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人物对比:陈凯歌与张艺谋

张艺谋 陈凯歌
简 介
张艺谋,1950年11月14日生于陕西
西安,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总导 演。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 物之一。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传 统文化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 节的逼真和色彩浪漫的相互映照。 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 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 材广泛。
04
艺 术 风 格
张艺谋更情愿从生活、从直觉出发来拍 电影。从《秋菊打官司》到《一个都不能少》, 他都在靠向纪实性,宁可落下来再落下来,素材 能承载到什么分量就到什么分量。陈凯歌、田 壮壮也都下过乡,但张艺谋的下乡和当工人还 是跟他们不同,他的少年经历已经是平民得不 能再平民了,是不可能有任何非分之想的。他 同周围的普通人打成一片的能力,几乎是与生 俱来的。他又是拿照相机出身,习惯面对具体 的东西,所以做作品不是往上提,而是不断地往 土壤里靠。
中国电影华表奖 获奖:2 中国电影金鸡奖 提名:2 获奖:2 香港电影节金像奖 提名:2 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1 东京国际电影节 获奖:1 上海国际电影节 获奖:1 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1 戛纳电影节 提名:4 获奖:2
Your company
THANKS
CONTENTS
01 · 出身 02 · 选角 03 · 营销 04 ·艺术风格 05 · 获奖次数
01
出 身
二人为同班同学,张艺谋是陕西工人,陈 凯歌出生于艺术家家庭。在电影学院期间 陈凯歌势力远大于张艺谋。陈凯歌拍电影 的时候,张艺谋还在做摄影,电影得奖上陈 凯歌也比张艺谋早,后来,张艺谋改行做了 导演,那时,两个人拍电影都是走的文艺片 路数。彼时,陈凯歌的势头高于张艺谋。 而在陈凯歌《霸王别姬》到达创作的顶峰 之后,电影就成了张艺谋的天下。
同路“英雄”-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过的“黄土地”

同路“英雄”-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过的“黄土地”同路“英雄”: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过的“黄土地”陈凯歌和张艺谋,是国内通称的“第五代”导演的扛旗人物,也都是在国际上为中国电影人争脸的大导演。
他们从“黄土地”出发,同路而行,共同走出了一条中国电影人的“英雄”之路。
1978年-1982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陈凯歌父亲陈怀皑,其执导的《杨门女将》和《铁弓缘》获得第一届和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还曾和导演崔嵬一起导演了影史名片《青春之歌》。
用出身电影世家,家学渊源来形容陈凯歌,一点都不过分。
他考入北影,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
但是西安人张艺谋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则经历了一番周折。
北影在西安招生的时候,张艺谋也报名了,但是他已经超龄整整6岁,这可难为了招生老师,虽然没有人否认张艺谋在摄影方面的天才,但规定在那儿摆着。
时任文化部长的黄镇下指示希望能够“破格录取”,但此举也遭到了摄影系老师的反感,后来摄影系老师妥协了,张艺谋虽然有惊但是无险地进入了北影。
陈凯歌和张艺谋刚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时,都是当时那一拨同学中的翘楚。
尤其是张艺谋,所有摄影系的同学都很佩服他。
但学习成绩是一回事,人缘又是另外一回事。
张艺谋比他们班的同学岁数大了一截,而且,家庭出身使他背负沉重的包袱,个性又比较沉默,所以他显得不太合群。
而陈凯歌就不一样了,他和田壮壮是导演系同学的核心。
毕业分配时,也能看出来,陈凯歌留在了北京,而张艺谋却只能远走广西――即使现在,张艺谋的身份证都是广西的。
1982年-1986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走入公众视野是因为《黄土地》。
那是1984年,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曾同在一个锅里吃饭。
《黄土地》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相信任何一个中国电影史家都不会反对这个观点。
影片一改过去传统中国电影的拍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影片获得包括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在内的三个国际电影节大奖,对于当时还相对封闭的中国社会环境来说,《黄土地》的获奖给中国停顿了十年的电影事业增添了信心。
归来影评范文

归来影评范文《归来》影评。
《归来》是由张艺谋执导,陈凯歌监制,陈思诚、顾长卫编剧,陈凯歌、陈嘉上、屈楚萧、马伊琍等主演的一部战争题材电影。
该片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名中国志愿军战士被困在朝鲜战场,经历了磨难和痛苦,最终在家乡的等待和帮助下,艰难地回到祖国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就展现了朝鲜战场上的惨烈景象,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在银幕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杨子荣(陈凯歌饰)在战场上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痛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和渴望。
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重伤,被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们救了回来。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战士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祖国的忠诚。
随着战争的结束,杨子荣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
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他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
