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一)

合集下载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摘要】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更加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

作文教学的方式包括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表达情感的技巧。

作文教学中的评价体系也需要重视学生的感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情感反馈。

作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感受能力,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感受能力、培养、重要性、方式、实践活动、表达情感、思考、评价体系、有效途径、综合素质提升1. 引言1.1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感受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感受能力是指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包括情感、细微的变化和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作文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和表达来提升自己的感受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培养他们对世界的敏感度和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技巧,更是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打下基础。

通过作文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培养对事物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感受能力的培养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作文教学对感受能力的培养方式通过阅读优秀作文激发学生的感受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作文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背后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感受能力。

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各种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从而拓展他们的感受视野,提升感受能力。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感知能力

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感知能力

怎样在作文教 学中培养学生 自我感知能力
孔 垂轩
( 河 北献县 第二 中学 河北 沧 州 0 6 2 2 5 0 )
【 中图分类号 1 G 6 3 3 . 3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2 — 0 0 8 2 - 0 1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1 2 月 下旬 刊
使 学 生有 的 放 矢 。 阅读 方法 一般 包括 精 读 、 略读 。 在 精读 时 , 我 们 又 可 以 引导 学 生 悟 品味 的 空 间。这种 有 针 对性 的指 导和 点拨 , 我 们 不 但 教 学 生要 根 据 读 物 内 采 用 朗读 、 默读、 诵读 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文本 ; 在略读时 , 根 培 养 学 生运 用 多种 阅读 方 法 时 , 据 阅读 目标 的 不 同 , 我 们 又 可 以把 略 读 分 为 浏 览式 读 书 法 和 筛 容 来选 择 相 应 的 阅读 方 法 , 而 且要 遵循 课 内带 课 外 , 扶 放 相 结 选 式读 书 法。 在 阅读 的过 程 中 , 指 导 学 生要 学 着 用 自己的 阅 历 合的原则 老 师 一 定要 在 吃透 教 材 、 吃 透 学 生的 基础 上 , 着眼 全 筛选 出教 学 的 重 点和 难 点 , 并 从 阅读 方 法方 面加 以指 导 , 让 和知 识 去 审视 、 对 比、 评 判 书 中的 内容 , 并及 时记 下 自己读 书 的 局, 感 受和 疑 点 。 学 生有 一 种 ” 跳一跳 , 就 可 以摘 到桃 子 ” 的感 觉 , 激 发 学 生的 求 知 1 、 接触文本 , 要 把 握 作 品 交代 的 人 、 事、 物、 情, 理 解 好 文 章 欲 。 总 之 ,在 阅读 中 ,教 师 尝试 运 用 提 高 中学 生 阅读 能 力” 三 要 写 什 么、 要 表 达 什 么 。 然后 才 能 带领 学 生 走 近 作 者 , 走 进 作 法” , 引导 学 生 自主 乐 学 , 让 学 生在 潜移 默 化 中 增 强 感 悟 , 学 生 品 。 才不 会 断章 取 义 , 标 新 立异 。 2 、 对 文 章 的 艺 术形 象和 情 感 氛 围要 投 入 自己的 情 感 . 根 据 的 阅读 能力 一 定会 逐 步提 高 , 最 终 学有 所成 。 自身 实 际 , 生 活 经 历去 感 知 , 去 品味 。 例如《 春》 一 课 中, 像花 针 、 参考文献 : 像 细 丝 这 一 比喻 的 作 用 是 描 绘 出 雨丝 细 而 柔 美 。在 那种 境界 『 1 1王 水 河. 《 读写算・ 教研版》 , 2 0 1 2年 第 2 0期 , 《 培 养 小 学 中, 我们 不难 体会 到春 雨 的 可 爱 , 对 春 天 的 赞 美。 从 而加 深 情 感 生 语 文 阅 读 兴 趣 》 体验 , 提 高理 解 的 能 力 『 2 1 张人 利 . 《 上海教育》 , 2 0 1 1 年 1 0 期, 《 ” 最近 发 展 区” 就 是 3 、 对 于文 本 的 启迪 , 如 有 更新 的 领 悟 , 全 新 的疑 问 , 或 想做 跳 一跳 能摘 到 的 果 子吗 ?》 个性化的探究 , 就 要 通 过 比较 阅读 , 读 写积 累等 方 式 来拓 展 感

