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思维方式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形式对比研究

英汉思维方式与语言形式对比研究作者:李晶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6年第07期[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语言,存在很大差异,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都不相同。
而且这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汉语的思维方式比较感性,语言形式比较注重整体观念和意合;而英语的思维方式比较理性,语言形式也比较注重个人观念和形式完整,所以对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意义重大。
[关键词]英汉;思维方式;语言形式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在语法、语音等方面有着有很大的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人的思维和生存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
西方国家和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英语和汉语能够反映出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特征和风格,体现出各自民族的社会、文化和心理观念。
而且思维是语言的灵魂,只有充分了解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才能够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水平。
本文就将对英汉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进行对比研究。
一、与思维和语言相关的理论语言和思维有很大的关系,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能够反映思维的变化,将人类的思维以语言的形式传递给他人,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下面就将对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
我们研究英汉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时不能把这两者分开,而是要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辩证地看待。
目前学术界关于语言和思维的研究理论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语言和思维统一论,这种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思维决定语言,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而语言则是思维的载体,能够反映和体现人的思维。
这种观点非常客观和实际,比较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第二种理论就是语言和思维相对论,这种理论承认语言和思维是相统一的,承认思维能够决定语言,但是他们认为不同思维决定语言的方式也不同。
第三种理论则是语言和思维认知论,他们认为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但是这两者并非密不可分。
我们要辩证看待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看清楚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事实,即语言用自己的形式来约束思维,而思维则以自己无形的想法规定着语言。
从汉英对比看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 与思维 的关 系可以放 到一个 更宏观 的背景 i 一词 , 逻辑 关系中有 。英语句子 中必须加上 “ ’ 但 I来 f
下考察,体现为一种社会语言相关性 (oii u t 表明关系。() s on ii l c lg sc 2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
rlii ) e t t 。社会实践对于人的思维和语言 的发展起 ・ avy 风瘦马。 阳西下 , 夕 断肠人在 天涯 。 元朝马致远 的《 天
着重要的作用。 然的结构特点制约着人的基本思 } 大自 静沙・ 秋思》 这首小令从头至尾没有一个连接词, 它是 维方式, 同时由于不同语言社团所处客观世界的多样 I 由一连串名词铺排叠加而形成, 但它对一个意境的描
性, 导致 了他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是 由于语言与思 l 述确实精炼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 首词是汉语“ 意合” 的典型例证 。
cvr es或 “ oet s) 零形 式连 接” 指不 借助 于语言形 式 ,I eid( ) n , h .2 当前 , b n 车辆横 冲直 闯 , 重威胁着 城市 生 严
而借助于词语或句 子所含 意义的逻辑 联系来实现语 i ,路上的行人无不提心 吊胆 。T e r eta pg 活 h p s m a e nr e 篇 内部的连接 。 可简述 为: 英语句子 以形统意、 结构谨 ifv ie ps eost et ou a i n e c s o sas i h a t r nl ad o h l e ru r b f e 严、 关系完整 ; 句子 以意统形 、 汉语 形态松散 、 内容完 pdsi s ec i . eer n" ae f n ta p om d
从各 自的角度出发 , 同一现象有 着不同 、 至相反 : oes i iw snt i 对 甚 Wh l ddii t a o hm?( ) e tf 2 他等医生 已经等
英汉对比研究_论中西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 女性阴柔倾向 西方思维方式 — 男性阳刚倾向
4. 思维方式的民族特征
时代性 社会性 习惯性 独特性
区域性 民族性 传统性 共同性
小结:思维方式 4 种基本特征 时代特征 区域特征 社会特征 民族特征 四者纵横交错 构成网络结构
三、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2. 中国思维科学的兴起:80年代初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于80年代初 倡导建立思维科学(钱称之为Noetic Science) 认为思维科学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科学 等 相并列的一大类科学 3.比较:美国认知科学 vs.中国思维科学 共同点:主攻方向——人脑思维 不同点:研究范围、侧重 美国的认知科学:范围广泛、内容庞杂 注重智能系统、人工智能 重视电脑模拟人脑思维的技术 忽视基础理论——思维学的研究 尤其局限于逻辑(抽象)思维 缺乏对形象思维的研究
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 阴阳→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 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 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比较:中国的 “元气说” vs. 西方的 “原子论 “元气说” — 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 注重事物的相互关系、整体把握 “原子论” — 分析性思维方式:纵向深入 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个体研究
观念文化: 哲学观、伦理观、价值观、时空观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心理特征、思维方式 5. 思维方式: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 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 语言的使用:体现思维的选择和创造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而且是思维方式的变换
一、什么是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可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东方 — 中国为代表,思维方式特征: 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重悟性、直觉、意象 好静、内向、守旧;求同、求稳,重和谐 西方 — 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 近现代:西欧、北美为代表,思维方式特征: 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重理性、逻辑、实证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