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他们帮助了他,让他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人民的关爱。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人民的善良。
最令人感动的是,当杨子荣回到家乡时,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再婚,而他的女儿也不认识他了。
这一幕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重新开始,重新赢得家人的信任和关爱。
整部电影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家乡的渴望,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坚强和勇敢。
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人的深深爱意。
这种对祖国和家乡的情感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
影片在拍摄手法上也非常出色,导演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特技和摄影手法,将战争场面拍得非常震撼和逼真。
同时,他也运用了大量的细节和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整部电影在节奏上也非常紧凑,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紧张和兴奋。
在演员的表演上,主演陈凯歌和其他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他们将角色演绎得非常到位,让观众感受到了角色的真实和鲜活。
特别是陈凯歌的表演,他将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挣扎表现得非常深刻,让观众对他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陈凯歌与张艺谋影片的区别

熊 彬 茹
( 重庆 三峡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 0 4 1 2 0 )
作 者简 介 :熊彬 茹 ( 1 9 9 0一) ,女 ,汉族 ,重 庆人 ,四川 师范 大学硕 士研 究生毕 业 ,现就 职于 :重庆 三峡 医药 高等专 科学 校 ,助 教 。
生活 中保 守 的一 个 重要 原 因。就 像 到 城市 读 书 的农 村 学 生 ,通 常 成 为 中国高 等学府 里那 些政 工干 部 的培养 对 象 。中 国 的先锋 作 家 ,
作 为 中国 电影 的一 个 造 梦者 ,陈凯 歌 始 终 顶着 一 颗 有 很 多 文 把 文学 和生存 分得 清清 楚楚 。他 们 通 常 把 先 锋 性 集 中在 小 说 的叙
摘 要 :众 所周 知 ,张艺谋 和 陈凯歌都 毕 业于北 京 电影学 院 ,只 不过 ,一个 是摄 影 系的高 材 生 ,一个 是 导演 系 的才 子。 陈凯 歌 的头 两部作
品 《 黄土地 》 按 照 中国一 句老 话 ,那 是 “ 一个 锅 里 吃 出来 的 ” 。下 面 我们 从 陈 凯歌 与 张 艺谋 所
执导 的影 片来具 体分 析他 们之 间 的 区别 。 关 键词 :电影 哲人 ;拓荒 者 ;文化背 景 ;先锋 文学 中图分 类号 :F 2 3 O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6— 0 0 7 5— 0 1
1 影片 基调 的 区别 1 . 1 光 影哲 人陈 凯歌
学 和思想 成 分 的 巨大 头 颅 ,将 他 的文 化 思 辩 、忧 患 意识 、才 华 激 情 ,统 统浇 铸进 电影 这 门在 一些 人 看 来 容 量有 限 的艺 术 当 中 。在 他 的光 影世 界里 ,电影 不 再 是单 纯 的再 现 生 活 的手 段 ,而 是 一 种 揭示 和 评价 生活 的工 具 。借 助这 种 工 具 ,他 大 胆地 抒 发 自己 的感 受 ,以一 种批 判 的 目光 来 审视 人 的生 存 状 态 ,追溯 这 种 状 态 背后 所 沉淀 下来 的文 化 传 统 ,并对 其 进 行 理 性 的反 思 。我 们 常 常 可 以 在 他寓 意复 杂和精 心 营造 的 视 觉 造 型 和声 音 造 型 中 ,体 会 到 他 那 种 尖锐 的批 判锋 芒 。他 以 深厚 的文 化 底 蕴 和扎 实 的 艺 术 功力 ,表 达 强烈 的人 文意 味 和 美学 追 求 ,并 调 动 多 种 电影 手 段 ,形 成 了 自 己独特 的沉 重而 犀利 、平和 而激 越的 电影风 格 。 用 电影 表达 自己对 文 化 的反 思 ,一 直 是 陈 凯 歌 电 影 的灵 魂 。 他一 贯 的艺术 目标 就是 在史 诗格 局 中注 入 文 化 反 恩 ,达 到超 验 的 理性 和哲 学 的意 味 。他 的 创作 活 动 也 有 一 条连 贯 的 主线 ,就 是透 过 电影 阐述 中国文 化历史 的 变迁 和沉 浮 。这 种 居 高 临 下 的 创 作态 度 固然有 雕琢 之气 ,但也 形成 了他 独特 的艺术 感性 。 1 .2 造 型大师 张艺谋 张艺 谋极 为 准 确 的把 握 住 了 中 国 电 影 的 风 向 标 。不 仅 如 此 , 他 的电影 风格 在不 同 时期 的探 索 与转 变 都 对 中 国 电影 的 发展 产 生 着极 为重 要 的影 响 和 作用 。 1 9 8 7年 ,张 艺谋 独 立 执 导 的影 片 《 红 高粱 》 可谓 是开 创 了 中国 电影 的又 一 特 色 。极 致 的影 像 风格 直接 在他 之后 的影 片 中 也 大有 体现 ,如 《 大 红灯 笼 高 高挂 》 《 英雄》 《 十面埋 伏》 等 。《 满 城尽 带黄 金 甲》 里更是 将颜 色运 用到 了极 致 。 这深 层的原 因 ,当 然 与他 的审 美 情趣 有 着 直 接 的联 系。 张艺 谋 在 摄影 方面 有着得 天 独厚 的优 势 ,早期 的 《 黄 土 地 》 等 作 品 除 了有 陈导 的印记 以为 ,张艺 谋 作 为 摄 影 ,也将 他 的审 美 情趣 反 映 到 了 影片中。该片以浓烈的色彩 、豪放的风格 ,让张氏风格声名鹊起。 2 文化 背 景的 区别 2 .1 张艺谋 电影 和八 十年代 先锋 文学 说 张艺 谋 电影是 站 在八 十年 代 先 锋 文学 的肩 膀 上起 步 和 获 得 成 功 的 ,一 点都 不夸 张 。《 红 高粱 》 出 自莫言 的 同名 小 说 , 《 大 红 灯 笼高 高挂 》 来 自苏童 小说 《 妻妾成 群 》 ,《 活着 》 根 据 余华 同名 小说 改 编 ,如此等 等 。大凡 其小说 被 张艺 谋 搬上 银 幕 的先 锋 作 家 , 都 因此 声名 大 噪 ,如 日中天 ,致 使 一 时 间文 坛 上 戏 言 ,张 艺 谋 的 选择 小 说家 如 同皇上幸 妃 。这 听 上 去 颇有 张艺 谋 如 何 抬 举 那 群 先 锋作 家 的意思 ,事 实 上 恰 好 相反 ,是 那 群 先 锋作 家 从 精 神 上 造 就 了张艺谋 。 除 了有 意识 的选 择 之 外 ,张 艺 谋 与 八 十 年 代 先 锋 小 说 之 间 , 还有 一种 下 意识 的相 通 和 不 相 通 。 中国八 十年 代 的 先锋 小 说 ,有 个 显著 的特 色 :其 中的 大 部分 先 锋 作 家 ,或 者来 自农 村 ,比 如 莫言 ;或 者来 自城 乡之 间 的 小 城 镇 , 比如余 华 ,苏 童 。真 正 在 大 城市 里具 有先 锋意 识并 且写 出成 功 的先 锋 小 说 来 的 ,实 在 是 屈 指 可数 。先锋 作 家 的这 种 乡镇 背景 ,可 能 是 他们 在小 说 里 先 锋 、在