作文教学与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精品文档4页

作文教学与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精品文档4页

作文教学与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一、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学生对生活材料的提取,除了观察以外,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感受生活。

文章是在对生活的感受中孕育而成的。

那么,怎样对学生的生活感受加以引导呢?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我们可以结合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热爱生活、投身生活的事迹或体会,结合作者谈课文写作经过来引发。

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生活感受的关系。

让学生懂得:在观察事物时要有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

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引导学生善于体会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极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

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的文章进行整理,帮助他们领受其美,体悟其理,催发文思。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感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经验,更离不开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独立见解。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就是要求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

比如,自己没有钓过鱼,硬是要写出对“钓鱼”的感受,那的的确确是闭门造车,勉为其难。

即使自己以前钓过鱼,但如果根本就没有深切的体悟,那么说到“钓鱼”的感受,那也就是虚情假意。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必须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富于幻想,树立远大的志向。

作文教学要有一个广阔的空间,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也离不开学生理想的风帆和灵活而敏捷的思维。

作文教学与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与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

要 养 成 遇 事 自问 的 良好 习惯 。 生 作 为社 会 的 一 分子 , 学 也离
不 开接 触 生 活 , 自然 而 然 会 碰 到这 样 那 样 的 问题 , 的 人遇 事考 有 虑慢 慢 就 有 了感 受 ,而有 的人 遇 事 不擅 思考 ,问 题 也 就 一掠 而
过, 自然 什 么 感 受 也 没 有 。 比 如 , 面对 生 活 问题 , 的人 自问深 有 思 : 么是 生 活 ? 活 像 什 么 ? 会 上 的 人对 待 生 活 的 态 度 有 哪 什 生 社 些 区 别 ? 待 重 大 问 题 要 深 思 熟 虑 , 对 待 一 些 具 体 问题 , 时 对 而 有 也需 要 自问深 思 。要 学 会 运 用 连 贯 思维 的方 法 , 到 由此 及 彼 、 做
书、 刊 、 报 网络 、 像 等 途 径 获得 有 用 信 息 。 师鼓 励 学 生 将 自己 音 教 的 感 受 与 同学 的 文 章 进 行 整 理 , 助他 们 领 受 其 美 , 悟 其 理 , 帮 体
催 发 文思 。 二 、 养 学 生 独 立 思考 问题 的 能 力 培
了点 , 难 度 上讲 并 不 算 大 。经 常用 这 样 的思 维 思考 问题 的人 , 但

Vo . NO 2 2.考 教 育 Nhomakorabea 学 2
LB R 1 A S I E AL AR 7 F N ’ S
作 文教学 与学生 感知 能力 的培养
叶 兰 茜
f 苏 省 兴 化 市楚 水 实 验 学 校 高 中部 江 江 苏 兴化 250) 270
【 摘
要】 作文素材取 源于现 实生活, 一旦 离开了对生活的感受。 学生的作 文将空洞无物, 只有引导学生对生活 中事物进行体验观察 ,

谈学生作文感知能力的训练

谈学生作文感知能力的训练

谈学生作文感知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最让教师感到犯难的是学生不会写作文,学生最头疼的也是写作文。

学生在作文时,要么没什么可写,要么套话、假话、空话。

那么怎样训练学生的写作,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我手书我口,我口述我心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好学生感知能力的训练。

感知能力就是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力。

感知能力的高与低、全面与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

怎么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我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全方位感知能力的训练全方位感知就是动用人身体所有感知器官,去多角度地感知外界事物。

人的感知遍布全身,只有充分感知,才能对外界事物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师要训练培养学生全方位感知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做的。

