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分析雨滴

合集下载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赏析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赏析

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赏析
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为《雨滴》奏鸣曲,是他创作的最为著名和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肖邦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他对钢琴音色的独特运用。

《雨滴》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具有独特的情感和音乐特点。

首先是一个悲伤而温暖的慢板,它以柔和的和音和旋律展开,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接下来是一个快速的乐章,以其缤纷的旋律和动感的节奏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第三个乐章是这首奏鸣曲的高潮部分,它呈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技巧上的挑战。

最后一个乐章是一个轻快的舞曲,以其欢快和活泼的曲调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肖邦在这首奏鸣曲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技巧,被称为“雨滴效果”。

这种效果是通过在钢琴键盘上轻轻敲击两个音符,并在接下来的旋律中循环使用,创造出仿佛雨滴滴落到水面上的声音。

这种音乐效果给这首奏鸣曲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和动感。

除了技巧性的挑战,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还表达了一种深情和激情的情感。

在整个曲子中,肖邦通过旋律和和声的变化,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爱的追求。

这首曲子充满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激情和感性的世界。

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在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泛演奏和赏析。

它既具有技巧上的挑战,又展示了肖邦对音乐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无论是钢琴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从中感受到肖邦独特的音乐才华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力。

从_雨滴_看肖邦的创作艺术

从_雨滴_看肖邦的创作艺术

・109・1999年9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 115,No 13第15卷第3期J o ur nal of N a nto n g Teac he r s Colle g e (p hilo so p h y&Social Scie nce Editio n )Se p ,1999从“雨滴”看肖邦的创作艺术刘松林肖邦是一位杰出的天才,他既是一位钢琴家又是一位作曲家。

肖邦短暂的一生留下大量作品。

体裁比较广泛,有奏鸣曲、协奏曲、夜曲、玛祖卡、波罗奈兹、前奏曲、圆舞曲、练习曲、叙事曲等。

感情变化起伏也大,从婉转缠绵的吟唱,到一泻千里的狂潮怒吼。

他的钢琴作品可称得上独树一帜,那隽咏的旋律,新颖丰富的和声,精巧的织体设计,纤细的情感,确让人触耳惊心,拍案叫绝。

许多作品犹如一首首精美的诗,欣赏之余往往让人感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b 小调前奏曲》和《b D 大调前奏曲》就是这样的两个作品。

这两个作品均写于肖邦与乔治・桑在地中海马略尔卡岛疗养期间。

这两首作品在伴奏织体上都同样用了流动音型的持续音写法,由于这些不断重复的持续音犹如淅淅沥沥的雨点,所以这两首乐曲被人们称为“雨滴”。

①本文从创作艺术角度上对这两个作品试作分析。

一《b 小调前奏曲》短小精炼,整个乐曲只有24小节,一部曲式,由上下两个不等长的乐句加补充结尾(4小节)组成。

整个乐曲用了a 、b 两种材料。

第一乐句8小节,(2+2+4的结构)主题核心音调(a 材料)只有2小节,是一个接近大提琴演奏性格,带有疑问性的旋律,实际也是本乐曲的主和弦的分解和弦。

它以B 为支点,上行扩展到d 1,然后下行到d ,旋律音域跨度为十度(见例1);第二乐节仍从B 点出发,上行扩展到#f 1,然后下行,此时旋律音域为十二度(见例2);第三个乐节音域同时向外扩张,由G 点出发,一直扩展到g 1,然后下行,停留在半终止上。

此时旋律音域达两个八度,乐节扩展为4小节(见例3)。

肖邦《bD大调前奏曲(雨滴)》曲式分析

肖邦《bD大调前奏曲(雨滴)》曲式分析

肖邦《bD大调前奏曲(雨滴)》曲式分析作者:张文婷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7期摘要:肖邦1836年至1839年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同时也被人们誉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肖邦用独特新颖的构思和高妙精湛的创作手法,围绕着24个大小调从新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这不仅使每一首前奏曲都充满了含蓄淡雅、空灵深邃的意境之美,还将人生喜怒哀乐的各种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本文以肖邦前奏曲中第15首《bD大调前奏曲》为对象,试从宏观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曲式结构的分析,以期对肖邦作品的理解、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肖邦 bD大调前奏曲(雨滴)曲式分析肖邦(1810~1849)世界著名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人称“钢琴诗人”。

