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深刻的影视作品深入人心。
其电影中的男女形象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形象往往也是张艺谋作品中的精髓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男女形象不仅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冲突,因此分析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分析的是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在张艺谋的作品中,男性往往扮演着权力和责任的象征角色。
比如在《红高粱》中,男主角菊子和杨根思都是具有强烈权力欲望的男性角色,他们在传统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女性的影响都非常大。
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男主角秋瑾则是一个忠诚、勇敢的战士形象。
他们所扮演的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男性标准,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这些男性形象在张艺谋电影中并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权形象,许多角色也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比如在《一个都不能少》中,主人公高大伟在接纳小萍之后,深陷于责任与良心的纠结之中。
在《金陵十三钗》中,安禄山虽然是一个强大的权力象征,但他内心对于自己的道德观念也有不小的挣扎。
这种对男性形象的复杂刻画,凸显了张艺谋对于中国传统男性价值观念的思考,并对传统男性形象进行了重新的塑造。
张艺谋的电影中的男女形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象,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他在电影中往往将男女形象置于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交汇处,使得这些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他既尊重了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形象,又对其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使得这些形象具有了更为时代感与深刻感。
论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

论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金陵血崩,这是一段沉重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历史。
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展现南京大屠杀的独特电影,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对这段历史超越文字记载的艺术再现。
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筹备4年,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目前中国电影投资制作最大的一次。
影片讲述了1937年的南京,一座教堂里的一个美国神父、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简单照搬原著,更强调在大灾难面前人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认同,信仰对人的支撑,以及同舟共济的拯救。
看过影片,感觉张艺谋在努力讲述一个好故事,认真而真诚,从女性的角度反射出了战争,我们听到了那声最砰然的玉碎,张艺谋展现坚韧女性故事的杰出才华在《金陵十三钗中》展露无遗。
一、故事设置两组对立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似乎在讲述一则女性的故事,一边是秦淮河妓女,一边是教堂女学生。
影片的视角不是战争的主角—两方军人,而是幸存的女学生书娟,通过她追忆式的旁白来叙事。
影片兼具华丽与坚韧,设置的两组对立的女性人物—女学生和妓女的故事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亦有不可否认的情感力量。
《金陵十三钗》的镜头基本以书娟的视点出发,摄影机轨道横移、摇居多,与剧作确立的“书娟眼中的历史”保持高度统一。
战争场面和室外环境使用手持肩扛拍摄,极大程度地增加了真实感。
影片伊始,被日本兵追杀的女学生和妓女,从右入镜,摄影机跟随人物向右移动,预示着人物进入艰难及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后半段落,教父开车载着女学生逃离则是由左向右运动,带着观众与人物共同逃离危险、奔赴希望。
这右入左出,首尾呼应,旨趣鲜明,有如中国手卷画般,徐徐开展。
南京城破,妓女们提着箱子,顶着枪林弹雨,一路逃进教堂,她们以为这里是与世隔绝的安全地带,以为洋人可以保护她们的安全。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以视觉震撼、情感流露等特点而备受赞誉。
在他的电影中,男女形象塑造的也是一大亮点。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多以豁达、刚毅、忠诚为主要特点。
例如《红高粱》中的旺财,他是一个豁达善良、忠诚仁义的男性形象,他在遇到难题时不退缩,对待敌人时也表现出了雷厉风行的气概。
《一个都不能少》中的教师赵老师,他是一个爱心满满、责任感强烈的形象,他对贫困学生的关爱和教导,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良心和责任心。
这些男性形象的塑造,展示出了张艺谋作品中男性的正直和精神品质,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体现。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妇女形象,多以坚强、独立、自我追求为主要特点。
例如《红高粱》中的小陶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祥子,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都展现出了坚强和不屈的品质,她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不被现实所压垮。
《千里走单骑》中的阿妹,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梦想,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这让她成为了一个坚强、自信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张艺谋作品中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我追求的精神,这也是当代女性应该具备的素养。
