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质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龙八部》剧照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的兄弟虚竹娶了哪里的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阅读教材P29《北宋形势图(1111年)》,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各政权名称,并说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提示: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2.引导深入思考:(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3.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政权。

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阅读教材“辽与北宋的和战”一目,概括辽宋关系的变化。

归纳:战→和→战→和。

2.史料解读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材料二:3.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提示:(1)背景:辽军攻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4.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提示: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和战:宋夏议和后,边界贸易兴旺
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回答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学生看图片展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学生进行合作探讨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本内容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学生直观了解
锻炼学生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西夏与宋议和作出整体感知
全面看待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议和
(4)出示西夏王陵图并做简单介绍,进入对党项族的学习,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5)总结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治国措施
(6)列表归纳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基础知识。
4.学习第二部分:辽与北宋的和战
(1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分析澶州之战的原因及过程(2)思考:有关澶州之战的知识点
(3)看视频:澶渊之盟
(4)对澶渊之盟作出正确评价
课堂小结
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此时的民族关系主流:民族之间友好交往,
民族交融是主流。
板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兴起及与北宋的和战
兴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临横府
和战:澶渊之盟后,维持和平局面
二、西夏建立及与北宋的关系
兴起: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兴庆府
5.学习第三部分: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6.巩固提升: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学习目节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认识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认识。

但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并立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国家关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的基本面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2.难点:国家分裂、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基本史实。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国家关系,探讨历史事件。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的图片、地图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国家并立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并立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

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与难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三个并列的政权,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掌握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的和战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后来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是到了哪里去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人建立的辽、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

【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3-34页)1.图片展示连线2.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了解辽、西夏的地理位置。

3.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填写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

(学生分组制表)教师最后出示下表:过渡句: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契丹族,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发展历程。

4.(一)契丹族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开封 辽 10世纪初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11世纪前期党项元昊兴庆(1)契丹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2)发展历程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人教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学目标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民族关系的特征。

2.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3.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4.通过少数民族政权契丹、西夏与宋的和战,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难点: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问:北宋的建立者是谁?(赵匡胤)教师:他曾经写诗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表达了他开创基业的雄心抱负。

但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它并立的政权有哪些呢?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出示题目。

(二)讲授新课: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找出辽、西夏、北宋的地理位置。

(回顾北宋建立的知识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学习。

探究一:崭露头角齐登场(政权并立)探究二:化干戈为玉帛(民族交往)探究一:政权并立<知识点梳理>阅读33-34页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出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

——(宋)苏颂《契丹帐》问:1、以上材料描述的是哪一个民族?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民族过着怎样的生活?过渡:契丹族和党项族都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呢?在他们的发展壮大中有哪些相同的因素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合作探究>结合33-34页课文内容及插图,小组合作,概括归纳下面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课题】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授课老师】李慕华【授课班级】七(5)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契丹族和党项族建立政权的名称,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和宋夏战争的有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2)通过列表归纳方法,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对我国西北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的重大贡献。

(2)认识到这一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是民族有好多、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流。

(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好。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契丹的兴起和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辽宋“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生: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教师:宋太祖及他的继承人宋太宗先后消灭了南北方各个割据政权,但北宋的统一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统一。

教师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地图教师:指出当时由汉族建立的北宋,由契丹建立的辽,由党项建立的西夏。

在这一时期,辽、西夏政权是怎样建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天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起去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教师: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浪漫的传说:一个骑白马的英俊少年和一个牵青牛的美丽少女不妻而遇,相互产生爱慕之情,之后结为夫,繁衍后代。

这就是契丹族的祖先。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契丹族兴起的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34页相关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与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尝试对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观察图片,认识到契丹和党项族在接触,接受,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让学生从空间上理解辽、北宋、西夏的位置关系,同时通过材料展开讨论,分析和战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并立以及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新课:一、政权并立风云起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北宋形势图(1111年)》,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标注政权名称、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出示史料和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等图片,小组合作探究:(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师生归纳并得出启示过渡二、战和碰撞促融合1、宋辽关系出示《辽、北宋与西夏形势图》和并结合课本P36“相关史事”,引导学生用示意图将宋辽关系的变化表示出来。