从中西思维方式对比看汉英翻译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类的语言表达深受思维方式的支配。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应重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性,避免受到本族语言思维方式的干扰。
关键词:思维方式;中西差异;汉英翻译一种文化的特点集中反应在该文化地区族群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差异造成语言的差异性。
当今世界各民族地区间的交往离不开翻译,翻译的基础是人类思维共性。
然而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可译性、不可译性、误译等问题,这是因为人类思维除了共性特征外,不同地区或民族间的思维方式均有个性特征。
与共性相比,个性特征的差异性虽然不占主要地位但恰恰造成翻译困难。
因此,研究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离不开研究中西思维的差异。
一、思维结构与方式的基本概念思维结构是人类思维过程或形态。
思维在经历直观行动、具体形象及抽象逻辑这三大阶段中呈现的思维能力结构模式,例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等等。
而思维方式则指同语言的群体其思维结构特征或特定样式以及共同倾向性。
这些特征、样式或倾向性是对思维结构共性或常规的变异。
思维方式长期影响人的一言一行,使得在某一背景成长的人类无意识地接受了它,并以此来与人交流。
反应在语言上,表现为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而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难以发现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对语言的隐蔽控制机制,这种机制常常呈现无意识状态,只有当与异文化民族发生实际碰撞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此,人们在学习和应用外语时常常不自觉的将母语思维方式移植到外语表达中,阻碍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人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翻译为中式英语“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把人山人海译成“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使得说英语国家人民看到后不理解。
二、中西思维特点(一)中国人重螺旋式思维,西方人重线性思维中国人思维通常是“螺旋式”的,思维活动螺旋式绕圈向前发展,做出的判断或推理的结果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
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汉英思维方式对比与翻译教学

汉英思维方式对比与翻译教学本文基于翻译教学的现状,认为目前翻译教学偏重于讲授语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对翻译的本质是思维方式的转换,则很少做充分、明确的阐述。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三个主要差异,结合实例说明在翻译教学中应重视源语和译入语的思维方式对比,让学生掌握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实质,从而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标签:翻译教学现状分析汉英思维对比转换差异一、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翻译是外语教学的手段,也是外语学习的目的。
随着英语教学的普及和英语应用的专业化,翻译是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非外语专业公共外语教学中也普遍增加了翻译内容,目的是为了“把翻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培养良好的翻译工作习惯,学会初步的翻译技巧,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穆雷,转引自张美芳2001:20)但是纵观近几年国内出版的各种翻译类教材,不难发现,许多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多针对各种翻译原则或翻译方法与技巧安排教材的章节,却很少有独立的一章来详细的深层次的分析并论述翻译的实质问题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过程,取而代之的确是一再强调诸如“信、达、雅”,“通顺与忠实”等的翻译准则,或是“归化”与“异化”等的翻译策略。
正是由于翻译教材对翻译中两种语言背后思维差异分析的忽视,如今的翻译教学也往往把重点放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上,对学生不断强调翻译方法与技巧,即,在翻译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仅仅是解答了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深入的探究,释疑“为什么”的问题。
这也会导致众多学习者对翻译学习产生诸多困惑:为什么语法表述正确,句子却不地道了呢?为什么参考答案的表述就符合表达习惯了呢?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地道、语法准确的翻译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翻译中汉英思维的差异是怎么体现在语言中的。
二、汉英思维对比“思维方式,也叫做思想方法或思想模式,从广义上讲,还可以包括情感活动方式和行为意志方式在内,指的是人们观察事物、体认事理、做出反应时所采取的一种基本的思路,所拥有的一种心理定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2013010431 覃薇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投身于汉语学习中。
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通过对外汉语教学让外国人理解、认同中国文化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从国内外的教学实践来看,科学的对比分析能使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语言教学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从而能准确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即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提及语言对比的内容学生自己往往也会将母语与汉语进行比较,由于缺乏比较的方式、方法,看问题不够全面等种种不利因素,学生的比较往往流于表面的形式。
所以在课堂上适度地将汉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凸显汉语的特点更能发挥成年人的思维优势和母语能力的作用,有利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各学者的深刻研究,可以看出在以往的汉英对比研究中,比较重视语言形式和结构的上的对比,如某一词类的对比、某一句子成分的对比、某一结构形式的对比,等等。
这样的对比虽然可以找出这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异同,但是对两种语言的思维特点的对比研究比较少,解释不了功能和意义方面表达的错误,也就解释不了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方面的错误。
语言的功能、意义以及得体性与表达方式是一致的,是与各民族的思维方法有直接联系的。
真正有价值的汉英对比研究,应该从语义和语用出发,研究对语言交际起规约作用的“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汉英思维对比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与指导,引导中国教师重视汉英之间语义、语用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推进教学,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首先拟介绍对比分析理论,分析对比分析理论引入我国所带来的重大意义
(2)拟分析汉英对比的发展史,分析其现状、不足及原因
(3)结合教学实情,分析对比分析理论在思维方面的重要性,提出论文的主题
(4)拟分析中国汉语教师如何通过汉语思维方式不同的对比,突破传统教学,根据教
学内容、学生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借用自然的语言环境促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学习系统、正规的学习语言。
(5)拟结合前面的综合论述,进行总结,同时重申论文的研究目标以及对未来对外汉语教学的展望。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阅读关于二语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文献,总结该论题相关的研究进程。
(2)描述性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描述当前对比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其不足处,提出改善方案。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综合对比分析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和指导,提出完善汉语教学的方法。
4.理论依据:
拉多的对比分析假说
5.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实行方案:
查阅书籍,做好相关笔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取相关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己的观点。
进度:
搜集材料、开题阶段:2016年12月
初稿写作阶段:2017年2-3月
论文修改:2017年3月中旬
定稿阶段:2017年4月
预期效果:能对课题进行系统阐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启发中国汉语教师完善对外汉语教学。
5.已查阅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唐费颖.汉英思维对比在对外汉语课文化教学中的应用[D],2011
[4]徐涛.母语思维与教学中的汉英对比[D],2006
[5]袁颖.新时期中国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回顾[D],2009
[6]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