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英思维方式的对比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特点,翻译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语言方面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的基础。
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中文的语法比英文的语法更加灵活,句子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
而英文则注重顺序和时间的先后关系。
在翻译时,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有可能会造成句意不清的问题。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会有成语、俗语等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具体的描述和措辞。
为了准确翻译中文中的成语和俗语,需要有深入了解中文文化的基础。
中英两种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在交际中注重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独立和个人主义。
例如,在翻译商务文件中,对于礼仪的表达和态度的描写等方面,需要结合中英文化差异来进行翻译。
另外,两国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历史类文献时,需要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可能会误解文献的真实意义。
3.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中文类似“大公无私”、“国家利益至上”这样的词汇时,需要结合中文文化的背景和思维方式,使翻译具有更真实的表达。
另外,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同。
中文注重抽象思维和整体观念,英文则更加注重具体化和抽象化。
在翻译时,需要结合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中英思维方式的对比(精编课件).ppt

4)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percepetion of time and space, etc. (英汉语在时空观等方面 的差异性)
在时空观上,英语是由小到大,汉语则是由大 到小。例如时间标记,英语里先说日期和月份, 再说年份;汉语里正好相反,先说年份,再说 月日。空间观念差异在写信地址上表现尤为明 显,英语里由小到大,如由街道而城市而省或 州而国家;汉语正好相反,由大到小。这是英 语民族重个体思维、汉民族重整体思维的语言 例证。在叙事时序上,英语里叙述事件常常是 按照时间顺序由现在向过去推进;汉语正相反, 由过去向现在推进。
英译汉时,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人称主语从语境 内外寻找,多在句内,有时在句外。 例如: (1)The sight of the little poor boy reminded him of his childhood. 译文: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2)The bad weather prevented him from attending the meeting. 译文:天气不好,他没去开会。 (3)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way. 译文: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4) Memories of that historic and happy occasion still linger. 译文:人们对那次历史性的盛会记忆犹新。
精品课件
3)English: a strong sense of objectivity (客体 意识强)
Chinese: a strong sense of subjectivity (主体 意识强)
❖ 英语:主客体二分 ❖ 汉英语句子一般不能没有主语,且多为无灵主语(没有生命的事物)。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
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
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
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
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
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
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
“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
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
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
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中英文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两种语言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
1、中英文语言结构的语法差异1.1语篇差异中文语言结构趋向于意合,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不强求于语言形式;英文语言结构趋向于形合,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力求结构上的严谨。
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各部分之间靠意思连接,所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
而英文讲究层次,多在词、短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和关系词,使英语句子、文章更具层次感[1]。
中英文两种语言结构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章策略的差异。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 所作的权衡。
中国人写作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西方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
⑵语篇模式的差异。
汉民族由于受重综合的思维习惯影响,语篇模式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2]。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篇章的主题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曲折起伏、隐喻含蓄方式来阐述。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英语通常“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
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先有主题句,后接例证句,而后结尾,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
⑶语篇主题的差异。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民族通常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 置于句首, 主题突出,观点清晰,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语法结构的不同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的语序,重要信息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英文则是主谓宾的语序,重要信息通常放在句子的结尾。
这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会导致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2.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文的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和委婉,而英文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会使学生在交流时显得拘谨和不自然。
3.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英文化的思维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强调整体性思维,善于归纳总结,而英文则强调分析性思维,善于逻辑推理。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写作时的方式和思路。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对策1.加强语法训练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语法不适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加强语法训练,增加语法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法应用能力。
2.拓宽交流视野学生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文章、与外国人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交流视野,熟悉英文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不适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4.提高跨文化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英国文化和习俗,增加对英文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降低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就能够降低这种影响,并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希望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对策,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假说的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念)
