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PPT课件模板

合集下载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课件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课件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 品课件目录
0002页 0072页 0082页 0100页 0128页 0140页 0160页 0233页 0265页 0297页 0339页 0355页 0357页 0374页 0396页 0418页 0444页
第一单元 2雨说 4国外诗两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6谈生命 8地下森林断想 10落叶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12蒲柳人家(节选)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第四单元 16童区寄传 18陌上桑 第五单元 20西湖游记两则 22少年中国说 课外古诗词背诵
第一单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1沁园春雪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2雨说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套)精品 课件

初三语文2014年2雨说课件

初三语文2014年2雨说课件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
希望就有了”句中的“旗子”“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 应该如何理解?
红旗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
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 祖国就有希望了。
*请问:诗中突出运用什么手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
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美。其实,
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 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在白云襁褓中笑着“教你们勇敢地笑” (爱的使者) 拟人手法(祝福儿童,祝福中国) 满怀爱心探访四月大地
“雨”
寓意 你如何理解本诗的寓意?
2 雨 说
1.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 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2.品味诗歌语言, 理解运用拟
人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领悟作 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本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山东济 南,现代诗人。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
辗转大江南北,母亲教他读古诗词。
1949年随父至台湾。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被选为“最 受欢迎作家”,其诗集《郑愁予诗的 自选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
的风格,这样切合儿童的心理。 *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 手法。
本诗以题目“雨说”开篇,并以“雨说”的反复,贯 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
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
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 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
快乐幸福 乐观向上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雨说》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雨说》课件(共30张PPT)

•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春雨热爱大地万物, 她希望人们能与它亲近






大 自 然
去 体 验





去绕去跟 听着看着 听池牧我 溪塘场去 水跟就踩 练跳要田 习跃抽圃 新的发的 编鱼忍泥 的儿冬土 洗说的将 衣声新润 谣好苗如
油 膏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 诗人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为此“爱的使者”愿意做出一切努力,付出一切代价。
•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儿童而歌”起什么作用?
• 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 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 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 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 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 福成长。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对儿童的祝福,也是 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雨自述自己的来历,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 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 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雨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雨说》

明确2:
除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喻、 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 “我的爱心像丝缕 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 “柳条儿见了我笑 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 了…”“雨说:…,”
例: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 一起。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2)雨呀,天上飘浮的白云,是你的襁 褓,你正在哪一朵云上睡大觉呢?我 们正等着你,与你一起游戏。
3)你看,小草已钻出了地面;你听, 小鸟正唱起了歌谣。他们在预测,你 哪一天能够来报到。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 是田野的微笑;
我——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 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
表现了春雨爱心之细之柔之广,内 涵丰富深刻,语言形象贴切。
美美的说(仿写)

见了我 啊”
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颊啊 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子啊 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
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 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两样事儿”, 但内容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 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 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 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 更潇洒;而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 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 斜那灵巧的躯体,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 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 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 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 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 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 “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 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 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 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 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五四制)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五四制)

写作背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 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 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 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 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的“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请按雨的行踪:把诗分成四个部分并归纳段意。
(雨前)—(1)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才来 探访大地。
(雨中)二(2345)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 地带来了欢乐。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 (雨教)三(678) 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雨息)四(9)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轻盈、绵绵不 断、温柔的特点
侧面写雨的轻 盈、温柔。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描写北国雪景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雄伟壮阔

形象鲜明 具
体 描
动静结合



生机勃勃

开 想
先实后虚


意境壮丽

1.2雨说课件(共21张PPT)人教版九年级上

1.2雨说课件(共21张PPT)人教版九年级上

文 题 探 究
1、这首诗文题采用了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 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吸 引儿童读者。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 的儿童而歌”? 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
点明诗的主旨。
给生字词注音 田圃( pǔ ) 禁锢( jì n gù 枯黄( kū ) 喑哑( yīn ) 留滞( zhì) 襁褓( qiǎng bǎo ) 蓑衣( suō ) 喧嚷( rǎng ) )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
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学习目标
• 掌握字词,了解诗意
郑愁予 本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
山东济南,现代诗人。童年随当军 人的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母亲教他 读古诗词。1949年随父至台湾。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被选为“最 受欢迎作家”,其诗集《郑愁予诗 的自选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 年的三十本书之一”。他的诗作以 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意象多变,自成风格。
3、用对比、前后照应。
q
q Q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qió ng,形容脚步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知识补充
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 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儿童而歌” 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 助?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 (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 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 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 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 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 歌的出 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 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 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 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九年级语文雨说2