下面以课例的方式,展示我作文教学中的片段。

1.教学目标:全方位感知能力的训练。

2.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写过无数作文,觉得写作文难吗?生:难。

(有的说不难)师:难不难我们一会就能感觉得到。

(师拿出一枝铅笔)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写铅笔。

(写完找学生读)生:(读自己的作品,多数都写了如下几点。

)三四寸长,绿色,圆柱体,笔尖细,错了还能擦掉,用起来方便,是我学习的好帮手。

师:同学们写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看到的。

想想它有没有味道呢?生:木头味,油漆味,铅笔凉凉的味。

用的时间长了有汗味,手摸过苹果还会有苹果味,摸过小草、鲜花就会有小草味、鲜花味……师:它究竟有多少种味道?我们数得过来吗?生:无数种。

师:刚才谁写了味道?没人。

我们观察事物不单单是用眼睛看外表,还可以用鼻子去闻眼前事物的味道。

师:再想眼前的铅笔有没有声音呢?生:有。

写字时有声音,削铅笔时有声音,放在铅笔盒时有声音,断铅子时、掉在地上时、敲东西时……有无数种声音。

师:刚才也没人写在文章里,多可惜。

我们不但可以鼻子闻,还可以用耳朵,甚至用心去听它的声音呀。

师:同学们再用手摸摸它是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扎手,它的棱咯手,很光滑,比较轻,很干,放在火上烤会很烫……摸它的感觉也会有无数种。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而在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做好素材的搜集和整理。

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就必须积极搜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接触更多样的内容,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多听一些优秀的演讲,甚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素材,并且对所见所闻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注重情感的引导和激发。

在感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感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生活中的细节、人物以及事物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感性的语言诠释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从而加深对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注重细节的分析和训练。

感受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和总结。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进行分析和引导,让学生慢慢培养起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

可以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细节进行详细地揣摩和分析,让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思想。

第五,注重情景的创设和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情景和活动,帮助学生更立体地感受事物的本质和美好。

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的朗诵和表演,让学生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和氛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甚至可以设置一些写作情景,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激发更加丰富的写作灵感和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有深度和韵味。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摘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

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感受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

加强阅读素材的选取和引导,让学生接触各种文学作品和生活体验,拓宽他们的感受范围。

利用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感受能力,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感受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感受和灵感,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感受并加以表达。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感受能力、培养、重要性、方法、阅读素材、写作练习、多角度思考、表达、生活、灵感、水平提高。

1. 引言1.1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感受能力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情感、心情、体验及所接触到的事物、人物、事件等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感受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使作文更加生动、深刻、具有感染力。

而且,感受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升他们的情商和认知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感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中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情感修养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环节。

2. 正文2.1 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方法包括多方面的措施。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到身边的事物,从而培养对事物的感觉与体验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感受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感知能力的训练、培养,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作文中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呢?我认为可着重从三方面去训练:一、调动全部感觉器官感知事物:看、听、嗅、触。

很多学生写作文时,老是抱怨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面对一样事物不知怎样下笔。

这皆因他们没有调动感觉器官去全方位感受事物。

所以,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首先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物的颜色、形状、功能构造等,用自己的耳去聆听物的声音(远音、近音)、声息,用自己的鼻去嗅物的气味、气息,用自己的手去触摸感受物的软硬、冷暖、干湿、质地,用自己的舌头去品尝物的甜、酸、苦、辣。

然后,再带领学生通过感觉触发联想和想象,这样学生就写出了言之有物的文章。

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全方位感受。

调动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全方位的,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

所以,学生在观察描写一样事物时,思维的感知往往停留在事物本身,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不具体。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调动感觉器官全方位感知物的各个部位(包括物的上下、左右、前后),同时还要感知物的周围附属物。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活跃了,不再限制于描写事物本身了。

三、对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所谓换时、换位、换情感受是指变换时间、变换位置、变换情绪情感对物进行感受。

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其感觉器官不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不受制于同一种情绪和情感状态下完成的。

以小草为例,在进行这一理论训练前,先要求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话题的文章,结果发现学生的作文大同小异,都是写小草在春天的柔软、嫩绿,内容不丰富。

点评、指导后要求学生仍以小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次学生笔下的小草不但有春的柔软嫩绿,还有了夏的茂盛翠绿,秋的枯黄萧条,冬的残败冷寂;堤坡上绿草如茵,固堤防洪,农田里枯草化灰成肥,小道旁芳草摇曳多姿;在得志者面前小草是欢欣的鼓舞者,在失意者的眼里小草又成了同病相怜的弃儿……立体、全方位的感受,使学生眼中的世界不再是单调的、平面的、静态的,一切事物都变得多姿多彩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感知能力(一)
作文,是中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生活,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

中学生良好的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发现、鼓励、引导、训练,使之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自觉充实自己的良好心理因素。

