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热点专题:疫情与高考复习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时政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试题材料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时政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试题材料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时政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试题材料一、单选题1 .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A.四大发明有原创性B.发明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必然关联C.应有六项重要发明D.重要的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2 .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中医A.理念发生变化B.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具有迷信色彩D.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3 .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

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

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

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4 . 2010年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中医药堂》邮票。

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D.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5 .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这主要说明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6 .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时政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试题材料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时政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试题材料

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时政热点: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专题试题材料一、单选题1 .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

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A.四大发明有原创性B.发明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有必然关联C.应有六项重要发明D.重要的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2 .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

这反映了中医A.理念发生变化B.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具有迷信色彩D.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3 .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

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

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

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4 . 2010年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中医药堂》邮票。

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

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D.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5 . 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这主要说明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6 .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

2020年新冠疫情与高考历史

2020年新冠疫情与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与新冠疫情实战演练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

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

”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

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等材料二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

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

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

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

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

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

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等突发灾难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

由于有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

(9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防治专题——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共34张PPT)

高考历史热点:疫情防治专题——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共34张PPT)
传统中医学
特点: • 理论体系独特完整 • 诊疗方法历史悠久(如针灸) • 临床经验丰富 • 医学专著不断出现 • 政府介入与管理 • 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热点 :疫情 防治专 题—— 高考历 史三轮 冲刺(共 34张PPT)
当代价值: •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显著 •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热点 :疫情 防治专 题—— 高考历 史三轮 冲刺(共 34张PPT)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热点 :疫情 防治专 题—— 高考历 史三轮 冲刺(共 34张PPT)
强化训练
优秀ppt公开课ppt免费课件下载免费 课件20 20年 高考历 史热点 :疫情 防治专 题—— 高考历 史三轮 冲刺(共 34张PPT)
✓ 高考大纲: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 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时事热点:了解疫情的概况、应对以及影响,理解具体历史条件下对于疾病的态度启示, 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疫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国际: 截至北京时间3月24日12时,除中国外,192个国 家和地区累计确诊295448例。
疫病概况
新冠肺炎属中医学“疫病”范畴,吴又可《温疫论》指出:“瘟疫之 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 感。”“异气”强调了疫病的病因特殊性,属于“疫毒”范畴,具有强烈 的传染性和一定的季节性。

高考历史热点_疫情,医疗,公共卫生

高考历史热点_疫情,医疗,公共卫生

2020届高考历史热点--《疫情·医疗·公共卫生》一、疫病的发展及防治(一)中国的疫病发展及防治1、古代中国(1)中国古代疫病产生及传播的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时节,气候②政治:社会稳定性,国家治理能力,战争③经济:经济发展程度④人口:稠密性,流动性⑤自然灾害(2)中国古代疫病的特点:①频发。

在公元前770到公元1911年间,疫灾频度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一年发生过疫灾。

②疫灾的时间分布不均衡。

魏晋南北朝、明清时期是中国两个疫灾高峰期。

③中国疫灾频度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④疫灾分布的总体特征是城市重于乡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区重于人口稀少地区,自然疫源地区重于非疫源地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重于自然灾害少发地区。

⑤疫灾重心有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

(3)中国古代疫病的影响:①人口减少。

②战争:影响战争进程、走势、危害、手段。

③政治:社会矛盾、社会动乱、王朝兴衰。

④经济:经济发展受阻。

⑤思想文化:宗教的发展。

⑥生态环境:恶化。

(4)古代中国的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①文献记载:A.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也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B.隋代医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著作。

C.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

孙氏还主张,要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防治措施:A.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B.设置医局、发放药物、医治疫病、隔离防疫;C.政府殓葬,及时掩埋尸体,采取土方法预防疫病;D.普及医学知识,初步形成保持卫生和防疫概念;E.发明了人痘接种(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被称为“旱苗法”),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冲刺备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疫情防治(共20张PPT)

【冲刺备考】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疫情防治(共20张PPT)
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 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 善环境。
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l)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如针灸)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 富;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
(2)当代价值: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 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的世界 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医学发展) 5.民众应掌握一定传染病预防知识,积极应对传染病
的防治(民众) 6.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
【典型题例】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 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 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 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 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 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 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被推卸。瘟疫导 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 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 的特点。(9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防疫观产生的社会背 景并简析其影响。(16分)
(1) 特点① 明朝:(4分,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政府应对消极; 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 防疫措施呈零散性、 偶然性特征; 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高三专题复习:历史上的“疫”与“抗疫”

高三专题复习:历史上的“疫”与“抗疫”

四、引起“瘟疫”的原因?
乱弥甚。雍州以东, 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 、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 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四、引起“瘟疫”的原因?
高三专题复习
历史上的“疫”与“抗疫”
大柳树历史工作室
瘟疫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难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中,便有战“疫”的记载。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统 计,历史上有详细描述的“大疫”,周代有1次,秦汉13 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 次,清代74次。“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 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对于中国历代的执政者,每一 次疫情的发生,都是一次关乎生死存亡的大考。
2、报告和隔离
三、古人是如何防“疫”的?
淳熙十四年,临安发生瘟疫,宋孝宗令和剂局研制防 疫汤药,免费分发给百姓;正统十四年,淮扬发生瘟疫, 明英宗派40多个太医奔赴疫区,划片分人负责,带领并指 导当地医生救治百姓;嘉靖二十年,京城暴发“疾疠”, 明世宗亲自研制《济疫小饮子方》,“颁下所司,遵用济 民”,并令官员向民间印发药方;万历十五年,京城大疫, 明神宗从太医院调出大量医生,在北京及周边免费诊治并 施药。
三、古人是如何防“疫”的?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录了秦代的战“疫”制度, 平时由典甲(乡长)负责留心调查,一旦发现疑似病 例,立刻向郡守报告;郡守接报后,马上派出医官进 行检查,一旦属实,当即组织隔离治疗。所有的病例 被隔离在专门的“疠所”里,由政府派专人医治和照 顾,病愈之前不得与外界接触。这就是中国设立隔离 治疗制度的开始。
———张文《中国古代的流行病及其防范》,《党政干部文摘》,2003年06期

高考历史热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考点链接

高考历史热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考点链接

高考历史热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考点链接一、工业化与生态破坏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史范围:1.道家(无为)、儒家思想(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2.建国后的50年经历了三次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大跃进”导致的第一次资源环境恶化,二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第二次资源环境恶化,三是改革开放之初的第三次资源环境恶化。

前两次均系国家当时领导人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而第三次则是人口惯性增长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建国后环境保护工程、政策与法制。

世界近现代史范围: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三次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

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

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

而这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火车跑起来、轮船航起来!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

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源范围的扩大,都伴随着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近代的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煤炭成为工业文明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世界石油开采和炼油业的飞速发展,世界近代石油工业开始建立,并且逐步代替煤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