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涉江采芙蓉》。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体会友谊、爱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汇的解释。
(2)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涉江采芙蓉》,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点词汇。
(2)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2. 写一篇关于《涉江采芙蓉》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情况、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水平等。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诗歌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深入感悟。
学生独立分析和解读诗歌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涉江采芙蓉》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该诗的初步理解。
3.2 诗歌讲解分段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形式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其表达效果和意义。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3.3 讨论与实践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相互交流观点。
学生进行诗歌解读的实践活动,选择一首诗歌进行独立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完成诗歌解读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诗歌分析和解读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采用《涉江采芙蓉》的官方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集。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利用音乐和图片等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性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3篇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三维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画面;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同心而离居”的悖论式表达。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钟嵘在《诗品》中这样评价《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这是首《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涉江采芙蓉》,来体悟其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解题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为一人所作。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钟嵘则称之“一字千金”。
2、古诗:这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
又称为“古风”、“古体诗”。
不入乐,只可诵;可换韵,不需对仗;篇幅长短不限。
与乐府诗同为汉代文学的奇葩。
三、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朗读诗歌。
还(huán):回头,调转。
遗(wèi):赠送。
四、研读诗歌1、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幺?其目的是什幺?明确: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2、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基本内容及诗歌的艺术特点,掌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欣赏诗歌解析及诗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慎的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赏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了解《涉江采芙蓉》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难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与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江南山水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江南山水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自然山水的关注与情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引入主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杨慎和《涉江采芙蓉》的背景。
2.诗歌解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读诗歌,让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与情感。
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1)分段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诗歌解析:教师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艺术特点,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情感交流(20分钟)4.诗歌创作(30分钟)根据自己对江南山水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给学生几个写作方向的提示,如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色、描写一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经历等。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一篇个性化的诗歌创作。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并进行点评和赏析。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让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讲述与谈话:通过讲解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
3.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4.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体会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诗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相关参考资料和文献。
3.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类似诗歌,进行比较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2)学生完成作业: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掌握诗人的表达技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作者:刘婷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11期
【教学内容】
课题: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及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了解诗歌中“对写法”的技艺及效果。
【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自古多情伤离别”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叹之。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子思妇,战争流离……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进“涉江采芙蓉”去感知不一样的离愁别绪。
二、整体感知
集体朗读:集体诵读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注意诗歌停顿节奏。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通常为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
三、鉴赏品味
1.初识芙蓉
提问:孩子们来看题目《涉江采芙蓉》——芙蓉是什么?可不可以说说它其他的名字吗?它也许叫……?
(提示:在离骚里学过“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课下注释为“莲花”,也称为荷花)
提问: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
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
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
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
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
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
”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
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
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2.细品诗句,感知对写法
提问:采芙蓉者谁?
欲遗谁?
还顾望旧乡者谁?
采芙蓉者谁?
【采芙蓉者为女子】
问:从哪里看得出来,采芙蓉者为女子?欲遗谁?
明确:“所思在远道”,男子在外。
女子采芙蓉是为了送给远在异乡的心上人。
“芙蓉”与“夫容”谐音,“采芙蓉”:有着思念心上人的寓意。
采莲喻男女情爱的诗歌俯拾即是,大多描写的是年轻女子借采莲表达情愫。
【采莲者为男子】
明确:男子身在异乡,看到“兰泽多芳草”,竟然起了鲜花赠心上人的念头。
“兰泽如此多的芳草”,男子为何独独选择采芙蓉?女子经常被形容成“出水芙蓉”般的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
芳草也可代指女子。
“芙蓉”谐音“妇容”。
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诗歌举例:《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再品芙蓉
《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时代盈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行行重行行》(别离)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青青陵上柏》(漂泊)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生年不满百》(忧虑)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冉冉孤生竹》(等待)
提问:在这样一个大黑暗、大动荡、大转折的时代,《古诗十九首》,十九首诗,同一首歌,唱出的是我们生命中最深沉的痛,唱出了最深层的无奈。
“人不怕睡,人怕醒”这是我们民族的觉醒期的歌唱。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魏晋时代,向外发现了山水,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那么联系一下背景,再读《涉江采芙蓉》你又读出了怎样的深意呢?
明确: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冰冷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在那样的乱世之间,是否她也在寻找心灵的净土,采撷心灵的芙蓉,像屈原一样追求一份高洁与宁静?
4.对比品析
体会《涉江采芙蓉》和《上邪》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明确:冷与热
浓与淡
盛装与素颜
一朵是清丽的白莲,一朵是盛放的杜鹃。
5.配乐朗诵
结语:有人说,《涉江采芙蓉》是最绝望的诗。
不动声色,静水深流,看似平淡质朴的语言背后暗藏着难以言说的深情。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
同学们还记得辛弃疾的词吗:“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最后让我们来读一首泰戈尔的小诗。
?誗编辑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