综上所述,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多展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思潮相结合的特点,他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特色,更是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

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分析张艺谋是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口碑。
他的影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男女形象,表现了不同角色的性格、命运和情感。
本文将从《红高粱》、《梁祝》、《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一个都不能少》这四部经典电影入手,对张艺谋电影中的男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分析《红高粱》中的男女形象。
该片讲述了中国东北乡村的故事,主要表现了橘子和五金(溥留,橘子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
在这部电影中,橘子是一个年轻美丽,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
与之相对应的是五金这一形象,他是一个直率豪爽,粗犷豪放的男性形象,他在电影中既是橘子的丈夫,也是她的恋人。
张艺谋通过这对男女形象,展现了东北乡村男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了中国农村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面貌。
我们来分析《梁祝》中的男女形象。
这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爱情传说的影片,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深情的爱情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梁山伯是一个勇敢豁达、忠诚义气的男性形象,他为了追求真爱,不顾一切放弃了家庭和事业。
而祝英台则是一个聪明美丽、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她在丈夫去世后,选择了割发换文,化身为男子,以求能再见爱郎。
通过这对男女形象,张艺谋展现了古代中国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和不平凡的命运,讴歌了爱情中的坚贞不渝和彼此的相伴。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男女形象。
该片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故事,主要围绕美丽的后羿和她的丈夫偷乐之间的爱情和争斗展开。
在这部电影中,后羿是一个绝世美女、聪明机智的女性形象,她在爱情、家族和国家之间陷入了心理挣扎。
而她的丈夫偷乐则是一个野心勃勃、精明果断的男性形象,他对后羿展开了残酷的斗争。
通过这对男女形象,张艺谋展现了古代中国王国内部的权谋斗争和男女之间的家国情怀,表现了古代中国男女性别在宫廷政治中的角色定位和命运抉择。
我们来分析《一个都不能少》中的男女形象。
影片《鬼子来了》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

影片《鬼子来了》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影片《鬼子来了》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题材电影。
影片中涉及了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心理状态,下面我们来对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解读。
首先是影片的女主角崔莺莺,她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
在电影中,崔莺莺丈夫不幸去世后,她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承担起抗击日本侵略的任务。
崔莺莺的坚强与独立源于她内心深处的强大意志和对家国的热爱。
她付出了很多努力,不仅参与了地下抗日组织的活动,还通过与日军军官山田的对话,成功地为抗日事业争取到了宝贵时间。
崔莺莺的精神特点是坚韧不拔、勇敢无畏,她的形象展示了一个顽强抗争的女性。
其次是电影中的反面角色山田日军军官。
他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毫无人权和尊严。
山田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暴虐和残忍,是他内心深处的歧视和傲慢的体现。
他对中国人民的虐待和屠杀背后,是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理念的完全信奉和对中国文化的傲视。
山田的形象展示了侵略者的残暴和冷酷,他的精神特点是冷血、残忍和不容忍。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阳光”孩子。
他是一个孤儿,虽然他年幼无知,但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得到爱和关注。
在电影中,阳光孩子表现出的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不仅给众人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美好。
阳光孩子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无论环境如何,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他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应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追求美好生活。
影片《鬼子来了》中的人物形象在影片的叙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特点,通过他们的表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些人物形象在电影中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情节,也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影视作品分析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1、张艺谋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张艺谋,中国著名导演,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在众多的电影中题材中,也塑造了一个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影片中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蕴涵着一种深厚的民族意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种明显的女性倾向。