他一生以钢琴音乐创作为主,敢于突破传统局限,大胆革新,谱写了大量体裁多样、风格各异的钢琴音乐作品,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音乐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前奏曲(Prelude)是一种结构自由的短曲,早在十五、六世纪就已经出现,用来泛指某种乐曲或套曲之前的引子。

到了巴洛克时期则常依附在组曲、赋格曲等体裁之前演奏。

直到十九世纪,前奏曲才逐渐摆脱了其他音乐体裁的束缚,发展为独立的器乐体裁形式,其中以肖邦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最为典型。

《bD大调前奏曲》(Op.28 No.15)是肖邦24首前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于1838年肖邦与法国女友乔治·桑在地中海马略卡岛疗养期间写成。

全曲用贯穿始终的持续单音(ba 音),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延绵不断的雨滴声,因此也称之为“雨滴”前奏曲。

此外,第6首《b 小调前奏曲》也采用了非常相似的描写方式,不断重复着主音(b音),只是相比之下结构要小得多。

因此,有人也把这首称为《雨滴前奏曲》。

一、分析图式二、分析说明本曲为缩减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由第一部分、中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

肖邦_降D大调前奏曲_赏析

肖邦_降D大调前奏曲_赏析

20085艺术探索[摘要]《降D大调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集中的第十五首,被称为“雨滴”前奏曲。

该曲是肖邦自己内心情感的写照。

他运用各种手法展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作品是肖邦整套前奏曲中少有的运用大型曲式结构进行写作的作品之一。

其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全曲使用了大量的持续音,这些持续音模仿雨滴象征着肖邦感情失意时的泪水,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关键词]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赏析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他的钢琴演奏方面,自成风格,以委婉如歌、精致典雅为其标志。

在作曲方面,大胆革新,有其独创性,丰富了旋律、节奏、和声、衬腔复调音乐,把波兰音乐提高到欧洲音乐艺术最高成就。

他一生主要从事钢琴曲的创作,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主要的代表作有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奏鸣曲三部及玛祖卡舞曲(五十八首)、波洛涅兹舞曲(十六首)、圆舞曲(十七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前奏曲(二十四首)、夜曲(二十一首)、即兴曲(四首)、诙谐曲(四首)、叙事曲(四首)等大量钢琴独奏曲和歌曲等。

《降D大调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集中的第十五首,被称为“雨滴”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大约是1838年肖邦在地中海的玛约卡岛上疗养期间创作的,当时肖邦远离祖国,身患重病,与他的爱人乔治·桑出现了感情危机。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肖邦孤独寂寞,病魔缠身,精神恍惚,期盼着爱人乔治·桑回到自己的身边。

肖邦就在这种幻觉的状态下写下了此曲。

在乔治·桑的《玛略卡的冬天》中有一段关于这首前奏曲的描写,书中写到:“他的作品反映出那个晚上,连绵的雨点洒落在卡尔特修道院的瓦片上,涂涂作响,但在他的想象和歌曲中,这些声音已经转化成从天上落下来的眼泪,在他的心中回荡。

”乔治·桑描写肖邦当时处于一种十分激动,几乎绝望的情绪状态中。

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赏析

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赏析

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赏析
《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是波兰作曲家肖邦的最知名的小品之一。

这首乐曲以单调的小节为主,使用了强有力的双手钢琴伴奏技巧,以表现出雨滴散落的闪烁感。

乐曲从第一小节开始,以两声c大调音和a大调d音作为对立对偶,呈现出一种明快而充满生气的特征。

重复和弦、连奏、休止以及卷动都流畅地衔接在一起,带来了相当强烈的旋律感;而使用端正的多声叠奏、重复旋律和不同时值的三部分叠奏也进一步加强了这种
感觉。

总之,《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由于其特别独特而又对立对偶、明快而充满生气的旋律,令人印象深刻。

通过上述特征,它能够将雨水中闪烁、不断流动的情感传递出来,形成一
幅想象力丰富的壮丽图画。

浅谈《雨滴前奏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浅谈《雨滴前奏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179·艺术研究浅谈《雨滴前奏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王春雨1 湛 邰2(1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2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摘 要:《雨滴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第十五首,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广为人知、意义深远的,它也是在大型音乐会、演奏会中演奏频率最高的一首曲子。