影视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影视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多种元素,其中女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反映了当下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价值观,也影响着观众对女性的认知和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和意义。
首先,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不同类型的女性特质和形象。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特质,她们可能是聪明、勇敢、独立的代表,也可能是温柔、善良、体贴的形象。
例如,在《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中,女主角凭借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敢。
而在《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奥哈拉这一形象则展现了女性的聪明和机智,她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智慧。
其次,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受到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在早期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成柔弱、依赖的形象,强调女性的温柔和娇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形象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坚强。
例如,在《饥饿游戏》系列电影中,女主角卡特尼斯·艾弗丁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强,她不仅拥有出色的射箭技巧,还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成为了抗争的象征。
此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受到了制作团队和导演的影响。
导演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表现。
一些导演善于刻画女性形象,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女性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例如,导演安格·李的作品《无间道》中的女性形象被赋予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情感,展现了女性的多面性和独特性。
而一些导演则更注重女性形象的外在美感和形象塑造,将女性形象呈现得更加美丽和动人。
这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使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影视作品分析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1、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张艺谋,中国著名导演,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在众多的电影中题材中,也塑造了一个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影片中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蕴涵着一种深厚的民族意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种明显的女性倾向。
这是张艺谋影片的魅力所在。
从《红高粱》中敢爱敢恨的九儿,《菊豆》中不幸却勇敢追求爱情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压迫的颂莲,《秋菊打官司》中不屈不挠坚持要为丈夫讨说法的秋菊,《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倔强地坚持,《我的父亲母亲》中勇于追求真爱的招娣,《英雄》中侠骨柔情的飞雪,以及《山楂树之恋》纯净单纯的静秋,这些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丰满,而且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例如九儿的“敢”菊豆的“烈”颂莲的“稚”,秋菊的“拙”魏敏芝的“倔”,招娣的“纯”,飞雪的“侠”等等张艺谋电影世界中极富光彩的一部分既是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纵观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美”的化身。
《红高粱》中的“秋菊”……她们给人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
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往往散发出这种动人的光彩,一种令人震撼的内在美感。
这种美,即是她们作为青春女性特有的自然美、人性美,又是她们顽强反抗生命压力与生存环境的精神美、人格美。
这种美是被“圣化”的女性原型特质,其突出表现在一个“爱”字上。
这个“爱”,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下一代的慈爱,对生命的钟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男女之间的情爱等等。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几部影片的演员都是同一个人——巩俐,她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文化都不同,但她们非常一致的地方是具有精神美,即:勇敢、大胆、执着、顽强,总在追寻一种虚幻的理想。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

电影行业五大国内导演的代表作品与创作风格分析电影导演是电影创作中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塑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分析国内电影行业五位杰出导演的代表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