这是张艺谋影片的魅力所在。
从《红高粱》中敢爱敢恨的九儿,《菊豆》中不幸却勇敢追求爱情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压迫的颂莲,《秋菊打官司》中不屈不挠坚持要为丈夫讨说法的秋菊,《一个都不能少》中魏敏芝倔强地坚持,《我的父亲母亲》中勇于追求真爱的招娣,《英雄》中侠骨柔情的飞雪,以及《山楂树之恋》纯净单纯的静秋,这些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丰满,而且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例如九儿的“敢”菊豆的“烈”颂莲的“稚”,秋菊的“拙”魏敏芝的“倔”,招娣的“纯”,飞雪的“侠”等等张艺谋电影世界中极富光彩的一部分既是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纵观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美”的化身。
《红高粱》中的“秋菊”……她们给人的印象、感觉都是美的,即便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小金宝”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亦是在病态中呈现着一种美感。
张艺谋影片中的女性往往散发出这种动人的光彩,一种令人震撼的内在美感。
这种美,即是她们作为青春女性特有的自然美、人性美,又是她们顽强反抗生命压力与生存环境的精神美、人格美。
这种美是被“圣化”的女性原型特质,其突出表现在一个“爱”字上。
这个“爱”,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下一代的慈爱,对生命的钟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男女之间的情爱等等。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几部影片的演员都是同一个人——巩俐,她们的主人公都是女性,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背景、文化都不同,但她们非常一致的地方是具有精神美,即:勇敢、大胆、执着、顽强,总在追寻一种虚幻的理想。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浅析《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人物形象及人物悲剧
《倾城之恋》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历史电影,讲述了一个爱与悲剧的故事。
影片中的白流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形象非常深刻。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和人物悲剧两个方面,对白流苏进行浅析。
一、人物形象
白流苏是一位性格孤僻的山东少女,勇敢、坚强、独立,自小在男人世界中生活,成为一名里巷运输工人。
她在影片中的形象表现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弱势,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韧性。
在表演上,张国立则完美地饰演了这个角色,他以一种低调的方式将这个角色深刻地演绎出来。
他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表达出白流苏内心的痛苦和不屈,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这个角色的生命力和力量。
二、人物悲剧
白流苏与陈忠实的爱情故事是整部电影的主线。
白流苏一开始因为工作的需要,接受了陈忠实的邀请,成为了他的骑帮队伍中的一员。
之后,她与陈忠实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由于陈忠实的处境和身份,他们的爱情历经千辛万苦,终究无法走到一起。
白流苏的悲剧在于她的生命注定无法与陈忠实的生命相互依托。
影片中,她在得知陈忠实的婚讯后,尽管内心万分痛苦,仍然决定为他和他的未来孩子劳动,她在这个时候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形象,她的坚强、勇敢、独立和自尊让人非常感动。
最后,在“二世祖”的暴力下,白流苏不幸死去,她曾经的爱情与梦想化为了一片废墟。
她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另一个人的幸福。
总之,《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形象深刻,其悲剧性的命运也让人倍感痛心。
她的形象和命运让我们反思当代社会中的女性处境,同时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关注和尊重弱势群体。
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女性主义批评

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女性主义批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导演于1991年拍摄的经典作品,以描写中国传统乡村家庭以及女性在其中的地位为主要主题。
然而,尽管这部电影在剧情和表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它也受到了许多女性主义者的批评。
首先,电影中对女性的描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和母性形象上。
观众可以看到,在片中的家庭中,女性扮演着传统的角色,她们在家里做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家庭决策或社会事务。
这种描绘对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更多地强调了她们在婚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表现方式对现代女性主义来说是极具问题的,因为它没有展现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没有提供女性自我价值和权益的掌控空间。
其次,电影中对妇女地位的呈现缺乏多样性。
虽然电影试图通过展现三个女主角的不同命运来探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这些命运仍然是传统和受限的。
无论是李宝秀、妹妹还是呼兰姑娘,都是通过婚姻这个传统制度来界定她们的身份和价值。
