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英汉思维对比解析

合集下载

英汉思维差异学习

英汉思维差异学习

英汉思维差异学习英汉思维差异学习汉语语义流程: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强调从整体直观出发,属于后重心。

句尾封闭,语义由后向前延伸。

英语语义流程:先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信息呈现按“倒金字塔”逐次减弱,先概括后细节,先一般后具体,先判断后阐述,属于前重心。

一、英语思维特点1、英语思维受“主客二分”思想影响,具有分析型、逻辑性、外倾式、抽象化、个体性、写实性、细节化、直接性等特点,属于“法治化”语言,具有“理性”特点。

英语重形合,是一种高度形式化的语言,句法完备,逻辑严密,用词求异,表意精确,富有变化,具有“显山露水”的特色。

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句尾可无限延伸。

2、英语名词性结构多(句子呈现静态特征),介词结构多,物称结构多,被动结构多。

静态结构多,抽象性表达多,长句多,从句多,用抽象的词表达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体现了英语的形式化和逻辑化特点,用介词表达比较虚泛的意义。

3、英语句子呈现“焦点式”特点,句子组织结构是树状或葡萄型结构。

即句子的主谓结构,尤其是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焦点和出发点,其它修饰、限制、补充附加成分的配置都要根据主谓框架而搭建,好似主干上的旁支,借助各种关联手段(关联词、语法手段)进行空间搭架构成一种树状结构。

在表达复杂意思时,主要通过增加结构层次,旁支延伸,叠床架屋的办法,是一种空间构型的复杂化。

二、英语的布局谋篇以直线为主,段落通常是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属于直线式的篇章结构。

三、1、英语:描述事物大致可以分为按时间顺序描述和按空间顺序描述。

从时间上来说,美国人崇尚一种“人文序列”,习惯“开门见山”,从自我出发,描述时总是把他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先点出来,然后是次重要的,他不考虑这个东西在时间上按什么顺序发生。

2、而中国人习惯“按部就班”地描述事物,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

从空间上来说,美国人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的,而中国人通常是远远地走来,一步步贴近自我。

第二章 英汉思维对比

第二章 英汉思维对比
• 见到自己的故乡,他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3.具体词语
• The stars twinkled in transparent clarity. • 星星在清澈的晴空中闪烁。
• In America, Wang computers have become a fixture in offic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Lead a life for extreme hardship
腓尼基字母
• 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 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 一样,都是辅音字母 (abjad),没有代表元 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 断。
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 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 (abjad), 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
3. 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situation and the injustice of the social order demand far mor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itself than some politicians are willing to admit in their speeches.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语言——体现——思维方式 反作用
思维方式:中VS英
中国思维
➢形象思维 ➢本体思维 ➢顺向思维 ➢重整体 偏综合性思维 ➢重直觉 “悟性”
➢曲线思维
➢重伦理
英美思维

英汉整体与分析思维对比

英汉整体与分析思维对比
Holistic vs. Analytic
整体性与分析性Leabharlann ------Made by R
中国的整体性思维
• 整体性思维: • 人与自然,人间秩序和宇宙秩序,个体与 社会看作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对 应,相互制约,平衡协调的有机整体。
• • • • • • •
太极阴阳思维模式:阴阳鱼,太极图 五行学说 道家学说 中庸,兼顾,联系 整体的动态平衡:天人合一 追求浑然一体,注重整体的关联性思维 重辩证思维,轻形式逻辑,注重事物的运动,发 展和变化,强调内在矛盾,对立和统一。
古希腊哲学重在“是什么?”, 而中国哲学则探讨“怎样做?”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精确与模糊
分析性思维
• 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 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 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 这个二元世界尤其突出对现象及其属性做 深入的分析研究。
• 范畴 •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 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 的矛盾,对立和统一的辩证观点去分析世 界。
比较
• 西方哲学崇尚灵魂自由,重过程;中国哲学更多功 利性,重结果。前者是为个体的,后者是为社会的。 西方哲学更注重思辩的过程。 在希腊哲人看来,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慧之 人,就应穷宙的来源,探索万物的根本,诘问人生的 目的。在不断地探究和追问中学得知识,并获得灵魂 自由、思想奔放,享受真正的快乐。而中国先哲强烈 的责任感、使命感,热衷于探讨和改造社会,把追求 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 庸
之道
• 中国式思维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叩其两端,取 其中也。这种思维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避免矛盾 调和的方法。 • 但是我们离不开极端。我们知道事物是互相联系 的,如环境重要还是遗传重要,我们知道都重要, 但是如果我们只这样停留在这个程度上,没有环 境论者和遗传论者,我们如何能达到对这个问题 清晰的认识?