一、张艺谋——《红高粱》与现实主义风格张艺谋是中国现代电影的代表导演之一,他的《红高粱》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电影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通过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张艺谋擅长运用大胆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二、陈凯歌——《霸王别姬》与浪漫主义风格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的代表作品《霸王别姬》被誉为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这部电影通过全景式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命运和传统价值的思考。
陈凯歌擅长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情感与情绪,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
三、冯小刚——《手机》与喜剧风格冯小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之一,他的《手机》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通过幽默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与贪婪的故事,让观众在欢笑之中思考人性的脆弱与扭曲。
冯小刚擅长运用喜剧元素来处理严肃的题材,使得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
四、王家卫——《东邪西毒》与艺术实验风格王家卫是中国电影界的艺术家型导演,他的代表作品《东邪西毒》以其独特的艺术实验手法著名。
这部电影以武侠片为题材,通过非线性叙事、抽象的画面和独特的音乐剪辑展现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超越与创新。
王家卫擅长运用镜头的美感和声音的独特处理来营造独特的电影风格。
五、宁浩——《疯狂的石头》与黑色幽默风格宁浩是中国电影界的黑色幽默导演代表之一,他的《疯狂的石头》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系列围绕宝贝石头展开的故事,通过讽刺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荒诞与无奈。
宁浩擅长运用黑色幽默手法来处理敏感的社会问题,使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恶与无常。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演变与性别意识探究

中外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演变与性别意识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外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影视作品中选取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对她们的演变和性别意识进行探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影视史中的女性形象。
在早期的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忍辱负重的受害者。
这种形象的典型例子是《乱世佳人》中的叶问。
她身处乱世之中,为了家族的利益,不得不嫁给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解放,中国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
现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多样化,她们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追求。
例如,在张艺谋的电影《卧虎藏龙》中,女主角李慕白和小师妹是两个非常独立和坚强的女性角色,她们不仅拥有高超的武术功夫,还有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追求。
而在西方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女性形象往往被塑造成纯洁、无私、保守的形象。
例如,玛丽莲·梦露在《七年之痒》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性感”女性形象。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权益的关注,女性在电影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的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往往拥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她们的智慧和实力。
例如,在《饥饿游戏》系列电影中的女主角凯特尼斯·伊夫里恩,她是一个强大而又有主见的女性,她不仅参与了生死搏斗的比赛,还成为了革命的领导者。
在中外影视史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性别意识的探究密不可分。
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改变。
在早期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剥夺了主动权,她们只是男性角色的附属品。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这种变化反映了女性对自己权利和地位的争取,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例如,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愈发拥有独立意识和追求。
这种变化与中国社会对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西方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与社会对女性解放的追求紧密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艺谋和陈凯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朱婧文
来源:《神州》2012年第23期
摘要:同作为第五代电影人代表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的电影反映着在新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对自我的不断突破。