电影中没有呈现任何一位女性试图挑战传统婚姻观念或追求独立自主的故事线索。
相反,电影强调了“婚姻是女人一生的重要使命”,这种观点会进一步强化对女性在社会中的限制和约束。
此外,电影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尽管《大红灯笼高高挂》有一些反映女性聪明、勇敢和坚韧的瞬间,但这些形象仍然被置于传统家庭角色的背景下。
女性角色多为家庭的默默支持者,她们的决策和行动通常是以维护家庭利益、丈夫和子女为中心的。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使女性成为被动和依赖的一方,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最后,电影中对女性权益的呼吁缺乏积极性。
虽然电影中对部分女性面临的压迫和困境有所描绘,但它并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或为女性争取权益的行动。
电影的结局并没有为女性角色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或对抗性的反击,而是将她们的希望和依赖都放在了男性身上。
这种态度表明女性在现实中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对于女性主义来说是相当消极和迷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
观
姓名:宁敏君
指导教师:王峰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10级
类别:专升本
学习中心: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完成时间:2003年05 月09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提纲
论文方向:张艺谋的电影作品
论文题目: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观
论文提纲:
一、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一——善良
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
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
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
二、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二——独立
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
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
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
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观
[摘要]在现当代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发现其中的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特别的女性形象,《红高粱》里的九儿,直率淳朴敢作敢当;《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由善良变得自私,由天真变得残忍;《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自强不息,个性独立,等等,这些不同性格的女性,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观点。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
女性,自古以来在社会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从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里到今天的影视作品,我们都能找到她们的身影。
而今天的那些许许多多的电影电视中,尤其是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许多不同女性的描述,在他电影中的每个女性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
张艺谋生于1951年11月14日,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诒谋。
张艺谋是中国影坛最重要的第五代导演。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
张艺谋的电影的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导演把大部分的镜头放在九儿这个人物的身上,细致地刻画出九儿天真善良,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大宅院里的四个女人的性格特点在镜头下充分的展现出来,与其他三房太太的对比,显现出四太太颂莲由最初的天真善良,独立坚强到后来的自私残忍的这一明显变化。
《秋菊打官司》是张艺谋诸多影片中较具代表性的一部,这是一部反应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
电影围绕秋菊“讨说法”而奔波来展开叙述,真实地表现了农村生活的百态,给观众呈现出一部不一样的农村电影。
在九儿、颂莲、秋菊这三个女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这三个人物共有的特点:善良,天真,独立。
一、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一——善良
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
《红高粱》里的九儿是旧社会时期的妇女,她有着女性固有的特点——善良。
在九儿眼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她不愿意让大家伙喊她“掌柜的”,她觉得“九儿”叫着顺口。
当大家伙喊着要散伙时,九儿把大伙留下来,“要是实在有不愿意干的,我也不强留,这个月的工钱照发,咱这买卖做成了,人人都有一份”。
当时正值烧酒作坊的萧条之际,九儿也没有太多的钱,但是她觉得大家留下来,也算有份工作。
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
初到大宅院的颂莲和在大宅院里待久了的颂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我们所看到的颂莲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形象。
最初的颂莲,是个天真善良的女子。
她同情丫鬟雁儿,便挽起袖子和雁儿一起洗衣服;二太太的和颜悦色,使得颂莲认为二太太是个可以谈心的长辈,大宅院冷清的环境使得天真的颂莲时常找二太太谈心。
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
