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三篇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

【篇一】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一、中国传统文化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一方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亮点。
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
如新文化运动中的“*孔家店”,“*”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本店铺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篇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高三历史全部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历史全部知识点人教版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与宗法制度- 分封制与诸侯国的建立- 礼乐制度的作用与影响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措施- 郡县制的推行与意义-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3.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世族势力的兴起与影响- 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实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4. 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制度创新-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度- 唐朝的盛世与政治体制的关系5. 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与行省制度- 明清两朝的皇权加强与官僚体系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土地制度的演变- 农业经济对社会的影响2.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 手工业的发展与技艺传承- 商业活动的繁荣与市场体系 - 货币经济的发展与影响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 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固化- 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4.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增长的趋势与特点- 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与儒家学说的创立- 儒家经典的编纂与传播- 儒家思想在历代的影响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法家思想与秦朝的实践- 道家哲学与自然观- 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贡献3. 科技与医学的进步- 古代科技发明与创新- 中医学的发展与理论体系- 天文学与历法的成就4. 文学艺术的繁荣- 诗歌、散文的创作与流派- 绘画、雕塑的艺术成就- 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演变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丝绸之路与对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作用-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对经济的影响2. 朝贡体系与外交关系- 朝贡体系的形成与运作- 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互动- 外交政策对内政的影响3. 西学东渐与文化融合- 西方科技与思想的传入-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西学东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学生可以全面掌握高三历史人教版所涵盖的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等重要知识点。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考知识点

高考历史人教版必考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审视人类过去的学科,也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在高考历史人教版中,有一些必考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这些必考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高考。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这在高考历史人教版中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学生应该熟悉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例如,汉族是中国主要的民族,秦汉统一后成为中央集权的基础,其影响持续了数百年。
其他民族如满族和蒙古族,通过建立各自的王朝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治制度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由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两部分组成。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制度的特点、演变和影响。
例如,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它通过封建等级制度,使得各级贵族统治下的领地形成层级结构。
而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的核心制度,通过官员选拔和管理,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农业和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的两个重要经济支柱。
在高考历史人教版中,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此外,还需要熟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制度,了解冶铁、造纸等重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
第四部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也是高考历史人教版必考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如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影响,以及农业、医药、水利等方面的创新。
另外,中国的文化艺术也是引人入胜的,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特点。
第五部分: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明交往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和文明交往是高考历史人教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与互动,如与西域的丝绸之路、与邻国的边塞关系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六篇

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六篇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六篇高三生活无疑是艰辛的,紧张的,甚至犹如地狱。
可它必来到,它毕竟属于我们,只要挺一下,走过我们的会是风雨后的彩虹和成功的喜悦。
纵然走向我们的是失败的眼泪,但我们依旧会收获无悔的信念。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六篇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要点

人教版高三历史复习要点【篇一】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
(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
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篇二】一、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
2.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2.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级,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的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设置,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意旨的畅通无阻。
人教版高三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1.興起原因①根本原因:階級矛盾激化②外部原因:鴉片戰爭是推動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外部原因③直接原因:自然災害嚴重2.目的:*清朝統治3.經過:①準備: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②興起和發展:1851年金田起義,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時期③轉折和失敗:1856年天京變亂,由盛轉衰;1864年天京失陷4.重要綱領:①《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內容: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
結果:無法實施(根本原因—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評價: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革命性: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對封建土地制度的徹底否定局限性:絕對平均主義,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是空想,無法實現(空想性:平均分配財產必將嚴重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根本無法實現;落後性:平均分配一切財富,顯然與中國當時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的方向相違背;《天朝田畝制度》是由農民的小生產者的經濟地位決定的,在具體實踐中是無法實行的)②《資政新篇》(1859年)內容:洪仁玕提出改革內政的治國方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結果:無法實施(根本原因—缺乏實施的社會條件)評價:進步性: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當時農民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脫離當時社會實際,無法實現。
5.作用動搖了清朝統治的基礎,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提出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
6.局限性農民階級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沒有超出舊式農民戰爭的範疇,不可能領導革命走向成功。
太平天國運動的新特點①在反封建的同時承擔了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任務,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②它遭到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滅,這是以往農民戰爭所不曾遇到的新情況;③近代的中國農民已經能夠放眼世界,從西方尋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二】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1.爆發原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激化。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三篇人教版高三历史必背知识重点三篇考前复习好,考点记得牢,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下面为各位同学整理了《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
古代中国政治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有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19.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及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20.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1.宋初收精兵:设三衙统领禁军,发兵权归枢密院。
作用: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2.宋初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监督地方官。
23.宋初制钱谷:地方财赋运往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统一与安定。
2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同时,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25.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
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6.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相权逐渐被削弱,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27.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
28.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西北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机要事务。
但只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29.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篇二】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一、中国传统文化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一方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亮点。
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
如新文化运动中的*孔家店,*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
(3)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
【篇三】人教版高三历史必备知识点1.罗马法从形式上可分成文法和习惯法。
从按结构上分为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会》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3.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万民法指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4.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5.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6.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7.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国家的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司法机关是陪审法庭。
8.希腊文明的源头是爱琴文明9.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和安提丰等人。
10.泰勒斯被西方誉为哲学之父11.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道德就是知识分别是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12.《理想国》的作者是柏拉图1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14.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三杰是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
15.被誉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父的是彼特拉克。
16.文艺复兴是欧洲历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是欧洲历第二次解放运动。
17.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其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影响最广泛。
18.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其核心是权力相互的制约和平衡。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19.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20.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划时代的哲学家,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21.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的科学家是伽利略22.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是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23.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24.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是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25.引发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
26.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创立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运动规律,为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7.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的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定律28.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2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0.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首先在美国出现,这就是知识经济。
31.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32.西班牙的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
33.①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海顿。
②被誉为钢琴的是李斯特。
③被誉为乐圣的是贝多芬。
④被誉为歌曲的是舒伯特。
⑤被誉为圆舞曲是约翰。
斯特劳斯。
34.1895年,由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的诞生。
35.被称为第七艺术、第八艺术分别是电影和电视。
36.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7.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38.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的开辟者是哥伦布39.被称作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是荷兰40.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手工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