曲目表达了作者悲凉、忧郁、寂寞的音乐情境。

论文从前奏曲的概念入手,引出它的创作背景,分析《雨滴前奏曲》的谱例及主题动机,结合复三部曲式的基本特点划分出曲式结构,从而与主题遥相呼应、主旨统一,使其对以后的演奏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主题肖邦是音乐领域的大师,我们也对他的生平很了解,只要是弹钢琴或者对音乐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他是谁,也都了解他的作品,而对肖邦情有独钟的人也不在少数。

因此,肖邦在钢琴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演奏技术上,他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其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

肖邦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大约有200部,每部作品都堪称经典,其代表作有《革命练习曲》《波兰舞曲》《雨滴前奏曲》等。

1 《雨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在肖邦创作的所有前奏曲中,《雨滴前奏曲》是第15首,是他1938年在法国创作出来的。

当时,他在法国养病,陪他一起的还有法国著名的女作家乔治,乔治对肖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肖邦和她一起居住在法国的修道院中,而《雨滴前奏曲》就诞生在那所修道院中。

后来乔治在回忆中提到,当时天气不好,正在下雨,而肖邦却在仔细地听窗外的雨声,并且自己还随着雨滴的声音弹奏了一首曲子,而这首曲子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雨滴前奏曲》,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首前奏曲要以“雨滴”来命名了。

这首曲子曲风清新,给人十分祥和的感觉,没有雨天的阴霾感,倒是他曲风伤感的《b 小调前奏曲》似乎更适合以“雨滴”来命名。

这首音乐的创作风格也与肖邦的心情有极大的关系,当时肖邦正被病痛缠身,自然心情也十分压抑,再加上他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痕,这更使得他内心十分焦躁。

浅析肖邦《雨滴前奏曲》的分析与演奏

浅析肖邦《雨滴前奏曲》的分析与演奏

浅析肖邦《雨滴前奏曲》的分析与演奏作者:高琳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2期【摘要】肖邦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24首前奏曲集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作品17号降D大调前奏曲是广为流传的一首,又名“雨滴”。

其篇幅短小,但演奏难度大。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创作背景、演奏方面进行研究以深入分析在演奏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雨滴前奏曲》;肖邦;分析与演奏一、创作背景肖邦前奏曲作品17号,由于全曲伴随着不断的持续音犹如不断的细雨,所以又名《雨滴》,本曲创作于1838年,是肖邦与其爱人乔治·桑在地中海的马略卡岛上疗养时创作的。

在一个烟雨绵绵的天气里,肖邦一人独自在家等着爱人回家(那时他与爱人之间发生了很多矛盾),身体的疾病纠缠着他,生活上的穷困烦扰这他,并且极其思念自己的祖国。

在这种忧伤、郁闷下创作出了这一首传世佳作。

二、整体演奏解析整首作品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这个部分结构为单三部曲式,分为A、B、C三个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制造出了滴滴答答的雨声,每个音符犹如在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呈现出的应当是略微忧郁、悲伤的情感。

每个演奏者在演奏时都应当在脑海里都呈现出一幅与乐曲相应的景象。

演奏之前需要带着情感吟唱主旋律,本首作品绝对不能死板的完全按照节奏来演奏,否则弹奏出来会如一潭死水,毫无意义。

A部分为1至8小节,本曲的主要动机。

旋律与伴奏声部比较明显,但是要谨慎下键,尤其是第一个音F。

演奏时,手指一关节充钩紧,大臂应放松,用弱而坚定的音色弹出。

右手第一拍为附点,第一小节音呈下行排列,犹如一声短暂的叹息。

主旋律应当非常清晰,但切勿砸琴。

除主旋律之外,丰富的伴奏声部是造成演奏困难主要的原因,清晰的主旋律需要由微弱的伴奏来村托,所以伴奏声部更加考验手指的控制能力,需要清晰但非常弱的声音。

第一小节第二拍出现的二分音符,第三小节出现的附点二分音符C音等一系列长时值音符,都应当充分的保证时值。

曲式分析雨滴

曲式分析雨滴

肖邦《雨滴》曲式分析肖邦一共写了26首前奏曲,包括Op.28的24首,Op.45以及无编号降A大调。

从资料看,肖邦对巴赫、莫扎特等古典作曲家的音乐非常尊崇。

模仿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钢琴写前奏曲,是肖邦早就构思过的计划。

作为钢琴家,他对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视为“钢琴圣经”。

他按照《平均律钢琴曲集》调性研究的思路,一个调一个调排列着写下去,也写了24首。

所不同的是肖邦只写了前奏曲而没有写赋格,而巴赫是在赋格前面前置了前奏曲。

前奏曲是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15、16世纪就已经有了,到了巴罗克时期发展成赋格、器乐组曲等结构严谨的乐曲的引子。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使前奏曲游离出来,成了独立的器乐形式,音乐也带有浪漫色彩。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堪称是浪漫主义的前奏曲的典范,虽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含意深刻,每一首都是形象鲜明的性格小品,乐思简炼,形式完美,被人称之为浪浪主义的音乐格言。