归纳:和战和“战”的核心:燕云十六州(学生介绍燕云十六州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说说澶州之战。

“和’的关键:澶渊之盟2、宋夏关系(1)西夏攻宋(学生结合书本介绍史实。

)(2)宋夏和约三、评说历史我能行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出示材料材料一:宋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结合材料和课文P36“知识拓展”评价(全面、客观、辩证的方法)。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七年历史下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了解相对较少,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并立关系还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2.难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七年历史下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材料,简要介绍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通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标要求】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
(1)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
(2)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2.过程与方法
(1)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2)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情景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天龙八部》吧,那里面的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名叫乔峰(出示剧照),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辽国的契丹人),而之后乔峰、段誉、虚竹三兄弟结伴去了哪里去迎娶一位神秘的公主?(西夏),这个故事折射出我们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那么接着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个特殊、激荡历史时代吧!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对探讨本课内容的兴趣,接着引入地图,通过正确、直观的地图史料,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进
一步提升为理性认识。

三、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1)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诗、图、故事里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

(2)契丹的兴起: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政权建立: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辽),定都上京。

PPT出示图片: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契丹货币”、“契丹文字”和“契丹鸡冠壶”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归纳:“契丹货币”反映了契丹族经济的发展;“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

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党项族:
(1)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集中到甘肃、陕西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有所发展。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总结:西夏文字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对探讨本课内容的兴趣,接着引入地图,通过正确、直观的地图史料,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为理性认识。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与北宋的前期关系:①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②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③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澶渊之盟
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

通过故事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领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

让学生了解盟约内容。

教师总结:1004年辽军大规模地进攻北宋,寇准主战,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1005年宋、辽和议-----澶渊之盟。

组织学生讨论:对“澶渊之盟”谈谈你的看法,你怎么评价?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得到正确认识,从而作出客观的评价,如:
①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
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②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加重人民的负担。

③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
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双方,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澶渊之盟是在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对于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获得了战场上本来得不到的东西——“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

【设计意图】关于“澶渊之盟”一目,采用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几个问题: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到宋夏之间也存在长期的战争,双方损失都很大,既消耗了国力,也违背了双方人民的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达成和议。

2.宋夏议和的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设计意图】:关于“辽与北宋的和战”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考虑到我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历史学习技巧,在设计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以锻炼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形成对宋辽、宋夏的关系正确认识;问题情景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式提出相关探究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信心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究意识、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进而突破本课德育目标,使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四、课堂小结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政权,少数民族同汉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是主流,对双方都有好处。

中华民族正是在不
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事情,不同于异族的侵略。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采用承上启下的语言,从宏观角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正是在不断的民族交往、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再次突破本课教学德育渗透难点: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同时关注当下,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处理不同民族同学之间小摩擦的的重要性,做好身边的民族团结工作。

五、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本节课练习,回归课本基本内容,扎实学习基础,通过基本信息知识梳理,明确历史时空观念,认识北宋、辽、西夏政权三足鼎立的时空概念和基本事实。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民族的兴起与建国(和)
1.契丹族
2. 党项族
二、民族间的碰撞(战)
1.宋辽:澶渊之盟。

2.宋夏:和谈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
彩色突出重点和主要脉络,点明课堂教学的主旨目的:通过宋辽、宋夏的站与和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课后反思:本课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生本教学模式。

线索明晰,重难点突出,将德育渗透落实到了实处。

课堂教学中,能设身处地,多处使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共鸣,课堂效果较好。

对于本科教学重难点的处理,采用多角度问题思考与问题探究的形式,问题设置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过程中,获得感与成就感较强,进而对重难点问题的突破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是由于本课课时所限,虽然设计用意想要透过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引起同学感悟当今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国家政策的正确性,却在本节课课堂上没能完全达成,展开阐述不十分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