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高考政治复习第十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科学方法论的应用与实践
科学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在技术发明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指导科学家进行实验设计、数 据收集、分析和解释,形成科学结论。
科学方法论为技术发明提供理论支持和实 践指导,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科学方法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科学方法论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 力,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世界观的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 、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 ,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
世界观的分类
01
主观主义世界观
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认知的重要性,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的感知和意识所
构成的。这种世界观强调个体自由意志和创造性,但可能忽视客观现实
科学方法论在社会政策制定中的 应用
科学方法论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决 策支持,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
元论,但可能陷入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困境。
世界观的重要性
指导个体行为
世界观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 指导作用,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 判断和决策,决定了个体在面对 各种问题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影响社会发展
不同的世界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产生不同的影响。正确的世界 观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而错误的世界观则可能导致社会
动荡和危机。
塑造个人品格
世界观也是个人品格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影响人们对道德和伦理 的认知和判断,决定了个体的道
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02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具有 质量和空间属性,能够被感知 和测量。
物质具有多种形态,如固态、 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等,但 无论形态如何变化,物质的基 本属性保持不变。
高二政治下册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精心整理高二政治下册探究世界的本质知识点总结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1、物质
的事物出发。
2.2运动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反对
2.3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高中政治】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的本质ppt精品课件(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等12个)1

高屋建领 问鼎高考
命题规律
3.从考查方式来看,多以社会现实材料作为具体情境 来设置题目,从题的设置看,常用以上材料体现了哪些哲 学道理或者体现了唯物论的哪些道理,用哲学道理或者从 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材料。高考中常以综合的方式考查学生 的综合能力。
考点知识梳理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 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 质上是物质的 。
高屋建领 问鼎高考
高考考点
把握思维的奥妙
1.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3.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屋建领 问鼎高考
考点知识梳理
1.判断:(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 ) (2)只要实事求是,办事情就一定能成 功。( ) (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 (4)“制天命而用之”,“女娲补天”说明 了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
答案:(1)×
(2动概念
高屋建领 问鼎高考
课程标准
探究世界的本质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 的,阐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意义
高屋建领 问鼎高考
课程标准
把握思维的奥妙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 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 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 律
高考考点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 (1)实践的概念 (2)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8课时)探究世界的本质 新人教版必修4

选一选 “生命在于运动。”从哲学角度看,这一名言( ) A.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体现了物质和运动是可分离的 C.承认了运动是相对的 D.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解析 材料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D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材料 也没有体现物质和运动的分离。 答案 D
看瀑布挂前川”之句,后人评述此句的意境全在“挂”字
上。这是因为此字体现了(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
质的存在方式 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是统一的 ④运动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 “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之所以用得好,是
因为这句话坚持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做到了动
物质
会导致唯心主义
高分支招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 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 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 离开物质谈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物质
会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联系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 错误。 (3)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训练1] (杭州五校联盟诊断)(判断题)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 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解析 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上,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果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最终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答案 T
高中政治 2.1《探究世界的本质》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一、@§本单兀的地位@§全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怎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
本单元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手,通过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真理,这三方面内容构成了本单元最基本的知识目标。
@§从能力目标来说,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区分和判断真理与谬误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思想,牢固树立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坚定真理的信念,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把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之,本单元探讨世界的本质,告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
这一内容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些内容的认识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因此,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课时1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解析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停地变化, 没有固定的形态,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因时而变, 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与观念,故 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此题 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 答案 A
拓展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 运动。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 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重 难 突 破] 1.理解一个概念:物质概念
2.进行一种比较: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具体的物质形态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特性
区
性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别 存在状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态
有生有灭
联系
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 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 则就看不到世界的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 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为什么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 客观物质性。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 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 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 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 而上学。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 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020版高考政治(鲁京津琼)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试判断]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分析:错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
“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分析: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分析:错误。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 )分析: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静止是事物的质变状态。
( )分析:错误。
静止是事物的量变状态,此时构成事物的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改变。
6.“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 )分析:错误。
“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分析:错误。
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8.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分析:错误。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 )分析:错误。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0.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 )分析:错误。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课标要求]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试判断]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 )分析:错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
“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2.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分析:错误。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分析:错误。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
( )分析: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5.静止是事物的质变状态。
( )分析:错误。
静止是事物的量变状态,此时构成事物的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改变。
6.“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 )分析:错误。
“承认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规律是客观的,因而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分析:错误。
规律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把规律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8.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分析:错误。
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非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 )分析:错误。
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0.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 )分析:错误。
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核心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是物质的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提示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
提示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考向1 自然界的物质性典例1 (2014·全国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规律的知识。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信息。
研究人员的新发现为解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题干中的实验进一步证明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人类能够认识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①④符合题意,B 项入选;②中“无条件的、必然的”、③中“同样的表现形式”表述错误。
考向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典例2全球升温将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
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由科学问题变成综合环境、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战略问题。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③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④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题中指出全球升温对冰川、海平面、人口的影响,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①与题意不符,且事物的联系有必然的也有偶然的;题中并未体现自然界的发展,而是表明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影响,③与题意不符。
考向3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典例3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雾与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
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强调物质概念,只是分析了雾与霾的不同点,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B入选;A与题意无关;C说法明显错误,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自然现象也是哲学关注的内容;D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对二者定义的差异。
1.联合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农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动物和植物多样性迅速减少,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
这说明( )①保护生态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②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④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③中“只有国家才能缓和”的表述错误。
④错误,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核心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提醒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考向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典例1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这一说法( )A .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 .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C .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D .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答案 B解析 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够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材料强调的是变化,应选B 。
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考向2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典例2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 .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D .人脑是思想运动的主体答案 A解析题目观点认为洛阳城的兴衰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这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故A入选。
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D错误。
考向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典例3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是指世间万物不住地变化,强调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正确。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强调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与观念,故②正确。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排除③。
此题没有涉及矛盾的对立统一,排除④。
1.2018年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逝世。
他曾作出过“预言”,称人类可能在2600年就会灭绝。
他认为,随着地球人口增长,能源消耗将会增加,地球将变成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球”。
霍金的预言表明(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都能够正确反映存在B.物质和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客观规律是普遍永恒的,人类可以认识利用规律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变化发展的答案 D解析A后半句错误,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错误,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在意识之外客观存在。
C错误,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
2.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答案 A解析材料讲的是我国主要矛盾改变了,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这体现的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故只有A符合题意。
核心考点三 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正确理解提醒 (1)规律≠联系。
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
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客观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考向1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典例1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