一、命题发现
这里说的命题不同于命题作文的命题。

它源于学生生活,借用“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及时发现学生对生活感知的得失,便于引导。

学习了《崇高的理想》一文,了解学生的思想之后,拟出一组题目,供学生选择:①我对理想的看法;②当代中学生应有的理想;③我向往的职业理想;④我的理想是怎样确立的;⑤我至今没有确定理想的原因;⑥社会风气对理想的影响。

同时告诉学生,围绕理想这一中心议题,自己可以另拟题目作文。

又如,期中考试,文科班的学生部分学科成绩不理想,结合考试小结提供题目:①期中考试得失谈;②我在文科学习上的优劣势;③文科学生怎样才能学好数学。

结合学生生活,多侧面提供作文题目,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思想动态,把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如同教师在同学生亲切交谈、引起话题一样,借此,通过作文,洞察学生心理,发现他们对生活的感知程度。

发现的途径,除了上述“命题”的方法外,另一种方法是倡导学生写生活
札记,把写生活札记纳入各学期作文训练计划。

为了定期了解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情况,要规定学生定期写生活札记。

学生自选题材、自定体裁、自拟题目,畅所欲言。

当多数学生有了生活感受(如全班举行了某项活动),随时号召写生活札记。

学生平时有了生活感受当即写成作文,教师很快批阅,给予评价、认可,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积累、正确认识、及时表达的习惯。

每个人手头都有生活札记本,这是他们表达心声的伙伴,而教师则是了解、评价他们心声的朋友。

二、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是师生相互交流对生活认识的过程。

应当看到,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

当他们的这种认识用作文表达出来之后,教师最先发现了解。

教师对作文评价如何,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影响到对学生生活认识的指导。

有人把教师批阅评讲作文比作在开掘人生的金矿,确实不无道理。

因此,作文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哪怕是一点闪光的东西,都应给予肯定、鼓励。

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作文成功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

诚挚的感情交流、中肯的评价分析、热忱的鼓励提高,是作文评讲的主旋律。

那种在评语中指责、在评讲中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认可和鼓励,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催化剂。

要把写作文评语看做与学生不见面的谈话。

诚于内,才能行于外。

佳作自不必说,就连佳句或一个好的过渡照应,都应给以肯定。

评讲要以情动人,要唤起全
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

例如,一次评讲生活札记,评讲开始,教师即先声夺人,创设气氛:“这次作文全班同学选材广泛,表达风格多样,各种文体都涉及了。

虽然每个同学撷取的只是生活大海中的一朵浪花,但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说明同学们对生活已有了较好的自我感知。

如果把这些生活的浪花汇聚在一起,真可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正面的肯定,热情的鼓励,说得学生们面带笑容,已经动情。

另一次评讲《我最喜爱的一句格言》(箴言或名言),当教师把全班学生喜爱的格言归为四大类并择要诵读时,教室里异常安静,有人在急忙记录。

随后,同桌和前后桌学生再相互交流,大家情绪昂扬,特别兴奋。

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公正评价和热情鼓励,会使学生写作积极性经久不衰。

此外,还采取在壁报栏内张贴好的习作,教师加写评语,进行交流。

有时还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登台诵读自己的习作,介绍构思经过和写作体会,以激励更多的人写好作文。

三、生活引导
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

培养学生对生活有良好的自我感知,就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探索生活的真谛,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学会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既做生活的主人,又做习作的能手,把生活同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引导可以由近及远地进行。

新生入校,组织他们参观校史展览,写《校史展览参观记》,写《我爱校园的绿树》《“乐育英才”光荣匾的启
示》(校门口有一匾,匾上写“乐育英才”。

这是县委和政府奖给学校的);向他们介绍平罗的名胜古迹──玉皇阁、钟鼓楼、田州塔,提倡学生查阅县志,搜集资料,写《唐徕渠史话》《游钟鼓楼》《塞上古城平罗》等;通过作文介绍宁夏的风俗、特产,写《塞上九月沙枣黄》《西大滩景物记》《盖碗茶》;教师和学生一起到小口子爬山,到武当庙游览。

借助这些活动,从引导他们热爱学校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宁夏的思想感情。

同时,还不失时机地向他们介绍我国的民俗节令,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抄录有关诗词,追溯民俗来历,写作文《清明节的遐想》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