英汉语言的思维差异辨析

英汉语言的思维差异辨析

英汉语言的思维差异辨析一、汉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支持在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中,思维基础是不同的,在汉语中基础思维支持为“辩证法”,而在英语中的思维支持为“形式逻辑”。

(1)辩证法汉语语言的主要思维模式是来自于辩证法,而辩证法是我国古代哲学着作《易经》中的主要思想,其是我国传统文明之一。

在我国古代思想中,“阴阳对立”是主流思想,在《易经》中很多文字和语言思想都是阴阳对立的。

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太极、阴阳、道”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认识总结, 因此,不难看出,在我国古典哲学思想中,“阴阳两气交感运动为基础的对立统一就是世界”的观点成就了我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很多古典思想的来源都是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在自然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也表现了我国古代思想的直接来源是人们的生活。

(2)形式逻辑英语语言形成的思维基础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的提出者是西方古代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这种形式逻辑在西方思想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于我们东方人,他们利用便利的海运,商业开展得非常早,因此,数字逻辑对他们来说异常重要,他们往往是“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因而,逐渐形成了逻辑思维,在语言的构成中,这种形式逻辑的表现也是非常明显的。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是用来辨别句子陈述与事实是否相符的一种体系,其就是我们逻辑学中接触到的三段论,三段论的重点在于概念的外延,从外延再进行各种关系的演绎和推理,最终得到客观真理。

正是由于在东西方这种思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就导致了在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

中国是以“两点论”为主要的思维模式,而西方是以“三段论”为主要思维模式。

二、思维根源差异对汉英语言的影响(1)汉语语言同辩证法的关系在汉语语言中,无论是句子组成结构,还是语言组成模式都存在着辩证思想的影子。

首先,汉语的两分结构。

英汉思维对比,摈除母语的负迁移

英汉思维对比,摈除母语的负迁移


表达 。 三 、英 汉 思 维 对 比 1 . 造字构词中的英汉思维对 比 中国传统哲 学强调 思维上 的整体 观 ,对语言中的表现法有很深远
的影响。 国古代哲学家倡导一体思想 , 我 认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莫不 存在于一体之 中。 易经》 从《 的“观其会通 ”最早提出了以“ , 统一” 观察事 物的思想方法论 , 泛爱万物 , 到“ 天地一体也 ”《 (庄子 ・ 天下》 , )这种整体 思维观历经千百年形成 了一种思维形态 。 而西方哲学则崇 尚个体思维。 从辩 证法提出“ 整体只有在 与个体 的对立 中才能存在 ” 时起 , Sp o 到 o h— ce(9 B 一 0 B 提出“ l 4 0 C 4 6 C) s 每个人都应有 自在的个 性” 再至英 国哲学唯 理论 , 不断有哲人提倡个 体思维的价值 , 这些哲 学理论 的提出无不对英 语 的理性素质产生影响 , 并对英语的理性规范提供 了有力的依据。 东西方各 自不同的哲 学理论 和背景 ,造成 了汉民族思维重整体而 西方人思维重个体 的特点 。中国人似乎更长 于总体把握 , 而西方人则长 于条分缕析 ; 中国人强调群体 , 西方人强调个体 , 这两种思维不 同的性 质可谓泾渭分 明。 而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影响到各 自的语 言表现形式。 也是英 汉造字构词存在差异的一种解释 。
言 的造 字 构 词 、 词语 表 达 、 句式 构 成 三 方 面进 行 探 讨 , 分析 英 汉 思 维在 语 言上 造 成 的差 异 , 助 学 生 克服 母 语 的 负迁 移 , 脱 母 语 的 帮 摆 思 维模 式 , 英 语 学 习 中取 得 突破 。 在
[ 关键词 ] 英汉思维对 比 思维模 式 负迁移 中国式英语
科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息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第一篇: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两章浅谈《英汉对比研究》前二章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

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

在不断向前推进的学习过程中,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学习的,我们自己学习也许连皮毛都理解不了,更别谈去理解。

所以老师就能够很好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而老师也确实如此在做。

在学完绪论以及课文的前两章后,我们对英汉对比研究也有了更深一步的兴趣,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

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

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

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

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

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

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

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

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

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

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英汉语言差异与思维模式

英汉语言差异与思维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

按照胡文仲的定义: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即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1]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模式和礼仪风俗习惯等等。

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总会在其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模式上留下烙印。

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导致语言文化的不同,因此分析英汉语言差异和思维模式的不同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挖掘英语的语言规律,从而达到准确使用的目的。

一、思维模式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群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以下差异:(1)逻辑性和整体性思维模式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注重整体性思维。

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理思想就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

到了近代,康德以理性批判的精神全面的论述了科学和形而上学成立和存在的条件,黑格尔则用辩证法思想详细论证了理性对现实世界本质的可知性。

西方人认为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因此西方人对事物的陈述偏客观,句子主语往往以无灵物称为主,多采用被动语态。

句子与句子之间采用逻辑性较强的连词连接。

而中国人受传统儒家的思想影响深远。

儒家对自然界的认识方式是由外向内的思维,即从外部自然获得的经验和直觉在内心感受上获得印证。

因此中国人对事物的陈述偏主观,往往加入个人的看法。

句子的主语通常是人,多采用动词,动作的发生往往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对事物的陈述偏向整体性概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

