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大学节选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4.1《大学》节选课件

2018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4.1《大学》节选课件

首 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6.明句式 (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2)毋自欺也(宾语前置)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 (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 (5)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 (6)桀、纣帅天下以暴(介词结构后置)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
修齐治平 内容体现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 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四者的 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 关系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 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 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 达到身修 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 的步骤 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 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首 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注字音 如恶恶 臭(wù è) .. 敖 惰(áo) . 偾 事(fèn) .
忿懥 (zhì ) . 桀纣 (jié zhòu) .. 絜 矩(xié) .
2.识通假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首 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4《大学》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4《大学》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审美鉴赏
2.“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
修齐治平 内容体现
四者的 关系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 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根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 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 和延伸
经典原文 4 《大学》节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 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 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则、方 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 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作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大学》由此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有了对世间万事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
能够做到诚意、正心,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
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
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
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古汉语宾语前置的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不、未、莫”等否定词,代词放 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文言中“谁、何、奚、安”等 疑问代词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大王来何操”(《鸿门 宴》)。 3.介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用来修饰谓语动词时,介词宾语往往 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 楼记》)。 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突出强调宾语。如“何陋之有?”“唯 利是图”。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修齐治平 4.4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省优获奖课件)-第4单元 修齐治平 4.4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梳理文中词句,在此基础上参考“阅读指南”和“知识链接” 部分,了解各篇的文化背景、内容要点、学术成就及影响,初步感 知文意。
2.同学之间合作探究,抓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了解王 国维和黄遵宪的文艺思想。
3.注意弄清二人思想发展的渊源,并结合现代哲学眼光加以审视, 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增加相应的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文学研究 能力。
明确课节重点
课 序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 重要意义。
经典 4 《大学》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
原文 节选
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并了解这
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相关 《中庸》节 读物 选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理解中庸之道 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分古今 (1)大学之道 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 身、治人之道。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 专科大学、学院。 (2)此之谓自谦 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3)小人闲居为不善 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4)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古义:越出自己的家族。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 庸之道”,还必须遵循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中庸》中对 “好学”“力行”“知耻”进行了论证,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总结。这些见 解和主张至今仍然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另外,本单元的这两篇课文,在形式上也是很美的。《大学》层 层推进的严密逻辑性显示了思维的严谨和篇章展开的严整。《中 庸》中大量地使用了排比句,表现了雄辩的论证力量和语言的形式 美。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ppt精品课件1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ppt精品课件1

中庸论修道,主要在“慎独”上下功夫。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也。”这句话揭示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 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 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 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 越偏离正道。 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 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

“择善”,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来完成的;“固执”,是要 通过不达到目的就“弗措”的坚定意志 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 千之”的加倍努力来完成“择善”。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告诉我们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 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
应该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

其二:“诚者”“诚之者”的含义及 其区别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 善而固执之者也。” 按照朱熹的解释,诚,是真实不 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 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 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 道。
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但是希望真实不乱 的意思,这是人力所能做的,而且是应当做 的。不能达到圣人境界的人,不能没有个人 的欲望,品德不能完全真诚,所以不能不经 过思考就达到天理,而必须选择善,然后明 了至善的道德。 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 中道,所以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 然后可以使自己达到真实不乱的诚的境界, 这是一般人达到中道的方法、途径。可见, 人为地达到诚,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
孔 子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
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 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 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 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 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 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 后不久。

《大学》节选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PPT

《大学》节选 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PPT

问题探究(二)
1、 《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章中的类似论证还有哪些?整 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说明文 章论证上的特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如平天下的条件是治国…… 2、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的结果是知致……,条目之间脉络
问题探究(一) 1、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
2、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3、三纲和八目是怎样的对应的?
4、第四段论述修身是齐家的前提,强调了修身要做到不“辟”, 即认知事物判断是非要做到不偏不倚,因为感情往往影响认知和 判断,请举例谈谈你的见解。
C.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 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 “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 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D.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 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当然,其 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 是国家、天下。
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请写出孔子、孟子类似于这句 话所说明的道理言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4课《大学》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4课《大学》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 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 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 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 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 为“四书”。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共3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大学》节选(共39张)

研读第二段(2)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 独也。 闲居:独处。
厌然:掩盖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 著:显露。 中:内心。 外:外表。
第二段内容分析 :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通过“慎 独”而谈“诚意”,选文中的本章,意在强调“慎独”, 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 其独” 。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 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 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 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 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这是从正面来说。
研读第三段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 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 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身:内心 忿懥(zhì):愤怒 忧患:忧虑 焉:于此,在正位。
第三段:诚意之后是正心(修身的关 键在于正心)。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 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 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 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 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研读第四段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 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高中语文 4.4《大学》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4.4《大学》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由于意真诚、心端正,个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关系 ,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了。 【知行启迪】“心正”“意诚”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事实上,每个人 都想立业建功,心正意诚者往往能“穷则独善其心,达则兼善天下” ,而心不正意不诚者往往成为家庭、民族、国家的罪人。
2.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句意品读】人们的外表与内心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 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提高个人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 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3.你是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 话的含意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哪些现实意义? 【明确】(1)含意: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 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 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答案:动词,轻视、看不起/形容词,浅、短/动词,迫近/形容词, 淡薄
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 )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动词 批评
2.形容词活用
(1)上老老而民兴孝
(2)上﹒长长而民兴弟
(3)一﹒家仁,一国兴仁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心思在如何在课件中贯彻案例的设计意图上、如何增强课件的实效性上,既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理论上的深化,通过几个相关案例的制作,课件的概 念就会入心入脑了。 折叠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 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9
•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 的大学问。
•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 思。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0
•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 “经”一章,“传”十章。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3
• 2.《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学生要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 系。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4
• 3.《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 难以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 论,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 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 作用,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 的合理性。
•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 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 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8
2.课题释疑
•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 文。 • 1.大人之学
•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 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 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 和礼节。
2019/3/2结合在 一起,
• 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 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3
3.疏通文义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4
第一段(1)
•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 (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 宗旨。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2019/3/29 1
一、单元简介
• 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
• 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家族。 • 治:治国,即治理国家 • 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
二、单元目标
• 1.《大学》《中庸》是儒家经 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 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 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 • 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 子述之; •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 (《中庸》: 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1
•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
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 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 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 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 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8
第一段(3)
•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 (14)! •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 (13)厚:重视。薄:轻视。 •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 理(事情、做法等)。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5
•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 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 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 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 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6
• 【注释】(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 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 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 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 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 善”。 • (5)得:收获。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7
第一段(2)
•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5
三、课文研读
• 1.疏通文义 • 2.理解内容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6
•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 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 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 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 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 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 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 《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 的篇章。
2019/3/29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7
1.文化背景
•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 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 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 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 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 想文化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