《秋菊打官司》中的农村妇女秋菊,因丈夫被村长踢伤而到处奔走打官司,经过了重重困难后,她遇到了热心的严局长。
严局长把秋菊送的礼全部退还,还用自己的车把秋菊送回大院,严局长的举动更是让秋菊感恩在心,而当秋菊知道丈夫这一官司的被告人是自己恩人时,秋菊就怎么也不肯上庭了,她坚持自己要告的是村长,而不是严局长。
秋菊知道,做人要懂得知恩图报。
或许是老天爷觉得对秋菊的磨练还不够,在全村人都去看电影的时候秋菊的孩子就要出生了,是秋菊一直坚持要告的村长和村民把秋菊送到医院,秋菊的孩子才得以安全出生。
也正是因为此事,秋菊把对村长的怨恨放下,而当秋菊邀请村长到家里和孩子满月酒的时候,村长却被警车带走了。
秋菊的官司赢了,但是秋菊的心里却不能原谅自己。
二、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二——独立
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
九儿是一个敢于追求自我,个性独立的旧时代女性。
尽管她迫于无奈嫁给了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但是她不甘心,尤其是遇到轿子头的时候,她更确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九儿和轿子头在地里野合,这一行为在那个年代是要遭人非议的,但九儿不在乎,她确定自己的追求。
李大头死后,烧酒作坊陷入了困境,一片萧条,就在大家要散伙时,九儿勇敢的站了出来,带领大家一起整顿烧酒作坊,在九儿的带领下和经过大家伙的一起努力,烧酒作坊又变得热闹了。
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
电影的最初,便交代了颂莲自愿嫁进陈府这一信息,陈府派花轿去接颂莲,但是颂莲坚持自己走进陈府,一般姑娘家出家都会坐花轿,但是颂莲却坚持靠自己的双脚走去,当管家说要替颂莲提箱子,但是颂莲的一句“不用了,我自己的东西自己拿”,和那些凡是都要人服侍的大小姐相比,这些都说明了颂莲的独立自强,她不想轻易被人看轻,虽然她只是嫁去陈府做四太太,但也有自己的尊严。
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
秋菊为了“讨说法”而不畏艰难,导演给了秋菊一个孕妇的特殊身份,这一身份为秋菊的打官司之路增添了更多艰难。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立自强的秋菊,这是一个形象很饱满的人物。
孕妇与一般人比起来,行动要不方便得多。
孕妇在大冷天走在雪地里,更是难上加难。
换在今天,交通已经是很便捷的了,可以自己开车去,也可以坐公车去,如果要打个官司,就算是住在农村里,交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可是秋菊是生活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那样的条件,那样的天气,那样的身份,都对她打官司造成一定的影响和不便,但即使是这样,也丝毫不减少秋菊想要讨个说法的决心。
影片采用碗碗腔的基调作为背景音乐,那一句“哎——走——喂——”,为整部影片增添了不少的民俗风味。
影片一开始,就是那就“哎——走——喂——”,这从侧面表明了秋菊将要打官司,而这句调子在每次秋菊讨说法失败的时候再次出现,又代表着秋菊要将官司打到底的决心。
自古以来,在中国,民告官的例子不是没有,但是能告赢的,就为数不多了。
在那样的一个旧社会里,又是在农村,一个怀着孩子的女人要告当官的,就算是一个小小的村长,告起来还真是有难度的。
村长王善堂是个倔脾气,就是自己犯了错误,他也不会轻易向秋菊道歉,更何况是秋菊的丈夫万庆来有错在先。
可是秋菊也是个执着的人,她认为就算是自己的丈夫冒犯了村长,村长也不能动手打人,把人踢伤了。
村长伤了人,就要赔礼道歉,也就是她自己说的“俺就是要一个说法”。
正是因为村长不肯认错,秋菊坚持把官司从县政府打到了市政府。
如果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要了钱就算了事了,因为中国人就讲究“和气”,一个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不会像秋菊那样一直打官司,可是秋菊却坚持要一个说法。
这也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服侍好自己的丈夫,做好家里的事情,就算尽到自己的本分了。
更何况是一个大着肚子的女人,本该好好的在家休养待产,可是秋菊却不甘于本分,到处地奔走,为自己的丈夫讨一个公道。
刚开始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也觉得村长的做法很过分,秋菊一家都支持她去打官司,县上也作出了相应的调节了,村长愿意赔钱,按说事情到了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可是秋菊却不这么认为。
在受到村长的羞辱后,倔强的秋菊坚持把官司往上打,知道后来村里的人甚至是她自己的丈夫都觉得秋菊的做法实在是没必要。
秋菊是受过初中教育的农村妇女,她有她自己的想法和个性,也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就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与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相比,秋菊的性格倒显得独立和要强。
这也从侧面表明了那个年代的女性不再是文盲,法律意识也在逐渐的加强。
张艺谋电影里的这三个女性,都有共同点,善良、独立自强,但是又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
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的九儿,她善良淳朴,爽朗大方,同时又追求个性上的解放和独立,对身边的人一视同仁;大宅院里的颂莲,她是念过半年大学的,半年的大学教育,使得颂莲的思想和普通的妇女的思想很着很大的区别,她有着天真善良,独立自主的优点;农村妇女秋菊和那个时代的普通妇女不一样,她善良淳朴,坚强独立,在她身上呈现的,是淳朴善良,自强不息的特点。
这三个女性都有着共同点,却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女性在那个时代,也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电影通过对这三个典型的女性的描述,我们可知张艺谋善于抓住各种女性身上的一丝特点,继而展开丰富的内容,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女性,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了,呈给观众的,是各种各样的女性。
参考文献:
1、,俺就要个说法——浅析《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形象,赵岩
2、李华:《妻妾成群》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颂莲形象论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妻妾成群》与颂莲形象典型性的现实基础,《电影文学》2007年22期,许建平、杨瑞霞
4、/liqgogo/blog.2009,中国传统妇女形象的突破——关于电影《红高粱》中女主角九儿的形象分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