句子与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衔接,但是从隐含的逻辑上是明显的。

[2](2)直线式和迂回式思维模式在思维模式方面,西方人往往是“直线式”思维模式,而中国人往往是“迂回式”和“螺旋式”思维模式。

受西方逻辑思维的影响,“非此即彼”一直是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

因此西方人说话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多采用逻辑论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而中国人受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亦此亦彼”的思想影响深远,说话避免一边倒的方式。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中的思维差异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作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有着很大的不同。

要在翻译中灵活转换,就很有必要首先弄清楚其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

标签:思维模式;思维差异;英汉互译很多学者认为,思维方式与语言密切相关,“思维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连淑能,2002)。

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模式。

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理性、逻辑、实证等等。

英汉互译中语言转换很大程度上受英汉思维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整体思维VS 分析思维(Synthetic thought VS Analytic thought)一般来看,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恰恰相反,会将整体分解成具体的部分,然后分析其特征、功用、关系等。

中国人计算时间一般按照年-月-日-小时-分钟从大到小的顺序,而英语中则从小到大,分钟-小时-日-月-年;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将姓置于前,名放在后,而英语国家的人名顺序是先名后姓。

二、形象思维VS 抽象思维(Imaging thought VS Abstract thought)中国人往往选择形象思维,西方人选择的抽象思维。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人会选择形象思维,例如,“人”、“田”、“山”等;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其需要借助于抽象思维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例1:Now that the merger of “dot and com” has created so many young millionaires,there’s a new topic:venture capital.译文:既然网络公司的兼并造就了如此多的年轻百万富翁,我们面临一个新话题:风险资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的 词——抽象 事物——借 物言志 抽象思维: 抽象名词— —具体事 物——指称 意义
• 小伙子年轻年轻漂亮,脑子里 却是一张白纸。 • A nice enough young fellow, you understand, nothing upstairs. • 我军势如破竹,打得敌军落花 流水。 • Our army won a smooth and overwhelming victory. • 三个人品字式坐下,随便谈了 几句。 • The three men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 and began casually chatting. • 聪明人防患于未然,愚蠢者临 渴掘井。 • 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2. 范畴词
• • • • • • He was described as impressed by Deng’s flexibility. 据说他对邓的灵活态度印象很深。 He discussed greatness and excellence. 他探讨了伟大和杰出的涵义。 The sight of his native place called back his childhood. 见到自己的故乡,他想起了童年的情景。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语言————思维方式
反作用 体现
思维方式:中VS英
中国思维
形象思维 本体思维 顺向思维 重整体 偏综合性思维 重直觉 “悟性”
曲线思维
英美思维
逻辑思维 客体思维 逆向思维 重个体 偏分析性思维 重实证
直线思维
Hale Waihona Puke 重伦理重认知1. 形象思维VS逻辑思维
• 中国:
英语词语虚化手段。
1.名词化
• in every step of his swift, mechanical march, and in every pause of his resolute observation, there is one and the same expression of perfect egotism, perfect indepen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and conviction of the world’s having been made for flies. • 每当它敏捷而机械地迈出一步,或者果断地驻足观 察,总是流露出一付自命不凡,不求他人,十分自 信的神情,俨然认为世界就是为苍蝇而创造的。
腓尼基字母
• 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 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 一样,都是辅音字母 (abjad),没有代表元 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 断。
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 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 (abjad), 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
实 明 直 显 象
虚 暗 泛 隐 曲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O’er old tree wreathed [ri:ðd] with rotten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 许渊冲 译
英美:
Logical thinking 尚思—偏重抽象 起源:腓尼基字母 Figurative thinking 尚像—偏重形象 起源:象形文字
胸有成竹: To have a bamboo in one’s chest To have a well thought-out plan
水深火热的生活:
Lead a life in deep water and hot fire Lead a life for extreme hardship
2. 词义虚化
• 1.虚化词缀构词:
– 前缀: » pan- 泛 » inter- 相互 » micro- 微 » pro- 先 » trans- 跨 » contra- 相反 » intra- 内 » multi- 多 » ultra-超 后缀: » -ness、-ity表性质、状态、程度 » -tion表动作状态、结果 » -ism表主义、学说、信仰

3. 用介词表达较虚泛的意义。 – If any mischief was going forward, Peter was sure to be in at it. – 只要有什么恶作剧,总少不了彼得的份。 – I understand he’s in for a job in the company. – 我知道他在申请公司的一个职位。 – If there’s any profit to be got out of the deal. I’m going to be in on it. – 如果这次买卖可以赚到钱,我打算凑一份。 – Bob has it in for George because George told the teacher that Bob cheated in the exam. – 因为乔治向老师报告鲍勃考试作弊,鲍勃就对乔 治怀恨在心。
汉语词语具体化的手段
• 英译汉中,汉语采用如下手段来表达英语 的抽象词义。
1. 动词取代抽象名词。
• He had surfaced with less visibility in the policy decisions. • 在决策过程中,他已经不那么抛头露面了。 • These problems defy easy classification. • 这些问题难以归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