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 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 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 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这叫 语言相对论。
汉语句子多用人称主语,且常省略, 又多无主句和省略句。汉译英时,要考 虑汉语的人称是否需要转换成英语的物 称;同时,汉语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要 找出来,然后根据英文的习惯,确定是 否需要翻译出来;汉语无主句,必须先 找出它的主语或者确定符合逻辑的主语, 然后作为译句的主语。
例如: (1)热得我满身大汗。 译文:The heat makes me sweat. (将原文的动词巧妙地转换为译句的 主语) (2)搞得我心乱如麻。 译文:It made me upset.(增加指代被 说话者省略的某事的代词it作主语)
3)English: a strong sense of objectivity (客体 意识强) Chinese: a strong sense of subjectivity (主体 意识强) 英语:主客体二分 汉语:天人合一
这种差异在语言中的翻译是: 英语句子一般不能没有主语,且多为无灵主语(没有生命的事物)。 英译汉时,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人称主语从语境 内外寻找,多在句内,有时在句外。 例如: (1)The sight of the little poor boy reminded him of his childhood. 译文: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2)The bad weather prevented him from attending the meeting. 译文:天气不好,他没去开会。 (3)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way. 译文: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4) Memories of that historic and happy occasion still linger. 译文:人们对那次历史性的盛会记忆犹新。
英语似乎特别注意事件发生的“当下 性”,而不太注重事理逻辑,如一件事 总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点和空间点上发 生的,然后再把这一时空点与时空整体 相联系,叙述一般从“现在”开始。汉 语总按自然时序来表达,例如叙述事件, 过去的事件先发生,现在的事件后发生, 叙述一般由过去向现在推进。在事理逻 辑关系的叙述上,英语常把结果放在前 面,而把原因、条件等放在后面。汉语 一般是先因后果,似乎更合逻辑。
4)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percepetion of time and space, etc. (英汉语在时空观等方面 的差异性) 在时空观上,英语是由小到大,汉语则是由大 到小。例如时间标记,英语里先说日期和月份, 再说年份;汉语里正好相反,先说年份,再说 月日。空间观念差异在写信地址上表现尤为明 显,英语里由小到大,如由街道而城市而省或 州而国家;汉语正好相反,由大到小。这是英 语民族重个体思维、汉民族重整体思维的语言 例证。在叙事时序上,英语里叙述事件常常是 按照时间顺序由现在向过去推进;汉语正相反, 由过去向现在推进。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people speak shapes the
way in which they think and perceive the world.
Sapir:
Human beings… are very much at the
2)English: focal-point perspective(焦点视); Chinese: discrete-point perspective(散点视) Example: Lulled by the gentle motion and soothed by the rippling music of the waves the babies soon fell asleep. (the babies fell asleep—focus) VERSION;船儿轻轻摇荡,波声潺潺悦耳, 孩子们不久就睡着了。
mercy of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the medium of expression for their society… the ‘real world’ is to a large extent unconsciously built upon the language habits of the group. (1929)
要注意的是,英语中先果后因的结构是 就复句而言的。英语单句的层次还是先 说次要,后说主要。刘宓庆(2003: 122)指出,英语复句的层次安排常常是: 先说结论,后说分析;先说结果,后说 原因,先说假设,再说前提,句子重心 取前置式,而汉语单句和复句均取重心 后置式。
关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名人名言
杨振宁:“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 体的方向走,而西方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 方向走。” 傅雷:“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 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 则重分析、细致、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 写惟恐不周。”
中国人注重伦理(ethics),英美人注重认 知(cognition) 中国人重整体(integrity)、偏重综合性 (synthetic)思维,英美人重个体 (individuality)、偏重分析性(analytic) 思维 中国人重直觉(intuition),英美人重实证 (evidence)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figurative thinking), 英美人重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Parataxis: the placing of propositions or clauses one after another, without indicating by connecting words the relation (of coordination or subordination) between them, as in Tell me, how are you? English: formal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dividualized thinking, synthetic(形合) Chinese:analytic, abstract, suggestive (意合)
第一点等于在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 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 来认识世界;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人们观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取决于语言的词汇相结 构、因为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 的。每一种语言都以特定的方式为它的说活者建构他的
世界。
第二点通俗点说是: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 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
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
分定义不同。
申小龙: 英语是一种物理空间体(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 continuous body of PHYSICAL space) 汉语是一种心理时间流(Chinese is a flow of MENTAL time) Major differences 1)English: parataxis; Chinese: hypotaxis (英语重 形合,汉语重意合) Hypotaxis: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Or subordinate status of clause e.g. "I will go when I am ready."
(3)袭人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 拿着我的话当耳边风,夜里说了,早起 就忘了。” 译文:I’ll remember if I live to be a hundred!”said Aroma. “I’m not like you, letting what I say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forgetting what’s said at night by the next morning.”(根据上下文 语境确定省略的主语)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Sapir-Whorf
Hypothesis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ifferences
Mode of thinking Rela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languag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s we examine the way in which words and structures are used to express meaning, it is natural to wonder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language might play a role in shaping how we think. While it is certainly plausible to believe that language facilitates reas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by providing a way to represent complex thoughts, it has sometimes been proposed that linguistic systems might have a considerably more fundamental effect on cognition. Indeed, it 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