九年级语文雨说2
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 自成风格。
《雨说》这首诗以“雨”为抒情主体,采用拟人的艺术 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 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 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 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 欢快、充满情趣。
要点 1 分析结构脉络
要点 2 解读“雨说” 诗中以“雨说”为提示语,“雨”都说了哪些话?这些话 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表现了“雨”怎样的精神? 【要点提示】解答此题要立足文本,整体把握诗的内涵, 领会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 【我的回答】 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她要探访大地;“雨”接着说 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还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 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所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雨说
1.字音字形 禁锢.( gù ) 留滞.( zhì) 喑.哑( yīn ) 喧.嚷(xuān) 田圃.( pǔ ) 蓑.衣( suō) 襁.褓.(qiǎng)( bǎo) 2.词语积累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3)喧嚷:大声地叫或说。 (4)忍冬:课文中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 (5)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3.作家作品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1933 年生于山东济南。 1949 年随父至台湾。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郑愁 予诗集 I》、《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 14 种。诗集《郑愁予诗集 I》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 80 年 代曾多次被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作 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他的笔名取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 《菩萨蛮》中的“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他的诗如他的 笔名那样,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底蕴,独具汉语的绝妙意象; 同时,在结构与层次上又具有英美诗歌的自由与舒展。他的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课件 鲁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课件 鲁教版
语文综合性学习 :
雨的诉说
一、能力目标: 提高收集整理图片、文字的能力; 提高采集编辑音频、视频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体会写雨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体会“无字书”的魅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 云涌玉屏楼
一蓑烟雨任平生
晚云含雨却低徊
空一 阶叶 滴叶 到, 明一 声 声 ,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
雨燕 杏子 花不 寒归 。 春 事 晚 , 一 汀 烟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收以 集上 ;图 文片 字由 由黄 刘新 晓彭 璐、 收张 集鹏 。同 学

一、听听我的足音 看看我的身影

视 频
二、品品我的韵味
江 帆 李 响 云 翔 晓 璐 雨 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uān(喧 )嚷 油gāo(膏)
课堂练习
3、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 ) A.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B.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C.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D.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课文讲解
6、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 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 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 征。
疑难解析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 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 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PART 02
新知导入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 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 童的关爱之情。
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 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 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 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课文讲解
4、“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 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 了怎样的思想意义?(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谣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大地复苏的景象
教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课文讲解
5、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 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白云——自由的象征。 (1)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3)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
课文讲解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 歌”? 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 主旨,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此诗的写作目的。
课文讲解
3、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 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田圃 禁锢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 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调子(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 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 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
读准字音
田圃( p)ǔ 枯黄( kū) 留滞( zh)ì 蓑衣( su)ō
禁锢( )(jìn ) gù 喑哑( )yīn 襁褓( )qi(ǎng ) bǎo 喧嚷( )rǎng
词语解释
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暗哑: 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蓑衣: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 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雨说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课堂小结
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 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 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 清新活泼的气息。
PART 04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1、《雨说》这首诗写于“文革”灾难结束后的( 1979 )年, “我来采访四月的大地”句中的“大地”实指( 中国 )。
雨说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学习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拓展延伸
PART 01
学习目标
导入课程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 的微笑。
——纪伯伦《雨之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PART 03
新知讲解
整体感知 按雨的行踪:“雨前——雨中——雨教——雨息”
整体感知 雨前(1):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才来探访大地。 雨中(2—5):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雨息(9):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
课文讲解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 些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 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 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 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作者简介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 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 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 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 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 亚文学系教授。
创作背景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 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 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 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