究经费与 研究时 间的限 制, 本次研 究不 可避
X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 十五0 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资助
88
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5 年第 4 期 ( 总第 135 期)
柯惠新 王锡苓: 亚太五国/ 地区数 字鸿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时代
人 / 技术教 养0 和 / 社 会接入0 的重要 条件; 国 家和 社会
有社会不平等因 素, 更由于 性别、 年龄、居 住地区 等客 观
两个维度作 为分 析 的主 线, 从 包括 国 家/ 地 区基 础设 施 建
将数字鸿沟简单理解为 ICT 拥有者与不拥有 者之间的差 距;
设、政府 政策、 语言 与本 土 内容、 社会 支 持、个 人接 入、
ICT 象征着社 会进 化的 历史 机遇, 并潜 在地 强调 或加 大业
技术技能和使 用目 的等 考察 数字 鸿 沟的 形成 及影 响 因素。
已存在的巨大 的 社会 不 平衡。 与其 他 研 究不 同, DD 将 非
本研究构建的分析框架如表 1 所示。
ICT 领域, 如 ( 模拟) 电视等也纳入分析的框架中, 提出了
一套量化数字鸿沟并监 测其发 展演变 的系统 方法。其 特点
表 1 分析框架
包括: 11 对包括非 ICT ( 主要 以 / 使用 扩展0 来 测量 ) 在 内的、与社 会经济密切相关的 主要内 容量化测 量; 21 主要 用于国与国之间在某个时间点 上的数 字鸿沟 比较; 31 也可 用于对某一特定国家/ 地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的变化监测。
由加拿 大国际发展机 构、世界银 行信 息发展 项目 和联
间。这一现象迫使我们 从一系 列社会 结构发 展及经 济等 因
合国教科文组织 协作, 旨 在研 究 ICT 高 速发 展、扩散 和使
素中探索其形成的根 源。笔者 提出从 社会层 面和个 人层 面
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 Orbicom 研究报 告 ¾, 该报告认 为可
的信息 发 展水 平 和 规模 则 影响 个 人对 互 联 网 的 / 技术 接
因素使然, 因此, 使用 更 客观 表 述 的 / 差 距0 或 / 差 异0
入0 ; 社会支持程度将对 / 社会使用0 造成深刻 影响。这个
似乎更为贴切。数字 鸿沟不仅 存在 于富国 与穷 国之间, 而
分析框架将影响数字鸿沟的因素细化到了较深的社会层面。 且还存在于同一国家 的城市 与农村 以及不同 的社会 群体 之
在一些国内学者的 研究中, 将数字 鸿沟 的影响 因素 区 别为 / 数字鸿沟 ABCD0 四 个方面: A ( access) 指互联网 接 入与使用渠道; B ( basic skills) 指数 字化 时 代需 要掌 握 的 / 信息智能0 ; C ( content) 指 网上 内容; D ( desire) 指个 人 上网的动机、兴趣。¼
陆地理位置 相邻且数字 化程度 较高 的韩国、 日本、中 国香 港和中国台 北。这样 选择的 目的是 为了能 够比较 这一 地理
起始, 英语语言就主 宰了互 联网 的主 要内容。 目前, 超 过 50% 的互联网用户 是以英语 为母语 的人, 同 时 70% 的网 站
圈内, 中国 内地同以上 发达国 家、地区 间的 数字鸿 沟, 对
个人层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个人接入: 与个人社会经济 状态密 切相 关, 收入 是
免地缺少了许多重要的 实证数 据, 这些遗 憾同时 也是 我们
影响互联网 扩散 的重 要因 素。根 据国 际 电信 联盟 的 估计,
下一步继续关注的课题。
在一个国家内, 接 入和使 用互 联网 的差 距是 收入 差距 的 2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通常, 数字鸿沟被理解为 随着信 息和 通信技 术的 兴起 而形成的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之间在获取信息方面的差 距。 事实上, 早在互联网普及 之前, 这种 获取 信息的 能力 及手 段上的差异 就一直存在 着。在电 信领域, 国际电 信联 盟一 直关注 发 展 中 国 家 与 发 达 国 家 电 话 普 及 率 的 差 距 问 题。 1984 年, 世界电信发展 独立委 员会公 布了一项 题为 5 缺失 的环节6 ( The Missing Link) 的调 查报告, 指出国 际电 信发 展差距的现状和普遍接 入的问 题, 这是有 关数字 鸿沟 研究 的著名的文献之一。¹ 数字鸿沟对传播学者而言并不陌生, 1970 年, 蒂奇 纳、 多诺霍和奥里恩 ( T ichenor, Donhoue, & Olien) 考察了 大众 传播实际 上 可 能扩 大 不同 社 会 阶层 成 员之 间 的 知 识差 距 ( Gap in Knowledge, 也称为知 识 沟) , 并在 一 篇题 为 5 大众 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6 (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 的 论 文 中 提 出 了 知 识 沟 假 说 (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 / 随 着大众 传媒向 社会传播 的信 息日益增多 , 社会经 济状况 较好的 人将比 社会经 济状 况较 差的人以更 快的速度获 取这类 信息。因 此, 这两 类人 之间 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 之势0 º 。 知识沟 假说以群 体的 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考察媒介传播效果的主要变量。 80 年代后, 随着信息 传播技 术 (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简称 ICT) 的飞速发展, 一些学者敏 感地注 意到不同社会群体在信息 获取方 面形成 信息富 人和信 息穷 人的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是 90 年代以 后, 互联网日 益渗透 在社会生活中, 数字鸿沟 便成为 一种比 喻或 标签, 以 说明 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以及互联网接入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 在全面考察不同国家、 贫富 阶层、城 乡、年 龄及 教育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可以 考虑从 以下 五个维 度来 分析 导致数字鸿 沟的 影响 因素: ICT 设施、 自主 使 用程 度、个
社会层面 国家/ 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政策 语言与本土内容 社会支持
个人层面 个人接入 技术技能 使用目的
人技能、社 会支持以及使用目的。考虑到各国/ 地区 有关数
字鸿沟的二手数据的可 得性以 及叙述 上的方 便, 我们 将以 上五个维度进一步展开, 形 成了本 研究的 两个层 面的 分析 框架: 第一 个是社会层 面, 包括 国家/ 地区 基础设 施建 设、 技术与创新、政府政策 支持、语 言与本 土内 容、社会 支持 等; 第二个 是个人层面, 个 人接 入计算 机或 互联网、 技术
社会层面包括以下方面: 11 基础设施建设: ICT 基础 设施 建设 是分 析数 字鸿 沟 的重要指标, 不同国家/ 地区、社区、个人利用不同水平 的 ICT 技术 ( 硬件、软件、宽带等) , 将影响到国家/ 地区利用 其接入和使用互联网的效率、数量和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