我们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七课欣赏曲《雨滴》创作于一八三八年,是肖邦在马约卡岛那个雨夜写的第15首降D大调前奏曲,因为乐曲始终贯穿着持续的同音反复,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有如雨滴落地,被后人加上《雨滴》的标题,非常形象,是肖邦的前奏曲里流传甚广的一首。

《降D大调前奏曲》为4/4拍子,是再现复三部曲式。

主要建立在降D 大调和升c小调的调高上,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

A部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没有前奏,直接进入主题,旋律徭役、荡漾,带有一丝凄美之感,仿佛沉醉在雨滴声中的悠闲和思索,伴奏部中一个bA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象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好象是作者在思索中的最寻和渴望,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但令我觉得此段音乐中的肖邦十分惆怅和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雨滴》曲式分析
肖邦一共写了26首前奏曲,包括Op.28的24首,Op.45以及无编号降A大调。

从资料看,肖邦对巴赫、莫扎特等古典作曲家的音乐非常尊崇。

模仿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为钢琴写前奏曲,是肖邦早就构思过的计划。

作为钢琴家,他对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更是视为“钢琴圣经”。

他按照《平均律钢琴曲集》调性研究的思路,一个调一个调排列着写下去,也写了24首。

所不同的是肖邦只写了前奏曲而没有写赋格,而巴赫是在赋格前面前置了前奏曲。

前奏曲是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15、16世纪就已经有了,到了巴罗克时期发展成赋格、器乐组曲等结构严谨的乐曲的引子。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使前奏曲游离出来,成了独立的器乐形式,音乐也带有浪漫色彩。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堪称是浪漫主义的前奏曲的典范,虽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鲜明、含意深刻,每一首都是形象鲜明的性格小品,乐思简炼,形式完美,被人称之为浪浪主义的音乐格言。

我们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七课欣赏曲《雨滴》创作于一八三八年,是肖邦在马约卡岛那个雨夜写的第15首降D大调前奏曲,因为乐曲始终贯穿着持续的同音反复,并伴随着单调的节奏,有如雨滴落地,被后人加上《雨滴》的标题,非常形象,是肖邦的前奏曲里流传甚广的一首。

《降D大调前奏曲》为4/4拍子,是再现复三部曲式。

主要建立在降D 大调和升c小调的调高上,乐曲的开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悠悠自如的“雨滴”声,仿佛是从朦胧的雨中传来的田园牧歌----这段“牧歌”的情绪也微微地起伏变化。

A部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没有前奏,直接进入主题,旋律徭役、荡漾,带有一丝凄美之感,仿佛沉醉在雨滴声中的悠闲和思索,伴奏部中一个bA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象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描绘,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好象是作者在思索中的最寻和渴望,它把人们引进神秘的境界,但令我觉得此段音乐中的肖邦十分惆怅和无奈。

B部为并列单三部曲式,中间部分的音乐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插入了色彩浓烈的小调以及明亮、带有动力性的大调,多采用“离调”手法,在庄严的众赞歌中,夹杂着各种情绪变化,低声部的八度双音,在五度的跳进中起伏,
加上很强的力度,使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显得十分强烈、鲜明。

随着雨滴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低声部缓缓行进的旋律伴随着单调而神奇的“雨滴”音型,显得十分深沉、威严。

最后是一个再现的单一部曲式,比较简练,它只再现了一个乐句。

但它的尾声比较完整,并且意味深长:音乐渐渐远去,“雨滴”声慢慢消失,留给人们的是无比丰富的想象。

钢琴前奏曲《雨滴》的音乐形象比较单一,结构十分规整、对称、严谨,是典型的方正乐段结构。

但有许多细腻的变化,乐曲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随着清纯的雨滴声,仿佛是雨夜里飘荡的无言歌,充满浪漫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