但他们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却是完全相悖的两类人物,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独立、坚韧,并且始终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主导;而陈凯歌电影中的女性却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扮演着装饰点缀性的角色。
然而,即便两者对于女性形象的诠释视角和手法完全不同,但都无法逃脱女性角色在电影中作为“欲望客体”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女性形象
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两人的电影作品风格迥异,对女性角色的诠释和把握更是南辕北辙,虽然他们同出一代,但他们的电影在探索中对始终无法缺席的女性的关注具有不同的表述,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的变化,第五代电影最终无法完成“俄狄浦斯”1式的华丽转身,父氏社会依旧植根于他们的观念中,我们的“母”注定成为在场的缺席者。
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就是对女性的一次正式地抒写。
首先张艺谋选择了一位在他眼里具有东方女性完美特质的代表巩俐出演他初期的所有电影。
巩俐在电影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东方美,还包含着张艺谋对于女性的解读。
“一个简单明确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张艺谋的四部成功的影片都是由巩俐来主演的,或者说,张艺谋是为巩俐来选择自己的电影题材的。
这使得女性的话题不仅成为张艺谋每一部电影的主题,而且是他的电影的共同主题——我们其实应该称之为母题。
”2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女性永远是第一在场者。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作为隐形的权利象征的老爷始终只是一个幻境,无法露出真实的面目,“男主人公的视觉缺席:作为画外音,作为背影与侧影,故事中男主人公是一个不可见的形象;而且充分风格化的镜头语言,同时放逐了故事情景中男主人公的欲望视点。
”3表面上看似是几个女人的战争,是女性打破传统视觉地位的凸显,但男性作为视觉缺席的在场者,始终以一种绝对权威的方式存在着。
“灯笼”就是男性权势的载体,也是对女性无形地压迫。
女性——在张艺谋的电影里——都是以一种无知无畏的形象出现,地位及其重要,却又极其微小。
她是永恒的第一位,但她也是一个永恒的“他者”,一个不会被指认的他者。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女性还反映出一种反抗精神,无论是颂莲、九儿,还是菊豆、秋菊,都是以一种与世相拒的姿态出现的,并且在出场的同时,就被强加上了一个充满苦难的背景,一种被强力(power)所压制的气质。
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女人的反抗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斗争,来完成自我救赎。
但陈凯歌的电影却相反地表现出对女性的漠视。
在他的电影中,女性被凝视的地位显露无遗,女性只是作为欲望的客体存在。
《霸王别姬》通过两个男人之间泥足深陷的感情,陈凯歌把看似中性实为男性的形象设置成了一个试图逃离历史暴力的欲望对象,这无疑是陈凯歌正视历史时决意背叛的一曲深沉的离歌,它包含太多沉淀的文化,但却没有祛除大男子主义的气
质。
“她在男人面前主要是作为性存在的。
……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是他者。
”4陈凯歌对于男权中心的观念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无论女性角色是多么美丽(如巩俐,章子怡,范冰冰等),她们始终是配角,是男性视觉快感的客体。
“‘视觉愉悦’主要通过两种心理机制来保证男性获得观影的视觉快感,其一是‘认同’,即主体对客体的某种相似性的认知,这是自我的一种本能。
……通过塑造这些像男性一样‘性情坚硬’的女性形象,男性观众实际上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一次认同,并从中获取无穷的信心和愉悦;其二是‘视淫’,它潜藏在性本能之中,取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
”6女性作为形象被看,而男人作为看的承担者,这正符合了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关于女性形象的论述。
女性对于陈凯歌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欲望的载体,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在释放自己的男性霸气的同时吸引男性女性观众的眼球,最后达到一种利益的趋同化。
陈凯歌“个性视域”的确立,恰恰是对“起于青萍之末”的全民性的深刻的文化反思和理性升华的契合。
女性的命运,在电影中始终以一种悲剧形象穿插于电影情节中,“她”不是主题,因而不能是镜头的主导,即便女性命运足够悲惨而深受同情,“她”也只是男权话语下的牺牲品,是镜头里在场的缺席者。
陈凯歌就是他自制的权力体系所有者,实践着父系社会遗产的精神,“女性”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性别表征,以“她”的无私,支撑着男权的强大。
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是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他们的电影中对于女性形象的不同诠释,表现了两人不同的内涵与思想。
张艺谋的执着与专注,使女性角色突出而位居高位,陈凯歌的霸气与反叛,使女性角色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两人虽运用了不同的方式言说同一性别的差异,但不可避免的是,他们是同宗同族的中国人,继承了传统男权主义思想,在电影中,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男性,始终是权力的持有者,是打不破的镜像。
注释:
1 俄狄浦斯情结:源自古希腊神话,既是恋母和弑父的俄狄甫斯王,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参考文献:
1 陈墨:《张艺谋电影世界管窥》——“性,女性,个性”,《当代电影》1993年第3期
2《论张艺谋》—影像语言的感性形式与表述语境——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第127页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4 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