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诗两首》资料《观书有感》泛舟
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16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6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6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6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一、导入课题1、出示古诗《春日》,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出作者。
师:同学们,老师来到这儿专门好奇,什么缘故咱们那个地点叫射阳呢?谁能告诉老师?给老师介绍介绍。
生:后羿射日的传奇就发生在我们这儿。
生: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
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
师:原先如此。
夏天专门炎热,那春天给我们的感受就舒服多了,我们来看一首描写春光的诗《春日》。
(出示课件《春日》)有谁读过这首诗?(专门多学生举手)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呀?真了不得!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呀?生:一个春光明媚的生活,诗人津津有味地来到泗水河畔观赏景物。
生: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刻都换了新颜。
生:随便什么地点都能够看出东风的面貌。
师总结:诗人悠闲自得,温顺的春风拂面而来,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充满着春的气息。
2、简介朱熹。
师:多美的春景啊?你们明白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朱熹。
师:朱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扫瞄。
(出示朱熹简介)生看。
师:朱熹是个大学问家,他之因此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和他热爱生活,又勤于摸索是分不开的。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生活,大才子朱熹读书读累了,他慢悠悠地走到户外,来到了大自然中。
他一袭长衫,风度翩翩,笑眯眯地,抬头看着眼前的美景,突然他陷入了深思,原先一塘池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摸索。
捋了捋胡须,因此他吟出了如此一首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读课题。
(师指课题)生齐读。
师:通过课题,我们明白,这首诗跟什么有关系?生:书。
师:跟书有关,对。
(师在书下加三角)。
二、初读诗文1、学生自由读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30页,自由读两遍古诗,听清要求,注意借助拼音把三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读准确,开始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师相机正音,指导读准确。
师:(出示古诗)好了吗?哪位同学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指名几名学生读诗,正字正音)3、指名读、齐读。
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诗两首》精品习题

《诗两首》习题一、基础题1.给加点字注音。
()()()()()()半亩.一鉴.开徘.徊书籍.真谛.栅.栏2.先解释带点的词,再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
( )的天地 ( )的战舰 ( )的坐骑( )的真谛 ( )的步履 ( )的车骑二、综合题1.怎样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呢?2.你如何理解“书装载了人类灵魂中全部的美丽”?3.《神奇的书》一诗对自己有什么启示?三、提高题《观书有感》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读一读前面的句子,你能填上相应的富有哲理的诗句吗?1.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2.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3.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这正是:4.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参考答案一、基础题1.mǔ jiàn pái jídìzhà2.如此清澈作者设问: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
3.浩瀚非凡神奇人世遨游质朴二、综合题1.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
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射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如何如此清亮?原先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专门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经常有一种豁然爽朗的感受,诗中确实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受化作能够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画,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伙儿共同分析观赏。
期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发鼓舞。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鲜艳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适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射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亮的水面那么宁静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什么缘故如此清亮呢?他快乐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漂亮的自然风光图卷,差不多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赶忙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先,大学者朱熹在颂扬读书有所领会,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亮、爽朗,以水塘和云影的映射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如此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发,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久爽朗,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_2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上册)【课题】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鉴赏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2017秋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诗两首》重点习题第1课时

《诗两首》习题1
一、基础过关
填空:
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二、综合训练
写一写: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回答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源头活水”,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2.读书。
二、综合训练
1.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
(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三、拓展应用
1.比喻。
2.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的道理。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
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
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翻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一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资料
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宋代诗人作诗多议论,少形象,而朱熹这首《观书有感》(又名《泛舟》)却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兴,寄托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读之见情趣,思之觉深邃。
字面上,它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
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
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
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
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
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
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
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
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
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到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
朱熹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是同他的学问根底分不开的。
他是位教育家、哲学家,他与程颢、程颐共创关于理气关系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即“程朱理学”。
他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